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赤道辐合带月平均位置的能量约束研究
1
作者 黄炜充 赵树云 +2 位作者 马馨宇 王五科 邓琪敏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0-454,共15页
当前,不少研究提出在能量框架下理解赤道辐合带(ITCZ)的南北位置及移动。能量通量赤道(EFE)是能量框架下用于指示ITCZ位置的指标。已有研究发现,在年平均尺度上,EFE与ITCZ能很好地匹配,但在月尺度上情况如何,尚缺乏深入讨论。利用欧洲... 当前,不少研究提出在能量框架下理解赤道辐合带(ITCZ)的南北位置及移动。能量通量赤道(EFE)是能量框架下用于指示ITCZ位置的指标。已有研究发现,在年平均尺度上,EFE与ITCZ能很好地匹配,但在月尺度上情况如何,尚缺乏深入讨论。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计算了1979—2021年逐月的ITCZ和EFE位置,并探讨了二者在月平均上的匹配关系。在计算ITCZ和EFE位置时,既采用了已有的计算方法,也提出了改进的方法。结果发现,在气候态月平均上,ITCZ与EFE在印度洋和海洋性大陆上匹配效果好,而在太平洋上较差,但新的EFE算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太平洋上二者的匹配情况。在典型年份月平均(超强El Niño事件)中,ITCZ发生显著的南北位置异常,EFE能在一定程度上指示ITCZ的异常。通过ITCZ与EFE在不同月份和经度上的长期相关分析发现,二者在部分区域和月份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结合850 hPa辐散风场、能量通量垂直积分辐散分量场,发现ITCZ与EFE在印度洋和海洋性大陆上匹配效果好的直接原因在于850 hPa环流的辐合位置(代表ITCZ)与能量通量的辐散位置(代表EFE)对应关系很好,而在太平洋上二者的位置有一定距离。结论说明,在月尺度上EFE在一定条件下可用于指示ITCZ的位置、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即能量框架对研究ITCZ位置及其南北摆动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具体适用与否受到EFE算法、研究区域和季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 能量框架 能量通量赤道 月尺度 超强El Niñ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辐合带演变规律的分析和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马福慧 胡伯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8期15-20,共6页
根据卫星观测的OLR(射出长波辐射)资料,分析了全球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辐合带的演变规律,探讨了长江流域出现特大洪涝年的异常特征及持续性。结果表明,密切关注11月—2月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分布特征和3—6月赤道辐合带南侧低纬洋面积云... 根据卫星观测的OLR(射出长波辐射)资料,分析了全球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辐合带的演变规律,探讨了长江流域出现特大洪涝年的异常特征及持续性。结果表明,密切关注11月—2月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分布特征和3—6月赤道辐合带南侧低纬洋面积云对流的强弱,是预报长江流域特大洪涝发生的重要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 高压 赤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与西风槽相互作用与赤道辐合带的北跳 被引量:3
3
作者 仇永炎 马德贞 林玉成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9,共7页
利用历史天气图、台风年鉴,以及ECMWF和NMC再分析的风场等资料,研究盛夏一些系统的活动特征及赤道辐合带北跳及其和台风与西风槽相互作用型的关系,得到如下一些事实:①块状、自东向西移动的渤海日本海高压,准定常的、河套... 利用历史天气图、台风年鉴,以及ECMWF和NMC再分析的风场等资料,研究盛夏一些系统的活动特征及赤道辐合带北跳及其和台风与西风槽相互作用型的关系,得到如下一些事实:①块状、自东向西移动的渤海日本海高压,准定常的、河套以东西风槽,低空偏东、偏南急流等系统的活动,都有利于出现台风与西风槽相互作用,有利于出现400mm以上台风降水。②“75.8”、“84.8”和“96.8”3个台风与西风槽相互作用型年7月赤道辐合带都经过两次北跳,达到它们一年的最北位置,第一次在7月第2候,第二次在7月第4、第5候。6个不是台风与西风槽型年一般无两次北跳。③北半球赤道辐合带北跳或者是受澳大利亚冷高压的东南气流影响,或者是受西南太平洋上变性暖高压的东南气流影响,当这种东南气流越过赤道,在北半球适当环流条件下达到较北纬度产生出一连串气旋辐合带,即赤道辐合带北跳。这种越赤道气流不仅对赤道辐合带有如此作用,还能促使赤道辐合带上的热带低压发展成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西风槽 相互作用 赤道 冷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1982/1983 ENSO过程中暖池和赤道辐合带相互作用对大气表面风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夏友龙 姜达雍 仇永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一个耦合海气模式,用数值试验方法分析了1982/1983ENSO期间的暖池和赤道辐合带(ITCZ和SPCZ)的相互作用对大气表面流场和散度场的影响。结果指出,ENSO高峰期和成熟期SPCZ比ITCZ更重要(即EN... 利用一个耦合海气模式,用数值试验方法分析了1982/1983ENSO期间的暖池和赤道辐合带(ITCZ和SPCZ)的相互作用对大气表面流场和散度场的影响。结果指出,ENSO高峰期和成熟期SPCZ比ITCZ更重要(即ENSO高峰期和成熟期SPCZ与暖池相互作用比ITCZ与暖池相互作用更强烈);ENSO的形成初期和衰减期SPCZ和ITCZ同样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池 ENSO 赤道 大气 表面风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季节(6—7月)澳大利亚冷高压对赤道辐合带形成的影响
5
作者 邓良焱 薛惠娴 《热带海洋》 CSCD 1993年第4期32-38,共7页
应用车贝雪夫多项式分析过渡季节(6—7月)澳大利亚冷高压与赤道辐合带的关系,得出了对赤道辐合带北移的主要形势以及过程演变特征,最后用合成方法得到它的演变概念模式,为赤道辐合带的北移影响西太平洋及南海地区提供了中期预报的依据。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冷高压 赤道 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辐合带的季节内振荡及其与热带气旋发生阶段性的关系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舸 孙淑清 +1 位作者 张庆云 应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79-889,共11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热带气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研究了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CZ)上对流强度的季节内振荡特征及其与热带气旋生成频数阶段性变化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了它与越赤道气流、赤道西风...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热带气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研究了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CZ)上对流强度的季节内振荡特征及其与热带气旋生成频数阶段性变化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了它与越赤道气流、赤道西风和ITCZ北侧偏东风季节内振荡的关系。研究发现:(1)ITCZ对流强度的变化有明显的30~60d振荡,西太平洋(5°N^20°N,120°E^150°E)范围内的热带气旋约有2/3发生在30~60d振荡的活跃位相。(2)ITCZ季节内振荡在热带地区表现为向东传播的特征,而在副热带地区(25°N^35°N)表现出清晰的西传特征。在ITCZ季节内振荡较强年,振荡在由赤道传播至15°N左右时,与北面向南传播的振荡在该纬度附近汇合,对流强度增强,使热带气旋在此期间频繁发生。而在弱年,振荡由赤道一直向北传播至30°N附近,15°N附近的ITCZ对流较弱,热带气旋生成偏少。(3)赤道西风、105°E^110°E越赤道气流和ITCZ北侧的偏东风气流本身也存在30~60d振荡。这三支气流的30~60d振荡与ITCZ的季节内强弱变化密切相关。然而,相比之下偏东风气流的30~60d振荡和ITCZ对流强弱的30~60d振荡对应关系略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 赤道气流 季节内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带的强度变化特征及其对热带气旋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曹西 陈光华 +1 位作者 黄荣辉 陈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8-206,共9页
利用卫星资料和再分析资料讨论夏季6—8月平均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CZ)的强度变化特征及其对热带气旋的影响。首先利用120~150°E,5~20°N区域平均的对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利用卫星资料和再分析资料讨论夏季6—8月平均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CZ)的强度变化特征及其对热带气旋的影响。首先利用120~150°E,5~20°N区域平均的对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简称OLR)定义一个夏季ITCZ强度指数,再根据这个指数划分ITCZ强弱年并进行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TCZ强弱的变化与高中低层大气环流和前冬海温场有显著的关系,ITCZ强年往往伴随有副热带高压的偏北、偏弱,对流层低层出现气旋性距平风场,高层出现反气旋性距平风场,同时整个太平洋前冬的SST的分布呈现类似La Ni a的海温分布,而弱年正好相反。另一方面,ITCZ的对流强弱对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称TC)的发生和路径均有重要影响,在ITCZ强年,相应区域上的TC个数增多,同时TC路径更易于打转;而ITCZ弱年,TC个数减少,TC路径更易于向西北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统计特征 成和相关分析 (itcz) 强度变化 气旋(T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东太平洋热带辐合带降水统计特征及其与厄尔尼诺的相关性 被引量:2
8
作者 朱金双 刘宇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0-90,共11页
利用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与CMAP(CPC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降水资料以及欧洲天气预报中心月平均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资料,统计分析了中东太平洋热带辐合带(Centre and Eastern Pacifi... 利用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与CMAP(CPC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降水资料以及欧洲天气预报中心月平均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资料,统计分析了中东太平洋热带辐合带(Centre and Eastern Pacific ITCZ,CEP-ITCZ)降水在两类厄尔尼诺年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两类厄尔尼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普通年份,CEP-ITCZ平均位置约为7.6°N,强度7.25mm/day,东部型厄尔尼诺年位置偏南约2.9°,强度增强1.9mm/day;而中部型厄尔尼诺年位置偏南仅有0.2°,强度增强1.7 mm/day.不同Nio海区对CEPITCZ位置与强度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与CEP-ITCZ位置相关性最大的海区为超前一个月的Nio 3海区,而与CEP-ITCZ强度相关性最大的海区则为超前一个月的Nio 3.4(8月—次年2月)或Nio 4(3—7月)海区,影响CEP-ITCZ位置的海区主要为东太平洋,影响CEP-ITCZ强度的海区则为中太平洋.此外,CEP-ITCZ位置和强度的异常对SST异常的敏感性均在4月份达到最强,11月份达到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太平洋 (itcz) 厄尔尼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辐合带上扰动不稳定性的简单理论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谢义炳 黄寅亮 《气象学报》 CAS 1964年第2期198-210,共13页
本文采用了简单的流体力学方法,在三种模式——正压扰动层、相当正压层、三维扰动——的情况下,对赤道辐合带上的扰动切变不稳定进行了理论分析,分别给出了分析解、数值解及可能的数值解方法。分析结果证明:不稳定情况的出现,与基本气... 本文采用了简单的流体力学方法,在三种模式——正压扰动层、相当正压层、三维扰动——的情况下,对赤道辐合带上的扰动切变不稳定进行了理论分析,分别给出了分析解、数值解及可能的数值解方法。分析结果证明:不稳定情况的出现,与基本气流间切变的大小、纬度、及扰动的波长有关。一般在中高纬度分析中经常忽略的2ωcosφ是一个稳定因子。由简单到较复杂的模式分析中,可以看出实际情况是很复杂的,简单模式中所忽略的因子,可能增加了不稳定性。本文从理论上初步证实,在台风发生过程中,基本气流的动能由于不稳定转变为扰动动能,可能是一个并不是不重要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 稳定度 基本气流 扰动动能 赤道 不稳定性 分界面 台风 低压(气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SST暖水区·ITCZ对东北冷涡及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红 马福全 +1 位作者 李大为 刘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17164-17166,共3页
利用1958~1997年NCAR/NCEP再分析月平均500hPa位势高度格点资料,分析了东北冷涡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研究了海表温度(SST)和射出长波辐射(OLR)对东北冷涡及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夏季,东北冷涡与副热带高压是正相关关系... 利用1958~1997年NCAR/NCEP再分析月平均500hPa位势高度格点资料,分析了东北冷涡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研究了海表温度(SST)和射出长波辐射(OLR)对东北冷涡及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夏季,东北冷涡与副热带高压是正相关关系,GMS-SST=28℃阈值特征线与东北冷涡高度指数、副热带高压高度指数都是反位相关系,随着GMS-SST=28℃阈值特征线的逐渐北移,副热带高压减弱,东北冷涡增多、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副热高压 海表温度 赤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西太平洋大气气溶胶分布与热带天气的关系
11
作者 朱翠娟 周明煜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00-105,共6页
通过1985年至1987年 TOGA 试验,我们获得了不同热带环流条件与大气气溶胶分布之关系。在热带辐合带中,由于雨水的冲刷作用,可使气溶胶浓度值≤10μg/m^3,并且其分布与风速无关,而当无雨的时候,其浓度值可以比有雨时大一个量级。在台风... 通过1985年至1987年 TOGA 试验,我们获得了不同热带环流条件与大气气溶胶分布之关系。在热带辐合带中,由于雨水的冲刷作用,可使气溶胶浓度值≤10μg/m^3,并且其分布与风速无关,而当无雨的时候,其浓度值可以比有雨时大一个量级。在台风热带环流中,其气溶胶浓度分布在云雨带中是不均匀的。在台风雨带中,气溶胶浓度值<10μg/m^3,而在台风干带中,其值>100μ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气溶胶化学 浓度分布 台风雨 浓度值 环流 西太平洋 元素浓度 赤道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5°E和125°E越赤道气流与南、北半球环流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25
12
作者 刘向文 孙照渤 +3 位作者 倪东鸿 李维京 贾建颖 谭桂容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3-458,共16页
采用1980-2004年5-8月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将105°E和125°E越赤道气流增强过程按一定标准进行取样,并对增强过程中越赤道气流的变化特点及其相应的南、北半球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越赤道气流的增强往往对应着通道... 采用1980-2004年5-8月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将105°E和125°E越赤道气流增强过程按一定标准进行取样,并对增强过程中越赤道气流的变化特点及其相应的南、北半球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越赤道气流的增强往往对应着通道南侧或北侧从热带到副热带地区的环流调整,而这种环流调整在南半球主要指澳洲冷空气活动,在北半球主要为辐合带的变化,二者是影响越赤道气流的主要环流因子;北半球辐合带的变化与西太平洋副高的东西振荡有密切关系,前者的分布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南半球环流及越赤道气流变化对北半球热带外环流的影响情况;125°E越赤道气流比105°E越赤道气流的增强过程通常更为显著,这与它们对应的南、北半球环流调整的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气流 增强过程 澳洲冷空气活动 北半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月北极涛动对中西太平洋ITCZ活动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淼 龚道溢 毛睿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5-65,共11页
利用1979—2008年逐日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以及北极涛动(AO)指数,从日尺度上分析了中西太平洋上赤道辐合带(ITCZ)的类型及活跃程度,并研究其与AO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ITCZ存在不同的强对流中心,依据中心位置可以划分为北、南... 利用1979—2008年逐日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以及北极涛动(AO)指数,从日尺度上分析了中西太平洋上赤道辐合带(ITCZ)的类型及活跃程度,并研究其与AO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ITCZ存在不同的强对流中心,依据中心位置可以划分为北、南、赤道、双、全和弱等六种型态,其中北、南和弱型ITCZ在日尺度上频次最高,分别占总天数的30.98%、31.11%和24.05%,而赤道、双和全型ITCZ出现频次较少。AO与西北太平洋ITCZ活动的相关分析表明,2—4月AO指数与北型ITCZ频次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49,而与弱型ITCZ频次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2。当AO处于正(负)位相时,从同期至8—10月北型ITCZ活跃程度偏强(弱),而弱型ITCZ偏弱(强),在滞后1~2个月时相关达到最高。此外低层环流场以及SST也存在显著变化。当AO为正位相时,中西太平洋上赤道至15°N范围内存在异常西风气流,SST异常偏暖。这也加大了南北向SST梯度,导致赤道以北辐合加强,对流活跃,北型ITCZ频次增多。这表明AO可能是通过风场和SST来影响北型ITCZ的活动,这种海气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统计特征 赤道(itcz) 北极涛动(AO) 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强El Nio现象对其影响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殷明 肖子牛 +2 位作者 李崇银 葛耀明 贾亦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69-1078,共10页
通过统计分析,本文研究了强El Nio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TC)的活动特征并详细分析了造成2015年TC活动的大气环流特征。强El Nio年上半年TC生成偏多,台风活跃季(6—10月)TC生成偏少,登陆我国TC偏少,TC的生成位置较偏东南,并且... 通过统计分析,本文研究了强El Nio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TC)的活动特征并详细分析了造成2015年TC活动的大气环流特征。强El Nio年上半年TC生成偏多,台风活跃季(6—10月)TC生成偏少,登陆我国TC偏少,TC的生成位置较偏东南,并且台风路径多发生向东北的偏转。2015年生成的TC符合这一规律。El Nio成熟前赤道西太平洋存在大面积的西风异常,同时El Nio使得西北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而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导致热带辐合带(ITCZ)位置偏南,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2015年台风季TC数量偏少。强El Nio年台风不但整体强度偏强,个体台风的强度也偏强,这是由于强El Nio年的副热带高压面积和强度偏小,有利于TC活动的加强。强El Nio年西北太平洋东南部生成的TC偏多,并且强度偏大;东北部生成的TC偏少。2015年的TC活动特征符合上述规律,生成于我国南海的TC个数少、强度偏小。从路径上来看,2015年台风路径多呈抛物线型,发生了向东北方向的转向,进入我国南海的TC明显偏少,这与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偏东,西北太平洋上空500 hPa异常的西北气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年 西北太平洋 气旋 强El Nino (itcz)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洲北部强/弱越赤道气流对应的环流配置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向文 孙照渤 +1 位作者 李维京 黄亮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48-1362,共15页
采用1980~2004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挑选5~8月中澳洲北部越赤道气流的极强和极弱年作为典型样本,探讨了强/弱越赤道气流对应的环流系统的配置特征。结果表明:强越赤道气流通常对应北半球辐合带维持较强,或南半球澳高维持较强,亦... 采用1980~2004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挑选5~8月中澳洲北部越赤道气流的极强和极弱年作为典型样本,探讨了强/弱越赤道气流对应的环流系统的配置特征。结果表明:强越赤道气流通常对应北半球辐合带维持较强,或南半球澳高维持较强,亦或澳洲冷空气活动频繁发生的环流形势,同期西太平洋副高通常偏东或偏北;弱越赤道气流通常对应西太平洋副高的偏西或偏南,或者是西太平洋副高-辐合带共同演进过程的多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气流 澳高 澳洲冷空气活动 西太平洋副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TC高频源地与GMS-SST暖水区及ITCZ的匹配关系 被引量:13
16
作者 何丽萍 王元 马辛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0-447,共8页
利用GMS高精度遥感海表温度(SST)反演资料、外逸长波辐射(OLR)反演资料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源地及频数数据,分析了GMS-SST、赤道辐合带(ITCZ)、TC源地及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TC源地、发生频数以及强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均... 利用GMS高精度遥感海表温度(SST)反演资料、外逸长波辐射(OLR)反演资料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源地及频数数据,分析了GMS-SST、赤道辐合带(ITCZ)、TC源地及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TC源地、发生频数以及强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均具有趋暖性。GMS-SST大于等于28℃的阈值条件为西北太平洋TC发生和维持的必要条件。并且存在10°N高频收缩轴,其与由GMS-SST大于等于28℃所定义的西北太平洋暖水区,GMS-OLR小于等于240 W.m-2定义的ITCZ的时空分布及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即存在TC高频源地—GMS-SST暖水区—ITCZ三者间的匹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气旋 卫星遥感 海表温度 赤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对流性降水的逆温特征
17
作者 李秀镇 董明伦 +1 位作者 李博 王力群 《海洋预报》 2016年第1期45-52,共8页
通过对赤道辐合带降水的观测发现,热带对流性降水过程普遍存在逆温现象,为更好的解释这一现象,利用微波辐射计数据,对降水过程的大气层结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强对流降水过程中普遍存在两个"暖心",暖心之间有"冷... 通过对赤道辐合带降水的观测发现,热带对流性降水过程普遍存在逆温现象,为更好的解释这一现象,利用微波辐射计数据,对降水过程的大气层结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强对流降水过程中普遍存在两个"暖心",暖心之间有"冷泡";(2)典型逆温过程发生在对流系统边缘,对流云云顶高度均在10 km以上;(3)逆温现象出现时存在水汽密度和液态水含量大值区。近地面"暖心"下方和第二"暖心"内部水汽密度和液态水含量较小,两个"暖心"之间存在大值中心。第二"暖心"之上水汽密度较小,液态水含量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 温度廓线 逆温 CIS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赤道西风的变动及其与低纬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世刚 喻世华 《热带海洋》 CSCD 1998年第2期67-73,共7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世界气象组织(ECMWF/WMO)1981-11-1982-10逐日2.5°×2.5°网格点资料,按赤道西风判别指数确定了赤道西风的范围,讨论了这支基本气流的结构及季节演变特征,以及它和这一地区环流的关系。
关键词 赤道西风 印度洋 低纬环流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印度洋—太平洋海面经向风的年际低频振荡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一汇 吕竞夕 高士英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11,共10页
通过对 COADS1950—1979年海面经向风和海温资料的分析,本文探讨了印度洋—太平洋近赤道地区经向风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厄尼诺发生发展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热带太平洋辐合带系统与海温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趋势,冬季赤道辐合带和高海... 通过对 COADS1950—1979年海面经向风和海温资料的分析,本文探讨了印度洋—太平洋近赤道地区经向风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厄尼诺发生发展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热带太平洋辐合带系统与海温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趋势,冬季赤道辐合带和高海温位于南半球,夏季位于北半球。厄尼诺年经向风发生异常,近赤道地区出现强烈的经向风辐合。(2)近赤道经向风存在准2年(QBO),准3.5年(SO)和准5年(FYO)3种年际低频振荡。QBO对厄尼诺年经向风异常起着重要作用,SO 对厄尼诺年和冷水年的经向风变化均十分重要,这两种振荡可以很好的拟合经向风的实际变化,FYO 则起着加强的作用。(3)经向风年际低频振荡起源于印度洋—海洋大陆和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南北半球冬季风异常和东太平洋沿岸地区信风异常是其主要原因。(4)季风—信风(V)相互作用表现为当异常经向风扰动从季风区东传到信风区时明显增幅,这与信风区海气系统之间时间尺度约1年的自我正反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风 赤道印度洋 低频振荡 东太平洋 海温 赤道地区 太平洋 太平洋地区 季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概况 被引量:2
20
作者 钱传海 马德贞 +1 位作者 王东生 薛建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0-44,共5页
利用天气图、台风年鉴、GMS卫星云图、ECMWF格点资料等分析总结了 199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风暴的活动特点 ,并对这些特点做了天气气候背景的分析。
关键词 气旋 副热高压 赤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