目的探讨表面麻醉联合基础麻醉下超声乳化术对配合度差(老年痴呆、智力低下、聋哑)的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最佳矫正视力、血液流变学及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64例(87眼)老年痴呆、智力低下、聋哑老...目的探讨表面麻醉联合基础麻醉下超声乳化术对配合度差(老年痴呆、智力低下、聋哑)的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最佳矫正视力、血液流变学及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64例(87眼)老年痴呆、智力低下、聋哑老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采用表面麻醉复合基础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术中及术后2周观察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并发症、血液流变学及泪膜稳定性情况。结果A组患者麻醉效果Ⅲ级22眼,B组患者Ⅲ级5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两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两组患者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心率=9.158,t收缩压=8.552,t舒张压=7.259,均为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UT及SI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手术时间(18.6±3.5)min明显比A组(26.8±7.2)min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524,P<0.05);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A组有12眼(27.27%),B组有5眼(11.63%),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68,P<0.05)。结论对配合度差的老年白内障患者(如老年痴呆、智力低下、聋哑)实施超声乳化手术时,选用表面麻醉联合基础麻醉能在术中获得更好的麻醉效果,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2种不同的角膜曲率(K值)修正方法,对高度近视角膜屈光术后的白内障患者在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时的IOL屈光度数计算的准确性进行比较。方法自2005年11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目的探讨2种不同的角膜曲率(K值)修正方法,对高度近视角膜屈光术后的白内障患者在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时的IOL屈光度数计算的准确性进行比较。方法自2005年11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及IOL植入手术并曾行角膜屈光术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13例(21眼),全部病例均可获得角膜屈光手术前的K值及手术前、后稳定的屈光度。使用临床病史调查法(clinical history method,CHM)及Shammas等得出的K值修正公式(简称S公式)分别对K值进行修正,从而得到K修正值,利用第3代IOL计算公式——SRK/T公式计算IOL的屈光度(预期屈光度值为-0.50D左右),统一采用CHM所得的计算结果实行手术,同时将S公式推算所得的IOL屈光度与实际植入的IOL度数进行比较,从而推算出术后预期屈光度值。根据术后实际屈光度值与CHM、S公式的预期屈光度值相比较,以评价2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21眼视力均明显提高,术后等效球镜度数:-1.00^-0.50D者1眼,-0.50~0.00D者4眼,0.00^+0.50D者13眼,+0.50^+1.00D者3眼。实际屈光度值与CHM所测屈光度值间的误差最小,为-0.50^+1.50D,与S公式差值为+0.50^+3.00D。结论曾行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欲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计算IOL度数时,应以CHM为首选,若无法获取临床资料,则可酌情使用S公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表面麻醉联合基础麻醉下超声乳化术对配合度差(老年痴呆、智力低下、聋哑)的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最佳矫正视力、血液流变学及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64例(87眼)老年痴呆、智力低下、聋哑老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采用表面麻醉复合基础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术中及术后2周观察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并发症、血液流变学及泪膜稳定性情况。结果A组患者麻醉效果Ⅲ级22眼,B组患者Ⅲ级5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两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两组患者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心率=9.158,t收缩压=8.552,t舒张压=7.259,均为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UT及SI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手术时间(18.6±3.5)min明显比A组(26.8±7.2)min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524,P<0.05);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A组有12眼(27.27%),B组有5眼(11.63%),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68,P<0.05)。结论对配合度差的老年白内障患者(如老年痴呆、智力低下、聋哑)实施超声乳化手术时,选用表面麻醉联合基础麻醉能在术中获得更好的麻醉效果,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文摘目的探讨2种不同的角膜曲率(K值)修正方法,对高度近视角膜屈光术后的白内障患者在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时的IOL屈光度数计算的准确性进行比较。方法自2005年11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及IOL植入手术并曾行角膜屈光术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13例(21眼),全部病例均可获得角膜屈光手术前的K值及手术前、后稳定的屈光度。使用临床病史调查法(clinical history method,CHM)及Shammas等得出的K值修正公式(简称S公式)分别对K值进行修正,从而得到K修正值,利用第3代IOL计算公式——SRK/T公式计算IOL的屈光度(预期屈光度值为-0.50D左右),统一采用CHM所得的计算结果实行手术,同时将S公式推算所得的IOL屈光度与实际植入的IOL度数进行比较,从而推算出术后预期屈光度值。根据术后实际屈光度值与CHM、S公式的预期屈光度值相比较,以评价2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21眼视力均明显提高,术后等效球镜度数:-1.00^-0.50D者1眼,-0.50~0.00D者4眼,0.00^+0.50D者13眼,+0.50^+1.00D者3眼。实际屈光度值与CHM所测屈光度值间的误差最小,为-0.50^+1.50D,与S公式差值为+0.50^+3.00D。结论曾行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欲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计算IOL度数时,应以CHM为首选,若无法获取临床资料,则可酌情使用S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