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复囊袋清创对经静脉途径拔除导线治疗起搏器囊袋感染的影响
1
作者 蓝荣芳 毛丽娟 +5 位作者 吉文庆 狄文成 李晓宏 徐标 余洪松 徐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3825-3827,共3页
目的:探讨反复囊袋清创对起搏系统感染后经静脉途径导线拔除术的影响。方法:收集我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因起搏器囊袋感染行经静脉途径导线拔除术患者共43例。根据导线拔除术前清创次数不同分为2组,其中术前清创0~1次(... 目的:探讨反复囊袋清创对起搏系统感染后经静脉途径导线拔除术的影响。方法:收集我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因起搏器囊袋感染行经静脉途径导线拔除术患者共43例。根据导线拔除术前清创次数不同分为2组,其中术前清创0~1次(非反复清创组)患者23例,术前清创≥2次(反复清创组)患者20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耗时、术后发热率、导线头端培养阳性率的差异。结果:反复清创组较非反复清创组导线完全拔除成功率低(75% vs.100%, P <0.05),手术耗时长[(3.8±1.13)h vs.(2.63±0.69)h, P<0.01],术后发热率高(35%vs.4.3%, P<0.05),导线头端培养阳性率高(50%vs.4.3%, P<0.01)。结论:导线拔除是彻底治疗起搏器囊袋感染的安全、有效方法。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反复清创会增加导线拔除难度,增加感染扩散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囊袋感染 导线拔除 囊袋清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起搏装置感染拔除后未再植入新起搏装置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郑文成 昃峰 +6 位作者 李学斌 李鼎 周旭 段江波 何金山 王龙 苑翠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40-1143,共4页
目的:评价心脏起搏装置感染拔除后未再植入新起搏装置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起搏器感染行电极拔除术患者共825例,根据是否植入新起搏装置分为再植入组(n=640)和未再植入组(n=185)。收集患... 目的:评价心脏起搏装置感染拔除后未再植入新起搏装置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起搏器感染行电极拔除术患者共825例,根据是否植入新起搏装置分为再植入组(n=640)和未再植入组(n=185)。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拔除后未再植入新起搏装置的患者,分析其安全性。随访的研究终点是患者死亡以及再次植入新起搏装置。结果:185例(22.4%)患者感染装置拔除后未再植入新起搏装置。未再植入组与再植入组的年龄、男性、起搏器植入时间、窦性心动过缓或停搏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再植入组相比,未再植入组的高度或完全性房室阻滞患者比例较低(45.6%vs.1.1%,P<0.05),而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比例较高(18.4%vs.62.3%,P<0.05)。未再植入组患者中,单纯囊袋感染155例(83.8%),菌血症20例(10.8%),感染性心内膜炎10例(5.4%)。未再植入新起搏装置的最常见原因是患者为非起搏依赖且电极拔除后未见长R-R间期(128例,69.2%;其中包括12例已行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且术后未再出现长R-R间期的患者),其次为自主心率<50次/min但无心动过缓相关症状(55例,29.7%),2例(1.1%)患者伴高度房室阻滞但电极拔除后不愿意再次植入。电极拔除过程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经股静脉抓捕器(50.3%),其次是锁定钢丝(28.7%)。对未再植入组患者中位随访40.6(12.5,52.8)个月,36例(19.5%)患者达到研究终点,包括24例(12.9%)因症状性心动过缓再次植入起搏装置的患者和12例(6.5%)死亡患者,所有死亡患者均无症状性心动过缓,均与慢心率无关。结论:心脏起搏装置感染拔除后,22.4%的患者不需要再植入新起搏装置,最常见的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密切随访证实未再植入新起搏装置的患者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装置 起搏器感染 电极拔除 起搏装置再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电极导线拔除情况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文琼 昃峰 +4 位作者 李鼎 吴寸草 周旭 隗祎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9-864,共6页
目的:分析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的发生率及患者的临床特征、电极导线拔除情况,进一步指导电极导线拔除工具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心律植入装置感染行电极导线拔除患者405例,其中男性... 目的:分析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的发生率及患者的临床特征、电极导线拔除情况,进一步指导电极导线拔除工具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心律植入装置感染行电极导线拔除患者405例,其中男性263例(64.9%),平均年龄为(62.4±13.2)岁。所有患者拔除术前在X线透视下行双侧肘正中静脉造影检查,评价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情况。按是否发生静脉闭塞分为静脉闭塞组(n=119)和非静脉闭塞组(n=286),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电极导线拔除情况。结果:静脉造影检查发现,发生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患者119例(29.4%),静脉闭塞的最常见部位为锁骨下静脉48例(40.3%),无名静脉闭塞37例(31.1%),腋静脉闭塞30例(25.2%),上腔静脉闭塞4例(3.4%)。静脉闭塞组和非静脉闭塞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植入装置类型、电极导线植入数量、药物治疗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静脉闭塞组相比,静脉闭塞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较长[(5.9±4.1)年vs.(10.4±3.8)年,P=0.042]。在电极导线拔除方面,与非静脉闭塞组相比,静脉闭塞组患者的拔除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均较长(P均<0.05),拔除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静脉闭塞组相比,静脉闭塞组需要更高级电极导线拔除工具(激光鞘、机械扩张鞘、下腔拔除装置)的患者比例更高(67.1%vs.84.0%,P=0.001)。结论: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发生率为29.4%。静脉闭塞患者电极导线植入时间更长,拔除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也更长,且拔除电极导线时多需要更高级的拔除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闭塞 起搏器感染 静脉造影术 电极导线拔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室主动电极体外临时持续起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被引量:3
4
作者 郑文成 昃峰 +5 位作者 李学斌 李鼎 周旭 段江波 王龙 苑翠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1-175,共5页
目的:评价心室主动电极体外临时持续起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起搏器感染行电极拔除术且起搏器依赖患者共415例,均使用心室主动电极体外桥接临时持续起搏。收集临床资料及随访结... 目的:评价心室主动电极体外临时持续起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起搏器感染行电极拔除术且起搏器依赖患者共415例,均使用心室主动电极体外桥接临时持续起搏。收集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415例患者平均年龄(63.8±11.7)岁,男性315例(75.9%)。局部囊袋感染310例(74.7%),菌血症75例(18.1%),感染性心内膜炎30例(7.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85例(44.6%),高度或完全性房室阻滞30例(55.4%)。穿刺点位于同侧锁骨下或腋静脉315例(75.9%),右侧颈内静脉入路100例(24.1%)。405例(97.6%)为右心室间隔部临时起搏,10例(2.4%)由于不耐受单腔起搏模式而选择了右心房+右心室双腔体外临时起搏。临时起搏电极保留时间为(15.3±11.6)d,4例(0.9%)出现与临时起搏相关的并发症。中位随访24.5(7.8,51.3)个月期间,1例(0.3%)患者再次出现起搏器感染。结论:对于起搏器依赖患者在感染装置拔除后,心室主动电极体外临时持续起搏安全、有效,临时起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主动电极 起搏器感染 临时起搏 导线拔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