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北缘地区走滑反转构造及其深部地质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桂宏 徐凤银 +4 位作者 陈新领 马达德 马立协 苏爱国 周苏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1-204,共4页
过去普遍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冷湖—南八仙构造带的深部为向南逆冲的燕山晚期构造,浅部为向北逆冲的喜马拉雅晚期构造。但通过详细层位对比和构造分析,发现冷湖5号、6号、7号构造与南八仙构造基本为喜马拉雅晚期定型的走滑压扭构造... 过去普遍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冷湖—南八仙构造带的深部为向南逆冲的燕山晚期构造,浅部为向北逆冲的喜马拉雅晚期构造。但通过详细层位对比和构造分析,发现冷湖5号、6号、7号构造与南八仙构造基本为喜马拉雅晚期定型的走滑压扭构造,局部构造主体发育多条高角度走滑断层,构造变形集中于断裂带附近,而断裂带之间的凹陷则未发生大的变形,以沉积、沉降作用为特征。深部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揭示,柴达木盆地深部地壳存在低速层,地壳块体可能沿深部断裂带发生东西向的拆离作用。构造分析认为,在侏罗系烃源岩的排烃高峰阶段,冷湖6号构造并没有形成圈闭,而冷湖7号构造的高点与现今不一致,因而现在的构造高部位不具备原生油气藏形成条件。冷湖构造带附近为侏罗系断陷分布区,侏罗系厚度较大,原生油气藏可能分布在该带的周缘地区,包括北部斜坡、喜马拉雅运动早中期的构造圈闭与岩性-地层圈闭,继承性凹陷的深部以及由深凹陷内侧断裂带所围限的断块也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冷湖-陵间断裂带 走滑反转断层 晚喜马拉雅运动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中南洼走滑反转带的形成及其对油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柳永军 徐长贵 +2 位作者 吴奎 张江涛 朱文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21,共6页
走滑反转带对油气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结合钻井资料,分析了走滑反转带的形成机理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断裂系统表现出右旋走滑性质,断裂的发育与里德尔右旋剪切模型相对应;走滑反转带的形成主... 走滑反转带对油气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结合钻井资料,分析了走滑反转带的形成机理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断裂系统表现出右旋走滑性质,断裂的发育与里德尔右旋剪切模型相对应;走滑反转带的形成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渐新世时期,在右旋走滑挤压应力影响下,辽中南洼中央沿早期正断裂发生剧烈的抬升和平移,使凹陷中央较厚地层产生隆升,形成中央走滑反转带、伴生的同向走滑断裂和次级同向走滑断裂带;反转带控制了油气的聚集成藏,中央走滑反转带油气分布在馆陶组和明华镇组,主要为重质原油;同向走滑断裂和次级同向走滑断裂带油气分布在东营组,主要为中—轻质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反转 形成过程 油气成藏 同向滑断裂 辽中南洼 辽东湾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走滑反转构造带油气运聚与调整——以旅大22-27地区为例 被引量:14
3
作者 柳永军 徐长贵 +3 位作者 杜晓峰 李慧勇 朱文森 柴永波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6期694-697,共4页
旅大22-27走滑反转构造带位于渤海辽东湾南部海域,是渤海油田勘探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受郯庐断裂挤压作用影响,在本区形成了典型的走滑反转构造,并且在构造演化历程中始终处于较高的构造位置,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为查明该区油气... 旅大22-27走滑反转构造带位于渤海辽东湾南部海域,是渤海油田勘探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受郯庐断裂挤压作用影响,在本区形成了典型的走滑反转构造,并且在构造演化历程中始终处于较高的构造位置,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为查明该区油气成藏规律,从地化、钻井和地震等资料入手,通过对成藏期次和成藏时间的分析,首次提出该区东营组存在形成古油藏和现今油藏的2期油气成藏过程:其中古油藏形成于中新世晚期,现今油藏形成于上新世晚期;同时对2期成藏事件及条件进行了重点剖析,明确了喜山运动对本区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总结了本区油气逸散与富集机理,再现了本区的成藏过程,指出油气聚集的有利目的层系为浅层明下段和馆陶组,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机理 成藏时间 走滑反转构造 旅大22-27地区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建南盆地构造样式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陈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3-58,共6页
中建南盆地是发育于南海西部陆缘我国传统疆界线附近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大部分区域位于我国传统疆界线内。在对盆地近万千米多道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解释的基础上,对盆地的主要构造样式以及它们与油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分布面... 中建南盆地是发育于南海西部陆缘我国传统疆界线附近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大部分区域位于我国传统疆界线内。在对盆地近万千米多道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解释的基础上,对盆地的主要构造样式以及它们与油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分布面积广,沉积厚度大,油气前景良好。盆地是属于早期断陷、后期经走滑改造而成的复合型盆地,其构造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发育不同的构造样式:早期为断陷阶段,伸展型构造样式发育;中期为断坳—压扭或走滑反转阶段,产生走滑或压扭性构造样式;晚期为区域沉降阶段,以垂向沉积为主,无明显的构造样式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伸展型构造 走滑反转构造 中建南盆地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中凹陷南洼旅大21油田油气成藏条件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强 田晓平 +2 位作者 张婕茹 王少鹏 杨宏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19,共9页
综合录井、测井、地震、取心及分析化验资料,从烃源岩与油源条件、储盖组合特征、圈闭发育特征、油气运移及保存条件5个方面对辽中凹陷南洼旅大21油田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系统剖析。研究结果表明,旅大21油田的原油主要来自沙三段烃源岩,... 综合录井、测井、地震、取心及分析化验资料,从烃源岩与油源条件、储盖组合特征、圈闭发育特征、油气运移及保存条件5个方面对辽中凹陷南洼旅大21油田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系统剖析。研究结果表明,旅大21油田的原油主要来自沙三段烃源岩,且混入部分沙一段烃源岩的原油;储层以馆陶组辫状河碎屑岩为主,生储盖组合为下生中储上盖式;圈闭类型受控于中央走滑断层,西盘为半背斜构造,东盘为复杂断块构造;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断层在新构造运动时期的活化为旅大21油田创造了良好的油气运移条件,不同断块控圈断层的封堵能力具有差异性。油气藏平面上主要分布于走滑反转作用形成的西盘半背斜构造及东盘似花状构造,纵向上油气主要富集于馆陶组区域泥岩盖层下伏的馆陶组Ⅳ和Ⅴ油组,且具有单井揭示油层厚度大、连续含油井段长、油层分布集中的特点,走滑反转-区域盖层-断层侧封三元耦合对旅大21油田平面和垂向上的油气聚集具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条件 油气分布特征 走滑反转 区域盖层 断层侧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