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5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缬草油的化学成分比较 被引量:10
1
作者 方颖 丁菲 +3 位作者 邬兰 廖鹏程 张慧慧 刘焱文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16-1121,共6页
目的对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缬草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CO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从缬草中提取缬草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进行化学成分定性与相对含量的比较。结果共鉴定了118种成分,超临界CO2萃取... 目的对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缬草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CO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从缬草中提取缬草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进行化学成分定性与相对含量的比较。结果共鉴定了118种成分,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物共鉴定98种,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鉴定了67种,共有成分47种;超临界CO2萃取所得缬草油的收率约为水蒸气蒸馏收率的1.8倍。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法是缬草油较好的提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草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 水蒸气蒸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工艺优化 被引量:6
2
作者 蒋雨桥 赵仲恺 张文斌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15,共6页
为了得到品质优良的元宝枫籽油产品,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以油脂萃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工艺条件,并对所得元宝枫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理化指标、甾醇和生育酚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 为了得到品质优良的元宝枫籽油产品,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以油脂萃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工艺条件,并对所得元宝枫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理化指标、甾醇和生育酚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度380~830μm(20~40目)、二氧化碳流量28 L/h、萃取温度37℃、萃取压力44 MPa、萃取时间100 min,在该条件下油脂萃取率达(98.7±0.2)%;元宝枫籽油中神经酸含量高达9.34%,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6.7%,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总甾醇和总生育酚含量分别为988.1μg/g和991.4μg/g,综合品质优于正己烷萃取和低温压榨制取的油脂。综上,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的萃取率高,产品品质优良,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提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宝枫籽油 临界二氧化碳 脂肪酸组成 油脂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页岩相互作用机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一波 陈耀旺 +3 位作者 赵金洲 王志强 魏兵 Kadet Valeriy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0-1194,共15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页岩相互作用机制及规律对页岩油气开发非常重要。目前缺少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页岩储层后页岩润湿性、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规律的研究。为了明确在不同条件下经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后页岩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变...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页岩相互作用机制及规律对页岩油气开发非常重要。目前缺少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页岩储层后页岩润湿性、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规律的研究。为了明确在不同条件下经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后页岩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四川盆地龙马溪地区页岩为研究对象,对其总有机碳含量、矿物成分、表面形貌及低压N2和CO_(2) 吸附进行了测试。通过对不同浸泡时间、压力和含水条件下页岩处理前、后的物理性质和微观结构进行定量表征,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对页岩孔隙度、渗透率以及润湿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浸泡时间和浸泡压力的增加,页岩中的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降低,石英含量增加,有机质含量降低明显。②扫描电镜图像显示页岩中微观孔隙结构变化受萃取作用、溶蚀作用和吸附膨胀作用共同影响。页岩中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导致了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改变。页岩渗透率变化受到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③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后页岩的润湿性发生改变,随着浸泡时间和压力的增加,页岩-水接触角增大,页岩的润湿性由强水湿转变为弱水湿和中等润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 渗透率 润湿性 临界二氧化碳 页岩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叶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的成分鉴定及其抗炎、抗肿瘤活性检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最 尤月娇 +3 位作者 刘闯 张炜 王一飞 王治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3-538,共16页
目的:针对性分离艾叶(Artemisia argyi L.)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中的萜类化合物,并评估其抗炎、抗肿瘤活性,以期为高效低毒的抗炎、抗肿瘤药物先导物提供基础。方法:将风干的艾叶碾碎后,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精油。利用多种... 目的:针对性分离艾叶(Artemisia argyi L.)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中的萜类化合物,并评估其抗炎、抗肿瘤活性,以期为高效低毒的抗炎、抗肿瘤药物先导物提供基础。方法:将风干的艾叶碾碎后,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精油。利用多种分离色谱柱(硅胶柱、ODS、MCI、LH-20、半制备HPLC等)对精油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技术鉴定分离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通过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抗炎活性;使用CCK8法测定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结果:从艾叶中分离得到28个单体化合物,包括3个单萜、21个倍半萜、1个二萜和3个脂肪醇类化合物。化合物4、5、6、9、10、14、15具有抗炎活性,其中化合物4、9与15的抗炎活性显著,其IC 50值分别为(1.8±0.3)μmol/L、(1.2±0.1)μmol/L与(1.5±0.2)μmol/L,CC 50分别是(28.6±1.5)μmol/L、(15.6±0.6)μmol/L和(18.9±0.7)μmol/L。化合物4、5、6、9、14具有抗肿瘤活性,化合物4与5的抗肿瘤活性较为显著,对肿瘤细胞U251与A549的IC 50值分别为(5.9±0.6)μmol/L、(6.3±0.1)μmol/L与(13.5±0.9)μmol/L、(20.5±0.6)μmol/L,对正常细胞BV2的CC 50值分别为(41.0±1.2)μmol/L与(37.4±0.2)μmol/L,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结论:从艾叶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中分离出28个化合物,化合物1、9、11、12、23、24为首次从艾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9与15展现出显著的抗炎活性,而化合物4与5则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的药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临界二氧化碳 萜类化合物 倍半萜内酯 抗炎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短时作用煤体裂隙演化CT/XRD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勇 李海超 +3 位作者 魏建平 邓玉洁 李翔 高梦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29-3844,共16页
ECBM可以在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的同时实现CO_(2)封存,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在深部煤层气的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煤层裂隙结构和分布规律决定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的压裂效果,是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的关键。长时作用下SC-CO... ECBM可以在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的同时实现CO_(2)封存,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在深部煤层气的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煤层裂隙结构和分布规律决定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的压裂效果,是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的关键。长时作用下SC-CO_(2)与煤体接触产生的吸附膨胀和溶解萃取作用能够改变煤体裂隙形态,但压裂过程中SC-CO_(2)与煤体接触时间较短,短时作用下SC-CO_(2)的吸附膨胀及溶解萃取作用对煤体裂隙的影响尚未明确。因此开展了SC-CO_(2)短时作用下煤体的裂隙演化研究,通过CT扫描研究不同变质煤体裂隙随累计浸泡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CT二维扫描图像的灰度分布函数并构建浸泡时间与裂隙演化规律的关系,定量表征煤体裂隙的变化。结合XRD实验研究浸泡时间对煤体物质成分变化的影响,明确SC-CO_(2)短时作用煤体裂隙演化规律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SC-CO_(2)短时作用下吸附膨胀作用会导致煤体裂隙收缩,溶解萃取作用使裂隙发生扩展;浸泡煤体过程中吸附膨胀和溶解萃取作用同时发生且强度随时间发生变化,在不同时间段内分别交替占据对煤体裂隙的主导作用;不同变质煤会影响吸附膨胀和溶解萃取作用的强度和主导时间。褐煤浸泡30 min时吸附膨胀占据主导作用,浸泡90~240 min溶解萃取作用增强并占据主导。烟煤浸泡30~90 min时吸附膨胀作用较强,浸泡90~240 min时溶解萃取占据主导。无烟煤浸泡30~150 min时吸附膨胀作用占据主导,浸泡150~240 min时溶解萃取占据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短时浸泡 裂隙发展 吸附膨胀 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用于异种脱细胞骨修复材料的制备
6
作者 郝峰 泮凯锋 +4 位作者 黄柳云 陈叙宏 尉海坤 陈献花 张建锋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2-778,共7页
目的:评价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脱细胞后动物源性骨修复材料的免疫原性和成骨能力。方法:将猪股骨前处理后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常规方法(常规对照组)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实验组)进行脱细胞处理,并以同种脱钙骨基质作为阳性对照。通过酶联... 目的:评价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脱细胞后动物源性骨修复材料的免疫原性和成骨能力。方法:将猪股骨前处理后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常规方法(常规对照组)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实验组)进行脱细胞处理,并以同种脱钙骨基质作为阳性对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荧光染色法检测半乳糖-α-1,3-半乳糖(α-Gal)抗原清除率和DNA残留量。9只6周龄SPF级雄性裸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常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在裸鼠股二头肌肌间隙中植入不同骨组织,术后4周取材,分别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植入部位诱导成骨能力及成骨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和常规对照组α-Gal抗原清除率分别为(99.09±0.26)%和(30.18±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7,P<0.01)。实验组、常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DNA残留量分别为(13.49±0.07)、(15.20±0.21)和(14.70±0.17)ng/mg,其中实验组DNA残留量低于常规对照组(t=-13.41,P<0.01)和阳性对照组(t=-11.30,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4周植骨部位有多个骨生发中心伴成骨活跃、骨髓丰富;常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仅有少量骨生发中心,无明显的成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实验组成骨相关蛋白碱性磷酸酶、Runt相关转录因子2、Ⅰ型胶原蛋白和骨钙蛋白的表达量较常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均有增加的趋势。结论:经超临界二氧化碳脱细胞处理的骨组织比临床上常用的同种脱钙骨基质和常规方法处理的骨修复材料具有更低的免疫原性和更好的诱导成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修复 异种移植 脱细胞支架 临界二氧化碳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漆籽中漆蜡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韩飞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3期128-131,141,共5页
采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可破坏漆籽果皮细胞结构,加速细胞内漆蜡的溢出。本文以漆蜡提取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漆蜡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漆籽果皮的超声波预处理(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30 min、超声频率30 kHz)可... 采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可破坏漆籽果皮细胞结构,加速细胞内漆蜡的溢出。本文以漆蜡提取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漆蜡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漆籽果皮的超声波预处理(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30 min、超声频率30 kHz)可有效提高漆籽果皮中漆蜡提取率;以乙酸乙酯为夹带剂,在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120 min、萃取压力40 Pa、二氧化碳流速30 L/h的条件下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对漆籽果皮中漆蜡的提取率为41.3%;采用超声波辅助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漆蜡各指标符合《漆蜡》(GB/T 17526—2008)中食品用漆蜡质量指标的要求(除酸值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籽 漆蜡 临界二氧化碳 声辅助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法测定玩具中15种致敏芳香化合物 被引量:10
8
作者 郑琳 林力 +4 位作者 曹国洲 王谦 金献忠 卫碧文 曹良惠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56,共6页
该文以欧盟新玩具指令中限用或禁用的15种致敏芳香化合物为研究目标,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压力、温度、夹带剂等条件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建立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玩具中15种致敏芳香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最佳萃取... 该文以欧盟新玩具指令中限用或禁用的15种致敏芳香化合物为研究目标,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压力、温度、夹带剂等条件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建立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玩具中15种致敏芳香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50℃,压力300 bar,二氧化碳流速30g/min,夹带剂甲醇含量3%,动态萃取30 min,静态萃取30 min.萃取物经DB-17MS色谱柱分离后,采用质谱仪进行检测,内标法定量.15种化合物在0.02~60 μg/mL范围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3 2~0.9999,检出限(S/N=10)为0.02~0.09 μg/mL.该法检测聚丙烯(PP)、聚乙烯(P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塑料的回收率分别为79.6%~114.5%、75.0%~118.9%、72.7%~114.9%,相对标准偏差为3.2%~11.0%、0.6%~11.6%、3.5%~11.0%.建立的方法灵敏、环保,可用于玩具中致敏芳香化合物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流体 气质联用仪 致敏芳香化合物 玩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葡萄籽油的研究 被引量:41
9
作者 唐韶坤 李淑芬 +1 位作者 叶春皓 田松江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3-27,共5页
葡萄籽油中富含亚油酸和其它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传统的葡萄籽油提取方法存在着收率低和溶剂残留的问题。今基于对酿酒过程中废弃葡萄籽的开发利用,探讨了采用绿色洁净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从废弃葡萄籽... 葡萄籽油中富含亚油酸和其它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传统的葡萄籽油提取方法存在着收率低和溶剂残留的问题。今基于对酿酒过程中废弃葡萄籽的开发利用,探讨了采用绿色洁净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从废弃葡萄籽中萃取葡萄籽油的可行性,重点考察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CO2用量及不同原料对葡萄籽油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萃取压力对产率的影响较温度显著,实验确定适宜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55C,萃取压力30MPa。此条件下以张裕酒厂提供的籽为原料所得产率为9.71%,同时气相色谱分析表明,葡萄籽油产品中含有72.05%的亚油酸。另外,分别以三种不同来源的葡萄籽为原料进行实验,研究显示,葡萄籽油产率随原料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产率较高者可达13.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籽 葡萄籽油 临界流体 分离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籽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 被引量:71
10
作者 易军鹏 朱文学 +1 位作者 马海乐 王易芬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4-150,共7页
以牡丹籽为原料,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提取牡丹籽油。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影响牡丹籽油得率的5个影响因素(筛分粒度、CO2流量、压力、温度和时间)进行考察。以油得率为响应目标,对3个主要影响因素(筛分粒度、压力和温度)运用中心复合设计法,... 以牡丹籽为原料,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提取牡丹籽油。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影响牡丹籽油得率的5个影响因素(筛分粒度、CO2流量、压力、温度和时间)进行考察。以油得率为响应目标,对3个主要影响因素(筛分粒度、压力和温度)运用中心复合设计法,并经响应面法优化分析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预测模型,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牡丹籽油的最佳条件为:筛分粒度60目,CO2流量20 L/h,压力35 MPa,温度45℃,时间120 min。在较优提取条件下,牡丹籽油得率可达到24.22%。GC-MS结果表明牡丹籽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分别为23.34%和66.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油 临界二氧化碳 中心复合设计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籽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最佳工艺参数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3
11
作者 董海洲 万本屹 +1 位作者 刘传富 侯汉学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58,63,共5页
本文就葡萄籽油超临界CO2 萃取最佳工艺参数及其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萃取工艺为葡萄籽粒度 4 0目、水分含量 5 .0 % ,湿蒸时间 30min、萃取压力 2 8Mpa、温度 33℃、循环气速 3.5kg·h- 1,80min内萃... 本文就葡萄籽油超临界CO2 萃取最佳工艺参数及其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萃取工艺为葡萄籽粒度 4 0目、水分含量 5 .0 % ,湿蒸时间 30min、萃取压力 2 8Mpa、温度 33℃、循环气速 3.5kg·h- 1,80min内萃取率为 94 .6 % ;葡萄籽油感官和理化指标优于国际标准 ;不饱和脂肪含量高达 90 %以上 ,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 75 .8% ,U/S比值 12 .0 ;а -VE 含量 7.7× 10 - 4g/g ;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营养价值丰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籽油 最佳工艺参数 保健油 临界二氧化碳 取率 理化特性 理化指标 含量 不饱和脂肪 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甘草黄酮的工艺 被引量:34
12
作者 付玉杰 祖元刚 +1 位作者 赵春建 李春英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217-1219,共3页
Supercritical CO 2 extraction was applied to the extraction of flavonoids from licorice.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are: CO 2 pressure 30 MPa, temperature 50 ℃, solid to entrainer ratio 1∶5(g/mL), CO 2 flow rate 10 kg... Supercritical CO 2 extraction was applied to the extraction of flavonoids from licorice.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are: CO 2 pressure 30 MPa, temperature 50 ℃, solid to entrainer ratio 1∶5(g/mL), CO 2 flow rate 10 kg/h, separation pressure 5.5 MPa temperature 40 ℃.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avonoids yield obtained by supercritical CO 2 extraction was 2.2 times that obtained by common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甘草黄酮 临界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红辣椒的夹带剂筛选 被引量:21
13
作者 臧志清 周端美 林述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08-212,共5页
研究了夹带剂:水、乙醇和丙酮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及分离红辣椒中辣素和红色素的影响。提出了定量评价夹带剂效应的两个参数:增大系数和选择性。研究表明,三种夹带剂对辣素和红色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夹带增大效应。水为夹带剂能提高辣... 研究了夹带剂:水、乙醇和丙酮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及分离红辣椒中辣素和红色素的影响。提出了定量评价夹带剂效应的两个参数:增大系数和选择性。研究表明,三种夹带剂对辣素和红色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夹带增大效应。水为夹带剂能提高辣素的选择性,有利于分离;而乙醇和丙酮的添加,不利于分离。以水为夹带剂,采用一级萃取二级分离流程。在19~20MPa的压力下萃取,把辣素和红色素一起萃取出来;然后减压到中间压力,实施第一级分离,色素单独沉淀析出,获得纯净红色素产品;最后把流体降至低压,第二级分离,使溶解的辣素沉淀,第二级分离的萃取物中,以辣素为主而带有少量红色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临界二氧化碳 夹带剂 色素 辣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咖啡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4
作者 韩佳宾 陈静 +1 位作者 王静康 封顺祥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27,共3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咖啡因高新技术经历了由理论的提出到工业的应用 ,由间歇法到半连续法生产的发展历程。我国科技工作者利用此项技术创造性地开发了茶叶综合利用方法 ,在提取的不同阶段 ,在超临界流体中添加不同的添加溶剂来提取出茶...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咖啡因高新技术经历了由理论的提出到工业的应用 ,由间歇法到半连续法生产的发展历程。我国科技工作者利用此项技术创造性地开发了茶叶综合利用方法 ,在提取的不同阶段 ,在超临界流体中添加不同的添加溶剂来提取出茶叶中的咖啡因以及茶叶中富含的茶多酚、芳香精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咖啡因 研究进展 茶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蛹油脂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及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静 郝小松 +3 位作者 孙林涛 代黎娜 陈开勋 高贵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112-115,共4页
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案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蚕蛹油脂的工艺参数进行研究,考察温度、压力、CO2流量和分离Ⅰ压力等参数对油脂萃取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25kg/h、分离Ⅰ压力9MPa为最佳参数... 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案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蚕蛹油脂的工艺参数进行研究,考察温度、压力、CO2流量和分离Ⅰ压力等参数对油脂萃取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25kg/h、分离Ⅰ压力9MPa为最佳参数组合,此条件下油脂萃取率可达30.53%,影响油脂萃取量的主要因素是压力。并对其脂肪酸组成及理化性质指标进行分析和测定,结果表明所得油样中游离脂肪酸较少,有害的过氧化值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无臭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蚕蛹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藿香梗和藿香叶浸膏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玉平 孙宝国 +1 位作者 石华治 郑福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91-795,共5页
Patchouli is not only a Chinese herb, but also a natural perfume plant.Patchouli concrete and oil can be extracted from the plant.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s were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 Patchouli is not only a Chinese herb, but also a natural perfume plant.Patchouli concrete and oil can be extracted from the plant.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s were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xtraction pressure, extraction temperature, carbon dioxide flow rate and extraction time on the yield of the concrete of patchouli stem and leaf with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fluid.The optimum technical parameters of obtaining the concrete of patchouli stem were extraction pressure 15 MPa, extraction temperature 42℃, carbon dioxide flow rate 37 L·h-1, extraction time 3.5 h.The yield of the concrete of patchouli stem was 1.28%.The optimum technical parameters of obtaining the concrete of patchouli leaf were extraction pressure 18 MPa, extraction temperature 39℃, carbon dioxide flow rate 37 L·h-1, extraction time 3.5 h.The yield of the concrete of patchouli leaf was 2.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藿香 浸膏 香料 临界二氧化碳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茵陈蒿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志平 尹笃林 +2 位作者 胡江宇 石爱华 欧阳玉祝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6年第3期66-68,共3页
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SCDE)技术从菌陈蒿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运用L16(4^5)正交表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萃取时间以及夹带剂用量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夹带剂种类和pH值对黄酮类化合... 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SCDE)技术从菌陈蒿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运用L16(4^5)正交表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萃取时间以及夹带剂用量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夹带剂种类和pH值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提取液以NaNO2-Al(NO3)-NaOH显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研究表明:与溶剂提取法相比,SCDE法具有操作简单,提取率高,后续分离易于进行、品质较高等特点;100g原料,当pH值为9~10的70%乙醇做夹带剂,用量600mL、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5℃,Co2流量20L/h、萃取时间150min时,菌陈蒿总黄酮的提取率最高,为3.8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菌陈蒿 黄酮类化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再生吸苯活性炭的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陈皓 赵建夫 刘勇弟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6-69,共4页
以工业废水中的典型污染物苯作为单一吸附质 ,进行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再生活性炭研究 ,探讨了操作温度、操作压力、CO2 流速、活性炭粒度、循环再生次数等因素对再生效率及再生速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超临界 CO2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活性炭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蛋黄油的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吴卫泽 崔欣欣 武练增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16,共4页
采用超临界萃取方法,以二氧化碳作为溶剂,在比较温和的实验条件下,从蛋黄粉中萃取蛋黄油。实验条件为:温度35℃~75℃,压力25MPa~36MPa,CO2的流量约7.0kg/h。实验得到最佳的萃取条件为:55℃、28M... 采用超临界萃取方法,以二氧化碳作为溶剂,在比较温和的实验条件下,从蛋黄粉中萃取蛋黄油。实验条件为:温度35℃~75℃,压力25MPa~36MPa,CO2的流量约7.0kg/h。实验得到最佳的萃取条件为:55℃、28MPa~36MPa。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萃取阶段蛋黄油的组成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蛋黄油 溶解度 卵磷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中3种丹参酮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及液相色谱分析 被引量:35
20
作者 李迎春 曾健青 +1 位作者 刘莉玫 金雪松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0-42,共3页
用超临界CO2 流体及共溶剂乙醇萃取丹参中的 3种丹参酮 ,分别采用正交设计法和系统法考察了萃取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在甲醇 水 (体积比为 80∶2 0 )溶液为流动相和检测波长为 2 80nm的条件下 ,以外标法检测... 用超临界CO2 流体及共溶剂乙醇萃取丹参中的 3种丹参酮 ,分别采用正交设计法和系统法考察了萃取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在甲醇 水 (体积比为 80∶2 0 )溶液为流动相和检测波长为 2 80nm的条件下 ,以外标法检测了萃取产物中 3种丹参酮的含量。实验得到的最佳条件为 :萃取压力 2 0MPa ;萃取温度 4 5℃ ;分离温度 35℃ ;共溶剂 95 % (体积分数 )乙醇 ;流量 1 0mL/min。建立的HPLC测定方法简便快捷 ,准确度高 ,重现性良好 ,相关系数r为 0 9994~ 0 99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 2 37%~ 3 4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Ⅰ 临界二氧化碳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丹参 隐丹叁酮 中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