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SFE)在中药有效成分萃取中的应用
1
作者 毛中兴 赖炳森 《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0年第6期19-20,共2页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新工艺不断出现。如树脂吸附、膜分离、冷冻干燥、微波辐射诱导萃取、缓控释、超滤、超临界萃取等技术的应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以复方丹参滴丸为代表的一批新型中药的生产,证明植物药有效...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新工艺不断出现。如树脂吸附、膜分离、冷冻干燥、微波辐射诱导萃取、缓控释、超滤、超临界萃取等技术的应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以复方丹参滴丸为代表的一批新型中药的生产,证明植物药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新型分离技术。它是利用流体(溶剂)在临界点附近的某一区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有效成分 萃取 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辣椒红色素精制工艺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2
作者 于志云 尹健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01年第5期63-66,共4页
通过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对溶剂萃取法制作的辣椒红色素进行脱残脱辣脱味精制 ,辣椒红色素的质量指标有了明显提高 ,满足了国外用户的需要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 辣椒红色素 精制工艺 脱残 脱辣 脱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大蒜油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汤凤霞 李海峰 乔长晟 《现代化农业》 2001年第1期20-22,共3页
对超临界 CO2 流体萃取大蒜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 ,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 CO2 流量对大蒜油萃取率的影响 。
关键词 大蒜油 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 加工工艺 萃取压力 萃取温度 萃取时间 二氧化碳流量 质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染整技术及其在毛皮染整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4
4
作者 易秋菊 但卫华 +5 位作者 胡绪义 王祎 郝燕玲 刘传江 王梓丞 曾睿 《中国皮革》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38-42,共5页
介绍了目前比较有应用前景的几种生态染整技术的概念和原理,包括超声波技术、纳米技术、微胶囊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电化学染色及微波技术等。综述了各种技术在染整行业和皮革染整方面的应用研究,并讨论了它们... 介绍了目前比较有应用前景的几种生态染整技术的概念和原理,包括超声波技术、纳米技术、微胶囊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电化学染色及微波技术等。综述了各种技术在染整行业和皮革染整方面的应用研究,并讨论了它们在毛皮染整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染整 声波技术 纳米技术 微胶囊技术 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 毛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产物后处理的新技术
5
作者 王莉莉 贾颖萍 代小敏 《大连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67-70,共4页
综述了近年发展起来的发酵液后处理新技术,包括双水相萃取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细胞过滤培养技术、反胶团提取分离技术,经过不断的研究、改进,已有些达到商业规模。
关键词 双承相萃取技术 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 细胞过滤培养技术 反胶团提取分离技术 生物工程产品 发酵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新技术
6
作者 尹殿忠 《现代农业》 2003年第7期35-35,共1页
我国食品科学技术经过按时完成十年发展,整体研究能力显著提高,在谷物、油料、肉、奶、果蔬加工等领域中,一些关键技术如真空冻干、超微粉碎、真空浓缩等,已接近发达国家不平,膜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微胶囊、无菌灌装、膨化与挤压等... 我国食品科学技术经过按时完成十年发展,整体研究能力显著提高,在谷物、油料、肉、奶、果蔬加工等领域中,一些关键技术如真空冻干、超微粉碎、真空浓缩等,已接近发达国家不平,膜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微胶囊、无菌灌装、膨化与挤压等先进技术,已在食品工业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产品深加工技术 保鲜技术 膜分离技术 苹果酒加工技术 二氧化碳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大豆功能因子提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0MW S-CO_(2)循环燃煤发电系统的构建
7
作者 李智远 《工业加热》 CAS 2022年第4期19-24,共6页
针对S-CO_(2)循环燃煤循环发电的基本特点建立了一套“一次再热,中间冷却,两级压缩”的循环体系,探究了S-CO_(2)动力循环体系循环效率与各项主要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在相关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以提高发电效率为目标,兼顾锅炉效率,提出了S-CO... 针对S-CO_(2)循环燃煤循环发电的基本特点建立了一套“一次再热,中间冷却,两级压缩”的循环体系,探究了S-CO_(2)动力循环体系循环效率与各项主要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在相关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以提高发电效率为目标,兼顾锅炉效率,提出了S-CO_(2)动力循环参数优化方案,使600 MW S-CO_(2)循环燃煤发电系统的循环效率达到53.19%的理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燃煤发电系统 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 余热利用抽流比 进口压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产品
8
《中国建设信息》 1999年第Z1期80-86,共7页
台湾地区塑胶工业技术发展中心近期制造成功新型塑木复合材料。 通常,木屑与塑胶很难混合到一起,而塑木复合材料制作技术则突破了这一技术瓶颈,利用化学偶合技术,将木粉、木屑(包括废料回收材料)与热塑性塑胶(PVC、PE、
关键词 高性能混凝土 塑木复合材料 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 建设项目 建筑物 高效减水剂 保温材料 复合管 使用寿命 建设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微孔可燃壳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慧娜 应三九 +1 位作者 丁亚军 顾晗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6-100,共5页
为改善以黑索金(RDX)为含能组分、二醋酸纤维素(CA)为黏结剂的可燃壳体的力学性能,在此基础配方上添加适量碳纤维(CF),然后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发泡技术制备了微孔可燃壳体;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落锤冲击试验机,分别研究了发泡... 为改善以黑索金(RDX)为含能组分、二醋酸纤维素(CA)为黏结剂的可燃壳体的力学性能,在此基础配方上添加适量碳纤维(CF),然后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发泡技术制备了微孔可燃壳体;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落锤冲击试验机,分别研究了发泡前后可燃壳体的断面形貌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CF,可提高可燃壳体的冲击强度,且冲击强度随着CF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当CF的质量分数为1.0%时,未发泡可燃壳体的力学性能最优,冲击强度由5.11kJ/m^(2)提高到8.20kJ/m^(2),增幅达60.47%;增大饱和压力、发泡温度和发泡时间都能够增大泡孔直径,但发泡温度高于130℃会导致泡孔合并;发泡将降低壳体的力学性能,但采用受限发泡制得的可燃壳体的冲击强度优于自由发泡法,当发泡时间为180s时,受限发泡的冲击强度由自由发泡时的5.93kJ/m^(2)升至6.34kJ/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科学 可燃壳体 微孔可燃壳体 碳纤维 CF 冲击强度 泡孔形貌 临界二氧化碳(SC-CO2)发泡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