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D_3-壳聚糖复合物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制备工艺 被引量:1
1
作者 洪流 沈佩琼 +1 位作者 孙丽君 赵亚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24,共4页
以壳聚糖粒子为载体,VD3为模型物,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制备VD3-壳聚糖复合物。采用紫外测试法考察过程参数压力、温度以及时间对VD3在VD3-壳聚糖复合物中负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增加,VD3负载量均为先增大后减小;... 以壳聚糖粒子为载体,VD3为模型物,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制备VD3-壳聚糖复合物。采用紫外测试法考察过程参数压力、温度以及时间对VD3在VD3-壳聚糖复合物中负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增加,VD3负载量均为先增大后减小;当压力20MPa、温度35℃时,VD3负载量达到最大值;当温度和压力一定时,时间由1h增至3h,VD3负载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 VD3-壳聚糖复合物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制备叶黄素壳聚糖微粒 被引量:2
2
作者 洪流 赵亚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01-203,207,共4页
以壳聚糖粒子为载体,叶黄素为原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成功地制备了叶黄素壳聚糖微粒,考察了过程参数如温度、压力和时间对叶黄素在叶黄素壳聚糖微粒中负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叶黄素负载量减小;随着压力的增大,... 以壳聚糖粒子为载体,叶黄素为原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成功地制备了叶黄素壳聚糖微粒,考察了过程参数如温度、压力和时间对叶黄素在叶黄素壳聚糖微粒中负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叶黄素负载量减小;随着压力的增大,叶黄素负载量增大。当温度为35℃,压力为25MPa时,叶黄素负载量达到最大值。当温度和压力一定时,时间由1h增至4h,叶黄素负载量也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 叶黄素 壳聚糖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制备α-生育酚/β-环糊精复合物
3
作者 沈佩琼 孙丽君 +1 位作者 赵翔宇 赵亚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33-36,共4页
以β-环糊精为载体,α-生育酚为模型物,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制备α-生育酚/β-环糊精固体复合物。考察注入压力、注入温度和注入时间等参数对α-生育酚负载量的影响以及复合物在水相中的分散性。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合物的负载... 以β-环糊精为载体,α-生育酚为模型物,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制备α-生育酚/β-环糊精固体复合物。考察注入压力、注入温度和注入时间等参数对α-生育酚负载量的影响以及复合物在水相中的分散性。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合物的负载量,FTIR、DSC和TGA对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注入压力和温度的增加,α-生育酚的负载量先增大后减小,当温度35℃、压力18MPa、注入时间1h时,负载量最高达38.7%;制备的复合物能在水相中均匀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 Α-生育酚 Β-环糊精 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制备α生育酚/介孔二氧化硅复合物
4
作者 忻娜 沈佩琼 +1 位作者 王燕 赵亚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94-197,共4页
以介孔二氧化硅为载体,α-生育酚为负载物,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制备α-生育酚/介孔二氧化硅复合物的工艺,分析和表征了复合物的结构,考察了注入压力、温度和时间对α-生育酚负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注入时间一定时,α-生育酚... 以介孔二氧化硅为载体,α-生育酚为负载物,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制备α-生育酚/介孔二氧化硅复合物的工艺,分析和表征了复合物的结构,考察了注入压力、温度和时间对α-生育酚负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注入时间一定时,α-生育酚的负载量随温度和压力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当温度为35℃,压力为18MPa,注入时间为1h时,α-生育酚的负载量达到76.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法 Α-生育酚 介孔二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超声速喷管设计与性能分析
5
作者 赵瑞 李云柱 +1 位作者 赵玉新 吴建军 《推进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8,共10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由于其独特的物理性质而受到广泛应用。同时超临界二氧化碳真实气体效应显著,其流动机理和理想气体差别较大,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喷管。采用特征线法设计超临界二氧化碳超声速喷管,其中二氧化碳的热力学参数基于S-W方程获... 超临界二氧化碳由于其独特的物理性质而受到广泛应用。同时超临界二氧化碳真实气体效应显著,其流动机理和理想气体差别较大,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喷管。采用特征线法设计超临界二氧化碳超声速喷管,其中二氧化碳的热力学参数基于S-W方程获得。通过CFD粘性仿真进行边界层修正。分析了改变喷管入口总压、总温对喷管内流场的影响。结果显示,设计工况下喷管出口质量平均马赫数与设计值相差0.033%,喷管内流场品质较好;非设计工况下,由于温度变化会显著改变CO_(2)的热物性参数,入口总温对喷管流场的影响比总压更大,当入口总压和总温分别降低83.33%,52.94%时,出口马赫数分别降低1.16%、提高3.23%。设计工况下喷管流场满足设计要求,非设计工况下喷管出口马赫数与设计值偏差较小。喷管具有较宽的工作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速喷管 特征线 临界二氧化碳 真实气体效应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抗溶剂法制备玉米蛋白纳米颗粒 被引量:8
6
作者 林长春 孙丽君 赵亚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6-219,222,共5页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抗溶剂法从玉米蛋白的丙酮-二甲亚砜混合溶液中制得了玉米蛋白纳米颗粒,考察了温度、压力、溶液浓度、二氧化碳流速和溶液流速对玉米蛋白空白微球形貌和粒径的影响。用扫描电镜、纳米粒度分析、热重分析、差热分析等...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抗溶剂法从玉米蛋白的丙酮-二甲亚砜混合溶液中制得了玉米蛋白纳米颗粒,考察了温度、压力、溶液浓度、二氧化碳流速和溶液流速对玉米蛋白空白微球形貌和粒径的影响。用扫描电镜、纳米粒度分析、热重分析、差热分析等手段对结果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抗溶剂法可用于制备球形度较好、粒径分布较窄的玉米蛋白微球,所得玉米蛋白微球平均粒径在160~400nm之间。温度、压力、溶液浓度都会影响微粒的粒径,选取不同的工艺组合可制备不同粒径及分布要求的微粒。热重分析和差热分析的结果显示,制得的玉米蛋白空白微球较原料稳定性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临界抗溶剂 玉米蛋白 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法与超临界二氧化碳法萃取玉米黄色素生产工艺的比较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世宽 郭春晓 周永进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7-28,共2页
对玉米蛋白粉中玉米黄色素的不同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溶剂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无水乙醇为提取剂,玉米与无水乙醇质量比为1∶16,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105 m in;超临界二氧化碳法萃取玉米黄色素的最佳工艺是:萃取压力25 ... 对玉米蛋白粉中玉米黄色素的不同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溶剂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无水乙醇为提取剂,玉米与无水乙醇质量比为1∶16,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105 m in;超临界二氧化碳法萃取玉米黄色素的最佳工艺是: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3 h,CO2流量40 L/h,萃取温度40℃。通过比较,确定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蛋白粉 黄色素 提取工艺 溶剂 临界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疯树叶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廖金旭 颜钫 +4 位作者 徐莺 唐琳 王胜华 张志林 陈放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04-705,共2页
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及常用的溶剂提取法(SolventDraw)研究麻疯树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用气 质联用(GC/MS)方法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对... 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及常用的溶剂提取法(SolventDraw)研究麻疯树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用气 质联用(GC/MS)方法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对其进行分析。两种提取法结果显示: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具有对有效成分提取完全、效率高、耗时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疯树叶 二氧化碳 临界萃取物 化学成分 溶剂提取 GC/MS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芫荽籽油的工艺条件优化及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白凌 成江晨 +1 位作者 方全有 刘玉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4-126,共3页
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芫荽籽油中萃取压力、二氧化碳流量、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对芫荽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利用二次响应曲面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最佳萃取率和相应工艺条件,以及关于萃取率的近似数学模型。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芫荽籽油 响应曲面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条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原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跃军 宋考平 范广娟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9-125,共7页
注二氧化碳开采原油已经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特低或超低渗透油田重点采用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驱油过程中较为理想的驱替形态就是能够形成二氧化碳混相驱,而最小混相压力是形成混相驱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快速准确预测最小混相压力是实现... 注二氧化碳开采原油已经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特低或超低渗透油田重点采用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驱油过程中较为理想的驱替形态就是能够形成二氧化碳混相驱,而最小混相压力是形成混相驱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快速准确预测最小混相压力是实现混相驱的重要环节.通过长细管驱替实验法和多种经验公式法对储层条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与试验区原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的预测进行了研究,并用长细管驱替实验法对各经验公式法测定的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细管驱替实验法预测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9.15 MPa;各经验公式法计算得到的最小混相压力相差较大,预测最大值为42.60 MPa,最小值为10.34 MPa,平均值为26.83 MPa;对比长细管驱替实验法测得的结果,各经验公式法预测的最小混相压力平均值的相对误差为7.96%,其中相对误差最小的是石油采收率研究所提出的PRIⅠ方法,相对误差为1.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混相压力 临界二氧化碳 混相驱 长细管驱替实验 经验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脉绿绒蒿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及其成分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仕兵 袁明 +2 位作者 徐达宇 陈湘宏 康文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33期107-111,共5页
目的研究五脉绿绒蒿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挥发油化学成分,同时对萃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对五脉绿绒蒿挥发油部分进行萃取,采用正交试验,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三因素对五脉绿绒蒿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目的研究五脉绿绒蒿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挥发油化学成分,同时对萃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对五脉绿绒蒿挥发油部分进行萃取,采用正交试验,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三因素对五脉绿绒蒿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得率的影响,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萃取物的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确定优选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2.5 h,萃取压强25 m Pa,五脉绿绒蒿药材中萃取物经GC-MS分析,通过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NIST)检索一共鉴定出66个化合物的具体结构,其中正十六烷酸、亚油酸、正二十九烷、新植二烯、芳樟醇等在该药材萃取物中占的比例较高。结论该方法提取条件优良,初步揭示了该药材萃取物成分,对进一步研究其化学成分打下基础,为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脉绿绒蒿 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萃取工艺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克托今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溶解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小兰 王毅 +2 位作者 安崇伟 王晶禹 张景林 《四川兵工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结合高压静态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确定以乙腈为参比溶液,建立了波长为227nm处HMX/乙腈溶液的工作曲线,测定出不同温度(308.15—328.15K)和不同压力(8~23MPa)下,HMX单质炸药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SC-CO2)中的溶解度曲线。... 结合高压静态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确定以乙腈为参比溶液,建立了波长为227nm处HMX/乙腈溶液的工作曲线,测定出不同温度(308.15—328.15K)和不同压力(8~23MPa)下,HMX单质炸药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SC-CO2)中的溶解度曲线。结果发现:在相同温度下,HMX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升高而迅速增大,且高温阶段其溶解度的增幅比低温阶段的要大;在相同压力下,存在一个转变压力(Pvert=9MPa),当小于Pvert时,HMX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降低,当大于Pvert时,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本实验测定范围内,每克c0:最多可溶解135.727txgHM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克托今 临界二氧化碳 溶解度 高压静态 紫外分光光度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无限稀释扩散系数的测定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小娟 钟海敏 +2 位作者 余小岚 赖舒慧 陈六平 《大学化学》 CAS 2016年第1期41-47,共7页
利用经改造的超临界流体色谱仪测定不同温度和压力下苯、丙酮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无限稀释扩散系数,开发出一个针对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开放性实验,旨在加深学生对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的理解。在熟悉超临界流体色谱仪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 利用经改造的超临界流体色谱仪测定不同温度和压力下苯、丙酮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无限稀释扩散系数,开发出一个针对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开放性实验,旨在加深学生对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的理解。在熟悉超临界流体色谱仪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应用并掌握其操作方法的基础上,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的深度及广度,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高素质化学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流体 二氧化碳 扩散系数 Taylor分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发泡技术制备组织工程支架及其泡孔形貌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腾 陈爱政 王士斌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7-474,共8页
组织工程支架作为细胞生长的载体,在组织工程再生组织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方法在三维支架的理论研究与制备技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但制备过程仍存在工艺复杂,有机溶剂难以去除,制备条件不利于保持生物分子活性等问题。近年... 组织工程支架作为细胞生长的载体,在组织工程再生组织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方法在三维支架的理论研究与制备技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但制备过程仍存在工艺复杂,有机溶剂难以去除,制备条件不利于保持生物分子活性等问题。近年来,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技术利用优越的传质性与环境友好性,已广泛用于制备各种三维结构的组织工程支架,其中以超临界发泡技术最为经典。三维多孔支架在超临界发泡技术制备过程中,泡孔形貌受材料性质、致孔剂种类及工艺参数等方面的影响。本文就采用该技术制备的多孔支架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同时对该技术控制泡孔形貌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支架 临界二氧化碳流体 发泡 泡孔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法合成 偶氮苯-环糊精纳米复合体(英文)
15
作者 吴敏 汤口宜明 +2 位作者 熊谷贵子 远藤贵士 广津孝弘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5期30-35,共6页
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溶媒,将偶氧苯分子插入到α 以及β 环糊精的分子环空洞中合成 出了偶氧苯-环糊精纳米复合体。环糊精与偶氧苯的摩尔分子为1∶1的混合物,放入压力 30MPa、温度120℃的超临界装置中处理后,对其生成物采用红外、... 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溶媒,将偶氧苯分子插入到α 以及β 环糊精的分子环空洞中合成 出了偶氧苯-环糊精纳米复合体。环糊精与偶氧苯的摩尔分子为1∶1的混合物,放入压力 30MPa、温度120℃的超临界装置中处理后,对其生成物采用红外、固体核磁共振、X 射线衍 射、差热分析及化学元素分析等手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偶氧苯成功地插入到β 环糊精分子 环空洞中形成了纳米复合体,而α 环式糊精与偶氮苯之间只是简单的物理混合物,没有形成纳 米复合体。所得到的偶氮苯 β 环式糊精复合体具有通道式分子结构:二个β 环式糊精分子捕 获一个偶氧苯分子,β 环式糊精的分子环空洞连成一个通道。偶氧苯插入到β 环式糊粉分子 环空洞中后其热稳定性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合成 偶氮苯 环糊精 纳米复合体 固体核磁共振 X-射线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三叶青藤挥发油成分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黎颖君 宋伟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22期26-27,共2页
目的采用GC-MS法分析三叶青藤挥发油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SFE-CO2)萃取并分离三叶青藤药材中的挥发油,所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运用GC-MS进行分析,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相对含量。结果从三叶青藤药... 目的采用GC-MS法分析三叶青藤挥发油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SFE-CO2)萃取并分离三叶青藤药材中的挥发油,所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运用GC-MS进行分析,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相对含量。结果从三叶青藤药材中提取的挥发油经GC-MS分析,共检测到84个色谱峰,通过NIST库检索一共鉴定出39个化合物的具体结构,占所提取的三叶青藤挥发油总量的56.47%(g/g),其中棕榈酸、十三烷酸、芳樟醇等在该药材挥发油中占的比例较高。结论该方法提取条件优良,初步揭示了该药材挥发性成分,对进一步研究其化学成分打下基础,为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青藤 二氧化碳临界萃取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清洗实现无损伤
17
《低温与特气》 CAS 2009年第5期53-53,共1页
日前,中科院微电子所自主研发出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损伤清洗设备。应用此设备对硅片进行清洗,清洗后颗粒明显减少,且平均粒径小于传统清洗的粒径。相对用等离子法清洗,该方法不会对硅片造成损伤,同时可减少工艺步骤,节省时间,提高... 日前,中科院微电子所自主研发出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损伤清洗设备。应用此设备对硅片进行清洗,清洗后颗粒明显减少,且平均粒径小于传统清洗的粒径。相对用等离子法清洗,该方法不会对硅片造成损伤,同时可减少工艺步骤,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清洗设备 无损伤 平均粒径 自主研发 等离子 工艺步骤 工作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超临界CO_(2)萃取油基钻屑油相工艺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道乐 杜国勇 李绥昌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146,共6页
目的对超临界CO_(2)萃取油基钻屑中油相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方法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影响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的重要参数进行具体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模拟得出萃取时间、压力、温度和超临界CO_(2)流量等参数的优化数据。... 目的对超临界CO_(2)萃取油基钻屑中油相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方法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影响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的重要参数进行具体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模拟得出萃取时间、压力、温度和超临界CO_(2)流量等参数的优化数据。结果响应曲面分析了各变量之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基于萃取数据建立了二次多项式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实验结果,得出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温度323.15 K、时间90 min和流量25.0 L/h。结论通过具体实验数据结合响应曲面法得出了最佳萃取条件,在该条件下油类最大去除率为95.22%。利用气相色谱仪-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萃取物前后性状未发生明显变化,该方法能够更好地实现固液分离和资源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响应曲面 萃取 油基钻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栝楼籽油 被引量:13
19
作者 马志虎 侯喜林 +1 位作者 张亚双 张君萍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7-70,76,共5页
通过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栝楼籽油工艺,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对萃取栝楼籽油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 通过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栝楼籽油工艺,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对萃取栝楼籽油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9.75 MPa,萃取温度45.1℃,萃取时间为175.8min,栝楼籽油萃取得率为32.82%,栝楼籽油主要成分为棕榈酸(7.90%)、α-亚麻酸(28.23%)、亚油酸(39.33%)和油酸(22.57%)为主,另外检出不饱和脂肪酸7-棕榈烯酸(0.40%)、γ-亚麻酸(0.22%)和11-二十碳烯酸(0.30%),同时检出不饱和烃类角鲨烯(0.33%)。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对栝楼籽油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有显著的影响,栝楼籽油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达90.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萃取 栝楼籽油 响应面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蓝莓花色苷工艺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田密霞 李亚东 +3 位作者 胡文忠 王艳颖 姜爱丽 刘程惠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8-212,共5页
以蓝莓为原料,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2萃取蓝莓花色苷的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液料比为影响因素,应用Box-Behnken方法进行四因素三水平实验,以花色苷含量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确定萃取的... 以蓝莓为原料,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2萃取蓝莓花色苷的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液料比为影响因素,应用Box-Behnken方法进行四因素三水平实验,以花色苷含量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确定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是萃取时间60 min,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8 MPa,液料比为7∶1(m L∶g),花色苷含量的预测值为1.59 mg/g,验证值为1.58 mg/g。结果表明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超临界CO2萃取蓝莓花色苷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可获得最优的工艺参数,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花色苷 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