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4篇文章
< 1 2 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氧化废水装置技术的现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杭 冯银花 +2 位作者 蒋春跃 杨俊毅 鲍成满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40,共5页
超临界水氧化(SCWO)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项具有高效环保特征的废水处理技术。本文介绍了SCWO处理有机废水装置技术的现状,基于氧化醇类、酚类废水的装置,归纳出装置现存的技术瓶颈为盐析与腐蚀这两个根本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临界氧化 醇类废水 酚类废水 在线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W-Ti-Yb/ZSM-5催化剂超临界氧化处理焦化废水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曦 王黎 +2 位作者 胡宁 张嘉方 张爱心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6-582,共7页
采用浸渍烧结法制备了一种用于超临界催化氧化处理焦化废水的催化剂(V-W-Ti-Yb/ZSM-5),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反应时间、过氧比(氧气实际浓度与理论浓度的比值)等因素对COD及NH_(3)-N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OD去除率的最优... 采用浸渍烧结法制备了一种用于超临界催化氧化处理焦化废水的催化剂(V-W-Ti-Yb/ZSM-5),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反应时间、过氧比(氧气实际浓度与理论浓度的比值)等因素对COD及NH_(3)-N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OD去除率的最优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448.2℃、反应压力24.2 MPa、反应时间16.2 s、过氧比2.5,此时COD去除率可达99.97%;NH_(3)-N去除率的最优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36.2℃,反应压力29.4 MPa,反应时间2.0 s,过氧比3.3,此时NH_(3)-N去除率可达98.74%。选择苯酚作为焦化废水特征污染物,拟合计算得到了V-W-Ti-Yb/ZSM-5催化剂超临界催化氧化处理焦化废水的反应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V-W-Ti-Yb/ZSM-5催化剂 高熵 临界催化氧化 响应面优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方形通道内近超临界压力二氧化碳流动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吴罗长 杨泽宇 +3 位作者 颜建国 朱旭涛 陈阳 王子辰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83-1594,共12页
开展超临界二氧化碳1.6 mm×1.6 mm水平方形管道内受热条件下流动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参数为系统压力7.4~8.4 MPa(相对压力p/p_(cr)=1.003~1.138),质量流速500~1500 kg/(m^(2)·s),热通量100~300 kW/m^(2)。分析了热工参... 开展超临界二氧化碳1.6 mm×1.6 mm水平方形管道内受热条件下流动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参数为系统压力7.4~8.4 MPa(相对压力p/p_(cr)=1.003~1.138),质量流速500~1500 kg/(m^(2)·s),热通量100~300 kW/m^(2)。分析了热工参数、浮升力和热加速效应对方管内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根据换热曲线分布特性,将超临界CO_(2)流动换热分为类液相、类两相、类气相3个区域。实验结果表明:类两相区域时,在临界温度处平均壁温与主流温度的差值存在最小值,平均对流传热系数存在峰值。类气态区域内的换热性能较类液相区域相对减弱。浮升力使底部壁面换热得到强化,相比之下顶部壁面的换热较弱,流体热加速效应对本实验对流换热影响几乎可以忽略。通过引入表征浮升力效应的无量纲热通量q~+,提出一个适用于方形微小通道超临界CO_(2)换热关联式,预测误差范围为+2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氧化 对流 换热 微通道 浮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虾青素脂质体
4
作者 刘志军 刘谦 +3 位作者 王荣濠 李志义 刘凤霞 魏炜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2-877,917,共7页
以大豆卵磷脂为载体,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了虾青素脂质体。采用FTIR、TEM、XRD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利用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考察了制备压力和温度对虾青素脂质体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虾青素包埋率的影响... 以大豆卵磷脂为载体,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了虾青素脂质体。采用FTIR、TEM、XRD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利用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考察了制备压力和温度对虾青素脂质体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虾青素包埋率的影响。通过体外模拟释放和模拟消化实验评价了虾青素脂质体的虾青素缓释效果。结果表明,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力20 MPa、50℃的最佳条件下,制备的虾青素脂质体平均粒径为236.0 nm,虾青素包埋率97.18%。经30 d储存后,4和25℃的虾青素脂质体的虾青素保留率分别为94.13%和89.04%;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虾青素脂质体具有较好的虾青素缓释效果,在4、12 h的总释放率分别为69.3%和91.0%;体外消化模拟表明,虾青素脂质体在肠道中消化和吸收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氧化 虾青素 脂质体 粒径 包埋率 医药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92钢在650℃、30MPa超(超)临界水中的氧化行为
5
作者 韩永明 尚晨光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4,共10页
在650℃/30 MPa、含氧量为100μg/L的超临界水中,开展了P92钢的氧化试验。利用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SEM)对氧化膜的物相、形貌、结构及元素分布进行了表征,研究了P92钢的氧化行为及机制。结果表明,氧化膜外层、内层及总厚度的增长随时间... 在650℃/30 MPa、含氧量为100μg/L的超临界水中,开展了P92钢的氧化试验。利用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SEM)对氧化膜的物相、形貌、结构及元素分布进行了表征,研究了P92钢的氧化行为及机制。结果表明,氧化膜外层、内层及总厚度的增长随时间基本遵循抛物线规律,而内氧化层的厚度基本保持不变。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表面Fe3O4颗粒的中心孔逐渐愈合,颗粒尺寸逐渐增大,随后在表面形成了一层具有轻微Cr富集的疏松多孔Fe2O3层。内氧化层由细小的氧化物颗粒、沿界面的优先氧化通道以及残余基体组成。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优先氧化通道最终演变为不连续的富Cr层,导致局部氧化层变薄。氧化膜厚度受微观组织的影响逐渐显著。Ni元素向内层扩散并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92钢 马氏体耐热钢 临界 超临界氧化 高温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硅酮粉改性PE-UHMW发泡材料
6
作者 秦升学 蓝文康 +2 位作者 张弘斌 周海萍 刘杰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37,共6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由于具有极高的分子量,其泡沫材料非常适用于超低温保温和吸油分离等领域。然而,PE-UHMW的极高熔体强度使泡孔增长困难,材料可发泡性较差。为解决该问题,利用硅酮粉改性PEUHMW,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改性前后PE...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由于具有极高的分子量,其泡沫材料非常适用于超低温保温和吸油分离等领域。然而,PE-UHMW的极高熔体强度使泡孔增长困难,材料可发泡性较差。为解决该问题,利用硅酮粉改性PEUHMW,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改性前后PE-UHMW进行发泡,研究了硅酮粉含量对PE-UHMW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硅酮粉后,改性PE-UHMW熔体流动性得到提高,可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加工,材料发泡倍率、泡孔密度与泡孔均匀性显著提高,泡孔尺寸减小。当硅酮粉质量分数为4%时,改性PE-UHMW具有较好的熔体加工与发泡的综合性能。此外,研究了不同饱和压力和发泡温度对硅酮粉质量分数为4%的PE-UHMW发泡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饱和压力的增加,泡孔密度增加,泡孔尺寸和发泡倍率减小;而随着发泡温度的升高,发泡倍率先增加后降低,泡孔密度减小,泡孔尺寸增大。当饱和压力为20.68 MPa、发泡温度为130℃时,硅酮粉质量分数为4%的PE-UHMW泡沫的泡孔密度为1.25×10^(9)个/cm^(3),平均泡孔直径为9.33μm,而纯PE-UHMW泡沫的泡孔密度为3.54×10^(6)个/cm^(3),平均泡孔直径为69.59μm。硅酮粉的加入有效改善了PE-UHMW的熔体加工性能和发泡性能,有利于促进PE-UHMW在泡沫材料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量聚乙烯 硅酮粉 熔体加工 临界氧化 发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差控制阀式气体炮设计与实验研究
7
作者 李强 张盛森 +2 位作者 陈延伟 李奇 孙志群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为解决传统超临界二氧化碳气体炮采用膜片控压方式时的缺点,如体积较庞大、安装控压膜片较繁琐和调节释放压力困难等,提出了一种可在达到相变峰值压力后,50 ms内自主完成释放动作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差控制阀式气体炮总体结构方案。本方... 为解决传统超临界二氧化碳气体炮采用膜片控压方式时的缺点,如体积较庞大、安装控压膜片较繁琐和调节释放压力困难等,提出了一种可在达到相变峰值压力后,50 ms内自主完成释放动作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差控制阀式气体炮总体结构方案。本方案核心在于:结合超临界二氧化碳相变特性,采用大、小气腔嵌套布置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控制阀,该气阀通过压差控制原理与强制排气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相变释放压力在30~150 MPa范围内精准调控。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开阀和排气过程进行理论分析,确定该控制阀基本结构参数。通过建立超临界二氧化碳气体炮内弹道数值计算模型,分析3种不同开阀压力工况下弹丸初速和大、小气腔的变化过程。开展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差控制阀式气体炮弹道实验,验证方案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差控制阀式气体炮开阀压力与弹丸初速与理论计算基本一致,在释放压力调控、响应速度和装填速度具备明显优势,可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发射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氧化碳气体炮 压差式控制阀 密闭相变实验 强制排气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在未来舰船动力领域的应用前景与关键技术分析
8
作者 赵观辉 夏翔 魏天一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4-212,共9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发电系统以S-CO_(2)作为工质,基于真实气体的闭式布雷顿循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将热源释热转换为电能,具有功率密度高、循环效率高等优势,可以较好地满足未来舰船动力发展的需求。通过介绍S-CO_(2)发电系统的...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发电系统以S-CO_(2)作为工质,基于真实气体的闭式布雷顿循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将热源释热转换为电能,具有功率密度高、循环效率高等优势,可以较好地满足未来舰船动力发展的需求。通过介绍S-CO_(2)发电系统的技术特点及其近60年的发展历程,提出面向舰船总体设计和动力系统应用的7种关键技术,涵盖总体设计、协调匹配、运行控制、电磁兼容、减振降噪、工质控制、安全可靠等方面,并基于系统工程方法论,梳理并提出舰船S-CO_(2)发电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氧化 发电系统 舰船动力 布雷顿循环 总体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际气体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离心式压缩机热力设计方法
9
作者 李凯伦 李红智 +4 位作者 张一帆 孙山 但光局 李扬 王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413-5421,I0007,共10页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在近临界工况的算法稳定性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实际气体多变功直接积分算法,将压缩过程分解为多个子过程并进行数值积分,得到压缩功的柯西数列,在子过程数量增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精确的全过程压缩多变功。同时,...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在近临界工况的算法稳定性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实际气体多变功直接积分算法,将压缩过程分解为多个子过程并进行数值积分,得到压缩功的柯西数列,在子过程数量增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精确的全过程压缩多变功。同时,为解决压缩机级间焓增分配问题,提出一种等比转速级间焓增分配算法。最后,给出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的热力设计流程。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Schultz算法,研究提出的实际气体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方法在近临界及超临界区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精确性,计算中只需要较少的子过程数即可将误差降至合格范围内。通过对50MW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机组主压缩机进行一维设计及流场模拟发现,提出的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方法及压缩机设计方法可以对二氧化碳压缩机方案设计及性能预估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氧化碳发电 临界工况二氧化碳压缩机 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和水交替注入井储层内流体的吸附特征研究
10
作者 白玉杰 蔚浩东 南晓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7-145,共9页
为了研究水和二氧化碳交替驱地层内不同流体的竞争吸附特征,分析了储层岩石的微观结构及矿物成分,建立了地层岩石结构的分子模型,研究不同黏土矿物对流体吸附特征,分析了不同流体在岩石表面的竞争吸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庆榆树林... 为了研究水和二氧化碳交替驱地层内不同流体的竞争吸附特征,分析了储层岩石的微观结构及矿物成分,建立了地层岩石结构的分子模型,研究不同黏土矿物对流体吸附特征,分析了不同流体在岩石表面的竞争吸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庆榆树林油田的致密岩石主要由二氧化硅基质以及高岭石和蒙脱石等黏土矿物构成;储层矿物对轻烃的吸附能力大于对重烃类的吸附能力,对水和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大于对烃类的吸附能力;二氧化硅对水和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最强,说明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和水交替注入驱,以二氧化硅为主的储层采收率更高。采用水和二氧化碳交替驱替采收率更高,间歇性地停止注入可以使二氧化碳更容易进入到岩石样品当中,使原油更容易排出;较高的温度会加速原油、水和二氧化碳分子的物质交换,高压下二氧化碳会与岩石表面的原油作用改变原油性质,进而提高除油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吸附 致密油 临界氧化 水气交替驱油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流道结构对铅铋-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倪依柯 李红智 +4 位作者 杨玉 张一帆 吴帅帅 韩煜航 吴家荣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5-143,共9页
提高液态铅铋合金(LBE)与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之间的换热效率对于推动先进核能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直型、翼型、S型、Z型4种几何模型流道结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rinted circuit heat exchanger,PCHE... 提高液态铅铋合金(LBE)与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之间的换热效率对于推动先进核能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直型、翼型、S型、Z型4种几何模型流道结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rinted circuit heat exchanger,PCHE)的换热性能。结果表明,换热器冷侧热阻明显高于热侧热阻,直通道PCHE的热侧传热系数平均为冷侧的26.2倍。在固定热侧流道结构的条件下,重点探讨了不同冷侧流道结构对PCHE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直型流道相比,Z型流道、S型流道和翼型流道的换热量分别提高了23.3%、22.2%和10.6%,等泵功指标分别提高了1.48倍、1.68倍和1.44倍。此外,对比了当冷侧流量提升20%时不同PCHE的动态性能,其中直通道的重新平衡时间最短,相比换热量的提升,流体压降损失更显著。研究结果为优化LBE/S-CO_(2)换热器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提高下一代核能系统的热效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电路板换热器 临界氧化 液态铅铋合金 热工水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泥超临界水氧化处理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李浩博 杨闯 +2 位作者 张洁 陈昊 李超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01-2108,共8页
油泥是石油行业的主要废弃物之一,其成分复杂且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给环境带来巨大危害.超临界水氧化(SCWO)技术凭借其高效降解、无二次污染的优势,成为油泥无害化处置的潜在解决方案.本文介绍了油泥SCWO处理的关键技术进展,重点分析了反... 油泥是石油行业的主要废弃物之一,其成分复杂且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给环境带来巨大危害.超临界水氧化(SCWO)技术凭借其高效降解、无二次污染的优势,成为油泥无害化处置的潜在解决方案.本文介绍了油泥SCWO处理的关键技术进展,重点分析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氧化系数和反应压力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讨论了反应动力学和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表明,SCWO能够实现油泥中有机污染物的高效降解和重金属的有效稳定化,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泥 临界氧化 反应参数 反应动力学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传热管传热性能分析
13
作者 王生鹏 杨玉 +5 位作者 倪依柯 吴家荣 乔永强 张一帆 李红智 严俊杰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3,共9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循环发电技术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在火力发电领域替代蒸汽发电技术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S-CO_(2))实际运行范围内的传热特性进行...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循环发电技术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在火力发电领域替代蒸汽发电技术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S-CO_(2))实际运行范围内的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分析了工质物性参数对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流量条件下,CO_(2)传热系数随导热系数的减小而降低,这是因为流体边界层热阻随导热系数降低而增大;在相同的导热系数条件下,CO_(2)传热系数随Re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因为当Re增大时,流体边界层变薄,边界层热阻降低;在管内CO_(2)工质压力为3~30 MPa,焓值为500~1150 kJ/kg,工质Re为1.1×10^(5)~2.1×10^(6)条件下,拟合得出考虑边界层物性修正的传热和阻力系数关联式,其平均偏差为3.33%,表明其具有较高精度。研究结果为后续S-CO_(2)锅炉的设计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氧化碳锅炉 传热 实验测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作用下烧变长焰煤力学性质演化规律试验研究
14
作者 李怀展 唐超 +4 位作者 郭广礼 陈福 查剑锋 曹景春 李锐恒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18-3829,共12页
煤炭地下气化耦合二氧化碳封存为煤炭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超临界二氧化碳封存扰动下烧变煤体力学性质损伤可能引起隔离煤柱失稳,易诱发二氧化碳泄露风险甚至造成工程失败。针对目前缺乏超临界二氧化... 煤炭地下气化耦合二氧化碳封存为煤炭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超临界二氧化碳封存扰动下烧变煤体力学性质损伤可能引起隔离煤柱失稳,易诱发二氧化碳泄露风险甚至造成工程失败。针对目前缺乏超临界二氧化碳对烧变煤力学性质影响的研究,以长焰煤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制的超临界二氧化碳饱和增压装置,开展了烧变长焰煤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力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温度的升高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时间增加,烧变煤样的单轴抗压强度减小,温度对烧变煤样单轴抗压强度影响更大;②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时间与温度使烧变煤样弹性模量降低,两者与弹性模量总体呈负相关关系,烧变煤样弹性模量对温度影响更为敏感;③烧变煤样抗拉强度随着温度以及超临界CO_(2)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减弱,温度作用下烧变煤样抗拉强度变化更为剧烈。结合力学试验数据,建立了温度、浸泡时间和烧变煤样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抗拉强度的关系函数,并利用XRD(X-RayDiffraction)与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揭示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作用下烧变长焰煤弱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氧化 煤炭地下气化 烧变长焰煤 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质与叶轮传热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向心透平气动性能与流动特性的作用机制
15
作者 刘洲洋 廖健鑫 +2 位作者 邓清华 李军 丰镇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6-167,共12页
为探究工质与叶轮间传热对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气动性能与流动特性的作用机制,基于某循环输出功率为150 kW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向心透平几何模型,通过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开展了透平主流和轮背间隙流道内流动与传热的三维数值模拟... 为探究工质与叶轮间传热对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气动性能与流动特性的作用机制,基于某循环输出功率为150 kW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向心透平几何模型,通过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开展了透平主流和轮背间隙流道内流动与传热的三维数值模拟,采用流热耦合方法对比研究了工质与叶轮间的传热对透平气动性能、轮背间隙风阻损失以及密封间隙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传热条件下,透平轴功率和等熵效率总体下降,其降幅随转轴温度变化存在极值,且动叶前缘压力侧涡流和叶顶间隙泄漏涡流强化了主流与叶轮之间的换热,叶轮前缘及其叶根附近出现局部高温区并产生一定温度梯度,同时动叶压力面与吸力面温差缩小;受到叶轮低壁温的冷却作用,耦合传热条件下轮背间隙内流体温度降低,密度增高,在轮背密封出口压力为2 MPa时,密封泄漏量增大约0.92%,轮背风阻损失增大约12.29%;与绝热条件对比,轮背密封区域工质温度在进口处降低20℃,在密封出口处增高到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氧化 向心透平 流热耦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铅铋耦合换热器动态特性模拟
16
作者 倪依柯 李红智 +4 位作者 杨玉 张一帆 吴家荣 吴帅帅 韩煜航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91,共10页
为研究入口温度、流量阶跃变化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铅铋耦合换热器动态性能的影响,通过建立换热器分段模型开展了数值模拟工作,基于仿真结果建立并验证了传递函数模型,定量掌握入口阶跃扰动对冷侧出口温度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 为研究入口温度、流量阶跃变化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铅铋耦合换热器动态性能的影响,通过建立换热器分段模型开展了数值模拟工作,基于仿真结果建立并验证了传递函数模型,定量掌握入口阶跃扰动对冷侧出口温度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入口温度阶跃扰动下,换热器响应迅速但温度场变化幅度较小,热侧入口温度阶跃变化的时间常数为22.1s,当冷侧入口温度降低50 K时,换热器中点热侧温度仅从795.23 K降至793.17 K;流量阶跃扰动下,换热器响应滞后但温度场变化幅度更大,冷侧入口流量阶跃变化的时间常数为30.08 s,当冷侧流量增加至0.002 kg/s时,换热器中点热侧温度由795.23 K降至779.08 K。所建立传递函数的计算结果与分段模型模拟值吻合性较好,所得结论对于S-CO_(2)动力循环与铅铋快堆耦合系统中间换热器的运行策略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电路板换热器 临界氧化 动态响应 传递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水催化氧化处理核电站阴离子交换树脂及响应面优化
17
作者 高亚华 郭丽潇 +3 位作者 柴涛 张宇航 蒋可为 罗丹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6-661,675,共7页
利用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核电站阴离子树脂,运用响应面法CCD设计原理,构建了涵盖温度、压力、反应时长、过氧系数与COD去除率、氨氮去除率双响应模型,得出回归方程,选择最优工艺。对于COD去除率,影响排序:温度>时间>压力>过... 利用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核电站阴离子树脂,运用响应面法CCD设计原理,构建了涵盖温度、压力、反应时长、过氧系数与COD去除率、氨氮去除率双响应模型,得出回归方程,选择最优工艺。对于COD去除率,影响排序:温度>时间>压力>过氧系数,最为显著的是压力和温度交互作用,针对氨氮的去除,影响因素的排序为:温度>压力>氧化系数>时间,温度和压力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在最优反应条件,542℃、26.7 MPa,过氧系数2.9,反应时间9 min,COD的去除率为99.34%,氨氮去除率为67.26%,加入催化剂CuO_(2)后,氨氮去除率提升为92.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氧化 阴离子交换树脂 催化剂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耦合光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发电系统性能分析
18
作者 郝佳豪 郑平洋 +4 位作者 越云凯 张振涛 杨俊玲 李亚南 于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369-5380,I0003,共13页
二氧化碳储能(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ES)是一种兼具储能效率高、地理适配性高、安全环保的新型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受到业内广泛关注。该文提出一种耦合聚光式光热利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发电系统(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 二氧化碳储能(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ES)是一种兼具储能效率高、地理适配性高、安全环保的新型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受到业内广泛关注。该文提出一种耦合聚光式光热利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发电系统(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oncentrated solar thermal power,SCES-CSTP)和采用分流再压缩、两级回热的改进系统(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oncentrated solar thermal power+split compression,SCES-CSTP+SC),探索了光热熔融盐单元与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的互补优势。研究发现,提高储能压力比和加热温度可以提高储能效率和储能密度,但储能压力比存在最佳值;优化后的SCES-CSTP系统在储能压力比为4.0,加热温度为773.15 K时,储能效率、电-电效率分别为72.37%和432.9%,储能密度为12.94 kW·h/m^(3),(火用)效率为74.4%。SCES-CSTP+SC系统显著增强了回热器传热和系统性能,优选出最佳分流比为0.15和加热温度713.15 K时储能效率最高为75.51%,总(火用)损降低至526.62 kW,(火用)效率提升至77.7%。结果表明,光热对超临界CO_(2)储能系统性能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氧化碳储能 光热利用 最优工况 热力学分析 (火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双路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光煤互补发电系统热力性能
19
作者 郝艳红 宋竹林 +2 位作者 张勇 田永杰 白静利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9,共9页
在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中,高压二氧化碳流体在高温回热器出口温度较高,导致工质进入热源加热器中吸热量不足。对此,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循环光煤互补发电系统模型,在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新... 在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中,高压二氧化碳流体在高温回热器出口温度较高,导致工质进入热源加热器中吸热量不足。对此,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循环光煤互补发电系统模型,在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双路S-CO_(2)循环光煤互补发电系统,并采用[火用]分析方法,对比了2个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新型双路S-CO_(2)循环光煤互补发电系统[火用]效率可达40.578%,比相同参数下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高3.494百分点,其中,S-CO_(2)循环子系统[火用]效率提高了11.853百分点;循环子系统[火用]效率提高是由于新型双路S-CO_(2)循环路径布局使三级透平充分利用高温回热器回热做功,减少了主压缩机与高温回热器的[火用]损失;同时,新型双路S-CO_(2)循环光煤互补发电系统中太阳能提供的产出[火用]占比从9.846%提高至10.059%,太阳能的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氧化碳循环 光煤互补发电 Aspen Plus模拟 [火用]分析 [火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0S和316L不锈钢在超临界二氧化碳环境中的均匀腐蚀行为
20
作者 龙家琛 刘珠 +1 位作者 张乐福 郭相龙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29,共6页
在600℃、20 MPa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环境中研究了310S和316L奥氏体不锈钢的腐蚀行为。在静态高压釜中对两种不锈钢进行了500 h的均匀腐蚀试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等观察和分析了试样表面氧... 在600℃、20 MPa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环境中研究了310S和316L奥氏体不锈钢的腐蚀行为。在静态高压釜中对两种不锈钢进行了500 h的均匀腐蚀试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等观察和分析了试样表面氧化膜的形貌、成分及结构。结果表明:310S不锈钢的耐蚀性优于316L不锈钢,腐蚀500 h后两种不锈钢的质量增量分别为6.82 mg/dm^(2)和35.25 mg/dm^(2);310S不锈钢表面氧化膜厚约1μm,外层为Fe-Cr-Ni尖晶石,内层为Cr_(2)O_(3),结构致密具有保护性;316L不锈钢表面氧化膜厚约5μm,外层为Fe_(3)O_(4),内层为Fe-Cr-Ni尖晶石,结构疏松不具有保护性。造成两种不锈钢腐蚀行为差异的原因是其铬含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0S 316L 奥氏体不锈钢 均匀腐蚀 临界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