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6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小方形通道内近超临界压力二氧化碳流动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吴罗长 杨泽宇 +3 位作者 颜建国 朱旭涛 陈阳 王子辰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83-1594,共12页
开展超临界二氧化碳1.6 mm×1.6 mm水平方形管道内受热条件下流动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参数为系统压力7.4~8.4 MPa(相对压力p/p_(cr)=1.003~1.138),质量流速500~1500 kg/(m^(2)·s),热通量100~300 kW/m^(2)。分析了热工参... 开展超临界二氧化碳1.6 mm×1.6 mm水平方形管道内受热条件下流动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参数为系统压力7.4~8.4 MPa(相对压力p/p_(cr)=1.003~1.138),质量流速500~1500 kg/(m^(2)·s),热通量100~300 kW/m^(2)。分析了热工参数、浮升力和热加速效应对方管内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根据换热曲线分布特性,将超临界CO_(2)流动换热分为类液相、类两相、类气相3个区域。实验结果表明:类两相区域时,在临界温度处平均壁温与主流温度的差值存在最小值,平均对流传热系数存在峰值。类气态区域内的换热性能较类液相区域相对减弱。浮升力使底部壁面换热得到强化,相比之下顶部壁面的换热较弱,流体热加速效应对本实验对流换热影响几乎可以忽略。通过引入表征浮升力效应的无量纲热通量q~+,提出一个适用于方形微小通道超临界CO_(2)换热关联式,预测误差范围为+2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对流 换热 微通道 浮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虾青素脂质体
2
作者 刘志军 刘谦 +3 位作者 王荣濠 李志义 刘凤霞 魏炜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2-877,917,共7页
以大豆卵磷脂为载体,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了虾青素脂质体。采用FTIR、TEM、XRD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利用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考察了制备压力和温度对虾青素脂质体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虾青素包埋率的影响... 以大豆卵磷脂为载体,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了虾青素脂质体。采用FTIR、TEM、XRD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利用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考察了制备压力和温度对虾青素脂质体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虾青素包埋率的影响。通过体外模拟释放和模拟消化实验评价了虾青素脂质体的虾青素缓释效果。结果表明,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力20 MPa、50℃的最佳条件下,制备的虾青素脂质体平均粒径为236.0 nm,虾青素包埋率97.18%。经30 d储存后,4和25℃的虾青素脂质体的虾青素保留率分别为94.13%和89.04%;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虾青素脂质体具有较好的虾青素缓释效果,在4、12 h的总释放率分别为69.3%和91.0%;体外消化模拟表明,虾青素脂质体在肠道中消化和吸收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虾青素 脂质体 粒径 包埋率 医药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际气体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离心式压缩机热力设计方法
3
作者 李凯伦 李红智 +4 位作者 张一帆 孙山 但光局 李扬 王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413-5421,I0007,共10页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在近临界工况的算法稳定性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实际气体多变功直接积分算法,将压缩过程分解为多个子过程并进行数值积分,得到压缩功的柯西数列,在子过程数量增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精确的全过程压缩多变功。同时,...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在近临界工况的算法稳定性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实际气体多变功直接积分算法,将压缩过程分解为多个子过程并进行数值积分,得到压缩功的柯西数列,在子过程数量增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精确的全过程压缩多变功。同时,为解决压缩机级间焓增分配问题,提出一种等比转速级间焓增分配算法。最后,给出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的热力设计流程。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Schultz算法,研究提出的实际气体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方法在近临界及超临界区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精确性,计算中只需要较少的子过程数即可将误差降至合格范围内。通过对50MW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机组主压缩机进行一维设计及流场模拟发现,提出的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方法及压缩机设计方法可以对二氧化碳压缩机方案设计及性能预估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发电 临界工况二氧化碳压缩机 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硅酮粉改性PE-UHMW发泡材料
4
作者 秦升学 蓝文康 +2 位作者 张弘斌 周海萍 刘杰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37,共6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由于具有极高的分子量,其泡沫材料非常适用于超低温保温和吸油分离等领域。然而,PE-UHMW的极高熔体强度使泡孔增长困难,材料可发泡性较差。为解决该问题,利用硅酮粉改性PEUHMW,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改性前后PE...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由于具有极高的分子量,其泡沫材料非常适用于超低温保温和吸油分离等领域。然而,PE-UHMW的极高熔体强度使泡孔增长困难,材料可发泡性较差。为解决该问题,利用硅酮粉改性PEUHMW,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改性前后PE-UHMW进行发泡,研究了硅酮粉含量对PE-UHMW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硅酮粉后,改性PE-UHMW熔体流动性得到提高,可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加工,材料发泡倍率、泡孔密度与泡孔均匀性显著提高,泡孔尺寸减小。当硅酮粉质量分数为4%时,改性PE-UHMW具有较好的熔体加工与发泡的综合性能。此外,研究了不同饱和压力和发泡温度对硅酮粉质量分数为4%的PE-UHMW发泡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饱和压力的增加,泡孔密度增加,泡孔尺寸和发泡倍率减小;而随着发泡温度的升高,发泡倍率先增加后降低,泡孔密度减小,泡孔尺寸增大。当饱和压力为20.68 MPa、发泡温度为130℃时,硅酮粉质量分数为4%的PE-UHMW泡沫的泡孔密度为1.25×10^(9)个/cm^(3),平均泡孔直径为9.33μm,而纯PE-UHMW泡沫的泡孔密度为3.54×10^(6)个/cm^(3),平均泡孔直径为69.59μm。硅酮粉的加入有效改善了PE-UHMW的熔体加工性能和发泡性能,有利于促进PE-UHMW在泡沫材料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量聚乙烯 硅酮粉 熔体加工 临界二氧化碳 发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差控制阀式气体炮设计与实验研究
5
作者 李强 张盛森 +2 位作者 陈延伟 李奇 孙志群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为解决传统超临界二氧化碳气体炮采用膜片控压方式时的缺点,如体积较庞大、安装控压膜片较繁琐和调节释放压力困难等,提出了一种可在达到相变峰值压力后,50 ms内自主完成释放动作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差控制阀式气体炮总体结构方案。本方... 为解决传统超临界二氧化碳气体炮采用膜片控压方式时的缺点,如体积较庞大、安装控压膜片较繁琐和调节释放压力困难等,提出了一种可在达到相变峰值压力后,50 ms内自主完成释放动作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差控制阀式气体炮总体结构方案。本方案核心在于:结合超临界二氧化碳相变特性,采用大、小气腔嵌套布置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控制阀,该气阀通过压差控制原理与强制排气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相变释放压力在30~150 MPa范围内精准调控。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开阀和排气过程进行理论分析,确定该控制阀基本结构参数。通过建立超临界二氧化碳气体炮内弹道数值计算模型,分析3种不同开阀压力工况下弹丸初速和大、小气腔的变化过程。开展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差控制阀式气体炮弹道实验,验证方案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差控制阀式气体炮开阀压力与弹丸初速与理论计算基本一致,在释放压力调控、响应速度和装填速度具备明显优势,可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发射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气体炮 压差式控制阀 密闭相变实验 强制排气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和水交替注入井储层内流体的吸附特征研究
6
作者 白玉杰 蔚浩东 南晓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7-145,共9页
为了研究水和二氧化碳交替驱地层内不同流体的竞争吸附特征,分析了储层岩石的微观结构及矿物成分,建立了地层岩石结构的分子模型,研究不同黏土矿物对流体吸附特征,分析了不同流体在岩石表面的竞争吸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庆榆树林... 为了研究水和二氧化碳交替驱地层内不同流体的竞争吸附特征,分析了储层岩石的微观结构及矿物成分,建立了地层岩石结构的分子模型,研究不同黏土矿物对流体吸附特征,分析了不同流体在岩石表面的竞争吸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庆榆树林油田的致密岩石主要由二氧化硅基质以及高岭石和蒙脱石等黏土矿物构成;储层矿物对轻烃的吸附能力大于对重烃类的吸附能力,对水和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大于对烃类的吸附能力;二氧化硅对水和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最强,说明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和水交替注入驱,以二氧化硅为主的储层采收率更高。采用水和二氧化碳交替驱替采收率更高,间歇性地停止注入可以使二氧化碳更容易进入到岩石样品当中,使原油更容易排出;较高的温度会加速原油、水和二氧化碳分子的物质交换,高压下二氧化碳会与岩石表面的原油作用改变原油性质,进而提高除油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吸附 致密油 临界二氧化碳 水气交替驱油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流道结构对铅铋-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倪依柯 李红智 +4 位作者 杨玉 张一帆 吴帅帅 韩煜航 吴家荣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5-143,共9页
提高液态铅铋合金(LBE)与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之间的换热效率对于推动先进核能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直型、翼型、S型、Z型4种几何模型流道结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rinted circuit heat exchanger,PCHE... 提高液态铅铋合金(LBE)与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之间的换热效率对于推动先进核能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直型、翼型、S型、Z型4种几何模型流道结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rinted circuit heat exchanger,PCHE)的换热性能。结果表明,换热器冷侧热阻明显高于热侧热阻,直通道PCHE的热侧传热系数平均为冷侧的26.2倍。在固定热侧流道结构的条件下,重点探讨了不同冷侧流道结构对PCHE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直型流道相比,Z型流道、S型流道和翼型流道的换热量分别提高了23.3%、22.2%和10.6%,等泵功指标分别提高了1.48倍、1.68倍和1.44倍。此外,对比了当冷侧流量提升20%时不同PCHE的动态性能,其中直通道的重新平衡时间最短,相比换热量的提升,流体压降损失更显著。研究结果为优化LBE/S-CO_(2)换热器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提高下一代核能系统的热效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电路板换热器 临界二氧化碳 液态铅铋合金 热工水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传热管传热性能分析
8
作者 王生鹏 杨玉 +5 位作者 倪依柯 吴家荣 乔永强 张一帆 李红智 严俊杰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3,共9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循环发电技术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在火力发电领域替代蒸汽发电技术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S-CO_(2))实际运行范围内的传热特性进行...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循环发电技术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在火力发电领域替代蒸汽发电技术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S-CO_(2))实际运行范围内的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分析了工质物性参数对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流量条件下,CO_(2)传热系数随导热系数的减小而降低,这是因为流体边界层热阻随导热系数降低而增大;在相同的导热系数条件下,CO_(2)传热系数随Re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因为当Re增大时,流体边界层变薄,边界层热阻降低;在管内CO_(2)工质压力为3~30 MPa,焓值为500~1150 kJ/kg,工质Re为1.1×10^(5)~2.1×10^(6)条件下,拟合得出考虑边界层物性修正的传热和阻力系数关联式,其平均偏差为3.33%,表明其具有较高精度。研究结果为后续S-CO_(2)锅炉的设计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锅炉 传热 实验测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铅铋耦合换热器动态特性模拟
9
作者 倪依柯 李红智 +4 位作者 杨玉 张一帆 吴家荣 吴帅帅 韩煜航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91,共10页
为研究入口温度、流量阶跃变化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铅铋耦合换热器动态性能的影响,通过建立换热器分段模型开展了数值模拟工作,基于仿真结果建立并验证了传递函数模型,定量掌握入口阶跃扰动对冷侧出口温度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 为研究入口温度、流量阶跃变化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铅铋耦合换热器动态性能的影响,通过建立换热器分段模型开展了数值模拟工作,基于仿真结果建立并验证了传递函数模型,定量掌握入口阶跃扰动对冷侧出口温度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入口温度阶跃扰动下,换热器响应迅速但温度场变化幅度较小,热侧入口温度阶跃变化的时间常数为22.1s,当冷侧入口温度降低50 K时,换热器中点热侧温度仅从795.23 K降至793.17 K;流量阶跃扰动下,换热器响应滞后但温度场变化幅度更大,冷侧入口流量阶跃变化的时间常数为30.08 s,当冷侧流量增加至0.002 kg/s时,换热器中点热侧温度由795.23 K降至779.08 K。所建立传递函数的计算结果与分段模型模拟值吻合性较好,所得结论对于S-CO_(2)动力循环与铅铋快堆耦合系统中间换热器的运行策略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电路板换热器 临界二氧化碳 动态响应 传递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质与叶轮传热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向心透平气动性能与流动特性的作用机制
10
作者 刘洲洋 廖健鑫 +2 位作者 邓清华 李军 丰镇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6-167,共12页
为探究工质与叶轮间传热对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气动性能与流动特性的作用机制,基于某循环输出功率为150 kW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向心透平几何模型,通过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开展了透平主流和轮背间隙流道内流动与传热的三维数值模拟... 为探究工质与叶轮间传热对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气动性能与流动特性的作用机制,基于某循环输出功率为150 kW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向心透平几何模型,通过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开展了透平主流和轮背间隙流道内流动与传热的三维数值模拟,采用流热耦合方法对比研究了工质与叶轮间的传热对透平气动性能、轮背间隙风阻损失以及密封间隙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传热条件下,透平轴功率和等熵效率总体下降,其降幅随转轴温度变化存在极值,且动叶前缘压力侧涡流和叶顶间隙泄漏涡流强化了主流与叶轮之间的换热,叶轮前缘及其叶根附近出现局部高温区并产生一定温度梯度,同时动叶压力面与吸力面温差缩小;受到叶轮低壁温的冷却作用,耦合传热条件下轮背间隙内流体温度降低,密度增高,在轮背密封出口压力为2 MPa时,密封泄漏量增大约0.92%,轮背风阻损失增大约12.29%;与绝热条件对比,轮背密封区域工质温度在进口处降低20℃,在密封出口处增高到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向心透平 流热耦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固体颗粒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关键参数研究
11
作者 章颢缤 俞明锋 +3 位作者 张思成 黄文君 金建祥 徐超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1-469,共9页
该文建立以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系统、自由下落式颗粒吸热器及颗粒双罐储热系统组成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以系统最大效率和最小度电成本为目标,建立热力学模型及经济性模型,对各子系统的关键参数(透平入口温度、吸热器开口尺寸及... 该文建立以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系统、自由下落式颗粒吸热器及颗粒双罐储热系统组成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以系统最大效率和最小度电成本为目标,建立热力学模型及经济性模型,对各子系统的关键参数(透平入口温度、吸热器开口尺寸及储热温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透平入口温度为680℃、吸热器开口尺寸为22 m×22 m及储热温差为231℃时,光电效率最高,为25.61%。但当透平入口温度为620℃、吸热器开口尺寸为18 m×18 m及储热温差为331℃时,度电成本最低,为0.7726元/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热发电 颗粒 二氧化碳 临界 热力学 经济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余热回收的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热力学特性研究
12
作者 董泽明 娄聚伟 +3 位作者 王楠 陈良奇 王江峰 赵攀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77-3486,共10页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因其往返效率高、储能密度大的优点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储能技术。提出了透平余热回收的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并建立了系统热力学模型,基于热力学定律对系统进行关键参数分析及热力性分...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因其往返效率高、储能密度大的优点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储能技术。提出了透平余热回收的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并建立了系统热力学模型,基于热力学定律对系统进行关键参数分析及热力性分析;以系统的往返效率和储能密度为优化目标,采用遗传算法对系统4个关键参数分别进行单目标优化及多目标优化,获取了最优系统性能。结果显示,在给定参数下系统的往返效率为37.21%,[火用]效率为33.44%,储能密度为8.31 kW·h·m^(-3);4个关键参数中,低压储罐压力和透平进口温度对系统性能影响更加明显;单目标优化获得最优系统的往返效率为52.69%,最优储能密度为17.16 kW·h·m^(-3);多目标优化获得一个综合性能良好的优化解,此时系统的往返效率为46.88%,储能密度为13.97 kW·h·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 二氧化碳 余热回收 储能 热力学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耦合光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发电系统性能分析
13
作者 郝佳豪 郑平洋 +4 位作者 越云凯 张振涛 杨俊玲 李亚南 于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369-5380,I0003,共13页
二氧化碳储能(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ES)是一种兼具储能效率高、地理适配性高、安全环保的新型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受到业内广泛关注。该文提出一种耦合聚光式光热利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发电系统(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 二氧化碳储能(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ES)是一种兼具储能效率高、地理适配性高、安全环保的新型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受到业内广泛关注。该文提出一种耦合聚光式光热利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发电系统(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oncentrated solar thermal power,SCES-CSTP)和采用分流再压缩、两级回热的改进系统(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oncentrated solar thermal power+split compression,SCES-CSTP+SC),探索了光热熔融盐单元与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的互补优势。研究发现,提高储能压力比和加热温度可以提高储能效率和储能密度,但储能压力比存在最佳值;优化后的SCES-CSTP系统在储能压力比为4.0,加热温度为773.15 K时,储能效率、电-电效率分别为72.37%和432.9%,储能密度为12.94 kW·h/m^(3),(火用)效率为74.4%。SCES-CSTP+SC系统显著增强了回热器传热和系统性能,优选出最佳分流比为0.15和加热温度713.15 K时储能效率最高为75.51%,总(火用)损降低至526.62 kW,(火用)效率提升至77.7%。结果表明,光热对超临界CO_(2)储能系统性能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储能 光热利用 最优工况 热力学分析 (火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双路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光煤互补发电系统热力性能
14
作者 郝艳红 宋竹林 +2 位作者 张勇 田永杰 白静利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9,共9页
在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中,高压二氧化碳流体在高温回热器出口温度较高,导致工质进入热源加热器中吸热量不足。对此,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循环光煤互补发电系统模型,在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新... 在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中,高压二氧化碳流体在高温回热器出口温度较高,导致工质进入热源加热器中吸热量不足。对此,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循环光煤互补发电系统模型,在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双路S-CO_(2)循环光煤互补发电系统,并采用[火用]分析方法,对比了2个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新型双路S-CO_(2)循环光煤互补发电系统[火用]效率可达40.578%,比相同参数下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高3.494百分点,其中,S-CO_(2)循环子系统[火用]效率提高了11.853百分点;循环子系统[火用]效率提高是由于新型双路S-CO_(2)循环路径布局使三级透平充分利用高温回热器回热做功,减少了主压缩机与高温回热器的[火用]损失;同时,新型双路S-CO_(2)循环光煤互补发电系统中太阳能提供的产出[火用]占比从9.846%提高至10.059%,太阳能的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循环 光煤互补发电 Aspen Plus模拟 [火用]分析 [火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跨临界瞬态热工水力特性分析程序开发
15
作者 范明江 刘茂龙 +1 位作者 汤春桃 顾汉洋 《核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6-434,共9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以其在临界区域附近优良热物性,在四代堆工况条件应用中拥有独特的优势。超临界二氧化碳泄压研究中,泄漏率的计算涉及跨临界物性的计算,但因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在近临界区物性的特殊变化,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跨临...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以其在临界区域附近优良热物性,在四代堆工况条件应用中拥有独特的优势。超临界二氧化碳泄压研究中,泄漏率的计算涉及跨临界物性的计算,但因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在近临界区物性的特殊变化,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跨临界瞬态特性计算程序的开发存在着问题。为解决在近临界区超临界二氧化碳瞬态特性计算程序开发难题,并为超临界二氧化碳跨临界泄漏特性计算提供所需物性数据,基于查表线性插值法,开发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跨临界瞬态物性分析程序,选取实际跨临界实验工况进行计算并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标准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比体积物性的计算绝对误差在1.04%以下,等压比热计算的绝对误差在5.76%以下,能够满足超临界二氧化碳跨临界物性计算需求,可支撑泄漏率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临界 瞬态特性计算 临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0S和316L不锈钢在超临界二氧化碳环境中的均匀腐蚀行为
16
作者 龙家琛 刘珠 +1 位作者 张乐福 郭相龙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29,共6页
在600℃、20 MPa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环境中研究了310S和316L奥氏体不锈钢的腐蚀行为。在静态高压釜中对两种不锈钢进行了500 h的均匀腐蚀试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等观察和分析了试样表面氧... 在600℃、20 MPa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环境中研究了310S和316L奥氏体不锈钢的腐蚀行为。在静态高压釜中对两种不锈钢进行了500 h的均匀腐蚀试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等观察和分析了试样表面氧化膜的形貌、成分及结构。结果表明:310S不锈钢的耐蚀性优于316L不锈钢,腐蚀500 h后两种不锈钢的质量增量分别为6.82 mg/dm^(2)和35.25 mg/dm^(2);310S不锈钢表面氧化膜厚约1μm,外层为Fe-Cr-Ni尖晶石,内层为Cr_(2)O_(3),结构致密具有保护性;316L不锈钢表面氧化膜厚约5μm,外层为Fe_(3)O_(4),内层为Fe-Cr-Ni尖晶石,结构疏松不具有保护性。造成两种不锈钢腐蚀行为差异的原因是其铬含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0S 316L 奥氏体不锈钢 均匀腐蚀 临界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压力的二氧化碳射流冷却的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模拟
17
作者 赵雅甜 何凯 +2 位作者 赵泓越 范时源 刘宏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65-2476,共12页
以超临界压力的二氧化碳(CO_(2))为冷却工质,建立高压釜内一体化高热流芯片射流冲击冷却数值模型,进行三维射流与芯片内部固体区域共轭传热耦合计算。通过查表法和双线性插值法获取超临界压力的二氧化碳临界点附近的准确物性,探究超临... 以超临界压力的二氧化碳(CO_(2))为冷却工质,建立高压釜内一体化高热流芯片射流冲击冷却数值模型,进行三维射流与芯片内部固体区域共轭传热耦合计算。通过查表法和双线性插值法获取超临界压力的二氧化碳临界点附近的准确物性,探究超临界压力流体在其准临界点附近剧烈变化的物性参数对射流冷却的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通过与实验数据进行验证,揭示不同湍流模型与数值格式对超临界压力流体射流冷却的预测精度。通过与N_(2)射流进行对比,验证超临界压力的CO_(2)冷却性能的优越性。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压力的CO_(2)射流在冷却过程中,会因温度跨越临界点致使比热容和导热系数急剧上升,从而在芯片表面附近形成大的比热容层,增强超临界压力的CO_(2)射流的冷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冷却 传热特性 临界压力流体 二氧化碳 物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流型印刷电路板式热交换器中超临界二氧化碳与液态铅铋合金耦合换热模型研究
18
作者 徐德天 杜海鸥 《核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21,共13页
铅铋快堆结合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因其紧凑性、固有安全性、高效性等诸多优点被认为是未来先进核能系统备受瞩目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提出一种错流型印刷电路板式热交换器(PCHE),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其以铅铋合金(LBE)... 铅铋快堆结合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因其紧凑性、固有安全性、高效性等诸多优点被认为是未来先进核能系统备受瞩目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提出一种错流型印刷电路板式热交换器(PCHE),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其以铅铋合金(LBE)和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为换热工质的耦合换热特性,并通过与传统逆流型PCHE的对比对其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换热性能做出评价。结果表明:相同体积与工况条件下,错流型PCHE流道单元的传热系数高于逆流型PCHE的传热系数,且冷流道入口温度对错流型PCHE的换热能力影响较小;错流型PCHE流道单元中固体部分的导热热阻小于逆流型PCHE,流道热通量差相对降低了46%,且布置方式对形变量和结构应力分布的相对影响小于5%;此外,随着S-CO_(2)质量流量的增加,错流型PCHE冷端对流换热系数先减小后增大,流道单元换热量持续增加,换热能力显著提升;最后,对错流型PCHE的优化进行初步探索,通过改变冷流道轴向形状,使其换热性能得到一定提升,并提出进一步优化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S-CO_(2)) 铅铋合金(LBE) 印刷电路板式热交换器(PCHE) 错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页岩相互作用机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一波 陈耀旺 +3 位作者 赵金洲 王志强 魏兵 Kadet Valeriy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0-1194,共15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页岩相互作用机制及规律对页岩油气开发非常重要。目前缺少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页岩储层后页岩润湿性、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规律的研究。为了明确在不同条件下经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后页岩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变...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页岩相互作用机制及规律对页岩油气开发非常重要。目前缺少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页岩储层后页岩润湿性、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规律的研究。为了明确在不同条件下经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后页岩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四川盆地龙马溪地区页岩为研究对象,对其总有机碳含量、矿物成分、表面形貌及低压N2和CO_(2) 吸附进行了测试。通过对不同浸泡时间、压力和含水条件下页岩处理前、后的物理性质和微观结构进行定量表征,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对页岩孔隙度、渗透率以及润湿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浸泡时间和浸泡压力的增加,页岩中的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降低,石英含量增加,有机质含量降低明显。②扫描电镜图像显示页岩中微观孔隙结构变化受萃取作用、溶蚀作用和吸附膨胀作用共同影响。页岩中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导致了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改变。页岩渗透率变化受到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③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后页岩的润湿性发生改变,随着浸泡时间和压力的增加,页岩-水接触角增大,页岩的润湿性由强水湿转变为弱水湿和中等润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 萃取 渗透率 润湿性 临界二氧化碳 页岩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量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罗凡 蒋岳峰 +3 位作者 甘蓉 雷励 赵宇轩 钟忠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68,共7页
在临界点附近的超临界流体,操作温度或操作压力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超临界流体密度的很大变化,因此,尚无能够满足实时、准确、可溯源要求的超临界流体流量测量方法及仪表。该文首先分析超临界二氧化碳在拟临界温度区域的物理特性;然后... 在临界点附近的超临界流体,操作温度或操作压力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超临界流体密度的很大变化,因此,尚无能够满足实时、准确、可溯源要求的超临界流体流量测量方法及仪表。该文首先分析超临界二氧化碳在拟临界温度区域的物理特性;然后分别研究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和差压流量计的超临界流体测量特点,确定流量测量所需的工况条件;最后提出一种以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对差压流量计进行动态密度修正,从而提高超临界流体质量流量测量精度的流量计组合方法。验证实验中,该文以质量法液体流量标准装置对上述两种流量计进行校准,再基于雷诺数近似原理采用质量法气体流量标准装置进行模拟测试,评估动态响应能力及两种被测介质之间的测量误差。实验结果表明:该流量计组合方法具备超临界二氧化碳流量测量的能力,可实现以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作为工作级标准的超临界二氧化碳量值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 差压式流量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