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工艺优化 被引量:6
1
作者 蒋雨桥 赵仲恺 张文斌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15,共6页
为了得到品质优良的元宝枫籽油产品,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以油脂萃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工艺条件,并对所得元宝枫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理化指标、甾醇和生育酚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 为了得到品质优良的元宝枫籽油产品,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以油脂萃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工艺条件,并对所得元宝枫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理化指标、甾醇和生育酚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度380~830μm(20~40目)、二氧化碳流量28 L/h、萃取温度37℃、萃取压力44 MPa、萃取时间100 min,在该条件下油脂萃取率达(98.7±0.2)%;元宝枫籽油中神经酸含量高达9.34%,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6.7%,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总甾醇和总生育酚含量分别为988.1μg/g和991.4μg/g,综合品质优于正己烷萃取和低温压榨制取的油脂。综上,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的萃取率高,产品品质优良,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提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宝枫籽油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 脂肪酸组成 油脂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叶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的成分鉴定及其抗炎、抗肿瘤活性检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最 尤月娇 +3 位作者 刘闯 张炜 王一飞 王治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3-538,共16页
目的:针对性分离艾叶(Artemisia argyi L.)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中的萜类化合物,并评估其抗炎、抗肿瘤活性,以期为高效低毒的抗炎、抗肿瘤药物先导物提供基础。方法:将风干的艾叶碾碎后,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精油。利用多种... 目的:针对性分离艾叶(Artemisia argyi L.)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中的萜类化合物,并评估其抗炎、抗肿瘤活性,以期为高效低毒的抗炎、抗肿瘤药物先导物提供基础。方法:将风干的艾叶碾碎后,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精油。利用多种分离色谱柱(硅胶柱、ODS、MCI、LH-20、半制备HPLC等)对精油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技术鉴定分离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通过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抗炎活性;使用CCK8法测定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结果:从艾叶中分离得到28个单体化合物,包括3个单萜、21个倍半萜、1个二萜和3个脂肪醇类化合物。化合物4、5、6、9、10、14、15具有抗炎活性,其中化合物4、9与15的抗炎活性显著,其IC 50值分别为(1.8±0.3)μmol/L、(1.2±0.1)μmol/L与(1.5±0.2)μmol/L,CC 50分别是(28.6±1.5)μmol/L、(15.6±0.6)μmol/L和(18.9±0.7)μmol/L。化合物4、5、6、9、14具有抗肿瘤活性,化合物4与5的抗肿瘤活性较为显著,对肿瘤细胞U251与A549的IC 50值分别为(5.9±0.6)μmol/L、(6.3±0.1)μmol/L与(13.5±0.9)μmol/L、(20.5±0.6)μmol/L,对正常细胞BV2的CC 50值分别为(41.0±1.2)μmol/L与(37.4±0.2)μmol/L,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结论:从艾叶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中分离出28个化合物,化合物1、9、11、12、23、24为首次从艾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9与15展现出显著的抗炎活性,而化合物4与5则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的药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 萜类化合物 倍半萜内酯 抗炎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用于异种脱细胞骨修复材料的制备
3
作者 郝峰 泮凯锋 +4 位作者 黄柳云 陈叙宏 尉海坤 陈献花 张建锋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2-778,共7页
目的:评价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脱细胞后动物源性骨修复材料的免疫原性和成骨能力。方法:将猪股骨前处理后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常规方法(常规对照组)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实验组)进行脱细胞处理,并以同种脱钙骨基质作为阳性对照。通过酶联... 目的:评价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脱细胞后动物源性骨修复材料的免疫原性和成骨能力。方法:将猪股骨前处理后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常规方法(常规对照组)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实验组)进行脱细胞处理,并以同种脱钙骨基质作为阳性对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荧光染色法检测半乳糖-α-1,3-半乳糖(α-Gal)抗原清除率和DNA残留量。9只6周龄SPF级雄性裸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常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在裸鼠股二头肌肌间隙中植入不同骨组织,术后4周取材,分别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植入部位诱导成骨能力及成骨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和常规对照组α-Gal抗原清除率分别为(99.09±0.26)%和(30.18±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7,P<0.01)。实验组、常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DNA残留量分别为(13.49±0.07)、(15.20±0.21)和(14.70±0.17)ng/mg,其中实验组DNA残留量低于常规对照组(t=-13.41,P<0.01)和阳性对照组(t=-11.30,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4周植骨部位有多个骨生发中心伴成骨活跃、骨髓丰富;常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仅有少量骨生发中心,无明显的成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实验组成骨相关蛋白碱性磷酸酶、Runt相关转录因子2、Ⅰ型胶原蛋白和骨钙蛋白的表达量较常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均有增加的趋势。结论:经超临界二氧化碳脱细胞处理的骨组织比临床上常用的同种脱钙骨基质和常规方法处理的骨修复材料具有更低的免疫原性和更好的诱导成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修复 异种移植 脱细胞支架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籽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最佳工艺参数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董海洲 万本屹 +1 位作者 刘传富 侯汉学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58,63,共5页
本文就葡萄籽油超临界CO2 萃取最佳工艺参数及其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萃取工艺为葡萄籽粒度 4 0目、水分含量 5 .0 % ,湿蒸时间 30min、萃取压力 2 8Mpa、温度 33℃、循环气速 3.5kg·h- 1,80min内萃... 本文就葡萄籽油超临界CO2 萃取最佳工艺参数及其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萃取工艺为葡萄籽粒度 4 0目、水分含量 5 .0 % ,湿蒸时间 30min、萃取压力 2 8Mpa、温度 33℃、循环气速 3.5kg·h- 1,80min内萃取率为 94 .6 % ;葡萄籽油感官和理化指标优于国际标准 ;不饱和脂肪含量高达 90 %以上 ,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 75 .8% ,U/S比值 12 .0 ;а -VE 含量 7.7× 10 - 4g/g ;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营养价值丰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籽油 最佳工艺参数 保健油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 取率 理化特性 理化指标 含量 不饱和脂肪 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籽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 被引量:71
5
作者 易军鹏 朱文学 +1 位作者 马海乐 王易芬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4-150,共7页
以牡丹籽为原料,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提取牡丹籽油。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影响牡丹籽油得率的5个影响因素(筛分粒度、CO2流量、压力、温度和时间)进行考察。以油得率为响应目标,对3个主要影响因素(筛分粒度、压力和温度)运用中心复合设计法,... 以牡丹籽为原料,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提取牡丹籽油。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影响牡丹籽油得率的5个影响因素(筛分粒度、CO2流量、压力、温度和时间)进行考察。以油得率为响应目标,对3个主要影响因素(筛分粒度、压力和温度)运用中心复合设计法,并经响应面法优化分析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预测模型,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牡丹籽油的最佳条件为:筛分粒度60目,CO2流量20 L/h,压力35 MPa,温度45℃,时间120 min。在较优提取条件下,牡丹籽油得率可达到24.22%。GC-MS结果表明牡丹籽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分别为23.34%和66.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油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 中心复合设计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甘草黄酮的工艺 被引量:34
6
作者 付玉杰 祖元刚 +1 位作者 赵春建 李春英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217-1219,共3页
Supercritical CO 2 extraction was applied to the extraction of flavonoids from licorice.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are: CO 2 pressure 30 MPa, temperature 50 ℃, solid to entrainer ratio 1∶5(g/mL), CO 2 flow rate 10 kg... Supercritical CO 2 extraction was applied to the extraction of flavonoids from licorice.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are: CO 2 pressure 30 MPa, temperature 50 ℃, solid to entrainer ratio 1∶5(g/mL), CO 2 flow rate 10 kg/h, separation pressure 5.5 MPa temperature 40 ℃.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avonoids yield obtained by supercritical CO 2 extraction was 2.2 times that obtained by common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甘草黄酮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茵陈蒿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志平 尹笃林 +2 位作者 胡江宇 石爱华 欧阳玉祝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6年第3期66-68,共3页
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SCDE)技术从菌陈蒿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运用L16(4^5)正交表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萃取时间以及夹带剂用量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夹带剂种类和pH值对黄酮类化合... 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SCDE)技术从菌陈蒿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运用L16(4^5)正交表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萃取时间以及夹带剂用量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夹带剂种类和pH值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提取液以NaNO2-Al(NO3)-NaOH显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研究表明:与溶剂提取法相比,SCDE法具有操作简单,提取率高,后续分离易于进行、品质较高等特点;100g原料,当pH值为9~10的70%乙醇做夹带剂,用量600mL、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5℃,Co2流量20L/h、萃取时间150min时,菌陈蒿总黄酮的提取率最高,为3.8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 菌陈蒿 黄酮类化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藿香梗和藿香叶浸膏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玉平 孙宝国 +1 位作者 石华治 郑福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91-795,共5页
Patchouli is not only a Chinese herb, but also a natural perfume plant.Patchouli concrete and oil can be extracted from the plant.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s were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 Patchouli is not only a Chinese herb, but also a natural perfume plant.Patchouli concrete and oil can be extracted from the plant.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s were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xtraction pressure, extraction temperature, carbon dioxide flow rate and extraction time on the yield of the concrete of patchouli stem and leaf with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fluid.The optimum technical parameters of obtaining the concrete of patchouli stem were extraction pressure 15 MPa, extraction temperature 42℃, carbon dioxide flow rate 37 L·h-1, extraction time 3.5 h.The yield of the concrete of patchouli stem was 1.28%.The optimum technical parameters of obtaining the concrete of patchouli leaf were extraction pressure 18 MPa, extraction temperature 39℃, carbon dioxide flow rate 37 L·h-1, extraction time 3.5 h.The yield of the concrete of patchouli leaf was 2.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藿香 浸膏 香料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辣椒碱工艺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孙益民 陶伟 +3 位作者 卞国琛 汤宏 孙若琼 江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17-122,共6页
对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萃取辣椒碱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选择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离压力、分离温度4个主要影响因素,运用均匀设计法安排试验,以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辣椒碱的含量。选择分离釜1中产物的辣椒碱含量为试验指标,用自主提... 对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萃取辣椒碱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选择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离压力、分离温度4个主要影响因素,运用均匀设计法安排试验,以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辣椒碱的含量。选择分离釜1中产物的辣椒碱含量为试验指标,用自主提出的多因素多水平试验结果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多维空间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最佳工艺范围为萃取压力10~21MPa、萃取温度41~52℃、分离釜1压力8~8.7MPa、分离釜1温度53~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碱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 均匀设计 高效液相色谱 多因素多水平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缬草油的化学成分比较 被引量:10
10
作者 方颖 丁菲 +3 位作者 邬兰 廖鹏程 张慧慧 刘焱文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16-1121,共6页
目的对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缬草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CO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从缬草中提取缬草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进行化学成分定性与相对含量的比较。结果共鉴定了118种成分,超临界CO2萃取... 目的对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缬草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CO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从缬草中提取缬草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进行化学成分定性与相对含量的比较。结果共鉴定了118种成分,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物共鉴定98种,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鉴定了67种,共有成分47种;超临界CO2萃取所得缬草油的收率约为水蒸气蒸馏收率的1.8倍。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法是缬草油较好的提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草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 水蒸气蒸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匀设计法优化桦木醇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 被引量:12
11
作者 丁为民 王洋 +1 位作者 阎秀峰 于涛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7年第3期63-66,共4页
利用均匀设计法优化了超临界CO2萃取(SCDE)桦树皮中桦木醇的工艺。采用均匀设计法考察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对桦木醇收率的影响,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萃取物中桦木醇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在萃取温度32℃、萃取压力8 MPa... 利用均匀设计法优化了超临界CO2萃取(SCDE)桦树皮中桦木醇的工艺。采用均匀设计法考察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对桦木醇收率的影响,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萃取物中桦木醇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在萃取温度32℃、萃取压力8 MPa、萃取时间1 h、CO2流量为20 kg/h的条件下,SCDE的桦木醇得率为16.96 %,萃取物中桦木醇含量达到74.88 %。与其他提取方法相比,SCDE法尽管得率略低,但选择性好且无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木醇 均匀设计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芫荽籽油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玉平 孙宝国 +1 位作者 石华治 黄明泉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7-159,共3页
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芫荽籽油中萃取压力、二氧化碳流量、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对芫荽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得出萃取的较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0 MPa、二氧化碳流量30 L/h、萃取时间180 m in、萃取温度42℃,芫荽籽油萃... 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芫荽籽油中萃取压力、二氧化碳流量、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对芫荽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得出萃取的较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0 MPa、二氧化碳流量30 L/h、萃取时间180 m in、萃取温度42℃,芫荽籽油萃取率大于12%。对所得的芫荽籽油中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 芫荽籽油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苦楝皮中有效成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杜爱玲 孙公平 +2 位作者 王威强 牟大建 刘宝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6年第2期61-64,共4页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SCDE)技术萃取苦楝皮中的有效成分,用均匀设计方法研究超临界萃取的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极性提携剂对萃取结果的影响。以L ieberm an反应、Salkwosk i反应、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作为苦楝素存在的验...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SCDE)技术萃取苦楝皮中的有效成分,用均匀设计方法研究超临界萃取的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极性提携剂对萃取结果的影响。以L ieberm an反应、Salkwosk i反应、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作为苦楝素存在的验证方法,以失重率对总萃取率进行定量表征,510 nm处的吸光度表征萃取物中苦楝素的相对含量,获得了与试验结果一致的模拟方程。在本研究范围内,用SCDE苦楝皮的有效成分时,萃取率可达4.24%,萃取压力为28 MPa。当目的萃取物为苦楝素时,应在35℃下萃取5 h;为获得高的总萃取率,则应高温长时间萃取。不应加入极性强的提携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楝树皮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 均匀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笑花挥发油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及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汪洪武 刘艳清 +1 位作者 鲁湘鄂 郑海燕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37-539,共3页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含笑花的挥发油性成分,经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鉴定了其中的31个挥发性化合物,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挥发性组分主要是倍半萜氧化物、倍半萜类物质,其相对含量分...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含笑花的挥发油性成分,经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鉴定了其中的31个挥发性化合物,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挥发性组分主要是倍半萜氧化物、倍半萜类物质,其相对含量分别是49.87%和32.08%。该法获得的相对含量最高的是丁香烯环氧物(30.25%),其次是匙叶桉油醇(6.78%)、β-榄香烯(5.83%)。其它含量较高的成分依次是:长蠕孢吉码烯(5.62%)、棕榈酸(4.02%)、α-依兰烯醇(3.26%)、β-香桦烯(3.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诤质谱联用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 挥发油 化学成分 含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芫荽籽油的工艺条件优化及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白凌 成江晨 +1 位作者 方全有 刘玉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4-126,共3页
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芫荽籽油中萃取压力、二氧化碳流量、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对芫荽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利用二次响应曲面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最佳萃取率和相应工艺条件,以及关于萃取率的近似数学模型。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 芫荽籽油 响应曲面法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常山胡柚外果皮中天然色素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时海香 仲山民 吴峰华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39-643,共5页
为了得到萃取常山胡柚Citrus paradisi‘Changshan Huyou’天然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规模化、产业化提取常山胡柚天然色素提供理论依据,以常山胡柚外果皮为原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对常山胡柚天然色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较为系... 为了得到萃取常山胡柚Citrus paradisi‘Changshan Huyou’天然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规模化、产业化提取常山胡柚天然色素提供理论依据,以常山胡柚外果皮为原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对常山胡柚天然色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对提取中的若干关键因素如萃取时间、萃取压力、夹带剂(体积分数为95%乙醇)用量和萃取温度等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了常山胡柚天然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时间2 h,萃取压力25 MPa,夹带剂(体积分数为95%乙醇)用量300 mL,萃取温度35℃。提取后将色素液烘干至恒质量,从而计算其得率,常山胡柚天然色素的提取率为3.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林学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 常山胡柚 天然色素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扁桃油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高疆生 易晓华 +1 位作者 陈毓荃 张兴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1-13,共3页
为了找到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扁桃油的最佳条件 ,采取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式 ,研究了萃取压力、温度及 CO2 体积对扁桃油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 ,萃取压力为 351 .88kg/cm2、温度为 70℃、CO2 体积4 0 ml时 ,萃取扁桃油效果较好。三因... 为了找到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扁桃油的最佳条件 ,采取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式 ,研究了萃取压力、温度及 CO2 体积对扁桃油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 ,萃取压力为 351 .88kg/cm2、温度为 70℃、CO2 体积4 0 ml时 ,萃取扁桃油效果较好。三因素主次关系为压力 >温度 >CO2 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 扁桃后 扁桃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齿瓣石斛 被引量:4
18
作者 包晓青 梁明在 +2 位作者 吴志刚 陶正明 林智雄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0-533,共4页
目的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SFE)法萃取齿瓣石斛。方法使用正己烷、异丙醇、乙酸乙酯、乙醇作为夹带剂。SFE萃取分两阶段和一阶段萃取,前者使用纯CO2萃取,再添加夹带剂萃取;后者直接泵入夹带剂与CO2共同萃取,以比较两法的萃取效率。结... 目的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SFE)法萃取齿瓣石斛。方法使用正己烷、异丙醇、乙酸乙酯、乙醇作为夹带剂。SFE萃取分两阶段和一阶段萃取,前者使用纯CO2萃取,再添加夹带剂萃取;后者直接泵入夹带剂与CO2共同萃取,以比较两法的萃取效率。结果乙酸乙酯作为夹带剂更有利于齿瓣石斛中低极性化合物的溶出。直接泵入乙酸乙酯与CO2共萃的方式更有利于齿瓣石斛中各成分的溶出。结论本实验萃取方式为未来齿瓣石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瓣石斛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 夹带剂 乙酸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橘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吕凛 陶宁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0-154,共5页
本实验研究了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橘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影响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总黄酮提取率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了L9(34)正交优化。结果表明,对萃取率影响主次次序为:夹带剂用量>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生产最... 本实验研究了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橘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影响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总黄酮提取率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了L9(34)正交优化。结果表明,对萃取率影响主次次序为:夹带剂用量>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生产最优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为55℃、萃取压力200BAR(1BAR=0.1MPa)、萃取时间为150min、夹带剂用量0.35ml/min。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为2.7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 橘皮 总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亚麻籽油工艺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益民 陈海娟 +4 位作者 张晓 钟明 翟春海 胡献琴 王阳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3-538,共6页
对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萃取亚麻籽油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选择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分离压力4个主要影响因素,运用多因素多水平可视化设计法(m2VD)安排试验。选择分离釜1中产物的质量为试验指标,用自主提出的多因素多水平... 对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萃取亚麻籽油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选择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分离压力4个主要影响因素,运用多因素多水平可视化设计法(m2VD)安排试验。选择分离釜1中产物的质量为试验指标,用自主提出的多因素多水平试验结果可视化分析方法(m2VA)对多维空间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最佳工艺范围为萃取压力20~30 MPa、萃取温度30~46℃、萃取时间77~90 min、分离压力4.0~4.7和5.7~5.9 MPa。根据优化工艺范围,在萃取压力为25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83 min、分离压力4.3 MPa下重新试验得到22.87%的得率,对应于质量为34.3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油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 多因素多水平可视化设计 多因素多水平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