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7篇文章
< 1 2 1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叶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的成分鉴定及其抗炎、抗肿瘤活性检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最 尤月娇 +3 位作者 刘闯 张炜 王一飞 王治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3-538,共16页
目的:针对性分离艾叶(Artemisia argyi L.)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中的萜类化合物,并评估其抗炎、抗肿瘤活性,以期为高效低毒的抗炎、抗肿瘤药物先导物提供基础。方法:将风干的艾叶碾碎后,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精油。利用多种... 目的:针对性分离艾叶(Artemisia argyi L.)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中的萜类化合物,并评估其抗炎、抗肿瘤活性,以期为高效低毒的抗炎、抗肿瘤药物先导物提供基础。方法:将风干的艾叶碾碎后,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精油。利用多种分离色谱柱(硅胶柱、ODS、MCI、LH-20、半制备HPLC等)对精油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技术鉴定分离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通过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抗炎活性;使用CCK8法测定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结果:从艾叶中分离得到28个单体化合物,包括3个单萜、21个倍半萜、1个二萜和3个脂肪醇类化合物。化合物4、5、6、9、10、14、15具有抗炎活性,其中化合物4、9与15的抗炎活性显著,其IC 50值分别为(1.8±0.3)μmol/L、(1.2±0.1)μmol/L与(1.5±0.2)μmol/L,CC 50分别是(28.6±1.5)μmol/L、(15.6±0.6)μmol/L和(18.9±0.7)μmol/L。化合物4、5、6、9、14具有抗肿瘤活性,化合物4与5的抗肿瘤活性较为显著,对肿瘤细胞U251与A549的IC 50值分别为(5.9±0.6)μmol/L、(6.3±0.1)μmol/L与(13.5±0.9)μmol/L、(20.5±0.6)μmol/L,对正常细胞BV2的CC 50值分别为(41.0±1.2)μmol/L与(37.4±0.2)μmol/L,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结论:从艾叶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中分离出28个化合物,化合物1、9、11、12、23、24为首次从艾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9与15展现出显著的抗炎活性,而化合物4与5则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的药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临界二氧化碳 萜类化合 倍半萜内酯 抗炎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缬草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 被引量:4
2
作者 邓雪华 朱荣华 +2 位作者 周颖 方颖 刘焱文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11期1408-1410,共3页
目的探讨缬草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缬草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提取缬草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鉴定了51个化合物,占缬草油总量的78.4%。结论该法分离效果良好,可对缬草的开发应用研... 目的探讨缬草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缬草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提取缬草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鉴定了51个化合物,占缬草油总量的78.4%。结论该法分离效果良好,可对缬草的开发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草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泰丸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的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全世建 盛亚男 何树茂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4期820-821,共2页
目的:筛选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交泰丸组方中肉桂挥发性成分的最佳工艺,并研究萃取物的药效。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萃取物得率为指标,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3个因素的影响;采用小鼠自主活动次数、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睡眠实... 目的:筛选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交泰丸组方中肉桂挥发性成分的最佳工艺,并研究萃取物的药效。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萃取物得率为指标,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3个因素的影响;采用小鼠自主活动次数、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睡眠实验研究萃取物的主要药效。结果: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压力2MPa,温度60℃,萃取时间2h。由该方法提取的交泰丸具有较好的镇静催眠活性。结论: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用于交泰丸的提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提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泰丸 临界二氧化碳 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湿性对二氧化碳萃取原油组分的影响
4
作者 刘银庆 王玥琦 +3 位作者 马文国 杨瑞鑫 袁文航 刘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297-6303,共7页
以砂岩中含量最高的二氧化硅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二氧化硅壁面分别进行了羟基(—OH)化和甲基(—CH_(3))化处理代表亲水和疏水壁面,运用LAMMPS软件进行分子动力学对超临界CO_(2)萃取原油组分的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温度为333.15 K... 以砂岩中含量最高的二氧化硅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二氧化硅壁面分别进行了羟基(—OH)化和甲基(—CH_(3))化处理代表亲水和疏水壁面,运用LAMMPS软件进行分子动力学对超临界CO_(2)萃取原油组分的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温度为333.15 K、压力为20 MPa时,超临界CO_(2)萃取出羟基化二氧化硅壁面的饱和烃分子比甲基化二氧化硅壁面的多5.07%;原油组分与两种壁面的相互作用能均为吸引关系,饱和烃分子的相互作用能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为77.52%(羟基化二氧化硅壁面)和46.04%(甲基化二氧化硅壁面)且甲基化二氧化硅对饱和烃的相互作用能大于羟基化二氧化硅壁面;CO_(2)容易萃取出分子链较短的饱和烃分子,原油组分在两种壁面条件下的扩散系数大小为饱和烃>胶质>芳香烃>沥青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 原油组分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工艺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蒋雨桥 赵仲恺 张文斌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15,共6页
为了得到品质优良的元宝枫籽油产品,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以油脂萃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工艺条件,并对所得元宝枫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理化指标、甾醇和生育酚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 为了得到品质优良的元宝枫籽油产品,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以油脂萃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工艺条件,并对所得元宝枫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理化指标、甾醇和生育酚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度380~830μm(20~40目)、二氧化碳流量28 L/h、萃取温度37℃、萃取压力44 MPa、萃取时间100 min,在该条件下油脂萃取率达(98.7±0.2)%;元宝枫籽油中神经酸含量高达9.34%,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6.7%,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总甾醇和总生育酚含量分别为988.1μg/g和991.4μg/g,综合品质优于正己烷萃取和低温压榨制取的油脂。综上,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的萃取率高,产品品质优良,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提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宝枫籽油 临界二氧化碳 脂肪酸组成 油脂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用于异种脱细胞骨修复材料的制备
6
作者 郝峰 泮凯锋 +4 位作者 黄柳云 陈叙宏 尉海坤 陈献花 张建锋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2-778,共7页
目的:评价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脱细胞后动物源性骨修复材料的免疫原性和成骨能力。方法:将猪股骨前处理后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常规方法(常规对照组)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实验组)进行脱细胞处理,并以同种脱钙骨基质作为阳性对照。通过酶联... 目的:评价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脱细胞后动物源性骨修复材料的免疫原性和成骨能力。方法:将猪股骨前处理后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常规方法(常规对照组)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实验组)进行脱细胞处理,并以同种脱钙骨基质作为阳性对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荧光染色法检测半乳糖-α-1,3-半乳糖(α-Gal)抗原清除率和DNA残留量。9只6周龄SPF级雄性裸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常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在裸鼠股二头肌肌间隙中植入不同骨组织,术后4周取材,分别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植入部位诱导成骨能力及成骨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和常规对照组α-Gal抗原清除率分别为(99.09±0.26)%和(30.18±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7,P<0.01)。实验组、常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DNA残留量分别为(13.49±0.07)、(15.20±0.21)和(14.70±0.17)ng/mg,其中实验组DNA残留量低于常规对照组(t=-13.41,P<0.01)和阳性对照组(t=-11.30,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4周植骨部位有多个骨生发中心伴成骨活跃、骨髓丰富;常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仅有少量骨生发中心,无明显的成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实验组成骨相关蛋白碱性磷酸酶、Runt相关转录因子2、Ⅰ型胶原蛋白和骨钙蛋白的表达量较常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均有增加的趋势。结论:经超临界二氧化碳脱细胞处理的骨组织比临床上常用的同种脱钙骨基质和常规方法处理的骨修复材料具有更低的免疫原性和更好的诱导成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修复 异种移植 脱细胞支架 临界二氧化碳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漆籽中漆蜡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韩飞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3期128-131,141,共5页
采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可破坏漆籽果皮细胞结构,加速细胞内漆蜡的溢出。本文以漆蜡提取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漆蜡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漆籽果皮的超声波预处理(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30 min、超声频率30 kHz)可... 采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可破坏漆籽果皮细胞结构,加速细胞内漆蜡的溢出。本文以漆蜡提取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漆蜡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漆籽果皮的超声波预处理(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30 min、超声频率30 kHz)可有效提高漆籽果皮中漆蜡提取率;以乙酸乙酯为夹带剂,在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120 min、萃取压力40 Pa、二氧化碳流速30 L/h的条件下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对漆籽果皮中漆蜡的提取率为41.3%;采用超声波辅助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漆蜡各指标符合《漆蜡》(GB/T 17526—2008)中食品用漆蜡质量指标的要求(除酸值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籽 漆蜡 临界二氧化碳 声辅助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茵陈蒿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志平 尹笃林 +2 位作者 胡江宇 石爱华 欧阳玉祝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6年第3期66-68,共3页
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SCDE)技术从菌陈蒿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运用L16(4^5)正交表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萃取时间以及夹带剂用量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夹带剂种类和pH值对黄酮类化合... 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SCDE)技术从菌陈蒿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运用L16(4^5)正交表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萃取时间以及夹带剂用量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夹带剂种类和pH值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提取液以NaNO2-Al(NO3)-NaOH显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研究表明:与溶剂提取法相比,SCDE法具有操作简单,提取率高,后续分离易于进行、品质较高等特点;100g原料,当pH值为9~10的70%乙醇做夹带剂,用量600mL、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5℃,Co2流量20L/h、萃取时间150min时,菌陈蒿总黄酮的提取率最高,为3.8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菌陈蒿 黄酮类化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疯树叶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廖金旭 颜钫 +4 位作者 徐莺 唐琳 王胜华 张志林 陈放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04-705,共2页
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及常用的溶剂提取法(SolventDraw)研究麻疯树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用气 质联用(GC/MS)方法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对... 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及常用的溶剂提取法(SolventDraw)研究麻疯树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用气 质联用(GC/MS)方法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对其进行分析。两种提取法结果显示: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具有对有效成分提取完全、效率高、耗时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疯树叶 二氧化碳 临界 化学成分 溶剂提 GC/MS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法测定玩具中15种致敏芳香化合物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郑琳 林力 +4 位作者 曹国洲 王谦 金献忠 卫碧文 曹良惠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56,共6页
该文以欧盟新玩具指令中限用或禁用的15种致敏芳香化合物为研究目标,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压力、温度、夹带剂等条件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建立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玩具中15种致敏芳香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最佳萃取... 该文以欧盟新玩具指令中限用或禁用的15种致敏芳香化合物为研究目标,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压力、温度、夹带剂等条件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建立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玩具中15种致敏芳香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50℃,压力300 bar,二氧化碳流速30g/min,夹带剂甲醇含量3%,动态萃取30 min,静态萃取30 min.萃取物经DB-17MS色谱柱分离后,采用质谱仪进行检测,内标法定量.15种化合物在0.02~60 μg/mL范围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3 2~0.9999,检出限(S/N=10)为0.02~0.09 μg/mL.该法检测聚丙烯(PP)、聚乙烯(P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塑料的回收率分别为79.6%~114.5%、75.0%~118.9%、72.7%~114.9%,相对标准偏差为3.2%~11.0%、0.6%~11.6%、3.5%~11.0%.建立的方法灵敏、环保,可用于玩具中致敏芳香化合物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流体 气质联用仪 致敏芳香化合 玩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披针叶黄华总生物碱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蔡智慧 倪传根 +2 位作者 贾瑞琴 沈敏亮 王海云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6年第4期70-72,共3页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SCDE)的方法,研究了披针叶黄华萃取工艺,得到总生物碱。探讨了各种影响因素对披针叶黄华萃取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SCDE的最佳工艺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20MPa、CO2流量20kg/h、萃取时间80min。在此条件...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SCDE)的方法,研究了披针叶黄华萃取工艺,得到总生物碱。探讨了各种影响因素对披针叶黄华萃取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SCDE的最佳工艺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20MPa、CO2流量20kg/h、萃取时间80min。在此条件下,总生物碱得率3.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2 披针叶黄华 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中药苦参的生物总碱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立伟 毛建明 杨频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9-130,共2页
The extraction of alkaloids from sophora flavescens ait with CO2SFE was studied.By use of orthogonal design ,the effects of pressure,temperature and time on extractabilities of alkaloids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 The extraction of alkaloids from sophora flavescens ait with CO2SFE was studied.By use of orthogonal design ,the effects of pressure,temperature and time on extractabilities of alkaloids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conditions of CO2SFE were:pressure 30 MPa,temperature 45℃,time 5h for the extraction,with NH4OH as an alkalizer and MeOH as an entrainer.The extraction rate of supercritical CO2 fluid extraction was about 24 times as that of traditional solvent ext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流体 总碱 苦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页岩相互作用机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一波 陈耀旺 +3 位作者 赵金洲 王志强 魏兵 Kadet Valeriy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0-1194,共15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页岩相互作用机制及规律对页岩油气开发非常重要。目前缺少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页岩储层后页岩润湿性、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规律的研究。为了明确在不同条件下经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后页岩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变...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页岩相互作用机制及规律对页岩油气开发非常重要。目前缺少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页岩储层后页岩润湿性、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规律的研究。为了明确在不同条件下经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后页岩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四川盆地龙马溪地区页岩为研究对象,对其总有机碳含量、矿物成分、表面形貌及低压N2和CO_(2) 吸附进行了测试。通过对不同浸泡时间、压力和含水条件下页岩处理前、后的物理性质和微观结构进行定量表征,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对页岩孔隙度、渗透率以及润湿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浸泡时间和浸泡压力的增加,页岩中的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降低,石英含量增加,有机质含量降低明显。②扫描电镜图像显示页岩中微观孔隙结构变化受萃取作用、溶蚀作用和吸附膨胀作用共同影响。页岩中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导致了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改变。页岩渗透率变化受到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③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后页岩的润湿性发生改变,随着浸泡时间和压力的增加,页岩-水接触角增大,页岩的润湿性由强水湿转变为弱水湿和中等润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 渗透率 润湿性 临界二氧化碳 页岩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橘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吕凛 陶宁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0-154,共5页
本实验研究了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橘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影响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总黄酮提取率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了L9(34)正交优化。结果表明,对萃取率影响主次次序为:夹带剂用量>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生产最... 本实验研究了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橘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影响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总黄酮提取率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了L9(34)正交优化。结果表明,对萃取率影响主次次序为:夹带剂用量>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生产最优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为55℃、萃取压力200BAR(1BAR=0.1MPa)、萃取时间为150min、夹带剂用量0.35ml/min。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为2.7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橘皮 总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天津冬菜中呈色物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昌禄 武晋海 +4 位作者 陈勉华 周庆礼 张民 周贤 张爱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29-31,共3页
以超临界CO2为溶剂提取天津冬菜中的呈色物质。选用L9(34)正交表,以萃取物A550吸光度平均值为指标,分别考察有无夹带剂存在时,温度、压力、CO2流量对萃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压力与温度是萃取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水作为夹带剂可有效提... 以超临界CO2为溶剂提取天津冬菜中的呈色物质。选用L9(34)正交表,以萃取物A550吸光度平均值为指标,分别考察有无夹带剂存在时,温度、压力、CO2流量对萃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压力与温度是萃取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水作为夹带剂可有效提高天津冬菜中呈色物质的萃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冬菜 临界二氧化碳 夹带剂(水) 呈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朱凯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375-378,共4页
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SFE-CO2)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综述了近30年来国内外SFE-CO2技术的发展概况,论述了SFE-CO2技术在食品、香料、化妆品和中草药等天然产物提取方面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天然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荜澄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提取物的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汤杰 万进 施春阳 《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期193-196,共4页
目的以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技术萃取荜澄茄挥发性成分,并观察其药效。方法以管碟法考察荜澄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提取物体外抑菌活性,采用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二甲苯致耳廓肿胀试验观察其抗炎活性,并观察其对化学及物理... 目的以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技术萃取荜澄茄挥发性成分,并观察其药效。方法以管碟法考察荜澄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提取物体外抑菌活性,采用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二甲苯致耳廓肿胀试验观察其抗炎活性,并观察其对化学及物理刺激所致疼痛的抑制作用。结果荜澄茄SC-CO2提取物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能够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荜澄茄 临界二氧化碳 抑菌 抗炎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短时作用煤体裂隙演化CT/XRD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勇 李海超 +3 位作者 魏建平 邓玉洁 李翔 高梦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29-3844,共16页
ECBM可以在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的同时实现CO_(2)封存,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在深部煤层气的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煤层裂隙结构和分布规律决定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的压裂效果,是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的关键。长时作用下SC-CO... ECBM可以在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的同时实现CO_(2)封存,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在深部煤层气的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煤层裂隙结构和分布规律决定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的压裂效果,是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的关键。长时作用下SC-CO_(2)与煤体接触产生的吸附膨胀和溶解萃取作用能够改变煤体裂隙形态,但压裂过程中SC-CO_(2)与煤体接触时间较短,短时作用下SC-CO_(2)的吸附膨胀及溶解萃取作用对煤体裂隙的影响尚未明确。因此开展了SC-CO_(2)短时作用下煤体的裂隙演化研究,通过CT扫描研究不同变质煤体裂隙随累计浸泡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CT二维扫描图像的灰度分布函数并构建浸泡时间与裂隙演化规律的关系,定量表征煤体裂隙的变化。结合XRD实验研究浸泡时间对煤体物质成分变化的影响,明确SC-CO_(2)短时作用煤体裂隙演化规律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SC-CO_(2)短时作用下吸附膨胀作用会导致煤体裂隙收缩,溶解萃取作用使裂隙发生扩展;浸泡煤体过程中吸附膨胀和溶解萃取作用同时发生且强度随时间发生变化,在不同时间段内分别交替占据对煤体裂隙的主导作用;不同变质煤会影响吸附膨胀和溶解萃取作用的强度和主导时间。褐煤浸泡30 min时吸附膨胀占据主导作用,浸泡90~240 min溶解萃取作用增强并占据主导。烟煤浸泡30~90 min时吸附膨胀作用较强,浸泡90~240 min时溶解萃取占据主导。无烟煤浸泡30~150 min时吸附膨胀作用占据主导,浸泡150~240 min时溶解萃取占据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短时浸泡 裂隙发展 吸附膨胀 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白簕黄酮类化合物制备潮州菜特色调味品的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黄俊生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60,共4页
通过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白簕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以开发特色蘸粘调味品。再以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L9(34)探究白簕提取液、麦芽糊精、谷氨酸钠和柠檬酸对白簕特色蘸粘调味品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萃取压力为25MPa,萃取温度为35℃,C... 通过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白簕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以开发特色蘸粘调味品。再以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L9(34)探究白簕提取液、麦芽糊精、谷氨酸钠和柠檬酸对白簕特色蘸粘调味品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萃取压力为25MPa,萃取温度为35℃,CO_2流量为20L/h,夹带剂无水乙醇0.5mL/g时,白簕黄酮类化合物萃取率最高,含量为1.63%。该调味品影响因素顺序为:白簕提取液>麦芽糊精>谷氨酸钠=柠檬酸。最优组合为A_1B_2C_2D_2,即食盐84.17%、白簕膏0.26%、麦芽糊精4.21%、谷氨酸钠10.52%、柠檬酸0.84%,产品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筠 临界 黄酮类化合 调味品 潮州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大高良姜风味物质制备特色蘸粘调味品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俊生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7-50,共4页
以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大高良姜风味物质,研制潮州菜特色蘸粘调味品。以单因素循环确定大高良姜特色蘸粘调味品最佳工艺配料比,再以正交试验L_9(3~4)确定大高良姜特色蘸粘调味品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大高良姜提取液&... 以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大高良姜风味物质,研制潮州菜特色蘸粘调味品。以单因素循环确定大高良姜特色蘸粘调味品最佳工艺配料比,再以正交试验L_9(3~4)确定大高良姜特色蘸粘调味品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大高良姜提取液>麦芽糊精>柠檬酸>谷氨酸钠。最优组合为A_2B_2C_2D_2,即大高良姜风味物质以大高良姜提取液100.00mL、麦芽糊精10.00g、谷氨酸钠10.00g、柠檬酸3.00g为配方的条件下,该调味品色泽均匀、颗粒适中、香味独特、大高良姜味浓郁、口感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高良姜 临界 风味 潮州菜 调味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