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滑拉分盆地层序构成特征——以胶莱盆地莱阳群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唐华风 程日辉 +1 位作者 王璞珺 刘万洙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1-36,共6页
胶莱盆地莱阳群有4个层序界面和3个三级层序,其中SB1、SB2和SB4是区域性不整合面,而SB3是平行不整合面。根据水进体系域中泥质含量和水进体系域(TST)与高水位体系域(HST)的厚度比值,将层序类型划分为浅水型和深水型,将冲积型层序直接判... 胶莱盆地莱阳群有4个层序界面和3个三级层序,其中SB1、SB2和SB4是区域性不整合面,而SB3是平行不整合面。根据水进体系域中泥质含量和水进体系域(TST)与高水位体系域(HST)的厚度比值,将层序类型划分为浅水型和深水型,将冲积型层序直接判定为浅水层序,将TST中含有深湖相沉积的层序直接判定为深水型。层序Ⅰ,莱阳地区为深水型层序,以滨浅湖相沉积为主;诸城地区缺失TST和HST,层序类型不能确定,低水位体系域(LST)以冲积扇相沉积为主。层序Ⅱ,莱阳地区为深水型层序,以湖相沉积为主,发育了厚层暗色半深湖泥岩;诸城、高密和莒县地区为浅水型层序,以冲积扇相、河流相沉积为主。层序Ⅲ,莱阳和诸城两地为深水型层序,以浅湖—半深湖相沉积为主,发育了厚层暗色泥岩;高密和莒县两地为浅水型层序,以冲积扇相—河流相沉积为主。胶莱走滑拉分盆地层序特征表现为:(1)靠近走滑断层的区域发育浅水型层序,而远离走滑断层的区域发育深水型层序;(2)低水位体系域发育叠瓦状扇体;(3)低水位体系域下部单个扇体厚度小,上部单个扇体厚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莱盆地 上侏罗-下白垩统 莱阳群 走滑拉分盆地 层序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万大山盆地早期走滑拉分盆地原型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马思源 庞崇进 何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60-1075,共16页
十万大山盆地位于中国西南部广西东南缘,大地构造属于古特提斯北支洋盆的北缘构造域,盆地形成演化可能记录了古特提斯俯冲碰撞闭合及印支期这一地区地球动力学过程。前人认为十万大山盆地是前陆盆地,并提出广西地区中晚二叠世界线之间... 十万大山盆地位于中国西南部广西东南缘,大地构造属于古特提斯北支洋盆的北缘构造域,盆地形成演化可能记录了古特提斯俯冲碰撞闭合及印支期这一地区地球动力学过程。前人认为十万大山盆地是前陆盆地,并提出广西地区中晚二叠世界线之间存在东吴造山运动。本文对十万大山盆地下构造层(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或称早期)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十万大山盆地早期为走滑拉分盆地。主要证据如下:十万大山盆地早期长约200 km,宽80 km左右,平面上呈似菱形展布,剖面上为槽状,最大沉积厚度>5 km;野外观察到上二叠统彭久组与中二叠统为深海相的连续沉积,前人提出的广西东吴造山运动并不存在;上二叠统砾岩分布与盆地两条边界断裂(钦防断裂和小董-峒中断裂)相关,且两条断裂附近的砾岩中砾石成分各异,来源于盆地周缘,并不是前人定义的“磨拉石”沉积建造;盆地内部岩相古地理具相变快,相带窄的特点,与前陆盆地不同;另外盆地形成伴随着火山活动,后期又被大量花岗岩侵入,总体展现出强烈的岩浆活动特征,不同于前陆盆地缺乏岩浆活动。通过与典型前陆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的系统对比,认为十万大山盆地早期为走滑拉分盆地,其形成于印支板块向华南板块穿时碰撞的地球动力背景下,是两个板块初始碰撞的沉积记录。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恢复了十万大山盆地早期盆地原型,而且对于理清广西地区甚至华南古‒中生代之交的印支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万大山盆地 华南 印支板块 晚二叠世 走滑拉分盆地 古特提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三叠纪伸展作用——来自狼山地区玄武岩的限定
3
作者 惠洁 范立勇 +5 位作者 赵伟波 康锐 王宇菲 张进 张北航 赵衡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77-1992,共16页
本文报道了阿拉善东北缘狼山地区新发现的三叠纪玄武岩,通过对该玄武岩形成环境以及同时期的构造变形开展相关研究,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晚三叠世盆地的类型及形成背景。^(40)Ar/^(39)Ar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玄武岩... 本文报道了阿拉善东北缘狼山地区新发现的三叠纪玄武岩,通过对该玄武岩形成环境以及同时期的构造变形开展相关研究,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晚三叠世盆地的类型及形成背景。^(40)Ar/^(39)Ar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玄武岩形成于晚三叠世(217 Ma),表现出OIB的化学特征,为石榴子石和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经历约5%~10%的部分熔融形成的,是板内伸展环境下软流圈减压熔融的产物。同时,该地区发育有晚三叠世NE-SW走向左行韧性剪切带,该期左行剪切向南可与中国巴彦乌拉山和贺兰山地区的同时期左行剪切相连,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国境内,时间的同时性说明该左行剪切与玄武岩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将狼山和贺兰山地区发育的同时代玄武岩、延长组沉积以及左行走滑剪切进行对比,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在晚三叠世发生过一期左行走滑剪切并伴随有拉分盆地的形成,导致了岩石圈的伸展,进而使得软流圈发生减压熔融形成了玄武岩。该期左行走滑剪切的形成是由于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碰撞引起的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发生的相对运动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 走滑拉分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狼山 玄武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典型大型走滑断裂及相关盆地成因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冯志强 李萌 +1 位作者 郭元岭 刘光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6-223,共18页
扭动走滑构造是最常见的构造样式之一,走滑拉分盆地也是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大地构造运动本质是岩石圈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的变形过程,然而真正将走滑断裂和走滑拉分盆地的成因以及它们的特征和岩石圈性质联系起来研究的文献却很少。... 扭动走滑构造是最常见的构造样式之一,走滑拉分盆地也是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大地构造运动本质是岩石圈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的变形过程,然而真正将走滑断裂和走滑拉分盆地的成因以及它们的特征和岩石圈性质联系起来研究的文献却很少。显然,区域应力场是形成构造运动的前提条件,是外因,决定了运动的基本方式,如走滑、拉张或挤压等(构造类型);而岩石圈是构造运动的主体,是内因,其性质决定了形成构造的规模和具体形态(样式)。中国境内发育的大量走滑断裂体系和走滑盆地展示:古老克拉通上发育大面积分布的多条小位移走滑断裂体系,如塔里木盆地古生代走滑断裂体系;被后期热活动破坏了的克拉通发育多条扭动断裂系,例如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郯庐断裂系、兰聊—盐山断裂系、太行山东麓断裂系,并和区域拉张应力场耦合形成雁列式断陷群(如渤海湾盆地);相对较弱的古生代基底岩石圈发育大型单一走滑断层,如郯庐断裂东北段,并沿断裂发育一些相互独立的走滑拉分盆地;而在固结较差的中新生代造山带往往形成一条平直的大型走滑断层,例如阿尔金走滑断裂、海原断裂等。本文内因外因相结合,从扭动应力场和岩石圈强度以及流变学特征,建立了不同岩石圈性质下下部韧性层和顶部(上地壳或上地壳上部)刚性层之间的耦合作用机制以及扭动构造形成和演化模式,较好地解释了中国陆内发育的典型走滑断裂和走滑拉分盆地的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断裂 走滑拉分盆地 岩石圈性质 岩石圈强度 刚性层 塑性层 韧性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带中段中生代盆地形成及演化 被引量:5
5
作者 孙松领 张正刚 +3 位作者 荣光来 石亚军 侯栗丽 王文卓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28-535,共8页
阿尔金断裂带是中国西北地区北东—南西走向的大型转换断裂,在不同时代受区域应力作用的影响,断裂运动的方向不同,断裂带两侧也相应的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盆地。通过对断裂带两侧的中生界盆地和地面露头分布的研究,应用大量学者对阿尔金断... 阿尔金断裂带是中国西北地区北东—南西走向的大型转换断裂,在不同时代受区域应力作用的影响,断裂运动的方向不同,断裂带两侧也相应的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盆地。通过对断裂带两侧的中生界盆地和地面露头分布的研究,应用大量学者对阿尔金断裂带走滑作用研究的认识,结合与右行离散平移断裂有关的构造组合模型,开展了阿尔金断裂带两侧中生界盆地演化过程、盆地类型、沉积环境以及阿尔金断裂带与周缘盆地演化之间的关系。根据阿尔金断裂带两侧中生界盆地露头和盆地形态、岩相之间的契合关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新生代以来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左行走滑距离在350km左右;泥饼右行走滑实验模型和阿尔金中段中生代原型盆地之间,在成盆环境和盆地类型上,均具有良好的构造契合关系;阿尔金断裂带走滑复位以后的中生代原型盆地分布研究,对认识现今中生界盆地类型及油气勘探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带 中生代 左行 右行 走滑拉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成盆-成烃-成藏:代序 被引量:4
6
作者 高阳东 张向涛 +2 位作者 彭光荣 李三忠 索艳慧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共5页
珠江口盆地位于太平洋俯冲的东部动力系统、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碰撞或新特提斯洋俯冲的西部动力系统相互作用的中间地带,因此其构造成因及南海海盆打开机制一直存在争论;且构造对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群的油气成藏有何作用也不甚清晰... 珠江口盆地位于太平洋俯冲的东部动力系统、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碰撞或新特提斯洋俯冲的西部动力系统相互作用的中间地带,因此其构造成因及南海海盆打开机制一直存在争论;且构造对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群的油气成藏有何作用也不甚清晰。本专辑以珠江口盆地为例,特别是以阳江东凹为精细解剖区,结合中国东部新生代盆地的研究成果,展开了以下问题讨论:(1)珠江口盆地成盆机制:是单一裂陷、多幕伸展、单次伸展-走滑,还是多幕叠合走滑模式?(2)盆地的成盆机制与洼陷的生排烃、油气成藏相关性,尤其是古近系烃源岩的形成条件与资源潜力如何?不同幕次的构造转换对"源-汇"体系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等;(3)南海海盆的打开方式和动力学机制探讨: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有关的挤出-逃逸模式、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弧后伸展模式、深部构造有关的地幔柱模式、与古南海俯冲有关的俯冲拖曳模式,还是右行右阶拉分模式?(4)中国东部近海盆地共性探讨:珠江口盆地的成盆、成藏、成烃机制是否与渤海湾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具有相似性?研究结果揭示,多期走滑拉分作用对珠江口盆地形成及其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也影响了南海及其周边盆地群的裂解和洋盆打开过程,其动力来源主要是太平洋俯冲动力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阳江东凹 南海打开 走滑拉分盆地 太平洋动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坪盆地新生代“热循环”成矿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文昌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25-226,共2页
1构造背景兰坪盆地属于西南"三江"构造带察雅-江城中生代拗陷带南部,夹于江达-维西绿春火山弧带(东)和云县-景洪火山弧带(西)之间。该盆地自中生代形成以来经历了:弧后前陆盆地(中生代)和走滑拉分盆地(新生代)两个重要演化阶... 1构造背景兰坪盆地属于西南"三江"构造带察雅-江城中生代拗陷带南部,夹于江达-维西绿春火山弧带(东)和云县-景洪火山弧带(西)之间。该盆地自中生代形成以来经历了:弧后前陆盆地(中生代)和走滑拉分盆地(新生代)两个重要演化阶段,并新生代"热循环"成矿作用在同一构造背景下形成了3种类型"矿床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坪盆地 成矿作用 新生代 热循环 中生代 走滑拉分盆地 构造背景 火山弧带 弧后前陆盆地 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