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共轭效应对乙烷、肼和过氧化氢的稳定性与稳定构象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许家喜 麻远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11期374-377,共4页
乙烷、肼与过氧化氢分别是同周期元素与氢组成的、结构相似的三种物质,但它们的稳定性却依次明显减弱,且稳定构象也不相似,现行教材中没有很好地解释造成它们稳定性和稳定构象不同的原因。本文通过分析n-σ^(*)的超共轭效应为这三种物... 乙烷、肼与过氧化氢分别是同周期元素与氢组成的、结构相似的三种物质,但它们的稳定性却依次明显减弱,且稳定构象也不相似,现行教材中没有很好地解释造成它们稳定性和稳定构象不同的原因。本文通过分析n-σ^(*)的超共轭效应为这三种物质稳定性的变化规律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同时,也解释了肼和过氧化氢不以对位交叉构象存在的原因。将超共轭效应拓展到了解释无机物稳定性和稳定构象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烷 过氧化氢 稳定性 构象 超共轭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共轭效应对有机化合物结构和反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吕萍 王彦广 《大学化学》 CAS 2020年第7期151-165,共15页
超共轭效应是基础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基团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补充和发展。本文通过基础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常见实例,分析和阐述了多种超共轭效应对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体结构稳定性和相对反应性的贡献。
关键词 轨道方向性 共轭效应 超共轭效应 结构稳定性 相对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电子效应浅析
3
作者 夏树林 陶贤平 王寿伯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00年第3期51-53,共3页
本文从诱导效应、超共轭效应以及极化作用等几方面对烷基的电子效应作了浅析 ,认为烷基的诱导效应是吸电子的 ,其超共轭效应对正负电荷都具有稳定作用。据此 。
关键词 有机化学 电子效应 烷基 诱导效应 δ-P超共轭效应 极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烷基诱导效应的教学
4
作者 马秀琚 《北京农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144-147,共4页
浅谈烷基诱导效应的教学马秀琚(北京农学院基础部,北京102206)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经常要用烷基的诱导效应解释一些问题。目前国内出版的有机化学教科书中,对烷基诱导效应的描述主要有两种。一是沿用习惯观点,认为烷基是供电... 浅谈烷基诱导效应的教学马秀琚(北京农学院基础部,北京102206)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经常要用烷基的诱导效应解释一些问题。目前国内出版的有机化学教科书中,对烷基诱导效应的描述主要有两种。一是沿用习惯观点,认为烷基是供电子基;二是认为烷基既可作为供电子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效应 正碳离子 化学位移 烷基 基团电负性 超共轭效应 供电子基 共轭效应 吸电子基 人民教育出版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辨析基础有机化学教材中的争议问题:乙烷构象稳定性的来源 被引量:1
5
作者 凌皓博 赵佩鈜 俞寿云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1期325-331,共7页
烷烃的构象及其稳定性是基础有机化学中重要的知识点,其中乙烷的交叉式与重叠式构象是其中最基础的部分。现行的国内外本科基础有机化学教材中关于乙烷的交叉式构象比重叠式构象稳定的原因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比较混乱,不易于本科教学。... 烷烃的构象及其稳定性是基础有机化学中重要的知识点,其中乙烷的交叉式与重叠式构象是其中最基础的部分。现行的国内外本科基础有机化学教材中关于乙烷的交叉式构象比重叠式构象稳定的原因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比较混乱,不易于本科教学。本文调研了文献,梳理出乙烷交叉式构象稳定性来源的不同论点和论据,并指出先前文献分析与计算方法的不足。通过文献调研,我们认为超共轭效应和空间位阻效应两种因素都需要写入教材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烷的构象 库仑力 泡利斥力 位阻效应 超共轭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电子能谱与同系能级线性规律(Ⅲ)——双向延伸体系 被引量:2
6
作者 孙玉坤 黎乐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4年第2期227-232,共6页
研究了十一个双向延伸体系的四十八组光电子能谱数据,发现它们的各级垂直电离势符合同系能级线性规律,线性相关系数优良率为95.8%,用由光电子能谱得到的有关电离势,讨论了Π_(4)^(4)的超共轭效应。
关键词 光电子能谱 超共轭效应 电离势 线性规律 (Ⅲ) 线性相关系数 能级 双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碳正离子的结构和稳定性问题的探讨
7
作者 王文峰 袁耀锋 《大学化学》 CAS 2023年第11期267-275,共9页
采用DFT方法计算了多种普通碳正离子、烯丙基型碳正离子以及特别稳定的α-氨基和α-羟基碳正离子的结构和能量。结果表明,普通碳正离子依靠形成超共价结构、重排和超共轭效应获得稳定,烯丙基型碳正离子依靠共轭效应获得稳定。α-羟基和... 采用DFT方法计算了多种普通碳正离子、烯丙基型碳正离子以及特别稳定的α-氨基和α-羟基碳正离子的结构和能量。结果表明,普通碳正离子依靠形成超共价结构、重排和超共轭效应获得稳定,烯丙基型碳正离子依靠共轭效应获得稳定。α-羟基和α-氨基碳正离子的稳定性特别高,分别相当于或高于环丙烯碳正离子。最后,本文还建议了氨基和羟基对碳正离子的不同稳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正离子 超共轭效应 共价结构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有机化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8
作者 刘永元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1994年第2期34-38,共5页
本文介绍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为了对学生释疑解惑而作的一些分析思考.一、关于诱导效应在分子中引进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后,可使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但发生在直接相连部分,也可以影响到不直接相连部分,这种因某一原子... 本文介绍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为了对学生释疑解惑而作的一些分析思考.一、关于诱导效应在分子中引进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后,可使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但发生在直接相连部分,也可以影响到不直接相连部分,这种因某一原子或基团的极性而引起电子沿着原子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亦即σ键的电子移动,称为诱导效应.例如,氯原子取代碳上的氢后:Cl←C←C←C因为氯原子的电负性较强,因此C—Cl键的电子不能均匀分布,电子向氯原子偏移,产生偶极,直箭头所指的方向是电子偏移的方向.在C—Cl键中,偶极带正电的一端碳又吸引邻近碳上的电荷,因此使氯原子邻近的C—C键的电子也产生偏移,但这种偏移程度要小些,产生小的偶极,这样依次影响下去,可以到达不直接相连的部分.氯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大些,即带部分负电荷,用δ<sup>-</sup>表示,碳原子上失去的电荷比获得的电荷多,因此带部分正电荷,用δ<sup>+</sup>表示,当然距离愈远,影响愈小,失去的电荷也少,如下式所示,C<sub>1</sub>上失去电荷较多,C<sub>3</sub>上失去电荷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教学 电子云密度 超共轭效应 偶极 消去反应 共轭分子 亲核取代反应 Σ键 均匀分布 背面进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