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裂相场法在材料失效分析中的应用:界面断裂的超剪切转变
1
作者 曾鋆 崔昆朋 田富成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Ⅱ型裂纹界面断裂速率可以超越材料的剪切波速已经在理论和实验中被证明,这种界面断裂的跨声速转变被普遍认为受“Burridge-Andrews”机制(也称“子-母”裂纹机制)控制。然而,对于这种跨声速转变机制,子裂纹的直接证据很少被报道,甚至... Ⅱ型裂纹界面断裂速率可以超越材料的剪切波速已经在理论和实验中被证明,这种界面断裂的跨声速转变被普遍认为受“Burridge-Andrews”机制(也称“子-母”裂纹机制)控制。然而,对于这种跨声速转变机制,子裂纹的直接证据很少被报道,甚至有些报道中并没有在裂纹跨声速转变过程中观察到子裂纹。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良彬教授课题组开展了Ⅱ型裂纹界面跨声速转变的数值模拟研究,“子-母”裂纹扩展过程首次在相场断裂模拟中被重现。他们的工作揭示了一个跨声速裂纹发生的临界预应力水平值,并提出了子裂纹出现的定量化预测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断裂 超剪切转变 断裂相场模型 数值模拟 界面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玛多M_(W)7.4地震超剪切破裂的动力学机制
2
作者 吴凯 朱守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64-1270,共7页
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2021年青海玛多M_(W)7.4地震断层产生自发破裂的传播过程,以断层的观测滑移量为约束条件,通过网格搜索方法寻找最优模型。结果表明:1)震源东侧的断层弯折结构是产生突然超剪切破裂的关键因素,这一特殊几何结构使破裂... 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2021年青海玛多M_(W)7.4地震断层产生自发破裂的传播过程,以断层的观测滑移量为约束条件,通过网格搜索方法寻找最优模型。结果表明:1)震源东侧的断层弯折结构是产生突然超剪切破裂的关键因素,这一特殊几何结构使破裂在成核后3~4 s内就产生了超剪切破裂,这与传统超剪切破裂需要很长破裂传播距离的现象不一致;2)玛多地震震源东侧断层产生超剪切破裂,而西侧断层破裂表现为亚剪切,这与通过地震学及大地测量学反演震源破裂过程得到的结果一致;3)断层阶区、平直断层等其他断层的几何结构并不能使玛多地震产生突然的超剪切破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年玛多地震 超剪切破裂 网格搜索法 断层弯折 有限单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玉树地震(M_s=7.1)产生超剪切破裂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朱守彪 袁杰 缪淼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832-3843,共12页
由于2010年玉树地震(Ms=7.1)产生了超剪切地震破裂,所以地震灾害特别严重.国内外地球科学家对该地震产生超剪切破裂过程的物理机制一直非常关注,但至今没有给出满意的解答.为此,文中根据玉树地震发震断层的实际几何构建有限单元数值模型... 由于2010年玉树地震(Ms=7.1)产生了超剪切地震破裂,所以地震灾害特别严重.国内外地球科学家对该地震产生超剪切破裂过程的物理机制一直非常关注,但至今没有给出满意的解答.为此,文中根据玉树地震发震断层的实际几何构建有限单元数值模型,模型中的断层由2个断层段构成,它们之间有约10°的夹角,形成断层拐折.模拟结果表明,玉树地震的破裂由2个子事件组成;当破裂在震源所在的断层上成核后,先在第一个断层段上传播,其速度为亚剪切波速度;当破裂一旦越过断层拐折,在第二个断层段上传播时,破裂速度就立即转变为超剪切波速度.计算结果显示,当断层发生超剪切破裂时,断层上的位错幅度、破裂产生的地震波速度及加速度都会显著增大,从而造成地震灾害大大增加,这很可能是玉树地震的震害特别严重的重要原因.从模拟实验中还看到,若是模型中的断层没有发生拐折,在模型的其他参数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破裂速度不会发生变化.但是,若初始应力场的方位与断层之间的夹角发生变化,这时断裂系统中尽管存在断层拐折,也不是一定能产生超剪切破裂.只有当初始应力方位与断层之间的夹角以及断层走向变化的偏角二者之间的关系恰到好处时,断层拐折才有可能促使断层破裂由亚剪切转化为超剪切破裂.所以,玉树地震之所以能产生超剪切地震破裂,恰恰是发震断层几何与初始应力场方位之间的关系达到某种"最佳状态"的结果.这也可能是天然地震中超剪切破裂事件稀少的原因之一.因此,研究超剪切地震破裂过程的动力学机制,对于深入研究地震震源过程、地震灾害评估等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剪切破裂 断层拐折 地震灾害 玉树地震 有限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剪切技术对锂离子电池浆料快速分散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曾程 张裕中 +1 位作者 袁炀 李璐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9-62,79,共5页
分析了锂离子电池浆料在混合分散过程中的分散机理,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商业软件对超剪切快速分散设备内锂离子电池浆料混合分散的三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物料流场变化情况。设计了以超剪切技术为核心的锂离子电池浆料混合分散装置... 分析了锂离子电池浆料在混合分散过程中的分散机理,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商业软件对超剪切快速分散设备内锂离子电池浆料混合分散的三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物料流场变化情况。设计了以超剪切技术为核心的锂离子电池浆料混合分散装置,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超剪切技术对锂离子电池浆料进行混合分散,其混合分散效果好,大大缩短了分散时间,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该研究结果为锂离子电池浆料生产应用超剪切技术进行快速微细混合分散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剪切 锂离子电池 数值模拟 混合分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玉树超剪切破裂地震破裂过程反演 被引量:4
5
作者 张丽芬 Iman Fatchurochman +3 位作者 姚运生 李井冈 廖武林 王秋良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2-61,共10页
为探讨玉树地震是否为超剪切破裂事件,利用Yagi的方法重新进行了此次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反演.通过给定不同的破裂速度进行对比,发现当破裂速度为4.7km/s时,理论与实际观测结果拟合残差最小,且反演结果更符合实际.另据P波高频辐射能量包... 为探讨玉树地震是否为超剪切破裂事件,利用Yagi的方法重新进行了此次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反演.通过给定不同的破裂速度进行对比,发现当破裂速度为4.7km/s时,理论与实际观测结果拟合残差最小,且反演结果更符合实际.另据P波高频辐射能量包络反演,破裂传播速度在4.7~5.8km/s范围内,而该地区的剪切波速度则为3.0~ 3.6km/s,从而证明了此次地震超剪切破裂现象的存在.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在玉树段的NW和SE段形成了19和31km的地表破裂,而震中所在的中段由于隆宝湖拉分盆地的存在,造成了15km的未破裂区.超剪切破裂是造成SE段玉树县城遭受严重破坏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破裂过程 超剪切破裂 P波高频辐射能量包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印尼帕卢M_W7.5地震——一次超剪切破裂事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琦 谭凯 +3 位作者 赵斌 鲁小飞 张彩红 王东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017-3023,共7页
利用反投影方法,使用日本密集台网Hi-net远场垂直分量568条P波资料对2018年9月28日印尼帕卢MW7.5地震震源破裂过程进行成像,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能量释放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10~20s之间.破裂有两个集中区,破裂峰值分别位于12s和19s,最大... 利用反投影方法,使用日本密集台网Hi-net远场垂直分量568条P波资料对2018年9月28日印尼帕卢MW7.5地震震源破裂过程进行成像,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能量释放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10~20s之间.破裂有两个集中区,破裂峰值分别位于12s和19s,最大能量释放区域位于震中南侧约0~50km内,另一破裂集中区覆盖了帕卢市及周边区域.破裂主要向南侧延展,破裂总长度至少100km,平均破裂速度约4.1km·s^-1,属于一次超剪切破裂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帕卢MW7.5地震 震源破裂过程 反投影 超剪切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阶区对产生超剪切地震破裂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袁杰 朱守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2-224,共13页
地震时若断层发生超剪切破裂,地震灾害会显著加剧.因此研究超剪切破裂的形成机理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利用动力有限单元方法,模拟断层破裂从初始断层跳跃传播到另一条平行的次级断层(断层阶区)时破裂速度的变化情况,并分析断层... 地震时若断层发生超剪切破裂,地震灾害会显著加剧.因此研究超剪切破裂的形成机理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利用动力有限单元方法,模拟断层破裂从初始断层跳跃传播到另一条平行的次级断层(断层阶区)时破裂速度的变化情况,并分析断层阶区几何特征等物理参数对产生超剪切地震破裂的促进作用.计算结果表明,断层阶区的诸多物理因素(如:重叠长度、相隔距离以及摩擦系数等)都会对破裂的传播速度产生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破裂传播速度会由在初始断层上的亚剪切波速度,转换为在次级断层上的超剪切波速度.在破裂速度转换过程中,断层间隔起着重要作用,当断层阶区中两断层垂直间隔距离小到一定程度时,破裂跳跃阶区后,破裂速度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对于分段断层(可视为一种特殊的断层阶区),由于其断层垂直间隔为0,也就不会出现破裂速度变化的现象,模拟结果对此也进行了证实.然而,若断层间隔太大,当其距离超过一定的限度后,破裂通常无法跨越断层阶区继续传播,而是终止在初始断层上.模拟结果还表明,初始断层与次级断层之间的重叠距离也十分重要,只有当断层阶区中两平行断层之间的重叠部分达到一定长度后,断层的破裂速度才有可能发生转换.此外,计算结果显示,破裂过程中断层面上的应力变化可能是破裂传播速度发生转换的直接原因.最后,模拟还发现,当破裂跨越断层阶区发生速度转换时,破裂需要停顿一定的时间,以便积聚足够的能量来实现破裂速度的增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剪切地震破裂 断层阶区 破裂速度转换 有限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超剪切均质机结构设计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文明 张裕中 《食品与机械》 CSCD 2002年第6期28-29,共2页
运用有限元理论 ,抽象出高速超剪切均质机的关键元件 (转子 ) ,建立了有限元模型 ,分析了转子在高速转动下 (5 0 0 0rmin)的有限元静态应力与振动模态 ,并用图形形式输出 ;讨论了ANSYS输出文件的特性 。
关键词 高速超剪切均质机 结构设计 可靠性设计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剪切在沉淀白炭黑分散细化中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邓晓明 王习魁 张裕中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5-57,78,共4页
二氧化硅是高比表面积的粉体物料,在水中形成极易团聚的沉淀白炭黑。为全面提高其分散性,使其平均粒径达到2—5μm,利用最新的超剪切技术,对沉淀白炭黑进行分散细化处理,研究了基于超剪切过程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响应面实验对沉淀白炭... 二氧化硅是高比表面积的粉体物料,在水中形成极易团聚的沉淀白炭黑。为全面提高其分散性,使其平均粒径达到2—5μm,利用最新的超剪切技术,对沉淀白炭黑进行分散细化处理,研究了基于超剪切过程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响应面实验对沉淀白炭黑进行了分散细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超剪切技术对易团聚、难分散的液固态物料的分散细化具有极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剪切 沉淀白炭黑 分散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roE的超剪切设备关键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晓明 浦广益 张裕中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96-198,共3页
通过使用三维造型软件 ProE 的特征建模功能.建立了高速超剪切分散细化设备关键结构转子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 分析得到了转子超高速转动下的变形、应力分布及转子的固有频率和振型。所得的结果可以指导此类转子的结构参数化设计。
关键词 高速超剪切 关键结构 PROE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弯折断层系统上超剪切破裂传播的产生条件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玲珑 钱峰 张海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194,共13页
断层的破裂速度是描述地震震源过程的重要物理量.如果震源破裂的传播速度超过剪切波速,将会对地震波场产生影响,造成更大的破坏性.超剪切破裂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断层的几何形状是因素之一.本文针对弯折断层的情况,采用三维空间非结... 断层的破裂速度是描述地震震源过程的重要物理量.如果震源破裂的传播速度超过剪切波速,将会对地震波场产生影响,造成更大的破坏性.超剪切破裂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断层的几何形状是因素之一.本文针对弯折断层的情况,采用三维空间非结构化网格的边界积分方法计算参数空间中的破裂相图,从中分析超剪切破裂的产生条件.以15°、25°和40°为例,得到了不同断层弯折角度的破裂相图.在本文的初始应力设置下,通过对不同的无量纲化临界滑动弱化位移Dc和初始剪应力Te参数组合的结果进行交叉对比发现,对于弯折面处于压缩区的断层模型,不可持续传播的自发停止破裂的发生条件与弯折角无关.而对于可持续传播破裂,其在平面断层的传播速度也不受弯折角影响;在弯折部分,随弯折角度增大,破裂传播速度越小,正应力越大,破裂强度越大,破裂越难以越过弯折交界线继续传播(如40°).对比三个不同弯折角的相图,弯折角越小,越容易发生超剪切破裂,即发生超剪切的参数空间越大.同时,随着初始剪应力的增大,超剪切不仅可以发生在弯折面上,甚至在平面部分就可以发生.总体而言,Dc较小、Te较大时,破裂传播速度更大,更容易形成超剪切破裂.另外,因克服弯折交界处的正应力而产生的错位延迟效应也与弯折角度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积分方程 超剪切破裂 弯折断层 相图 破裂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M_(W)7.7加勒比海地震:反投影成像确定的一次超剪切事件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博男 盖增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58-1568,共11页
利用反投影方法,使用美国阿拉斯加台网的远场P波垂直分量地震数据,对2020年1月28日M_(W)7.7加勒比海地震的破裂过程分两个频段(0.2~1.0 Hz,0.5~2.0 Hz)进行成像.结果显示,地震沿西向单侧近线性破裂,破裂规模约为250 km,破裂时长约为98 s... 利用反投影方法,使用美国阿拉斯加台网的远场P波垂直分量地震数据,对2020年1月28日M_(W)7.7加勒比海地震的破裂过程分两个频段(0.2~1.0 Hz,0.5~2.0 Hz)进行成像.结果显示,地震沿西向单侧近线性破裂,破裂规模约为250 km,破裂时长约为98 s,平均破裂速率约为2.55 km·s^(-1).破裂的瞬时速率存在明显波动,在大约53~62 s达到约6 km·s^(-1),超过了所在深度的S波速度,为超剪切破裂.地震在5~15 s,21~30 s和66~79 s存在三个高频能量释放峰值,相应时段破裂速率较低,破裂能量得以在局部区域集中释放.破裂一直延伸至大洋中脊附近受阻挡而停止,转换断层几乎完全破裂,释放了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之间由于相对运动而长期积累的应力.发震断层特殊的空间几何特征和长期积累的应变能,为此次超剪切破裂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断层几何和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0年加勒比海地震 破裂过程 AK135模型 反投影 超剪切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自然界中超剪切破裂的地震是如此之少?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守彪 崔泽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66,共16页
超剪切破裂的地震由于比同震级的亚剪切地震造成更为严重的地震灾害,因而受到广泛重视.可是,自然界中超剪切破裂的地震数量极其稀少;到目前为止,全球只是发现了十几个超剪切破裂的震例.那么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超剪切破裂地震是如此之少?... 超剪切破裂的地震由于比同震级的亚剪切地震造成更为严重的地震灾害,因而受到广泛重视.可是,自然界中超剪切破裂的地震数量极其稀少;到目前为止,全球只是发现了十几个超剪切破裂的震例.那么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超剪切破裂地震是如此之少?这个科学问题,至今未见前人有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为此,本文利用有限单元的计算方法,对触发产生超剪切破裂的几种常见力学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有限元模拟结果显示,地表作为触发产生超剪切破裂效率最高的因素,但当地表附近具有沉积层、未固结的断层泥等松软介质时,地表附近断层介质是由速度强化的摩擦本构关系所控制,此时亚剪切破裂无法转换为超剪切破裂,近地表的这层薄薄的摩擦速度强化层会有效抑制超剪切破裂的发生.此外,模拟结果还表明,断层上的障碍体、反凹凸体、断层阶区虽然可以促使亚剪切破裂转换为超剪切破裂,但在转化过程中,由于破裂出现时间上的停顿,这样整个断层上的破裂速度就被平均为亚剪切破裂,即远场地震台站接收的地震信息很可能无法辨别局部超剪切破裂的发生.若要产生一个目前可以识别的超剪切破裂地震事件,其条件十分苛刻,通常需要断层的长度足够长,断层几何要足够平直,初始应力水平要足够高,地表的摩擦速度强化层厚度要足够薄,近场要有足够多的地震台站,等.由此可见,上述这些因素导致了自然界中可以辨别的超剪切破裂地震非常稀少.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超剪切破裂发生的力学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评估地震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剪切破裂地震 地表摩擦速度强化层 断层阶区 障碍体 反凹凸体 有限单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超剪切混合层燃油雾化特性试验研究
14
作者 宫冠吉 李建中 +1 位作者 金武 袁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17-824,共8页
为了摸清亚超大梯度剪切混合层内直射式喷嘴的燃油雾化特性,设计了用于向亚超剪切混合流中进行燃油喷射的直射式喷嘴,建立了亚超剪切混合层中燃油雾化试验系统。利用粒子图像测速系统(PIV),对亚超大梯度混合层中油雾场进行测量。通过改... 为了摸清亚超大梯度剪切混合层内直射式喷嘴的燃油雾化特性,设计了用于向亚超剪切混合流中进行燃油喷射的直射式喷嘴,建立了亚超剪切混合层中燃油雾化试验系统。利用粒子图像测速系统(PIV),对亚超大梯度混合层中油雾场进行测量。通过改变喷嘴流量、喷射角度和喷嘴数量研究不同参数对雾化特性的影响,并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对亚超大梯度剪切混合层内的油雾场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其雾化规律。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流量增大,穿透深度会随之增大,破碎后的颗粒分布峰值所对应的液滴直径会逐渐变小,雾化效果提升;相同流量条件下,喷嘴的角度改变对雾化效果有影响,顺喷和逆喷的雾化效果均好于垂直喷射;逆喷的喷射高度最高,随着流量的增长,燃料将会碰壁;顺喷条件下,随着角度的增加,穿透长度会有所增加;综合燃油轨迹边界,逆喷的效果相对较好。相同流量条件下,喷孔个数的改变对雾化效果和穿透深度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进系统 超剪切混合层 雾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剂和超剪切对二氧化硅的协同分散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雪霆 毛凌峰 +4 位作者 胡芸 彭溪 樊雪梅 陈严磊 刘文魁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77,共7页
为了提高纳米二氧化硅粉体的分散性,拓展其应用领域,以丙烯酸(AA)、丙烯酸丁酯(BA)为主单体,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经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三元共聚物分散剂。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对分散剂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验... 为了提高纳米二氧化硅粉体的分散性,拓展其应用领域,以丙烯酸(AA)、丙烯酸丁酯(BA)为主单体,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经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三元共聚物分散剂。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对分散剂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验证了其结构。将此分散剂应用于二氧化硅纳米粉体的表面改性以提高其分散性,同时考察了外加超剪切力场对纳米二氧化硅粉体的分散效果,研究了分散剂用量、超剪切力场强度和分散时间等因素对纳米二氧化硅平均粒径的影响,优化了工艺参数。激光粒度和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表明,在分散剂用量为二氧化硅质量的1%、超剪切设备转速为18000 r/min、分散时间为30 min条件下,由于分散剂和超剪切的协同作用,纳米二氧化硅悬浮液的分散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 共聚物分散剂 表面改性 超剪切 纳米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速粘性剪切流空间稳定性对称紧致差分数值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强 傅德薰 马延文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34-440,共7页
用一类高精度对称紧致差分格式数值离散一阶改型三维可压粘性扰动方程 ,对导出的非线性离散特征值问题采用二阶修正Newton Raphson边值迭代局部解法 ,实现了超声速剪切流的线性空间稳定性分析。基于对流M数、Re数、速度比、密度比等参... 用一类高精度对称紧致差分格式数值离散一阶改型三维可压粘性扰动方程 ,对导出的非线性离散特征值问题采用二阶修正Newton Raphson边值迭代局部解法 ,实现了超声速剪切流的线性空间稳定性分析。基于对流M数、Re数、速度比、密度比等参数研究 ,讨论了压缩性效应、粘性效应、超声速扰动快 /慢模态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稳定性 压缩性效应 粘性效应 声速剪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型超短超细钢纤维增强砂浆强度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龙飞 高长成 +1 位作者 应文宗 周超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60-165,共6页
在砂浆中加入钢纤维可以显著地改善砂浆的强度,不同掺量、不同长度的钢纤维对砂浆强度的影响也不同.通过在砂浆中掺入11种不同量的剪切型超短超细钢纤维(长度:6 mm,直径:0.2 mm)和掺入6种不同量的普通钢纤维试件的强度试验并进行对比分... 在砂浆中加入钢纤维可以显著地改善砂浆的强度,不同掺量、不同长度的钢纤维对砂浆强度的影响也不同.通过在砂浆中掺入11种不同量的剪切型超短超细钢纤维(长度:6 mm,直径:0.2 mm)和掺入6种不同量的普通钢纤维试件的强度试验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砂浆中掺入剪切型超短超细钢纤维砂浆后的强度规律:在钢纤维掺入量小于3%时,普通钢纤维砂浆强度略高于剪切型超短超细钢纤维砂浆;在钢纤维掺入量大于3%时,剪切型超短超细钢纤维砂浆强度明显高于普通钢纤维砂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细钢纤维 普通钢纤维 砂浆 抗折强度 抗压强度 压折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超声速剪切层的非线性失稳过程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罗俊荣 沈清 张涵信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2-288,共7页
利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 ,模拟了二维超声速剪切流动中的小扰动波随时间发展在空间上的传播过程 ,由此分析其稳定性。通过相图分析、李雅普诺夫指数分析和分维分析 ,本文得到了二维超声速自由剪切层流动由线性到非线性失稳过程的数学特征... 利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 ,模拟了二维超声速剪切流动中的小扰动波随时间发展在空间上的传播过程 ,由此分析其稳定性。通过相图分析、李雅普诺夫指数分析和分维分析 ,本文得到了二维超声速自由剪切层流动由线性到非线性失稳过程的数学特征。结果分析表明 ,在本文的计算条件下 ,二维超声速混合层流动在失稳过程中出现了间歇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速剪切 非线性失稳 混合流动 直接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孔隙介质模型的断层同震弱化与强化分析
19
作者 穆常青 宋永佳 胡恒山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63-2572,共10页
孔隙流体的存在增加了地震的复杂性,孔隙流体压强变化会改变有效应力进而影响断层行为.本文基于孔隙介质模型对断层动态破裂过程进行模拟,分析自发破裂过程中同震孔压变化对破裂传播的影响.采用Biot理论描述流体饱和岩石,同时采用水力... 孔隙流体的存在增加了地震的复杂性,孔隙流体压强变化会改变有效应力进而影响断层行为.本文基于孔隙介质模型对断层动态破裂过程进行模拟,分析自发破裂过程中同震孔压变化对破裂传播的影响.采用Biot理论描述流体饱和岩石,同时采用水力阻力系数描述断层核的渗透性.研究结果表明,当断层核不可渗透时,同震孔压变化对破裂传播过程有一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临近滑移面的孔隙岩石被压缩后引起孔压增加,降低断层摩擦强度,有利于破裂传播,使断层弱化.同时,破裂前沿前方的切应力峰明显增大.切应力峰的增大和破裂尖端摩擦强度的降低,使得破裂向超剪切破裂的转换更易被触发.在临近滑移面的孔隙岩石被拉伸时,破裂引起孔压降低,增大断层摩擦强度,阻碍破裂传播,强化断层;即使在较高初始切应力水平下,该强化作用也可抑制超剪切破裂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自发破裂 断层弱化 超剪切破裂 破裂演化 断层渗透性 孔隙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rface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model of atomic diffusion during Al-Au ultrasonic bonding
20
作者 ZHANG Wei-xi LUO Jiao +2 位作者 CHEN Xiao-hong WANG Bo-zhe YUAN Ha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3期806-819,共14页
Effects of ultrasonic bonding parameters on atomic diffusion, microstructure at the Al-Au interface, and shear strength of Al-Au ultrasonic bonding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combining experiments and finite element (FE... Effects of ultrasonic bonding parameters on atomic diffusion, microstructure at the Al-Au interface, and shear strength of Al-Au ultrasonic bonding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combining experiments and finite element (FE) simulation. The quantitative model of atomic diffusion,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ultrasonic bonding parameters, time and distance, is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the atomic diffusion of the Al-Au interface. The maximum relative error between the calculated and experimental fraction of Al atom is 7.35%, indicating high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is model. During the process of ultrasonic bonding, Au8Al3 is the main intermetallic compound (IMC) at the Al-Au interface. With larger bonding forces, higher ultrasonic powers and longer bonding time,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remove the oxide particles from the Al-Au interface, which hinders the atomic diffusion. Therefore, the complicated stress state and the existence of oxide particles both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holes. The shear strength of Al-Au ultrasonic bonding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bonding force, ultrasonic power and bonding time. However,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ce of holes at especial parameters, the optimal ultrasonic bonding parameter is confirmed to be a bonding force of 23 gf, ultrasonic power of 75 mW and bonding time of 21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Au ultrasonic bonding model of atomic diffusion Au_(8)Al_(3) shear strength ultrasonic pow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