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压封存箱的压力封闭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兴业 何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72,共7页
超压封存箱的封闭机制研究是封存箱研究中的难点之一,倍受许多专家学者关注。深入研究和揭示封隔层的封存机制和异常高压的保存时间对超压成因和油气成藏条件诸多方面的研究都非常重要。已有的关于异常高压的封闭机制研究可分为静态和... 超压封存箱的封闭机制研究是封存箱研究中的难点之一,倍受许多专家学者关注。深入研究和揭示封隔层的封存机制和异常高压的保存时间对超压成因和油气成藏条件诸多方面的研究都非常重要。已有的关于异常高压的封闭机制研究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观点。静态观点认为:极低渗透率(渗透率〈10-11μm2)的致密岩层可作为封闭层阻止流体流动,如蒸发岩或经历强烈碳酸盐矿化作用的碎屑岩可形成近于非渗透性岩层从而形成有效封闭;在砂泥岩频繁互层的地层中,气-水两相界面可产生足够大的毛细管压力,而且毛细管压力具有可叠加性,进而形成有效封闭。动态观点认为:在封存箱和封闭层处于连续水相的地质环境中,剩余压力将通过低速扩散方式逐步同其环境压力达到平衡,但由于异常高压通过低渗透岩层(渗透率〈10-8~10-10μm2)的扩散速度极其缓慢,从而也可使封存系统长期保持超压状态。超压封闭机制的静态和动态两种观点都各自具有事实依据,但具有普遍意义的封存机制可能是气-水两相界面毛细管压力封闭和低速扩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 封闭层 超压封存 力封闭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压封存箱内压力释放速率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林文姬 汤达祯 +3 位作者 许浩 张文忠 陶树 张松航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47,共4页
超压封存箱内压力释放速率不仅影响油气运移,而且决定了封存箱内压力演化历史以及现今的油气藏压力。超压封存箱内压力释放机制可以划分为盖层封堵和毛细管压力封堵2种。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出2种超压释放速率的模型及其对应的压力释放速... 超压封存箱内压力释放速率不仅影响油气运移,而且决定了封存箱内压力演化历史以及现今的油气藏压力。超压封存箱内压力释放机制可以划分为盖层封堵和毛细管压力封堵2种。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出2种超压释放速率的模型及其对应的压力释放速率公式,分别为基于盖层封堵机制建立的模型和基于毛细管压力封堵机制建立的模型,后者又可进一步分为封堵层/封存箱模型和封堵层—封存箱模型。通过对比指出不同压力释放速率公式的简化条件和适用范围,确定了最精确的压力释放速率模型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封存 力释放速率 封堵层 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泉子油田超压形成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韩天华 刘成林 +3 位作者 田继先 杨韬政 冯德浩 李国雄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6,共10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泉子油田新生界地层超压广泛发育,超压成因的判别对于油气运移、成藏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油泉子油田的实测压力、测井曲线、声波速度-密度交会图、超压成因综合分析法和超压封存箱模式的综合分析,对研究... 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泉子油田新生界地层超压广泛发育,超压成因的判别对于油气运移、成藏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油泉子油田的实测压力、测井曲线、声波速度-密度交会图、超压成因综合分析法和超压封存箱模式的综合分析,对研究区超压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泉子油田新生界地层纵向上发育负压、常压、超压和强超压系统,超压系统压力系数普遍大于1.3。部分超压点压力系数大于1.73,表现为强超压的特点;该区超压主控因素为不均衡压实、构造挤压作用和生烃作用,油气运移符合超压封存箱模式,由于超压的作用导致油气向南翼山地区运移。该研究成果明确了油泉子油田油气的运移方向,对柴西地区及相似区域油气的成藏研究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封存 力系数 不均衡 生烃作用 构造挤 油泉子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典型前陆盆地超压体系形成机制与大气田关系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伟 陈竹新 +3 位作者 黄平辉 于志超 闵磊 鲁雪松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6-548,共13页
基于实测地层压力、重点探井钻井液密度、测井计算压力等资料的研究,结合天然气地质条件分析,探讨不同前陆盆地地层流体超压体系特征与形成机制以及超压体系与大规模天然气聚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前陆盆地地层超压形成机制存... 基于实测地层压力、重点探井钻井液密度、测井计算压力等资料的研究,结合天然气地质条件分析,探讨不同前陆盆地地层流体超压体系特征与形成机制以及超压体系与大规模天然气聚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前陆盆地地层超压形成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库车前陆盆地主要是塑性盐膏层超压封闭与深层—超深层的生烃增压,准南前陆盆地主要是生烃增压与欠压实封闭,川西前陆盆地主要是生烃增压与古流体超压封存;②前陆盆地存在多类型超压与多层位超压叠置发育、封闭性前陆冲断构造带发育强超压—极强超压、前陆隆起区深层发育强超压—极强超压等3个方面的共性特征;③存在塑性盐膏层超压、生烃增压形成的超压、喜马拉雅期隆升剥蚀后的封存超压、欠压实超压等4种对大气田起重要控制作用的区域性超压封盖与封存机制;④区域性超压是大气田形成的重要保障,超压体系中充足的气源、大规模储集体与圈闭发育是大气田形成的基本条件,超压体系有利于深层—超深层大气田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西部 前陆盆地 体系 大气田 生烃增 盐膏层 封闭 超压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西部区域性超压特征与天然气大规模聚集的关系 被引量:7
5
作者 李伟 谢武仁 王雪珂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3,共13页
四川盆地近20年来持续发现大型、超大型气田,其天然气大规模聚集的成藏机理却众说纷纭,尤其是地层超压如何有效促进大气田形成的机理已经成为地质学家研究的重点。为此,基于实测地层压力与钻井液密度等开展了地层压力系数与视地层压力... 四川盆地近20年来持续发现大型、超大型气田,其天然气大规模聚集的成藏机理却众说纷纭,尤其是地层超压如何有效促进大气田形成的机理已经成为地质学家研究的重点。为此,基于实测地层压力与钻井液密度等开展了地层压力系数与视地层压力系数的计算与分析,并结合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与气藏发育规律,探讨了四川盆地中西部重点地区超压体系基本特征及其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除山前破碎带、西南部地区喜马拉雅期隆升破裂带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超压现象,超压地层的厚度介于4000~8000 m;②超压普遍发育,天然气大规模聚集的区域性直接盖层变得模糊与不重要,导致岩性气藏的大规模、大面积、多层系发育成为可能;③巨厚超压层及其内部断裂的发育,促进了气源充足、构造相对稳定区天然气多层系与多区带规模成藏。结论认为,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构造相对稳定区巨厚层超压的形成,是现今天然气得以多层位与多区带大规模聚集的重要机制,巨厚超压层内部与其下部地层压力系数较低的区域是最有利于大型气田形成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中西部 区域性 强度 超压封存 天然气大规模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地层异常高压基本地质特征 被引量:30
6
作者 李忠权 陈更生 +5 位作者 郭冀义 迟元林 赵杰 朱德丰 刘杰 艾兴波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7-51,共5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地层异常高压主要分布于北天山山前褶皱带的第二、第三排构造带上 ,具明显区域带状分布特征。根据钻井资料揭示 ,异常高压带明显具有“层控、时控”之特点 ,表现为地层异常高压顶界深度受第三系安集海河组地层所控制 ...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地层异常高压主要分布于北天山山前褶皱带的第二、第三排构造带上 ,具明显区域带状分布特征。根据钻井资料揭示 ,异常高压带明显具有“层控、时控”之特点 ,表现为地层异常高压顶界深度受第三系安集海河组地层所控制 ,其三维空间形态呈不规则箱体状 ,显示了压力封存箱的特性。其成因类型属沉积、构造叠合作用的“复成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地层 超压封存 油气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乌什凹陷东部成藏作用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周兴熙 贾进华 +1 位作者 周东延 张立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4-188,共5页
库车坳陷乌什凹陷依拉克气田由下白垩统舒善河组下部的3个凝析气藏组成,具有超高压、常温、孔隙型碎屑岩储集、超深层、层状边水、富—特富凝析油含量特征,是乌什凹陷发现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气田。依拉克气田的成藏模式为烃灶远端侧向供... 库车坳陷乌什凹陷依拉克气田由下白垩统舒善河组下部的3个凝析气藏组成,具有超高压、常温、孔隙型碎屑岩储集、超深层、层状边水、富—特富凝析油含量特征,是乌什凹陷发现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气田。依拉克气田的成藏模式为烃灶远端侧向供气,通过断裂和裂隙与不整合面及输导层形成的网络充注,封存箱内渗流成藏。乌什凹陷东部烃源条件良好,盖层发育,中、新生界具有3层压力结构,深部存在区域性的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是富集形成规模大的油气藏的有利区域。远离烃灶成藏的特征证实该区属于库车超强充注油气系统的一部分,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有望发现更多的特富、富凝析气藏和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乌什凹陷 成藏作用 流体封存 强充注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