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8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法测定玩具中15种致敏芳香化合物 被引量:10
1
作者 郑琳 林力 +4 位作者 曹国洲 王谦 金献忠 卫碧文 曹良惠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56,共6页
该文以欧盟新玩具指令中限用或禁用的15种致敏芳香化合物为研究目标,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压力、温度、夹带剂等条件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建立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玩具中15种致敏芳香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最佳萃取... 该文以欧盟新玩具指令中限用或禁用的15种致敏芳香化合物为研究目标,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压力、温度、夹带剂等条件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建立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玩具中15种致敏芳香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50℃,压力300 bar,二氧化碳流速30g/min,夹带剂甲醇含量3%,动态萃取30 min,静态萃取30 min.萃取物经DB-17MS色谱柱分离后,采用质谱仪进行检测,内标法定量.15种化合物在0.02~60 μg/mL范围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3 2~0.9999,检出限(S/N=10)为0.02~0.09 μg/mL.该法检测聚丙烯(PP)、聚乙烯(P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塑料的回收率分别为79.6%~114.5%、75.0%~118.9%、72.7%~114.9%,相对标准偏差为3.2%~11.0%、0.6%~11.6%、3.5%~11.0%.建立的方法灵敏、环保,可用于玩具中致敏芳香化合物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流体 气质联用仪 致敏芳香化合物 玩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西产五月艾挥发油化学成分 被引量:6
2
作者 吴怀恩 韦志英 +1 位作者 朱小勇 梁海燕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5期587-590,共4页
目的分析广西产五月艾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分别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CO2)流体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西产五月艾挥发油,并通过GC-M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 目的分析广西产五月艾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分别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CO2)流体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西产五月艾挥发油,并通过GC-M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3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7.69%;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48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6.54%。结论两种提取方法得到的五月艾挥发油组分与含量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月艾 广西产 临界流体 水蒸气蒸馏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压力的二氧化碳射流冷却的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模拟
3
作者 赵雅甜 何凯 +2 位作者 赵泓越 范时源 刘宏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65-2476,共12页
以超临界压力的二氧化碳(CO_(2))为冷却工质,建立高压釜内一体化高热流芯片射流冲击冷却数值模型,进行三维射流与芯片内部固体区域共轭传热耦合计算。通过查表法和双线性插值法获取超临界压力的二氧化碳临界点附近的准确物性,探究超临... 以超临界压力的二氧化碳(CO_(2))为冷却工质,建立高压釜内一体化高热流芯片射流冲击冷却数值模型,进行三维射流与芯片内部固体区域共轭传热耦合计算。通过查表法和双线性插值法获取超临界压力的二氧化碳临界点附近的准确物性,探究超临界压力流体在其准临界点附近剧烈变化的物性参数对射流冷却的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通过与实验数据进行验证,揭示不同湍流模型与数值格式对超临界压力流体射流冷却的预测精度。通过与N_(2)射流进行对比,验证超临界压力的CO_(2)冷却性能的优越性。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压力的CO_(2)射流在冷却过程中,会因温度跨越临界点致使比热容和导热系数急剧上升,从而在芯片表面附近形成大的比热容层,增强超临界压力的CO_(2)射流的冷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冷却 传热特性 临界压力流体 二氧化碳 物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工艺优化 被引量:7
4
作者 蒋雨桥 赵仲恺 张文斌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15,共6页
为了得到品质优良的元宝枫籽油产品,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以油脂萃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工艺条件,并对所得元宝枫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理化指标、甾醇和生育酚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 为了得到品质优良的元宝枫籽油产品,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以油脂萃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工艺条件,并对所得元宝枫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理化指标、甾醇和生育酚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度380~830μm(20~40目)、二氧化碳流量28 L/h、萃取温度37℃、萃取压力44 MPa、萃取时间100 min,在该条件下油脂萃取率达(98.7±0.2)%;元宝枫籽油中神经酸含量高达9.34%,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6.7%,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总甾醇和总生育酚含量分别为988.1μg/g和991.4μg/g,综合品质优于正己烷萃取和低温压榨制取的油脂。综上,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元宝枫籽油的萃取率高,产品品质优良,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提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宝枫籽油 临界二氧化碳 脂肪酸组成 油脂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二甲氨基)-2-甲基-5-氧戊酸甲酯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葛怀富 吴伟 +2 位作者 王健 徐红 毛志平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7,共8页
为提高部分分散染料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ScCO 2)中上染率,补全ScCO 2分散染料染色色谱,以5-(二甲氨基)-2-甲基-5-氧戊酸甲酯作为分散染料ScCO 2染色助溶剂,通过实验探究了染料与助溶剂质量比、染色温度、染色压力对分散染料上染率的影... 为提高部分分散染料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ScCO 2)中上染率,补全ScCO 2分散染料染色色谱,以5-(二甲氨基)-2-甲基-5-氧戊酸甲酯作为分散染料ScCO 2染色助溶剂,通过实验探究了染料与助溶剂质量比、染色温度、染色压力对分散染料上染率的影响,并对染色后涤纶纱线的力学性能、耐摩擦色牢度、耐日晒色牢度以及耐皂洗色牢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纱线得色深度明显提高,且未对纱线色相、饱和度产生明显影响;分散黄163、分散蓝60染料滤饼上染率分别为21.61%、34.25%;加入助溶剂后,分散黄163、分散蓝60的ScCO 2染色上染率分别可达57.62%、70.97%;染色纱线得色深度显著提高,染色后纱线的K/S值分别由4.5、5.9提升至12.0、12.2;最佳染色工艺为:染料与助溶剂质量比1∶20,染色温度130℃,染色压力27 MPa;加入助溶剂后染色纱线的力学性能、色牢度符合生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染料 临界二氧化碳流体 助溶剂 上染率 涤纶纱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叶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的成分鉴定及其抗炎、抗肿瘤活性检测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最 尤月娇 +3 位作者 刘闯 张炜 王一飞 王治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3-538,共16页
目的:针对性分离艾叶(Artemisia argyi L.)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中的萜类化合物,并评估其抗炎、抗肿瘤活性,以期为高效低毒的抗炎、抗肿瘤药物先导物提供基础。方法:将风干的艾叶碾碎后,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精油。利用多种... 目的:针对性分离艾叶(Artemisia argyi L.)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中的萜类化合物,并评估其抗炎、抗肿瘤活性,以期为高效低毒的抗炎、抗肿瘤药物先导物提供基础。方法:将风干的艾叶碾碎后,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精油。利用多种分离色谱柱(硅胶柱、ODS、MCI、LH-20、半制备HPLC等)对精油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技术鉴定分离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通过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抗炎活性;使用CCK8法测定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结果:从艾叶中分离得到28个单体化合物,包括3个单萜、21个倍半萜、1个二萜和3个脂肪醇类化合物。化合物4、5、6、9、10、14、15具有抗炎活性,其中化合物4、9与15的抗炎活性显著,其IC 50值分别为(1.8±0.3)μmol/L、(1.2±0.1)μmol/L与(1.5±0.2)μmol/L,CC 50分别是(28.6±1.5)μmol/L、(15.6±0.6)μmol/L和(18.9±0.7)μmol/L。化合物4、5、6、9、14具有抗肿瘤活性,化合物4与5的抗肿瘤活性较为显著,对肿瘤细胞U251与A549的IC 50值分别为(5.9±0.6)μmol/L、(6.3±0.1)μmol/L与(13.5±0.9)μmol/L、(20.5±0.6)μmol/L,对正常细胞BV2的CC 50值分别为(41.0±1.2)μmol/L与(37.4±0.2)μmol/L,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结论:从艾叶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中分离出28个化合物,化合物1、9、11、12、23、24为首次从艾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9与15展现出显著的抗炎活性,而化合物4与5则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的药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临界二氧化碳 萜类化合物 倍半萜内酯 抗炎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页岩相互作用机制 被引量:7
7
作者 李一波 陈耀旺 +3 位作者 赵金洲 王志强 魏兵 Kadet Valeriy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0-1194,共15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页岩相互作用机制及规律对页岩油气开发非常重要。目前缺少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页岩储层后页岩润湿性、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规律的研究。为了明确在不同条件下经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后页岩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变...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页岩相互作用机制及规律对页岩油气开发非常重要。目前缺少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页岩储层后页岩润湿性、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规律的研究。为了明确在不同条件下经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后页岩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四川盆地龙马溪地区页岩为研究对象,对其总有机碳含量、矿物成分、表面形貌及低压N2和CO_(2) 吸附进行了测试。通过对不同浸泡时间、压力和含水条件下页岩处理前、后的物理性质和微观结构进行定量表征,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对页岩孔隙度、渗透率以及润湿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浸泡时间和浸泡压力的增加,页岩中的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降低,石英含量增加,有机质含量降低明显。②扫描电镜图像显示页岩中微观孔隙结构变化受萃取作用、溶蚀作用和吸附膨胀作用共同影响。页岩中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导致了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改变。页岩渗透率变化受到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③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后页岩的润湿性发生改变,随着浸泡时间和压力的增加,页岩-水接触角增大,页岩的润湿性由强水湿转变为弱水湿和中等润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 渗透率 润湿性 临界二氧化碳 页岩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短时作用煤体裂隙演化CT/XRD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勇 李海超 +3 位作者 魏建平 邓玉洁 李翔 高梦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29-3844,共16页
ECBM可以在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的同时实现CO_(2)封存,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在深部煤层气的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煤层裂隙结构和分布规律决定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的压裂效果,是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的关键。长时作用下SC-CO... ECBM可以在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的同时实现CO_(2)封存,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在深部煤层气的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煤层裂隙结构和分布规律决定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的压裂效果,是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的关键。长时作用下SC-CO_(2)与煤体接触产生的吸附膨胀和溶解萃取作用能够改变煤体裂隙形态,但压裂过程中SC-CO_(2)与煤体接触时间较短,短时作用下SC-CO_(2)的吸附膨胀及溶解萃取作用对煤体裂隙的影响尚未明确。因此开展了SC-CO_(2)短时作用下煤体的裂隙演化研究,通过CT扫描研究不同变质煤体裂隙随累计浸泡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CT二维扫描图像的灰度分布函数并构建浸泡时间与裂隙演化规律的关系,定量表征煤体裂隙的变化。结合XRD实验研究浸泡时间对煤体物质成分变化的影响,明确SC-CO_(2)短时作用煤体裂隙演化规律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SC-CO_(2)短时作用下吸附膨胀作用会导致煤体裂隙收缩,溶解萃取作用使裂隙发生扩展;浸泡煤体过程中吸附膨胀和溶解萃取作用同时发生且强度随时间发生变化,在不同时间段内分别交替占据对煤体裂隙的主导作用;不同变质煤会影响吸附膨胀和溶解萃取作用的强度和主导时间。褐煤浸泡30 min时吸附膨胀占据主导作用,浸泡90~240 min溶解萃取作用增强并占据主导。烟煤浸泡30~90 min时吸附膨胀作用较强,浸泡90~240 min时溶解萃取占据主导。无烟煤浸泡30~150 min时吸附膨胀作用占据主导,浸泡150~240 min时溶解萃取占据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短时浸泡 裂隙发展 吸附膨胀 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SCFX-AYRL染料的溶解性研究
9
作者 赵向阳 闫凯 龙家杰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4,共7页
染料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SCF-CO_(2))中的良好溶解性是超临界无水染色技术应用的前提和基础。采用研制的超临界流体溶解度测试装置,研究了活性分散红SCFX-AYRL专用染料在SCF-CO_(2)中的溶解性,并分别从流体处理时间、温度、系统压力... 染料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SCF-CO_(2))中的良好溶解性是超临界无水染色技术应用的前提和基础。采用研制的超临界流体溶解度测试装置,研究了活性分散红SCFX-AYRL专用染料在SCF-CO_(2)中的溶解性,并分别从流体处理时间、温度、系统压力和助溶剂应用方面对该专用染料溶解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当系统压力为20 MPa、温度为80~130℃时,SCF-CO_(2)中该染料在30~60 min可达到溶解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流体温度和系统压力可提高专用染料的溶解性;加入助溶剂可显著改善染料的溶解行为,提高其溶解度及溶解速率,降低温度、压力等系统因素的影响;Chrastil经验模型可实现对SCF-CO_(2)和SCF-CO_(2)/助溶剂体系中该专用染料溶解行为的良好关联和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流体 活性分散染料 溶解性 助溶剂 溶解度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用于异种脱细胞骨修复材料的制备
10
作者 郝峰 泮凯锋 +4 位作者 黄柳云 陈叙宏 尉海坤 陈献花 张建锋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2-778,共7页
目的:评价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脱细胞后动物源性骨修复材料的免疫原性和成骨能力。方法:将猪股骨前处理后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常规方法(常规对照组)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实验组)进行脱细胞处理,并以同种脱钙骨基质作为阳性对照。通过酶联... 目的:评价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脱细胞后动物源性骨修复材料的免疫原性和成骨能力。方法:将猪股骨前处理后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常规方法(常规对照组)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实验组)进行脱细胞处理,并以同种脱钙骨基质作为阳性对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荧光染色法检测半乳糖-α-1,3-半乳糖(α-Gal)抗原清除率和DNA残留量。9只6周龄SPF级雄性裸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常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在裸鼠股二头肌肌间隙中植入不同骨组织,术后4周取材,分别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植入部位诱导成骨能力及成骨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和常规对照组α-Gal抗原清除率分别为(99.09±0.26)%和(30.18±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7,P<0.01)。实验组、常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DNA残留量分别为(13.49±0.07)、(15.20±0.21)和(14.70±0.17)ng/mg,其中实验组DNA残留量低于常规对照组(t=-13.41,P<0.01)和阳性对照组(t=-11.30,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4周植骨部位有多个骨生发中心伴成骨活跃、骨髓丰富;常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仅有少量骨生发中心,无明显的成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实验组成骨相关蛋白碱性磷酸酶、Runt相关转录因子2、Ⅰ型胶原蛋白和骨钙蛋白的表达量较常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均有增加的趋势。结论:经超临界二氧化碳脱细胞处理的骨组织比临床上常用的同种脱钙骨基质和常规方法处理的骨修复材料具有更低的免疫原性和更好的诱导成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修复 异种移植 脱细胞支架 临界二氧化碳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漆籽中漆蜡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飞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3期128-131,141,共5页
采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可破坏漆籽果皮细胞结构,加速细胞内漆蜡的溢出。本文以漆蜡提取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漆蜡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漆籽果皮的超声波预处理(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30 min、超声频率30 kHz)可... 采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可破坏漆籽果皮细胞结构,加速细胞内漆蜡的溢出。本文以漆蜡提取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漆蜡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漆籽果皮的超声波预处理(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30 min、超声频率30 kHz)可有效提高漆籽果皮中漆蜡提取率;以乙酸乙酯为夹带剂,在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120 min、萃取压力40 Pa、二氧化碳流速30 L/h的条件下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对漆籽果皮中漆蜡的提取率为41.3%;采用超声波辅助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漆蜡各指标符合《漆蜡》(GB/T 17526—2008)中食品用漆蜡质量指标的要求(除酸值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籽 漆蜡 临界二氧化碳 声辅助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介质中晶圆清洗与选择性刻蚀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泽欣 郑伟中 +5 位作者 徐益升 胡冬冬 卓欣宇 宗原 孙伟振 赵玲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随着集成电路特征尺寸的逐渐减小,器件结构会要求更高的纵横比,常规湿法清洗由于表面张力很难进入晶圆深沟槽结构内部,不能满足更细线条工艺要求和高深宽比结构,直接影响沟槽内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常规湿法刻蚀各向异性差、结构坍塌严重... 随着集成电路特征尺寸的逐渐减小,器件结构会要求更高的纵横比,常规湿法清洗由于表面张力很难进入晶圆深沟槽结构内部,不能满足更细线条工艺要求和高深宽比结构,直接影响沟槽内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常规湿法刻蚀各向异性差、结构坍塌严重、深沟槽刻蚀效果不明显;而等离子体干法刻蚀则存在刻蚀速率慢、光刻胶脱落和黏附、结构损伤、废气处理等一系列问题。超临界清洗和刻蚀技术是最具有前景的环境友好、无损伤技术,能够耦合刻蚀、清洗与干燥工艺为一体,且可以循环使用,安全环保,是晶圆制造过程中常规清洗和刻蚀的首选替代技术。综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晶圆清洗与选择性刻蚀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共溶剂、微乳液体系在光刻胶剥离以及含硅基底选择性蚀刻中的应用,展望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晶圆清洗和刻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圆清洗 晶圆刻蚀 临界二氧化碳 临界流体 微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辣椒籽油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臧志清 林荣英 +1 位作者 叶钊 张济宇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6-51,共6页
本文报导了使用超临界流体CO2草取技术,提取和分离辣椒籽油和辣素的研究。研究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案,考察温度、压力、CO2气达对苹取量和萃取物组成以及油脂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响萃取量及组成的主要因素是压力,其次是... 本文报导了使用超临界流体CO2草取技术,提取和分离辣椒籽油和辣素的研究。研究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案,考察温度、压力、CO2气达对苹取量和萃取物组成以及油脂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响萃取量及组成的主要因素是压力,其次是温度。实验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存在固-流相界面的气膜阻力;调节压力及温度可实现对萃取物的辣素、油脂分离,同时可获得亚油酸含量极高的食用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籽油 临界流体 亚油酸 食用油 提取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缬草油的化学成分比较 被引量:10
14
作者 方颖 丁菲 +3 位作者 邬兰 廖鹏程 张慧慧 刘焱文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16-1121,共6页
目的对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缬草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CO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从缬草中提取缬草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进行化学成分定性与相对含量的比较。结果共鉴定了118种成分,超临界CO2萃取... 目的对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缬草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CO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从缬草中提取缬草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进行化学成分定性与相对含量的比较。结果共鉴定了118种成分,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物共鉴定98种,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鉴定了67种,共有成分47种;超临界CO2萃取所得缬草油的收率约为水蒸气蒸馏收率的1.8倍。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法是缬草油较好的提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草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临界二氧化碳取法 水蒸气蒸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玉米胚芽油 被引量:12
15
作者 薛松 张侃 +1 位作者 陈受斯 薛文华 《现代化工》 CAS CSCD 1997年第9期30-31,共2页
用超临界CO2流体技术对玉米胚芽油的萃取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温度、压力对得油率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分离器的温度、压力以及萃取原料对油品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 临界 二氧化碳 玉米胚芽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冷蒿挥发油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唐丽 姚晴晴 +3 位作者 张婉 曾鸣 王东兴 崔箭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965-966,共2页
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试验装置,以二氧化碳为萃取剂,对冷蒿挥发油萃取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二氧化碳流量及萃取时间等因素对冷蒿挥发油萃取率的影响,由此确定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冷蒿挥发油的较佳... 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试验装置,以二氧化碳为萃取剂,对冷蒿挥发油萃取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二氧化碳流量及萃取时间等因素对冷蒿挥发油萃取率的影响,由此确定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冷蒿挥发油的较佳工艺条件: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35℃~40℃,萃取时间为2h,二氧化碳流量25m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流体 冷蒿 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亚麻籽油的生产工艺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文侠 张慧君 +1 位作者 任健 陈经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32-234,共3页
以亚麻籽为原料,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亚麻籽油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亚麻籽油的较优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40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90min,CO2流量50kg/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萃取得率为80.18%,其中亚麻籽油中油... 以亚麻籽为原料,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亚麻籽油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亚麻籽油的较优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40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90min,CO2流量50kg/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萃取得率为80.18%,其中亚麻籽油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4.71%、15.03%、43.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油 亚麻酸 临界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中药苦参的生物总碱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立伟 毛建明 杨频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9-130,共2页
The extraction of alkaloids from sophora flavescens ait with CO2SFE was studied.By use of orthogonal design ,the effects of pressure,temperature and time on extractabilities of alkaloids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 The extraction of alkaloids from sophora flavescens ait with CO2SFE was studied.By use of orthogonal design ,the effects of pressure,temperature and time on extractabilities of alkaloids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conditions of CO2SFE were:pressure 30 MPa,temperature 45℃,time 5h for the extraction,with NH4OH as an alkalizer and MeOH as an entrainer.The extraction rate of supercritical CO2 fluid extraction was about 24 times as that of traditional solvent ext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流体 生物总碱 苦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破口喷放特性数值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富龙 魏瑞轩 +4 位作者 刘凯 方华伟 易经纬 谭思超 田瑞峰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95-2201,共7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在发生小破口事故时破口位置处因系统内外压差出现的复杂喷放现象尚未研究清楚。为探究不同上游滞止参数与管道长径比对喷放特性的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三维压力容器小破口喷放现象研究。研究结...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在发生小破口事故时破口位置处因系统内外压差出现的复杂喷放现象尚未研究清楚。为探究不同上游滞止参数与管道长径比对喷放特性的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三维压力容器小破口喷放现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游滞止压力升高或滞止温度降低引起质量流量增加,长径比增加时质量流量减少。上游滞止参数对流量的影响机理主要是参数变化引起密度发生较大改变从而影响喷放质量流量,管道长径比对流量的影响主要因为直径的变化。滞止压力升高时3组工况流量增加值相差5.3%,滞止温度降低时3组工况流量增加值相差90.7%,相比于压力对喷放流量的影响,温度对流量增加速率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流体 二氧化碳 压力容器 泄漏 滞止参数 长径比 质量流量 计算流体力学 核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东紫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14
20
作者 胡浩斌 郑旭东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12-714,716,共4页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研究了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东紫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在最佳分析条件下,共分离出43个峰,鉴定出41个化学成分。主成分为百里香酚、香荆芥酚、香薷醇、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β-香茅醇、香薷酮等,与...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研究了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东紫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在最佳分析条件下,共分离出43个峰,鉴定出41个化学成分。主成分为百里香酚、香荆芥酚、香薷醇、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β-香茅醇、香薷酮等,与文献报道有一定的差别,并发现了一些新的成分。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中草药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 临界流体二氧化碳 挥发油 东紫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