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增溶多元醇特性 被引量:5
1
作者 周丹 喻文 +1 位作者 徐琴琴 银建中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00-1304,共5页
用2.5%、5.0%和7.5%(w)的1,3-丙二醇(1,3-PDO)稀水溶液为模型物质,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连续相,以琥珀酸二酯磺酸钠(AOT)为表面活性剂,乙醇为助剂,在压力为6.9-10.3MPa的范围内,温度为30-50°C时,分别对三种AOT浓度下的四元体系AOT/C... 用2.5%、5.0%和7.5%(w)的1,3-丙二醇(1,3-PDO)稀水溶液为模型物质,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连续相,以琥珀酸二酯磺酸钠(AOT)为表面活性剂,乙醇为助剂,在压力为6.9-10.3MPa的范围内,温度为30-50°C时,分别对三种AOT浓度下的四元体系AOT/CO2/乙醇/水和五元体系AOT/CO2/乙醇/1,3-PDO/水的热力学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合理调控系统的操作条件,可以形成热力学稳定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并能实现选择性增溶1,3-丙二醇.该结果可为指导工业生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 琥珀酸二酯磺酸钠 1 3-丙二醇 相行为 增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俊诚 李干佐 韩布兴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1-34,共4页
综述了在超临界二氧化碳 (SFC)中 ,能形成微乳液的表面活性剂 (SAA)的结构特性 ,助SAA对SFC微乳液形成的影响以及SFC微乳液的研究现状。同时 ,介绍了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傅立叶 -红外光谱、小角中子散射和小角X光散射等近代测试方法 ,... 综述了在超临界二氧化碳 (SFC)中 ,能形成微乳液的表面活性剂 (SAA)的结构特性 ,助SAA对SFC微乳液形成的影响以及SFC微乳液的研究现状。同时 ,介绍了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傅立叶 -红外光谱、小角中子散射和小角X光散射等近代测试方法 ,及其在SFC微乳液形成及其结构特性研究中的应用。另对SFC微乳液在化学反应、生物活性物质及金属离子萃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 SFC SA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崔波 林梅钦 +2 位作者 董朝霞 李明远 罗伟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9年第8期1214-1219,共6页
系统地阐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形成机理和概念,讨论了能形成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设计和选择。介绍了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电子顺磁共振(EPR)、核磁共振(NMR)、紫外可见光谱(UV-VIS)、X射线小... 系统地阐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形成机理和概念,讨论了能形成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设计和选择。介绍了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电子顺磁共振(EPR)、核磁共振(NMR)、紫外可见光谱(UV-VIS)、X射线小角散射(SAXA)、中子小角散射(SANS)和动态光散射(DLS)等近代测试方法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结构特性研究中的应用,并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研究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 结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系统的分子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颖 周丹 +1 位作者 徐琴琴 银建中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74-782,共9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体系结合了超临界流体和微乳液的双重优势,成为近年来绿色化学化工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热力学稳定、物化性质可调、结构组成可设计等,使得其在化学反应、材料制备、萃取分离等领域显示出诱人... 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体系结合了超临界流体和微乳液的双重优势,成为近年来绿色化学化工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热力学稳定、物化性质可调、结构组成可设计等,使得其在化学反应、材料制备、萃取分离等领域显示出诱人的潜在应用前景。本文论述了分子模拟技术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结合应用实例,从分子力场构造、系综选择、并行算法优化、自组装过程机理、如何认识体系水力学特性等诸多方面,较为系统地进行了回顾与总结。为了解此类复杂体系中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还讨论了离子液体/水、离子液体/二氧化碳等二元体系的分子模拟。认为二氧化碳包离子液体型微乳液是应该关注的新方向,分子模拟技术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理论研究方面具有优势,研究工作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离子 分子模拟 热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非表面活性剂参与形成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体系相行为
5
作者 朱腾 宫厚健 +3 位作者 李亚军 董明哲 刘梅 张钧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4期77-82,共6页
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相行为评价装置,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水/表面活性剂/乙醇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表面活性剂的含量、水的含量、体系的温度和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对微乳液体系浊点压力和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微... 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相行为评价装置,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水/表面活性剂/乙醇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表面活性剂的含量、水的含量、体系的温度和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对微乳液体系浊点压力和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微乳液体系的浊点压力分别随着水含量的增加,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体系的浊点压力越高,密度越大。不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中,AES-2和AEC-3的浊点压力最低分别能达到13.8和13.1 MPa,要高于AOT的10.8MPa。但将表面活性剂AEC-3和AOT按质量比1∶1复配时体系的浊点压力最低可达到8.6 MPa,密度为0.58 g·cm-3。研究可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在提高稠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表面活性剂 相行为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方形通道内近超临界压力二氧化碳流动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吴罗长 杨泽宇 +3 位作者 颜建国 朱旭涛 陈阳 王子辰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83-1594,共12页
开展超临界二氧化碳1.6 mm×1.6 mm水平方形管道内受热条件下流动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参数为系统压力7.4~8.4 MPa(相对压力p/p_(cr)=1.003~1.138),质量流速500~1500 kg/(m^(2)·s),热通量100~300 kW/m^(2)。分析了热工参... 开展超临界二氧化碳1.6 mm×1.6 mm水平方形管道内受热条件下流动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参数为系统压力7.4~8.4 MPa(相对压力p/p_(cr)=1.003~1.138),质量流速500~1500 kg/(m^(2)·s),热通量100~300 kW/m^(2)。分析了热工参数、浮升力和热加速效应对方管内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根据换热曲线分布特性,将超临界CO_(2)流动换热分为类液相、类两相、类气相3个区域。实验结果表明:类两相区域时,在临界温度处平均壁温与主流温度的差值存在最小值,平均对流传热系数存在峰值。类气态区域内的换热性能较类液相区域相对减弱。浮升力使底部壁面换热得到强化,相比之下顶部壁面的换热较弱,流体热加速效应对本实验对流换热影响几乎可以忽略。通过引入表征浮升力效应的无量纲热通量q~+,提出一个适用于方形微小通道超临界CO_(2)换热关联式,预测误差范围为+2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对流 换热 通道 浮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介质中晶圆清洗与选择性刻蚀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泽欣 郑伟中 +5 位作者 徐益升 胡冬冬 卓欣宇 宗原 孙伟振 赵玲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随着集成电路特征尺寸的逐渐减小,器件结构会要求更高的纵横比,常规湿法清洗由于表面张力很难进入晶圆深沟槽结构内部,不能满足更细线条工艺要求和高深宽比结构,直接影响沟槽内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常规湿法刻蚀各向异性差、结构坍塌严重... 随着集成电路特征尺寸的逐渐减小,器件结构会要求更高的纵横比,常规湿法清洗由于表面张力很难进入晶圆深沟槽结构内部,不能满足更细线条工艺要求和高深宽比结构,直接影响沟槽内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常规湿法刻蚀各向异性差、结构坍塌严重、深沟槽刻蚀效果不明显;而等离子体干法刻蚀则存在刻蚀速率慢、光刻胶脱落和黏附、结构损伤、废气处理等一系列问题。超临界清洗和刻蚀技术是最具有前景的环境友好、无损伤技术,能够耦合刻蚀、清洗与干燥工艺为一体,且可以循环使用,安全环保,是晶圆制造过程中常规清洗和刻蚀的首选替代技术。综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晶圆清洗与选择性刻蚀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共溶剂、微乳液体系在光刻胶剥离以及含硅基底选择性蚀刻中的应用,展望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晶圆清洗和刻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圆清洗 晶圆刻蚀 临界二氧化碳 临界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P/PET原位微纤复合材料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行为 被引量:9
8
作者 韦良强 黄安荣 +3 位作者 孙静 董珈豪 罗珊珊 宁德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6-71,共6页
利用微纳层叠共挤技术中独特的剪切拉伸复合流动场作用实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聚丙烯(i PP)中的原位微纤化,研究了PET的原位微纤化对i PP/PET复合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经过微纳层叠共挤装置挤出后,PET... 利用微纳层叠共挤技术中独特的剪切拉伸复合流动场作用实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聚丙烯(i PP)中的原位微纤化,研究了PET的原位微纤化对i PP/PET复合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经过微纳层叠共挤装置挤出后,PET在i PP中形成直径为0.2~1μm的微纤。PET微纤化显著地改善了i PP的结晶性能、流变性能及发泡性能。差示扫描量热测试结果表明,PET微纤对i PP具有明显的异相成核作用,能提高i PP的结晶温度和熔点;拉伸流变行为分析发现,PET微纤的形成使得i PP产生明显的应变硬化现象;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发现,i PP/PET原位微纤复合材料的泡孔比纯i PP更加稳定,尺寸更小,密度更大,且泡孔内存在三维微纤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泡 原位 临界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微孔薄膜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晓文 吴东森 刘鹏波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6-141,共6页
利用超临界CO2发泡技术,制备了一种低介电常数的聚酰亚胺微孔薄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微孔薄膜具有实心表层及中心微孔层结构,中心微孔层内泡孔孔径约2μm,泡孔分布均匀。在相同的发泡温度下,发泡时间在10 s内,随着发泡时间增长,... 利用超临界CO2发泡技术,制备了一种低介电常数的聚酰亚胺微孔薄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微孔薄膜具有实心表层及中心微孔层结构,中心微孔层内泡孔孔径约2μm,泡孔分布均匀。在相同的发泡温度下,发泡时间在10 s内,随着发泡时间增长,孔径较小(<1μm)的泡孔数目明显减小,泡孔尺寸增大。发泡约10 s后,泡孔尺寸变化略微增加。在230℃~270℃范围内,发泡温度越高,微孔薄膜中心微孔层内的泡孔孔径越小,孔径分布越均匀,泡孔密度越大,薄膜密度也越小。拉伸性能测试表明,随着密度减小,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下降。介电性能分析表明,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介电常数明显下降,当密度为0.75 g/cm3时,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介电常数降至2.21;在102Hz^107Hz频率范围内,微孔薄膜的介电常数具有较高的频率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低介电常数 孔薄膜 临界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聚合物微孔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向艳慧 刘富 +2 位作者 沈剑辉 林海波 薛立新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6-134,共9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传质系数高、黏度低、安全易得等优点,在制备聚合物微孔材料的应用方面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的相转化制膜技术相比,它具有将相分离与干燥结合且不破坏结构、溶剂容易回收利用、微孔结构方便调控、环境友好等优点.文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传质系数高、黏度低、安全易得等优点,在制备聚合物微孔材料的应用方面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的相转化制膜技术相比,它具有将相分离与干燥结合且不破坏结构、溶剂容易回收利用、微孔结构方便调控、环境友好等优点.文章主要综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物理发泡剂和作为溶剂/非溶剂在聚合物微孔材料制备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孔材料 发泡 相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多孔微球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长明 张秀芹 +2 位作者 赵莹 韩布兴 王笃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52-1256,共5页
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作为原料,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通过热处理成功制备了聚合物微米球.微球尺寸符合高斯分布,并可以控制在较窄范围内,微球表面多孔且内部中空.微球的形成是恒温过程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双重作用的结果.降温过程导致聚合物溶... 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作为原料,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通过热处理成功制备了聚合物微米球.微球尺寸符合高斯分布,并可以控制在较窄范围内,微球表面多孔且内部中空.微球的形成是恒温过程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双重作用的结果.降温过程导致聚合物溶解度降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分子链析出结晶而形成微球,内部包裹了少量二氧化碳;温度进一步降低导致微球内外压力不平衡,二氧化碳从空心球内部释放形成表面孔洞.恒温结晶过程除了促使微球结晶度进一步提高外,还可以使亚稳晶型单斜晶转化为稳定的正交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量聚乙烯 多孔 临界流体 二氧化碳 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微尺度干气密封性能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马高峰 丁雪兴 +2 位作者 张伟政 徐洁 陆俊杰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1-69,77,共10页
为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干气密封的密封性能,在考虑实际气体效应、惯性效应和湍流效应的情况下,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一个周期的螺旋槽计算域几何模型,导入ICEM软件进行结构化网格划分,采用REFPROP软件获取超临界二氧化碳物性相态数据,... 为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干气密封的密封性能,在考虑实际气体效应、惯性效应和湍流效应的情况下,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一个周期的螺旋槽计算域几何模型,导入ICEM软件进行结构化网格划分,采用REFPROP软件获取超临界二氧化碳物性相态数据,并将这些物性参数编译成CFD的计算程序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干气密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气密封中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密度和黏度从外径到内径先升高后降低,在槽根部最大,而温度沿外半径到内半径的方向逐级递减;随着螺旋槽深度的增加开启力先增大后减小,而泄漏量随着槽深单调增加,其中槽深对开启力的影响较小,对泄漏量的影响较大;转速的增大使气膜开启力和泄漏量均单调增加,而气膜间隙的增加使气膜开启力减小,泄漏量增加。综合考虑密封稳定性,当气膜厚度为3.05μm、槽深为5.05μm时,研究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干气密封的整体密封性能达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干气密封 尺度 物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辅助挤出制备微孔醋酸纤维素 被引量:4
13
作者 熊奥 阮建 +1 位作者 丁亚军 应三九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31,共8页
为了连续化制备泡孔结构良好的微孔二醋酸纤维素(CDA)材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辅助CDA挤出发泡,通过扫描电镜对微孔CDA材料断面形貌进行了观测,研究了CO_(2)注气量、螺杆转速和溶剂比对CDA泡孔形貌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CO_(2... 为了连续化制备泡孔结构良好的微孔二醋酸纤维素(CDA)材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辅助CDA挤出发泡,通过扫描电镜对微孔CDA材料断面形貌进行了观测,研究了CO_(2)注气量、螺杆转速和溶剂比对CDA泡孔形貌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CO_(2)注气量增加,泡孔密度从9.3×10^(7)cm^(-3)增加至1.04×10^(11)cm^(-3),平均泡孔直径从10.06μm减小至1.16μm;随着螺杆转速的提高,压降速率显著增加,泡孔密度从6.6×10^(7)cm^(-3)增加到了9.12×10^(10) cm^(-3),泡孔直径从28.1μm减小到了0.88μm;随着醇酮溶剂用量的增加,泡孔密度降低,并出现了泡孔合并现象。采用SC-CO_(2)辅助挤出发泡技术可以制备出含有致密泡孔结构的微孔CDA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醋酸纤维素 临界二氧化碳 挤出发泡 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封堵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杰祥 陈征 +2 位作者 冯传明 赵密福 杨长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0期131-134,共4页
针对腰英台油田某区块微裂缝发育,前期CO2驱试验区气窜严重的特点,通过实验对超临界CO2泡沫封堵注入方式、注入速度、气液比以及发泡剂浓度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注入方式下的超临界CO2泡沫阻力因子变化较大,气液同时注入更有利... 针对腰英台油田某区块微裂缝发育,前期CO2驱试验区气窜严重的特点,通过实验对超临界CO2泡沫封堵注入方式、注入速度、气液比以及发泡剂浓度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注入方式下的超临界CO2泡沫阻力因子变化较大,气液同时注入更有利于提高超临界CO2泡沫封堵效果;同时,气液比、注入速度与发泡剂浓度对超临界CO2泡沫封堵效果均有显著影响,优选注入速度为0.7 mL/min,气液比为1∶1,发泡剂浓度为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泡沫 注入方式 注入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成核剂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清洁生产定制的微孔泡沫聚苯乙烯
15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71-871,共1页
微孔泡沫是众所周知的高分子材料,具有高抗冲强度、高韧性、高刚度一重量比、高疲劳寿命以及低介电常数和低导热系数等优良性能,可采用环境友好技术制备成聚合物泡沫。特别是,由于其低成本和对环境的温和影响,超临界二氧化碳替代传... 微孔泡沫是众所周知的高分子材料,具有高抗冲强度、高韧性、高刚度一重量比、高疲劳寿命以及低介电常数和低导热系数等优良性能,可采用环境友好技术制备成聚合物泡沫。特别是,由于其低成本和对环境的温和影响,超临界二氧化碳替代传统的发泡剂(氯氟烃、氢氯氟烃或碳氢化合物)备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泡沫聚苯乙烯 孔泡沫 清洁生产 成核剂 环境友好技术 定制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聚苯乙烯的受限发泡 被引量:3
16
作者 连小松 许志美 +1 位作者 刘涛 赵玲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5-108,共4页
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发泡剂,采用快速降压法,研究了聚苯乙烯(PS)一维和二维受限发泡的微孔形态。考察了不同温度(50℃~110℃范围)、压力(9MPa~18MPa范围)和降压速率(0.38MPa/s~48.1MPa/s范围)对PS受限发泡微孔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发泡剂,采用快速降压法,研究了聚苯乙烯(PS)一维和二维受限发泡的微孔形态。考察了不同温度(50℃~110℃范围)、压力(9MPa~18MPa范围)和降压速率(0.38MPa/s~48.1MPa/s范围)对PS受限发泡微孔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维发泡中,随发泡空间的增加,PS微孔取向明显;在二维发泡中,采用气孔板的受限方式,对饱和时间影响小,在相对高温、低压和低降压速率下,二维发泡能够得到更均匀和微小的泡孔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聚苯乙烯 受限发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辅助TPU硬段结晶与发泡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剑泽 王亚桥 +2 位作者 陈士宏 王向东 周洪福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42,共4页
以热塑性聚氨酯(TPU)为基体树脂、超临界二氧化碳(CO_2)为发泡剂,采用一次泄压的方法,通过差式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研究了超临界CO_2辅助TPU硬段结晶与发泡行为。结果表明,塑炼过程会产生易于结晶的分子链,提高发泡... 以热塑性聚氨酯(TPU)为基体树脂、超临界二氧化碳(CO_2)为发泡剂,采用一次泄压的方法,通过差式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研究了超临界CO_2辅助TPU硬段结晶与发泡行为。结果表明,塑炼过程会产生易于结晶的分子链,提高发泡温度和压力可以得到完善程度更高的晶体,其中提高发泡压力可以产生更多的晶体,当压力达到20 MPa时可以得到微孔泡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聚氨酯 临界二氧化碳 孔泡沫 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型工艺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HMSPP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文涛 郝长印 严正 《塑料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79,共6页
采用釜压发泡方法,以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为原料,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为物理发泡剂,研究不同温度、压力、保压时间对发泡材料泡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发泡温度对发泡体系的影响最为明显,在141℃时材料的发泡效果最好,发泡倍率... 采用釜压发泡方法,以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为原料,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为物理发泡剂,研究不同温度、压力、保压时间对发泡材料泡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发泡温度对发泡体系的影响最为明显,在141℃时材料的发泡效果最好,发泡倍率为10倍,表观密度最小为0.09 g/cm^3;压力为10 MPa时材料的发泡效果较好,发泡倍率为16.63倍,表观密度为0.054 g/cm^3;保压时间对材料发泡效果影响则不是很显著,预定的30 min保压时间可以完全满足本实验要求,时间过长反而会降低发泡材料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熔体强度聚丙烯 临界二氧化碳 流体 孔发泡 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临界流体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乳液中α,β-不饱和醛
19
作者 王曙 魏世肖 +2 位作者 张浩 孙尚德 毕艳兰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03-313,共11页
为有效提高乳液中α,β-不饱和醛的风险检测水平,本研究采用超临界流体色谱-串联质谱(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SFC-MS/MS),建立高效、灵敏的同时测定乳液中8种α,β-不饱和醛的检测方法。通过对SF... 为有效提高乳液中α,β-不饱和醛的风险检测水平,本研究采用超临界流体色谱-串联质谱(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SFC-MS/MS),建立高效、灵敏的同时测定乳液中8种α,β-不饱和醛的检测方法。通过对SFC-MS/MS参数和前处理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以超临界CO_(2)流体和乙腈作为流动相,在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下,4 min内便可实现对8种α,β-不饱和醛的同时检测,且α,β-不饱和醛在各自样品浓度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定量限均低于1.8μg/kg,加标回收率为85.8%~106.7%,测定准确度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7.86%。优化后的前处理条件为2,4-二硝基苯肼添加量1.25 mg、衍生化时间30 min、乙腈提取4次,二氯甲烷复提3次。此外,利用建立的方法评价了3种多酚型抗氧化剂——水溶性没食子酸、水油两亲型没食子酸丙酯以及水油不溶的槲皮素对亚麻籽油水包油乳液贮藏过程中α,β-不饱和醛的减控作用,发现乳液贮藏过程中α,β-不饱和醛快速积累,主要为丙二醛、4-羟基-2-己烯醛和4-羟基-2-壬烯醛,且3种抗氧化剂对α,β-不饱和醛具有显著减控作用,效果最强的为没食子酸丙酯。本方法操作简单、分析高效、环境友好,可用于对乳液食品体系加工、贮藏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α,β-不饱和醛进行灵敏、准确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流体色谱-串联质谱 亚麻籽油 油脂氧化 α β-不饱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介质中纳米颗粒合成研究进展
20
作者 刘玲 刘昭铁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F11期24-26,共3页
在超临界流体介质中制备纳米颗粒是一项纳米颗粒合成的新技术。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的特性,综述了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超临界流体抗溶剂、超临界流体干燥、超临界流体微乳液、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动沉降法等技术的原理、影响因素、应用研究... 在超临界流体介质中制备纳米颗粒是一项纳米颗粒合成的新技术。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的特性,综述了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超临界流体抗溶剂、超临界流体干燥、超临界流体微乳液、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动沉降法等技术的原理、影响因素、应用研究及发展前景。利用超临界流体较好的溶解、扩散和传质能力,可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纳米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流体 临界流体快速膨胀 临界流体抗溶剂 临界流体干燥 临界流体 米颗粒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