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超临界条件流体流动与喷射研究进展
1
作者 姜冠宇 闻浩诚 +2 位作者 代雯 师迎晨 王兵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70,共17页
航空煤油作为先进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冷却介质时,在发动机特定工况下处于接近临界点的亚临界状态或超临界状态,因此,针对喷嘴流道流动及喷射掺混等流体物理规律的研究对于发动机燃烧室设计十分重要。本文围绕跨/超临界条件流体的流动... 航空煤油作为先进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冷却介质时,在发动机特定工况下处于接近临界点的亚临界状态或超临界状态,因此,针对喷嘴流道流动及喷射掺混等流体物理规律的研究对于发动机燃烧室设计十分重要。本文围绕跨/超临界条件流体的流动特性及喷射掺混规律进行了文献综述。文献表明,现有跨/超临界条件流体内流道的流动特性研究多局限于小分子、单质流体,流体相变条件取决于入口参数和流道几何特性,流道类型多局限于简单几何流道,而相关研究则多局限于较为狭窄的参数范围。以小分子流体作为研究介质的喷射掺混特性研究表明,跨/超临界条件下的流体喷射掺混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流体热力学特性的影响,特别是在改变喷嘴几何构型时,超临界流体射流形态及喷射掺混评价模型与方法尚未获得一致的研究结论。对于跨/超临界条件下大分子碳氢燃料(航空煤油)在收缩喷嘴流道等复杂几何流道中的流动规律以及复杂喷嘴构型喷射掺混特性的研究,尚有待深入开展。一方面,需准确建立航空煤油在超临界条件下的热力学模型,另一方面,需揭示喷射流体界面变形、破碎机理及规律,以先进光学诊断手段捕获流体掺混行为,总结描述掺混特性参数及其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超临界条件 航空煤油 内流动 射流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条件下苯酚在NKA-Ⅱ树脂上的吸附相平衡 被引量:11
2
作者 谢兰英 李忠 +1 位作者 奚红霞 李祥斌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798-803,共6页
测定了苯酚在常规条件 (以水作为流体 )下在极性、弱极性和非极性吸附树脂上的吸附等温线 ,研究了“苯酚 +NKA -Ⅱ树脂 +超临界CO2 ”体系的吸附相平衡关系 ,测定了苯酚在NKA -Ⅱ树脂上的超临界吸附等温线 ,考察了超临界条件下乙醇作为... 测定了苯酚在常规条件 (以水作为流体 )下在极性、弱极性和非极性吸附树脂上的吸附等温线 ,研究了“苯酚 +NKA -Ⅱ树脂 +超临界CO2 ”体系的吸附相平衡关系 ,测定了苯酚在NKA -Ⅱ树脂上的超临界吸附等温线 ,考察了超临界条件下乙醇作为添加第三组分的对苯酚在NKA -Ⅱ树脂上的吸附等温线的影响 .结果表明 :苯酚在极性吸附树脂上的平衡吸附量要远大于在弱极性和非极性吸附树脂上的平衡吸附量 ,在超临界条件下 ,苯酚在树脂上的吸附量远小于在常规条件 (如水作为流体 )苯酚在树脂上的吸附量 ,而且乙醇的添加又将能改变超临界吸附相平衡 ,使苯酚在NKA -Ⅱ树脂上的平衡吸附量进一步减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条件 NKA-Ⅱ树脂 临界CO2 吸附平衡 苯酚 吸附等温线 高聚物树脂 分离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与不同碳链烷烃在超临界条件下溶液构型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小岗 李永旺 +1 位作者 钟炳 彭少逸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86-489,共4页
用Montecarlo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甲醇与不同碳链的正构烷烃组成的不同浓度的溶液在超临界条件下的构型特征。模拟采用TIP势能函数,使用随机边界条件。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的溶液中,甲醇周围烷烃介质的分布密度基本上相同,而对于不... 用Montecarlo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甲醇与不同碳链的正构烷烃组成的不同浓度的溶液在超临界条件下的构型特征。模拟采用TIP势能函数,使用随机边界条件。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的溶液中,甲醇周围烷烃介质的分布密度基本上相同,而对于不同介质中甲醇分子之间的积聚行为,不同浓度的溶液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当甲醇浓度较低时,甲醇在正戊烷、正己烷介质中形成团聚的程度最大,随着甲醇浓度的提高,甲醇分子之间的团聚趋弱。介质烷烃分子之间的积聚,基本上表现为:碳链越长,分子之间的团聚越加明显,而且,随着烷烃分子的浓度减小,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势能函数 烷烃 甲醇 碳链 超临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氢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研究 被引量:41
4
作者 周亚平 周理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9-127,共9页
通过77-298K范围内氢在AX-21活性炭上的吸附数据,探讨如何用普通I-型等温线模型处理超临界条件下的吸附等混线,以获取关于超临界吸附系统的正确信息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虽然可用来表达实验数据,但不能提供关于该吸附系统的任何... 通过77-298K范围内氢在AX-21活性炭上的吸附数据,探讨如何用普通I-型等温线模型处理超临界条件下的吸附等混线,以获取关于超临界吸附系统的正确信息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虽然可用来表达实验数据,但不能提供关于该吸附系统的任何可靠信息;Virial方程虽不是整组数据的最好模型,但却能够可靠地确定Henry定律常数,然后可从vantHoff标绘决定等量吸附热.通过将实验数据拟合到Dubinin-Astakhov方程,讨论了某些吸附机理.虽然该方程可以最好地表达实验数据,但由于其中的四个参数在回归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以及方程中某些物理量在超临界领域定义的不严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等温线模型 活性炭 超临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超临界CO_2挤出发泡中影响进气状况的因素
5
作者 吴晓丹 彭玉成 蔡业彬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7-60,共4页
研究了聚合物/超临界CO2挤出发泡中影响进气状况的因素.实验显示,挤出机压力分布应保证CO2在挤出全程都处于超临界条件下;进气点应设在熔融段与计量段之间,以保证聚合物熔化和进气后气体与聚合物的混合;进气压力与熔体压力之差越大,则... 研究了聚合物/超临界CO2挤出发泡中影响进气状况的因素.实验显示,挤出机压力分布应保证CO2在挤出全程都处于超临界条件下;进气点应设在熔融段与计量段之间,以保证聚合物熔化和进气后气体与聚合物的混合;进气压力与熔体压力之差越大,则进气量越大,合理的压力差为5~8 MPa;进气量的大小主要受溶解度影响,可用压力差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分布 进气点 压力差 进气量 临界CO2 进气压力 挤出发泡 聚合物 超临界条件 熔体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中的烯烃氢甲酰化反应
6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6-246,共1页
该发明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超临界反应与均相反应多相化相结合的组合技术,用于超临界烯烃氢甲酰化催化反应中。该发明的主要特征在于:(1)提供了一种采用铑催化剂母体及水溶性配体,以超临界二氧化碳+水、超临界烯烃+水为溶剂,在超临界... 该发明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超临界反应与均相反应多相化相结合的组合技术,用于超临界烯烃氢甲酰化催化反应中。该发明的主要特征在于:(1)提供了一种采用铑催化剂母体及水溶性配体,以超临界二氧化碳+水、超临界烯烃+水为溶剂,在超临界条件下进行均相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方法;(2)提供了一套超临界反应工艺条件,包括反应温度、铑浓度、膦铑比等;(3)该方法不仅适用于低碳烯烃而且也适用于高碳烯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甲酰化反应 临界流体 临界二氧化碳 烯烃氢甲酰化 反应工艺条件 临界反应 水溶性配体 超临界条件 组合技术 均相反应 催化反应 铑催化剂 主要特征 反应温度 高碳烯烃 低碳烯烃 多相化 发明 适用 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Cl_3/CuCl_2/MCM-41催化剂上异丁烷和丁烯的烷基化反应 被引量:6
7
作者 董文国 陈标华 +1 位作者 刘耀芳 徐春明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4-88,共5页
以硅溶胶为硅源 ,合成MCM -4 1分子筛 ,并将CuCl2 单层负载于MCM -4 1分子筛上 ,然后再将AlCl3 负载于CuCl2 上 ,制得催化剂。考察不同负载方法和负载量对催化剂酸性的影响 ,并将该催化剂应用于异丁烷和丁烯的烷基化反应中 ,显示了较高... 以硅溶胶为硅源 ,合成MCM -4 1分子筛 ,并将CuCl2 单层负载于MCM -4 1分子筛上 ,然后再将AlCl3 负载于CuCl2 上 ,制得催化剂。考察不同负载方法和负载量对催化剂酸性的影响 ,并将该催化剂应用于异丁烷和丁烯的烷基化反应中 ,显示了较高的活性。高压气相和超临界条件下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油 MCM-41催化剂 异丁烷 丁烯 烷基化反应 超临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一温度系统的热爆炸和起爆延滞期
8
作者 冯长根 T.Boddington P.Gray 《兵工学报》 EI CAS 1986年第2期11-19,共9页
本文扩展了均相放热系统在接近临界点时“温度-时间”历程的理论结果,提出了适用于反应速度常数随温度和浓度变化的情况的一般形式。首先,在不考虑反应物消耗时,得到了热爆炸系统起爆延滞期t_(ign)/t_(ad)=M′/(ψ/ψ_(cr)—1)^(1/2),... 本文扩展了均相放热系统在接近临界点时“温度-时间”历程的理论结果,提出了适用于反应速度常数随温度和浓度变化的情况的一般形式。首先,在不考虑反应物消耗时,得到了热爆炸系统起爆延滞期t_(ign)/t_(ad)=M′/(ψ/ψ_(cr)—1)^(1/2),给出了比例常数M′的数值。其次,研究了反应物消耗的影响及其对相应的热爆炸判据的修正,推导了普遍适用的公式,给出了修正系数中φ′的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滞期 热爆炸 均一温度 反应速度常数 谢苗诺夫 超临界条件 比例常数 ARRHENIUS 修正系数 时间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