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制备水溶性药物超细微粒 被引量:3
1
作者 蒋静智 李志义 +1 位作者 刘学武 魏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285-289,共5页
利用自建的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实验装置,以不同水和乙醇配比的混和溶剂制备了扑热息痛,四环素和头孢羟氨苄超细微粒,并研究了不同溶剂配比对过程实现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超临界膨胀减压过程可以成功制备水溶性药物超细微粒,制得的... 利用自建的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实验装置,以不同水和乙醇配比的混和溶剂制备了扑热息痛,四环素和头孢羟氨苄超细微粒,并研究了不同溶剂配比对过程实现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超临界膨胀减压过程可以成功制备水溶性药物超细微粒,制得的大部分微粒为球形或近球形,粒径处于1~3μm之间,粒径分布均匀;以纯水为溶剂时,过程的可行性较差,喷嘴堵塞现象严重;在初始溶液中加入一定配比的乙醇,会使过程进行顺利,制备的微粒的球形度更好,粒径更小,分布更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 水溶性药物 细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撞击流技术制备脂溶性药物微粒 被引量:6
2
作者 蒋静智 贾超 崔海亭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4-148,52,152,共7页
将撞击流技术与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结合,以利福平为模型材料,考察该技术用于脂溶性药物超细微粒制备的可行性,系统分析了混合器的压力和温度、溶液浓度、进液速率、析出器的温度及撞击距离对微粒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 将撞击流技术与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结合,以利福平为模型材料,考察该技术用于脂溶性药物超细微粒制备的可行性,系统分析了混合器的压力和温度、溶液浓度、进液速率、析出器的温度及撞击距离对微粒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相比,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撞击流技术可制备出形态更好的利福平球形微粒,微粒粒径更小、分布更均匀。采用撞击流技术后,减弱了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参数(如溶液浓度、进液速率等)对微粒的不利因素,可在较大的操作范围内制得粒径分布均匀的微粒;同时强化了液滴和热气体之间的传质和传热,微粒干燥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在低于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适宜析出器温度10℃时,仍能得到分散性较好的微粒,有效降低了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体膨胀减压-撞击技术 利福平 细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聚合物超细微粒 被引量:1
3
作者 蒋静智 李志义 刘学武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36-1239,共4页
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模型材料,利用近两年提出的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成功制备出了粒径在5μm以下的超细微粒,系统分析了混合器压力和温度、溶液浓度及进液速率对微粒形态、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器压力、溶液浓度和进... 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模型材料,利用近两年提出的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成功制备出了粒径在5μm以下的超细微粒,系统分析了混合器压力和温度、溶液浓度及进液速率对微粒形态、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器压力、溶液浓度和进液速率均对微粒粒径及其分布有明显的影响,而混合器温度的影响较小。较理想的操作条件为混合器压力为10MPa、温度为60℃、溶液浓度为10mg/mL、进液速度为3mL/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 聚合物 细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头孢羟氨苄药物微粒超临界流体制备技术研究
4
作者 刘学武 蒋静智 +1 位作者 李志义 夏远景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9-173,共5页
以头孢羟氨苄-水+乙醇-二氧化碳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成功制备出了水溶性药物头孢羟氨苄的超细微粒,测定了混合器压力和温度、进液速率、溶液浓度对微粒形态、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选用水+乙醇做溶... 以头孢羟氨苄-水+乙醇-二氧化碳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成功制备出了水溶性药物头孢羟氨苄的超细微粒,测定了混合器压力和温度、进液速率、溶液浓度对微粒形态、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选用水+乙醇做溶剂,在适合的操作参数下可制备出粒径在1~3μm适于吸入式给药的头孢羟氨苄超细微粒,且大部分微粒形态呈完整的球形;各因素对微粒粒径及粒径分布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混合器压力影响最明显;微粒粒径及粒径分布可通过改变操作参数进行控制.最佳的操作参数为混合器压力14MPa、温度60℃、溶液浓度4mg/mL、进液速率3mL/min,在此条件下,可获得最小粒径和粒径分布的水溶性超细微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药物 头孢羟氨苄 吸入式给药 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四环素超细微粒制备
5
作者 蒋静智 李志义 +1 位作者 刘学武 赵顺轩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1-656,共6页
吸入式给药既要求药物微粒有合适的平均粒径,又要求粒径分布在较小的范围内。利用近两年提出的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以四环素-水+乙醇-二氧化碳系统为研究对象,成功制备了适于吸入式给药的四环素超细微粒,系统分析了混合器压力和温... 吸入式给药既要求药物微粒有合适的平均粒径,又要求粒径分布在较小的范围内。利用近两年提出的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以四环素-水+乙醇-二氧化碳系统为研究对象,成功制备了适于吸入式给药的四环素超细微粒,系统分析了混合器压力和温度、溶液浓度及进液速率对微粒形态,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超临界膨胀减压过程,以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为溶剂,可制备出粒径在1~3μm的四环素超细微粒,且大部分微粒形态呈完好的球形;各影响因素对微粒粒径及其分布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混合器压力和溶液浓度对微粒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最明显,进液速率和混合器温度的影响较小。在研究操作范围内,较为理想的操作条件为混合器压力12MPa、温度60℃,溶液浓度15mg·mL-1,进液速度5mL·mi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 吸入式给药 四环素 细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项制备水溶性超细粉体的专利技术
6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6-96,共1页
项目简介: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Supercritical Fluid Expansion Depressurization,简称SFED),是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的一项制备水溶性超细粉体的专利技术。其原理是将超临界CO2、溶剂(通常是水)和溶质(物料)充分混合,然... 项目简介:超临界流体膨胀减压过程(Supercritical Fluid Expansion Depressurization,简称SFED),是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的一项制备水溶性超细粉体的专利技术。其原理是将超临界CO2、溶剂(通常是水)和溶质(物料)充分混合,然后将该混合物通过喷嘴进行膨胀减压,喷入沉淀器内。混合物通过喷嘴雾化成很多细小的液滴,压力的骤降使CO2从这些液滴里迅速释出,把原来的液滴“炸”开形成更多更细的二次液滴,然后被载热气体迅速蒸发干燥得到粉体。该过程不但适用于水溶性药物的超细化处理,还适用于非水溶性药物的超细化处理,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药物 细粉体 专利技术 制备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临界CO2 细化处理 减压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重力流搬运演化与沉积过程
7
作者 杨田 操应长 +5 位作者 田景春 蔡来星 刘蓥霖 崔蓉 朱忠华 罗星兰 《沉积学报》 2025年第5期1625-1641,共17页
【意义】深入理解沉积物重力流搬运演化与沉积过程是有效解决相关术语争论、形成沉积物重力流标准化认识的最佳途径。【进展】超临界浊流与亚临界浊流的相互转化是沉积物重力流在相对沉积近端的动力学属性,其转化过程既可通过水力跳跃... 【意义】深入理解沉积物重力流搬运演化与沉积过程是有效解决相关术语争论、形成沉积物重力流标准化认识的最佳途径。【进展】超临界浊流与亚临界浊流的相互转化是沉积物重力流在相对沉积近端的动力学属性,其转化过程既可通过水力跳跃作用发生,也可以不依赖水力跳跃而自组织演化。重力转化和面转化约束下的流体稀释过程控制高浓度的碎屑流向低浓度的浊流转化,碎屑流和浊流差异搬运、沉降过程及泥质含量控制下的湍流抑制作用是浊流向泥质碎屑流转化的主要机制。超临界浊流侵蚀泥质基底导致流体中泥质含量的增加,促进浊流转化为泥质碎屑流形成混合事件层;过渡型重力流是混合型重力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体效率是决定沉积物重力流搬运演化与沉积过程差异的核心要素。超临界浊流与亚临界浊流转化主要发生在相对近端水道超浓密度流和水道—朵叶转化带砾质高密度浊流沉积中;浊流向泥质碎屑流的转化主要发生在相对远端朵叶砂质高密度浊流和深水平原低密度浊流沉积中。【结论与展望】沉积物重力流搬运演化与沉积过程的最新认识进一步丰富了过程沉积学内涵,为合理解释重力流砂体成因及相关的争议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更加凸显了露头沉积学研究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重力 临界 混合重力 过渡型重力 体演化 沉积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