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血管内治疗的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不同起病模式临床特征及其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被引量:
1
1
作者
吴敏
查明明
+3 位作者
代齐良
吕秋石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65-771,789,共8页
目的分析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起病模式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与血管内治疗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12月至2019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VBAO患者108例,根据起病模式,将患者分为即刻达峰组(患者突然起...
目的分析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起病模式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与血管内治疗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12月至2019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VBAO患者108例,根据起病模式,将患者分为即刻达峰组(患者突然起病,迅速出现昏迷、四肢瘫痪或闭锁综合征等VBAO的标志性症状)、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患者头晕、头痛后出现上述标志性症状)和逐渐进展组(患者仅出现头晕、头痛、构音障碍等症状,病情逐渐进展)。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出院后90 d及1年期的临床结局,mRS评分0~3分定义为良好结局。采用Oneway ANOVA、Kruskal-wallis H、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3组患者间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起病模式的影响因素,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起病模式与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3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即刻达峰组心房颤动患病率显著高于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和逐渐进展组[37.9%(11/29)比7.1%(3/42)、8.1%(3/37),均P<0.0167];逐渐进展组患者入院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显著高于即刻达峰组和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患者[中位数评分:13(10,14)分比6(4,6)、6(3,6)分,均P<0.0167]。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即刻达峰组为参照,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VBAO患者起病时更易表现为即刻达峰(校正OR=0.158,95%CI:0.038~0.659,P=0.011),而基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越高的患者,起病时多表现为逐渐进展(校正OR=2.366,95%CI:1.631~3.432,P<0.01)。在血管内治疗过程中,相对于即刻达峰,前驱症状+突然达峰(校正OR=5.977,95%CI:1.099~32.514,P=0.039)及逐渐进展患者(校正OR=7.738,95%CI:1.406~42.595,P=0.019)常需要补救治疗;起病模式与出院后90 d(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校正OR=0.541,95%CI:0.117~2.495,P=0.431;逐渐进展组:校正OR=0.804,95%CI:0.103~6.263,P=0.835)及出院后1年期临床结局(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校正OR=1.256,95%CI:0.333~4.746,P=0.736;逐渐进展组:校正OR=1.633,95%CI:0.259~10.299,P=0.602)无显著相关。结论在即刻达峰的患者中,心房颤动患病率较高,起病时伴严重意识障碍;在伴有前驱症状后突然达峰及病情逐渐进展的患者中,接受补救血管成形术比例较即刻达峰患者更高;不同起病模式的患者临床结局未见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内手术
起病模式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血管内治疗的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不同起病模式临床特征及其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被引量:
1
1
作者
吴敏
查明明
代齐良
吕秋石
朱武生
刘新峰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东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出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65-771,789,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870946)。
文摘
目的分析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起病模式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与血管内治疗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12月至2019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VBAO患者108例,根据起病模式,将患者分为即刻达峰组(患者突然起病,迅速出现昏迷、四肢瘫痪或闭锁综合征等VBAO的标志性症状)、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患者头晕、头痛后出现上述标志性症状)和逐渐进展组(患者仅出现头晕、头痛、构音障碍等症状,病情逐渐进展)。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出院后90 d及1年期的临床结局,mRS评分0~3分定义为良好结局。采用Oneway ANOVA、Kruskal-wallis H、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3组患者间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起病模式的影响因素,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起病模式与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3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即刻达峰组心房颤动患病率显著高于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和逐渐进展组[37.9%(11/29)比7.1%(3/42)、8.1%(3/37),均P<0.0167];逐渐进展组患者入院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显著高于即刻达峰组和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患者[中位数评分:13(10,14)分比6(4,6)、6(3,6)分,均P<0.0167]。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即刻达峰组为参照,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VBAO患者起病时更易表现为即刻达峰(校正OR=0.158,95%CI:0.038~0.659,P=0.011),而基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越高的患者,起病时多表现为逐渐进展(校正OR=2.366,95%CI:1.631~3.432,P<0.01)。在血管内治疗过程中,相对于即刻达峰,前驱症状+突然达峰(校正OR=5.977,95%CI:1.099~32.514,P=0.039)及逐渐进展患者(校正OR=7.738,95%CI:1.406~42.595,P=0.019)常需要补救治疗;起病模式与出院后90 d(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校正OR=0.541,95%CI:0.117~2.495,P=0.431;逐渐进展组:校正OR=0.804,95%CI:0.103~6.263,P=0.835)及出院后1年期临床结局(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校正OR=1.256,95%CI:0.333~4.746,P=0.736;逐渐进展组:校正OR=1.633,95%CI:0.259~10.299,P=0.602)无显著相关。结论在即刻达峰的患者中,心房颤动患病率较高,起病时伴严重意识障碍;在伴有前驱症状后突然达峰及病情逐渐进展的患者中,接受补救血管成形术比例较即刻达峰患者更高;不同起病模式的患者临床结局未见显著差异。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内手术
起病模式
临床结局
Keywords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Endovascular procedures
Onset modes
Clinical outcome
分类号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血管内治疗的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不同起病模式临床特征及其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吴敏
查明明
代齐良
吕秋石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