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稠油油藏注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开发相渗曲线特征
1
作者
董明达
高宇
+6 位作者
严文德
戚志林
袁迎中
田杰
付金刚
彭金梅
凌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830-5839,共10页
稠油油藏注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开发效果明显优于蒸汽驱,但目前注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地下渗流规律尚不明确。为此,通过“高温高压稳态法”得出不同温度下油-水、油-气相对渗透率曲线,并测试不同温度下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的采出稠油黏度及油...
稠油油藏注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开发效果明显优于蒸汽驱,但目前注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地下渗流规律尚不明确。为此,通过“高温高压稳态法”得出不同温度下油-水、油-气相对渗透率曲线,并测试不同温度下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的采出稠油黏度及油砂与水的接触角,最后结合油-水、油-气两相相对渗透率和Stone-Ⅱ预测模型得出三相渗流时不同热区的油相等渗图。结果表明,稠油经超临界水作用后,测得的采出稠油黏度在50℃时相比于蒸汽减少了31.03%,油砂与水的接触角从139.5°降低至100.9°,油砂润湿性向亲水方向发展。相比于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极小,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值随温度的升高先逐渐变化,后在超临界时发生突变;油气相对渗透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在油相等渗图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油相流动区面积逐渐增大,超临界时流动区面积增加到54.59%,油相流动能力显著增强。研究结果可为稠油油藏注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在储层中的渗流机理和数值模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超临界多元热流体
润湿性
水
热
裂解
相渗曲线
三相相对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的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规律及物性变化特征
2
作者
杨棽垚
杨二龙
+2 位作者
戚志林
严文德
徐放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8,I0007,I0008,共13页
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过程中各组分质量分数变化规律认识不清。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不同条件下的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规律模拟,结合实验和模型计算结果,研究热流体各组分质量分数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时间和原料比例的变化规...
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过程中各组分质量分数变化规律认识不清。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不同条件下的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规律模拟,结合实验和模型计算结果,研究热流体各组分质量分数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时间和原料比例的变化规律,分析热流体各组分质量分数变化对流体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相近条件的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吻合度较高,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规律具有较高准确性;反应温度、反应压力越高,原料完全反应时间越短;柴油质量分数越高,原料完全反应时间越长;反应温度、压力对完全反应后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各组分质量分数无显著影响,柴油质量分数影响较大,柴油质量分数越高,热流体中二氧化碳和氮气质量分数越高,水质量分数越低;在反应未完全时,反应时间对热流体物性的影响较显著,反应初始至结束的流体密度降幅为8.19%,流体比焓降幅为49.85%,在反应完全后,反应原料比例对热流体物性影响较大,原料柴油质量分数由8.39%上升至25.14%,流体密度增幅为7.82%,流体比焓降幅为10.58%。该结果为开展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规律研究及热流体发生环境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多元热流体
发生规律
热
流体
物性
ReaxFF反应力场
分子动力学模拟
稠油
热
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上稠油超临界多元热流体驱油特征物理模拟
被引量:
18
3
作者
李晓宇
孙晓飞
+4 位作者
蔡佳明
王学谦
张青权
胡金鹏
韦昌坤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5-551,共7页
利用蒸汽驱开发海上稠油,存在能耗高、热利用率低、效果差等问题。超临界多元热流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注入热介质,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其主要成分为超临界蒸汽、超临界N_(2)及CO_(2),是由有机废液在温度373.85~699.85℃、压力22.1~30.0 MP...
利用蒸汽驱开发海上稠油,存在能耗高、热利用率低、效果差等问题。超临界多元热流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注入热介质,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其主要成分为超临界蒸汽、超临界N_(2)及CO_(2),是由有机废液在温度373.85~699.85℃、压力22.1~30.0 MPa的空气和超临界蒸汽环境中气化及燃烧而成。但是,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有效的物理模拟装置和方法,超临界多元热流体驱的可行性尚待进一步评估,其驱油特征及参数影响规律也不清楚。为此,文中首次利用自主研制的大型超临界多元热流体驱替实验装置,研究超临界多元热流体驱油过程,揭示了最终采收率变化、超临界多元热流体腔发育和剩余油分布等驱油特征,并阐明了超临界多元热流体注入温度及压力变化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蒸汽驱相比,采用超临界多元热流体驱油,最终采收率提高了13.06百分点,可有效降低稠油黏度,延缓突破时间,扩大波及范围,降低剩余油饱和度和热损失,是一种有效的海上稠油开发技术。随着注入温度的升高,超临界多元热流体波及范围增大,最终采收率提高,但同时焦炭产量增加;而注入压力的增加可改善驱替效果,并抑制焦炭生成。文中研究结果为海上稠油超临界多元热流体驱油的现场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多元热流体
海上稠油
驱替特征
物理模拟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稠油油藏注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开发相渗曲线特征
1
作者
董明达
高宇
严文德
戚志林
袁迎中
田杰
付金刚
彭金梅
凌霄
机构
重庆科技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830-5839,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104025,U22B2074)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CSTB2022NSCQ-MSX0858,cstc2022ycjh-bgzxm0055)
+1 种基金
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QN202001508)
重庆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YKJCX2320106)。
文摘
稠油油藏注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开发效果明显优于蒸汽驱,但目前注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地下渗流规律尚不明确。为此,通过“高温高压稳态法”得出不同温度下油-水、油-气相对渗透率曲线,并测试不同温度下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的采出稠油黏度及油砂与水的接触角,最后结合油-水、油-气两相相对渗透率和Stone-Ⅱ预测模型得出三相渗流时不同热区的油相等渗图。结果表明,稠油经超临界水作用后,测得的采出稠油黏度在50℃时相比于蒸汽减少了31.03%,油砂与水的接触角从139.5°降低至100.9°,油砂润湿性向亲水方向发展。相比于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极小,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值随温度的升高先逐渐变化,后在超临界时发生突变;油气相对渗透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在油相等渗图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油相流动区面积逐渐增大,超临界时流动区面积增加到54.59%,油相流动能力显著增强。研究结果可为稠油油藏注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在储层中的渗流机理和数值模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超临界多元热流体
润湿性
水
热
裂解
相渗曲线
三相相对渗透率
Keywords
heavy oil reservoirs
supercritical multi-thermal fluid
wettability
pyrolysis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three-phase relative permeability
分类号
TE357.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的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规律及物性变化特征
2
作者
杨棽垚
杨二龙
戚志林
严文德
徐放
机构
东北石油大学提高油气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科技大学非常规油气绿色高效开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出处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8,I0007,I0008,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U22B2074)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重点技术攻关项目(CCL2023RCPS0077RSN)
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人才培养项目(黑财教〔2021〕137号)。
文摘
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过程中各组分质量分数变化规律认识不清。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不同条件下的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规律模拟,结合实验和模型计算结果,研究热流体各组分质量分数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时间和原料比例的变化规律,分析热流体各组分质量分数变化对流体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相近条件的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吻合度较高,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规律具有较高准确性;反应温度、反应压力越高,原料完全反应时间越短;柴油质量分数越高,原料完全反应时间越长;反应温度、压力对完全反应后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各组分质量分数无显著影响,柴油质量分数影响较大,柴油质量分数越高,热流体中二氧化碳和氮气质量分数越高,水质量分数越低;在反应未完全时,反应时间对热流体物性的影响较显著,反应初始至结束的流体密度降幅为8.19%,流体比焓降幅为49.85%,在反应完全后,反应原料比例对热流体物性影响较大,原料柴油质量分数由8.39%上升至25.14%,流体密度增幅为7.82%,流体比焓降幅为10.58%。该结果为开展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规律研究及热流体发生环境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超临界多元热流体
发生规律
热
流体
物性
ReaxFF反应力场
分子动力学模拟
稠油
热
采
Keywords
supercritical multicomponent thermal fluids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rmal fluids physical properties
ReaxFF reaction force fiel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heavy oil thermal recovery
分类号
TE34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上稠油超临界多元热流体驱油特征物理模拟
被引量:
18
3
作者
李晓宇
孙晓飞
蔡佳明
王学谦
张青权
胡金鹏
韦昌坤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
出处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5-551,共7页
基金
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稠油超临界多源多元热流体开采机理研究”(CCL2018RCPS0017RON)。
文摘
利用蒸汽驱开发海上稠油,存在能耗高、热利用率低、效果差等问题。超临界多元热流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注入热介质,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其主要成分为超临界蒸汽、超临界N_(2)及CO_(2),是由有机废液在温度373.85~699.85℃、压力22.1~30.0 MPa的空气和超临界蒸汽环境中气化及燃烧而成。但是,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有效的物理模拟装置和方法,超临界多元热流体驱的可行性尚待进一步评估,其驱油特征及参数影响规律也不清楚。为此,文中首次利用自主研制的大型超临界多元热流体驱替实验装置,研究超临界多元热流体驱油过程,揭示了最终采收率变化、超临界多元热流体腔发育和剩余油分布等驱油特征,并阐明了超临界多元热流体注入温度及压力变化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蒸汽驱相比,采用超临界多元热流体驱油,最终采收率提高了13.06百分点,可有效降低稠油黏度,延缓突破时间,扩大波及范围,降低剩余油饱和度和热损失,是一种有效的海上稠油开发技术。随着注入温度的升高,超临界多元热流体波及范围增大,最终采收率提高,但同时焦炭产量增加;而注入压力的增加可改善驱替效果,并抑制焦炭生成。文中研究结果为海上稠油超临界多元热流体驱油的现场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超临界多元热流体
海上稠油
驱替特征
物理模拟
温度
Keywords
supercritical multiple-thermal fluids
offshore heavy oil reservoirs
flooding characteristics
physical simulation
temperature
分类号
TE34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稠油油藏注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开发相渗曲线特征
董明达
高宇
严文德
戚志林
袁迎中
田杰
付金刚
彭金梅
凌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的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规律及物性变化特征
杨棽垚
杨二龙
戚志林
严文德
徐放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海上稠油超临界多元热流体驱油特征物理模拟
李晓宇
孙晓飞
蔡佳明
王学谦
张青权
胡金鹏
韦昌坤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