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伽马射线辐照对聚丙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杨晨光 赵全 +2 位作者 王谋华 邢哲 吴国忠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18年第1期22-30,共9页
系统研究了γ射线辐照改性聚丙烯(PP)的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发泡行为。聚丙烯样品的制备采用两种辐照方法:(Ⅰ)PP粒子热压成型后γ射线辐照(Sequence Ⅰ,SⅠ);(Ⅱ)PP粒子γ射线辐照后热压成型(Sequence Ⅱ,SⅡ)。利用scCO_2作为物理... 系统研究了γ射线辐照改性聚丙烯(PP)的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发泡行为。聚丙烯样品的制备采用两种辐照方法:(Ⅰ)PP粒子热压成型后γ射线辐照(Sequence Ⅰ,SⅠ);(Ⅱ)PP粒子γ射线辐照后热压成型(Sequence Ⅱ,SⅡ)。利用scCO_2作为物理发泡剂对两类样品进行间歇发泡。结果表明:γ射线辐照改性PP的熔点和结晶度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其结晶度从51%下降到40%;在低频区,辐照后PP黏度轻微下降,而PP(SⅡ)样品下降更为明显;PP(SⅠ)发泡片材微孔尺寸变均匀,发泡率得到大幅提高,在40和50 kGy,不存在未发泡区域,并且拉伸性能从3.9 MPa增加到7.1 MPa;在最佳吸收剂量30 kGy时,发泡温度下降约5℃,发泡温度窗口从4℃增加到6~8℃。SⅠ方式可以降低发泡温度,扩大发泡温度窗口,更有利于PP的scCO_2发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射线辐照 聚丙烯(PP) 临界二氧化碳(scco2) 拉伸强度 流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扩链及其超临界二氧化碳微孔发泡 被引量:12
2
作者 吴东森 李坤茂 刘鹏波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7-141,共5页
采用环氧类扩链剂对聚乳酸进行反应挤出扩链,通过超临界CO2快速降压法对扩链聚乳酸进行发泡。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高级动态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研究了扩链聚乳酸的动态流变行为、结晶性能及粘弹性;并采用密度仪... 采用环氧类扩链剂对聚乳酸进行反应挤出扩链,通过超临界CO2快速降压法对扩链聚乳酸进行发泡。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高级动态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研究了扩链聚乳酸的动态流变行为、结晶性能及粘弹性;并采用密度仪及扫描电镜研究了发泡温度对聚乳酸泡沫发泡倍率及泡孔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扩链后聚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大,熔体的复数黏度和储能模量增加。与聚乳酸相比,扩链聚乳酸的冷结晶现象比较显著,冷结晶温度明显下降,冷结晶热焓明显增大。冷结晶导致扩链聚乳酸在100~120℃温度区间内的储能模量较高,从而有利于泡孔的生长。通过对聚乳酸的扩链改性,采用超临界CO2发泡技术,成功制备出了聚乳酸微孔泡沫材料,发泡倍率可达20倍,泡孔规整,平均孔径43μm,孔径分布较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扩链 粘弹性 冷结晶 临界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交联聚丙烯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小虎 程勇 +2 位作者 周路路 王谋华 郭晓亚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7-131,共5页
为了提高直链型聚丙烯(PP)的发泡性能,选用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为交联剂与PP共混热压成PP片材,用伽玛射线对PP片材进行辐射改性。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技术对不同TAIC含量和不同吸收剂量PP片材进行发泡研究。结果表明,TAIC的质... 为了提高直链型聚丙烯(PP)的发泡性能,选用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为交联剂与PP共混热压成PP片材,用伽玛射线对PP片材进行辐射改性。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技术对不同TAIC含量和不同吸收剂量PP片材进行发泡研究。结果表明,TAIC的质量分数为0.5%~2%时,PP较为适宜发泡。当TAIC质量分数为2%(PP2)时,辐射交联增加了PP2的交联度,降低了PP2的熔体流动速率,提高了PP2的发泡性能。PP2片材吸收剂量为10 k Gy时,交联最为充分,此时PP2发泡的性能较好(泡沫的泡孔尺寸分布均匀,体积膨胀率为15)。在相同的发泡条件下,辐照改性PP2的泡孔直径大小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交联 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 聚丙烯 临界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P/PET原位微纤复合材料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行为 被引量:9
4
作者 韦良强 黄安荣 +3 位作者 孙静 董珈豪 罗珊珊 宁德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6-71,共6页
利用微纳层叠共挤技术中独特的剪切拉伸复合流动场作用实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聚丙烯(i PP)中的原位微纤化,研究了PET的原位微纤化对i PP/PET复合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经过微纳层叠共挤装置挤出后,PET... 利用微纳层叠共挤技术中独特的剪切拉伸复合流动场作用实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聚丙烯(i PP)中的原位微纤化,研究了PET的原位微纤化对i PP/PET复合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经过微纳层叠共挤装置挤出后,PET在i PP中形成直径为0.2~1μm的微纤。PET微纤化显著地改善了i PP的结晶性能、流变性能及发泡性能。差示扫描量热测试结果表明,PET微纤对i PP具有明显的异相成核作用,能提高i PP的结晶温度和熔点;拉伸流变行为分析发现,PET微纤的形成使得i PP产生明显的应变硬化现象;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发现,i PP/PET原位微纤复合材料的泡孔比纯i PP更加稳定,尺寸更小,密度更大,且泡孔内存在三维微纤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微纤 临界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聚苯乙烯挤出发泡的单相溶液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晓丹 彭玉成 蔡业彬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2-85,90,共5页
为得到微孔发泡塑料,对影响挤出发泡中超临界二氧化碳/聚苯乙烯(SCCO2/PS)单相溶液形成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挤出机进气点位置、螺杆结构及系统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对单相溶液的影响.实验表明:轴向进气点位置对进气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径... 为得到微孔发泡塑料,对影响挤出发泡中超临界二氧化碳/聚苯乙烯(SCCO2/PS)单相溶液形成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挤出机进气点位置、螺杆结构及系统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对单相溶液的影响.实验表明:轴向进气点位置对进气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径向圆周上的多点进气和较低的气体温度有利于优质单相溶液的形成;螺杆转速的增加将降低单相溶液的品质;输送过程中较高压力和较低温度有利于保证单相溶液品质.文中还给出了获得优质二氧化碳/聚苯乙烯连续挤出发泡单相溶液的理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聚苯乙烯 单相溶液 挤出 溶解度 螺杆 压力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热硫化硅橡胶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冯培杰 宋丽贤 +1 位作者 卢忠远 芦艾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2-67,共6页
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硅橡胶泡沫材料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采用"预硫化—发泡—完全硫化"工艺,研究了发泡温度、压力、溶胀时间、卸压时间等对硅橡胶泡沫的密度和泡孔结构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泡孔结构进行了分... 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硅橡胶泡沫材料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采用"预硫化—发泡—完全硫化"工艺,研究了发泡温度、压力、溶胀时间、卸压时间等对硅橡胶泡沫的密度和泡孔结构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泡孔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热硫化硅橡胶,得到了泡孔孔径小(<100μm)、泡孔均匀、泡孔结构可控的硅橡胶泡沫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临界二氧化碳 密度 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聚苯乙烯的受限发泡 被引量:3
7
作者 连小松 许志美 +1 位作者 刘涛 赵玲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5-108,共4页
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发泡剂,采用快速降压法,研究了聚苯乙烯(PS)一维和二维受限发泡的微孔形态。考察了不同温度(50℃~110℃范围)、压力(9MPa~18MPa范围)和降压速率(0.38MPa/s~48.1MPa/s范围)对PS受限发泡微孔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发泡剂,采用快速降压法,研究了聚苯乙烯(PS)一维和二维受限发泡的微孔形态。考察了不同温度(50℃~110℃范围)、压力(9MPa~18MPa范围)和降压速率(0.38MPa/s~48.1MPa/s范围)对PS受限发泡微孔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维发泡中,随发泡空间的增加,PS微孔取向明显;在二维发泡中,采用气孔板的受限方式,对饱和时间影响小,在相对高温、低压和低降压速率下,二维发泡能够得到更均匀和微小的泡孔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聚苯乙烯 微孔 受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发泡技术制备组织工程支架及其泡孔形貌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马腾 陈爱政 王士斌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7-474,共8页
组织工程支架作为细胞生长的载体,在组织工程再生组织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方法在三维支架的理论研究与制备技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但制备过程仍存在工艺复杂,有机溶剂难以去除,制备条件不利于保持生物分子活性等问题。近年... 组织工程支架作为细胞生长的载体,在组织工程再生组织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方法在三维支架的理论研究与制备技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但制备过程仍存在工艺复杂,有机溶剂难以去除,制备条件不利于保持生物分子活性等问题。近年来,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技术利用优越的传质性与环境友好性,已广泛用于制备各种三维结构的组织工程支架,其中以超临界发泡技术最为经典。三维多孔支架在超临界发泡技术制备过程中,泡孔形貌受材料性质、致孔剂种类及工艺参数等方面的影响。本文就采用该技术制备的多孔支架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同时对该技术控制泡孔形貌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支架 临界二氧化碳流体 孔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二氧化硅粒子表面改性及其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章月芳 杨晋涛 +3 位作者 黄凌琪 陈枫 范萍 钟明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7-132,共6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纤维状的SBA-15型介孔二氧化硅粒子,并对其表面和孔道改性用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研究了其在聚合物发泡中的异相成核作用。结果表明,该介孔粒子在PMMA发泡过程能够起到一定的异相成核作用,有助... 采用水热法合成纤维状的SBA-15型介孔二氧化硅粒子,并对其表面和孔道改性用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研究了其在聚合物发泡中的异相成核作用。结果表明,该介孔粒子在PMMA发泡过程能够起到一定的异相成核作用,有助于提高泡孔密度,降低泡孔尺寸。该异相成核作用在发泡温度和压力较低时更加明显。同时介孔粒子的表面特性对成核作用有很大的影响,与KH550改性的粒子相比,含氟硅烷改性的粒子具有较高的成核效率。考察发泡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发现其拉伸模量较纯聚合物发泡材料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与未发泡比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二氧化硅粒子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临界二氧化碳 异相成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改性聚丙烯/纳米伊蒙土共混材料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全 曾虹燕 +3 位作者 杨晨光 邢哲 王谋华 吴国忠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6-170,共5页
用聚丙烯(PP)与纳米伊蒙土(ISIC)熔融共混制备片材,采用γ射线辐照PP/ISIC共混片材,并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发泡技术对其进行发泡。研究了吸收剂量、ISIC添加量和发泡温度对泡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剂量为30kGy时,PP/ISIC... 用聚丙烯(PP)与纳米伊蒙土(ISIC)熔融共混制备片材,采用γ射线辐照PP/ISIC共混片材,并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发泡技术对其进行发泡。研究了吸收剂量、ISIC添加量和发泡温度对泡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剂量为30kGy时,PP/ISIC样品泡沫具有较好的泡孔结构,且随着ISIC含量增加,发泡材料孔径减小,孔密度增大。加入3%(wt,质量分数)的ISIC后,发泡样品的平均孔径从57μm减少到25μm,泡孔密度从1.3×10~7个/cm^3提高至1.1×10~8个/cm^3。经过共混和辐照处理的PP发泡温度窗口变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辐射改性 纳米伊蒙土 临界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交联共聚聚丙烯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行为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吉祥 谢放华 +5 位作者 曾虹燕 杨俊杰 黄承辉 杨晨光 李会 吴国忠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1-19,共9页
用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作为交联剂与无规共聚聚丙烯(PPR)共混制备片材,用γ射线在空气环境下对片材样品进行辐照,并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对片材进行间歇发泡.通过对样品结晶行为、凝胶含量和泡孔形貌进行分析,研究了交联剂TAIC和不... 用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作为交联剂与无规共聚聚丙烯(PPR)共混制备片材,用γ射线在空气环境下对片材样品进行辐照,并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对片材进行间歇发泡.通过对样品结晶行为、凝胶含量和泡孔形貌进行分析,研究了交联剂TAIC和不同吸收剂量对PPR的结构和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剂TAIC的添加在熔融共混时能促进PPR产生轻微交联,辐照后PPR/TAIC(质量分数2%)的交联程度增加,同时也发生氧化裂解,并且氧化裂解程度随吸收剂量增加而增大;PPR中主要存在α晶型和γ晶型,发生交联后能形成更多的γ晶型,γ晶型的存在能触发产生更多的成核位点,形成良好的微孔结构.对于本研究中的PPR/TAIC(质量分数2%)片材,最佳吸收剂量为25 kGy,此时泡孔孔径达到最小约41 μm,泡孔密度达到1.5×10^10 cm^-3,发泡样品断裂伸长率达到230%.该聚丙烯样品在释压为20 MPa条件下的scCO2适宜发泡温度窗口可达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规共聚聚丙烯 辐射交联 γ晶型 结晶度 临界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热塑性聚氨酯共混材料制备及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 被引量:2
12
作者 孟倩倩 高长云 +2 位作者 冷秀江 康菲菲 辛振祥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5期90-94,共5页
利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不相容体系聚苯乙烯(PS)与热塑性聚氨酯(TPU)的共混物,采用超临界流体发泡方法制备了不同PS/TPU配比的发泡试样。研究了不同配比时共混试样的拉伸性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发泡试样的泡孔结构。拉伸性能... 利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不相容体系聚苯乙烯(PS)与热塑性聚氨酯(TPU)的共混物,采用超临界流体发泡方法制备了不同PS/TPU配比的发泡试样。研究了不同配比时共混试样的拉伸性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发泡试样的泡孔结构。拉伸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TPU含量增加,试样拉伸强度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两种组分各占一半时拉伸强度最低。当TPU质量分数为20%时,得到了细密均匀的发泡材料,泡孔尺寸小且泡孔分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 热塑性聚氨酯 临界二氧化碳 孔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乙醇共发泡法制备聚醚酰亚胺泡沫制品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博 冯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16201-16210,共10页
本工作采用一步泄压釜压发泡技术研究了聚醚酰亚胺(PEI)的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发泡行为,系统研究了饱和压力、发泡温度和泄压速率对PEI泡孔结构的影响,进一步引入共发泡剂和成核剂来分别改善PEI的发泡性能和优化泡孔结构。通过釜... 本工作采用一步泄压釜压发泡技术研究了聚醚酰亚胺(PEI)的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发泡行为,系统研究了饱和压力、发泡温度和泄压速率对PEI泡孔结构的影响,进一步引入共发泡剂和成核剂来分别改善PEI的发泡性能和优化泡孔结构。通过釜压发泡熔接技术,在受限金属模具空腔中同时完成PEI珠粒的发泡与熔接,制备了发泡倍率及泡孔结构可调的PEI泡沫制品。结果表明,以scCO_(2)作发泡剂,发泡条件较为苛刻且所得PEI泡沫具有微孔结构,但整体发泡倍率小于3倍;加入共发泡剂如四氢呋喃(THF)和乙醇(EtOH)等可明显改善PEI的发泡性能、提升发泡倍率,引入碳纳米管(CNTs)作成核剂可显著优化泡孔结构、提高材料成核数量和泡孔密度;通过釜压发泡熔接制备的PEI及PEI/CNTs泡沫制品珠粒熔接质量良好,力学性能优良,PEI泡沫制品的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分别为5.7 MPa和5.6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酰亚胺 釜压 临界二氧化碳 沫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MA/PS-b-PMMA超临界二氧化碳微孔发泡——胶束尺寸和密度对发泡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王番 郑晓平 +3 位作者 吴志昂 龚莉雯 包锦标 王市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39,共7页
以均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二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b-PMMA)共混物为考察对象,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发泡技术制备纳米发泡材料。通过改变PMMA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PS-b-PMMA的含量来调控共混物中胶束的尺... 以均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二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b-PMMA)共混物为考察对象,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发泡技术制备纳米发泡材料。通过改变PMMA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PS-b-PMMA的含量来调控共混物中胶束的尺寸和密度,系统研究其对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纯PMMA发泡体系来说,随着PMMA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发泡材料的泡孔孔径逐渐减小,但可发泡性变差;当PS-b-PMMA含量为5%时,共混物的可发泡性得到改善,泡孔孔径更加均匀,但泡孔孔径增大;将PS-b-PMMA含量提高到10%时,得到孔径更小、更均匀的纳米发泡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胶束 临界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釜压发泡技术制备生物可降解聚丁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共聚酯发泡颗粒 被引量:1
15
作者 冀峰 张艳 +4 位作者 龚炜华 于庆雨 朱君秋 郭江彬 罗水源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72,共7页
文中首次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釜压发泡技术制备了生物可降解聚丁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共聚酯(PBST)发泡颗粒。核磁共振分析结果表明,PBST中丁二酸的摩尔分数是55%;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表明,PBST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点分别是-16℃和118... 文中首次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釜压发泡技术制备了生物可降解聚丁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共聚酯(PBST)发泡颗粒。核磁共振分析结果表明,PBST中丁二酸的摩尔分数是55%;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表明,PBST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点分别是-16℃和118℃;热重分析结果表明,PBST的分解温度是312℃。研究了渗透温度、渗透时间和渗透压力对PBST发泡颗粒密度和发泡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渗透温度从60℃上升到80℃,PBST发泡颗粒的密度逐渐降低、发泡倍率逐渐增大。PBST发泡颗粒放置1 d后,密度增加,发泡倍率降低。继续延长放置时间至7 d,密度和发泡倍率均保持不变;当渗透时间从1 h延长到2 h,PBST发泡颗粒的密度逐渐降低,发泡倍率逐渐增加。当渗透时间从2 h延长到3 h,PBST发泡颗粒的密度和发泡倍率保持不变;当渗透压力从10 MPa增加到12 MPa,PBST发泡颗粒的密度逐渐降低,发泡倍率逐渐增加;当渗透压力从12 MPa增加到14 MPa时,PBST发泡颗粒的密度和发泡倍率保持不变;PBST发泡颗粒的最佳渗透温度是70℃、渗透时间是2 h、渗透压力是12 MPa。扫描电镜结果显示,PBST发泡颗粒的平均泡孔在10μ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釜压 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聚丁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共聚酯 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辐射交联微孔聚丙烯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晨光 邢哲 +1 位作者 谭海容 吴国忠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1期3-10,共8页
利用超临界CO_2发泡技术制备的微孔聚合物材料具有发泡效率高,绿色环保及机械性能好等优点。少量聚合物(例如聚丙烯)由于熔体强度较低,不足以支撑泡孔膨胀,容易造成发泡过程中孔壁破裂和泡孔融合,严重影响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辐射交联... 利用超临界CO_2发泡技术制备的微孔聚合物材料具有发泡效率高,绿色环保及机械性能好等优点。少量聚合物(例如聚丙烯)由于熔体强度较低,不足以支撑泡孔膨胀,容易造成发泡过程中孔壁破裂和泡孔融合,严重影响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辐射交联可以使聚合物从二维结构变为三维网状结构,显著提高聚合物熔体强度,明显拓宽聚合物的发泡温度区间。因此,辐射交联技术在超临界CO_2发泡工艺中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本文主要综述了超临界CO_2发泡改性聚丙烯发泡的研究进展以及辐射交联在超临界CO_2发泡聚丙烯工作中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临界CO2 辐射交联 机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的纺织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宋丽贞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9-60,6,共3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是一种无污染低能耗的绿色工艺,本文阐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该技术在化纤和染整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化学纤维 染整 应用 临界二氧化碳 scco2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辅助挤出制备微孔醋酸纤维素 被引量:4
18
作者 熊奥 阮建 +1 位作者 丁亚军 应三九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31,共8页
为了连续化制备泡孔结构良好的微孔二醋酸纤维素(CDA)材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辅助CDA挤出发泡,通过扫描电镜对微孔CDA材料断面形貌进行了观测,研究了CO_(2)注气量、螺杆转速和溶剂比对CDA泡孔形貌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CO_(2... 为了连续化制备泡孔结构良好的微孔二醋酸纤维素(CDA)材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辅助CDA挤出发泡,通过扫描电镜对微孔CDA材料断面形貌进行了观测,研究了CO_(2)注气量、螺杆转速和溶剂比对CDA泡孔形貌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CO_(2)注气量增加,泡孔密度从9.3×10^(7)cm^(-3)增加至1.04×10^(11)cm^(-3),平均泡孔直径从10.06μm减小至1.16μm;随着螺杆转速的提高,压降速率显著增加,泡孔密度从6.6×10^(7)cm^(-3)增加到了9.12×10^(10) cm^(-3),泡孔直径从28.1μm减小到了0.88μm;随着醇酮溶剂用量的增加,泡孔密度降低,并出现了泡孔合并现象。采用SC-CO_(2)辅助挤出发泡技术可以制备出含有致密泡孔结构的微孔CDA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醋酸纤维素 临界二氧化碳 挤出 微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辅助热塑性聚氨酯/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的发泡及其回弹特性
19
作者 周梓傲 唐文卓 +3 位作者 刘清亭 张荣 付旭东 胡圣飞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82,共9页
为克服热塑性聚氨酯(TPU)发泡后,其发泡材料回弹性不足、压缩强度低及收缩率大等问题,采用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改性TPU,并以超临界CO_(2)为发泡剂,制备了TPU/TPEE发泡材料。研究了TPU/TPEE共混物的熔融及结晶行为、流变性能以及TPEE... 为克服热塑性聚氨酯(TPU)发泡后,其发泡材料回弹性不足、压缩强度低及收缩率大等问题,采用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改性TPU,并以超临界CO_(2)为发泡剂,制备了TPU/TPEE发泡材料。研究了TPU/TPEE共混物的熔融及结晶行为、流变性能以及TPEE含量对TPU/TPEE发泡材料循环压缩性能、回弹性能、压缩永久变形及发泡性能的影响。差示扫描量热仪与落球回弹、压缩永久形变结果表明,TPEE的加入能使TPU分子链排列的有序性降低,回弹性提高;旋转流变仪结果表明,TPEE的引入可以有效改善共混物熔体的黏弹性,使得弹性作为主导,并显著改善发泡性能;循环压缩结果表明,加入TPEE可以进一步改善泡沫的压缩性能。当添加TPEE的质量分数为7%时,TPU/TPEE发泡体相对于纯TPU泡沫,发泡体落球回弹性提高了7.25%、压缩永久变形值降低了2.84%、压缩强度提高了3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聚氨酯 热塑性聚酯弹性体 临界CO_(2) 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发泡技术精制TPU泡沫材料:泡孔结构、硬段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20
作者 王亮 江俊杰 +1 位作者 赵丹 翟文涛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4年第3期397-408,共12页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是热塑性弹性体(TPE)的代表,具有优异的回弹性、可熔融再加工、耐久性、耐磨性、柔韧性和拉伸性能等优点。TPU可根据化学结构差异分为芳香族、脂肪族和脂环族三类。物理发泡技术制备的轻质TPU泡沫,具有吸能减震...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是热塑性弹性体(TPE)的代表,具有优异的回弹性、可熔融再加工、耐久性、耐磨性、柔韧性和拉伸性能等优点。TPU可根据化学结构差异分为芳香族、脂肪族和脂环族三类。物理发泡技术制备的轻质TPU泡沫,具有吸能减震、隔热等特性,在3C电子、运动防护、汽车制造、生物医学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现有报道缺乏对其泡孔结构、硬段化学结构与弹性性能之间系统性关联的研究,制约了高性能TPU泡沫的开发和实际应用。利用超临界CO_(2)物理发泡技术,制备了2种不同泡孔结构的TPU泡沫材料。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扫描电镜技术表征了其微观泡孔与化学结构,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了其热行为差异,利用万能试验机、回弹仪评估了其循环压缩性能和回弹率。结果表明,TPU泡孔尺寸及密度主要受饱和压力的调控,而其膨胀倍率主要依赖于饱和温度。随着饱和压力的增加,泡孔尺寸显著降低。TPU泡沫的压缩强度与泡孔尺寸成反比,压缩回弹性随泡孔尺寸的减小而增大。泡沫的压缩强度随膨胀倍率的增大而显著降低,而其压缩回弹性则随膨胀倍率的增大先上升后降低。TPU硬段分子结构的对称性对力学性能影响显著,使得脂肪族TPU泡沫的压缩强度和回弹性相较于芳香族TPU泡沫均有提高,最高提高了160%和82%。本研究深化理解了TPU微孔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与硬段化学结构对其力学性能及回弹性的影响,为工业领域制备性能优异、成本效益高、功能更为复杂的TPU泡沫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U 临界CO_(2) 物理 行为 孔结构 化学结构 循环压缩 回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