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的EEOF分析及与厄尔尼诺的关系 被引量:5
1
作者 杜华栋 李婧 +1 位作者 叶志敏 兰伟仁 《海洋预报》 2006年第4期21-27,共7页
通常气候变量场在时间上存在着显著的自相关及交叉相关,扩展的经验正交函数(ExtendedEOF,以下记作EEOF)分析是在经典的EOF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同时考虑了要素的空间和时间相关性,可以得到变量场的移动性分布结构。本文通过对赤道太平洋... 通常气候变量场在时间上存在着显著的自相关及交叉相关,扩展的经验正交函数(ExtendedEOF,以下记作EEOF)分析是在经典的EOF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同时考虑了要素的空间和时间相关性,可以得到变量场的移动性分布结构。本文通过对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SOTA)场的EEOF分解,发现第一特征向量是关于ElNino的模态,它反映了ElNino的发生持续消亡的整个过程,对应的时间系数(第一主分量)与Nino3指数有很好的同时相关。第二特征向量是关于西太平洋暖池的模态,它反映了西太平洋暖池从暖位相到冷位相(同时东太平洋从冷位相到暖位相)的过程,第二主分量与滞后6~10个月的Nino3指数有很好的相关性。这两个主分量不但有助于了解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过程,而且为厄尔尼诺的预报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 EEOF分解 厄尔尼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类ENSO事件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赵永平 陈永利 +2 位作者 张勐宁 王凡 吴爱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3,共7页
基于美国马里兰大学提供的海洋同化(SODA)月平均资料,用个例和合成分析方法,剖析了两类ENSO事件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演变特征。结果指出,东部型ENSO事件的初始海温异常源来自赤道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中心沿气候温跃层向东向上传送,... 基于美国马里兰大学提供的海洋同化(SODA)月平均资料,用个例和合成分析方法,剖析了两类ENSO事件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演变特征。结果指出,东部型ENSO事件的初始海温异常源来自赤道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中心沿气候温跃层向东向上传送,至赤道东太平洋表层形成ENSO事件。东部型ENSO冷暖事件互为初始场,在形成某一位相的ENSO事件的过程中也同时为相反位相的ENSO事件准备条件。中部型ENSO事件的初始海温异常源出现在赤道中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中心沿气候温跃层向东向上传送至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形成ENSO事件。中部型ENSO事件多在前次事件减弱中断后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事件 赤道太平洋表层 海温异常 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特征与ENSO循环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永利 赵永平 +2 位作者 张勐宁 王凡 吴爱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9-45,共7页
用美国马里兰大学提供的海洋同化(SODA)月平均资料,分析了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演化特征,讨论了它们对ENSO循环的影响.结果指出,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和年代际变率具相似的ENSO模分布和演变过程,二者均... 用美国马里兰大学提供的海洋同化(SODA)月平均资料,分析了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演化特征,讨论了它们对ENSO循环的影响.结果指出,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和年代际变率具相似的ENSO模分布和演变过程,二者均以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显著的异常中心与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温异常中心显著反号为主要分布特征,其演变过程通过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中心沿海洋气候温跃层向东向上传播来完成.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变率决定了ENSO循环,年代际变率对ENSO循环也有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在中太平洋, 造成ENSO模的年代际变化.当年代际变率处于正常状态时,ENSO循环基本上是东部型冷暖事件之间的转换;当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位相相同时,ENSO事件强度将会加强和持续,并出现中部型ENSO事件;当二者位相相反时, ENSO事件强度将会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循环 赤道太平洋表层海温异常 年际和年代际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模态在ENSO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正奇 刘玉国 +1 位作者 哈瑶 张桁正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5-261,共7页
利用美国马里兰大学海洋同化月平均再分析资料(SODA),分离出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的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利用经验正交分解(EOF)方法分别得到SOTA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的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重点分析了第二模态在ENSO循环中... 利用美国马里兰大学海洋同化月平均再分析资料(SODA),分离出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的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利用经验正交分解(EOF)方法分别得到SOTA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的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重点分析了第二模态在ENSO循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的第一模态为偶极子分布,此分布型是ENSO循环冷暖位相在次表层的同时表现。第二模态以次表层范围较广的海温异常趋势一致分布为显著特征,该模态是ENSO循环演变过程的重要环节。第二模态时间系数与Ni o-3.4指数具有较好的超前相关性,可作为ENSO事件的预测前兆信号,合成和个例分析验证了这一次表层信号的预测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循环 表层海温异常模态 预测信号 赤道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与次表层海温异常 被引量:8
5
作者 吴海燕 李崇银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33,共10页
通过对1958—2001年的SODA海温资料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得到了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态,该模态在海表及次表层的时空演变特征的分析表明,在赤道西印度洋、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偏高(低)时,赤道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的海温偏低(高)。... 通过对1958—2001年的SODA海温资料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得到了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态,该模态在海表及次表层的时空演变特征的分析表明,在赤道西印度洋、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偏高(低)时,赤道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的海温偏低(高)。该综合模态既有年际变化特征,还有年代际变化特征,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以负指数为主转变为以正指数为主。对1958—2001年强正、负指数事件合成分析结果得知,综合模也存在着显著的年变化特征,在2—4月份偏弱,最强出现在10月份。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与赤道东太平洋次表层、赤道东印度洋次表层与西印度洋次表层有一种反位相的变化。次表层海温异常在东太平洋、西印度洋分别沿着南北纬10°左右向西太平洋、东印度洋传播并向赤道扩展,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的次表层海温异常则分别沿赤道向东太平洋、西印度洋传播汇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 表层海温异常 合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变异及其对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锦年 何宜军 +3 位作者 孙树远 许兰英 宋贵霆 张艳慧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44,共10页
应用热带太平洋上层XBT温度资料 ,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区 ( 0°~ 1 6°N ,1 2 5°~ 1 4 5°E)上层海洋的变化特征以及与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 ,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垂向温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 ... 应用热带太平洋上层XBT温度资料 ,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区 ( 0°~ 1 6°N ,1 2 5°~ 1 4 5°E)上层海洋的变化特征以及与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 ,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垂向温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 ,尤其在次表层 ( 1 2 0~ 2 0 0m)的变化最为明显 .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冷暖信号明显早于西太平洋次表层的海温异常 .分析发现 ,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海温异常是导致整个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变异的关键区 ,当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冷暖信号加强时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暖池 表层冷暖信号 厄尔尼诺 拉尼娜 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与ENSO循环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3
7
作者 穆明权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47-460,共14页
利用 1 964~ 1 993年的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资料 ,进一步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与ENSO循环的关系。合成及相关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表明 ,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的暖 (冷 )异常及其东传对ENSO的发生起着十分重要、且更直接的... 利用 1 964~ 1 993年的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资料 ,进一步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与ENSO循环的关系。合成及相关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表明 ,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的暖 (冷 )异常及其东传对ENSO的发生起着十分重要、且更直接的作用。然而 ,赤道西太平洋异常纬向风是造成次表层海温异常东传的重要原因 ,而纬向风的异常又是由于东亚冬季风异常活动所引起的 ,这间接地说明了异常东亚冬季风对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距平东传的重要作用。通过研究还发现 ,ENSO发生后 ,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将有次表层暖 (冷 )海温距平沿着 1 0~ 2 0 oN纬带西传 ,这是导致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发生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 ,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与ENSO循环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暖池 ENSO循环 表层 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代际变率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陈永利 赵永平 +1 位作者 王凡 冯俊乔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85-796,共12页
利用近50年月平均的SODA海洋同化资料和NCEP大气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年代际变率主要分布型以及与之相关的亚洲-北太平洋-北美地区上空异常大气环流场,并揭示了类ENSO模态与中国气候异常之间的联系。得到主... 利用近50年月平均的SODA海洋同化资料和NCEP大气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年代际变率主要分布型以及与之相关的亚洲-北太平洋-北美地区上空异常大气环流场,并揭示了类ENSO模态与中国气候异常之间的联系。得到主要结果:(1)热带太平洋SOTA年代际变率有两种类ENSO模态。第一模为类ENSO事件成熟期热带太平洋年代际SOTA状态;第二模为类ENSO过渡期热带太平洋年代际SOTA状态。二者组合构成类ENSO事件40年左右及其背景下13年左右的周期振荡。(2)类ENSO事件对亚洲-北太平洋-北美上空中高纬和副热带大气系统年代际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类El Ni o成熟期间冬季,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经向型发展,贝加尔湖高压脊加强,西太平洋副高偏强、位置偏西,蒙古高原为较强的异常反气旋环流。类El Ni o衰退期(类La Ni a发展期)夏季,贝加尔湖低压槽加深,乌拉尔山高压脊加强,西太平洋副高偏弱,新疆-河套地区为较强的异常反气旋环流距平。类La Ni a事件时相反。(3)热带太平洋类ENSO事件通过影响中高纬和副热带大气系统,造成中国北部地区上空南风距平的年代际变化,进而导致东亚季风和中国气候异常。类El Ni o事件成熟期,中国北部地区上空多异常偏北风,东亚季风弱,华北少雨,长江中、下游多雨;类El Ni o衰退(类La Ni a发展)期,中国北部地区上空亦为异常偏北气流,东亚季风较弱,华北少雨。中国气候异常型主要取决于类ENSO第一模态,而第二模态主要视位相异同来加强或减弱第一模态。两个类ENSO模态的共同作用导致1978年前后中国气候跃变和华北地区持续20余年的干旱。近期类ENSO模的振荡从1998年左右开始转为类La Ni a模态,大致在2018年左右结束。在此期间,华北降水有望增加,长江中、下游降水可能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表层海温异常 类ENSO 年代际变率 中国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变率的信号通道与ENSO循环 被引量:7
9
作者 陈永利 李琦 +1 位作者 赵永平 王凡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7-666,共10页
利用SODA海洋同化资料,分析了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年际信号变异特征与ENSO循环的联系。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的年际变率表现为以160°W为纵轴的东西向和以6°—8°N为横轴的南北向的跷跷板分布,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中... 利用SODA海洋同化资料,分析了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年际信号变异特征与ENSO循环的联系。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的年际变率表现为以160°W为纵轴的东西向和以6°—8°N为横轴的南北向的跷跷板分布,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洋的SOTA则与热带西太平洋SOTA同号,但强度较弱,这些变化都与ENSO事件密切相关,是ENSO事件的两个主要模态,具57和44个月显著周期。ENSO循环期间,热带西太平洋SOTA强信号中心沿赤道东传,到达赤道东太平洋后加强并北扩,导致ElNi?o或LaNi?a事件,同时从热带西太平洋有较弱SOTA信号向东北和西南传播,在南、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域产生弱SOTA;同期位于热带东太平洋反号的SOTA强信号中心沿10°—15°N(平均12°N)西传,至热带西太平洋后加强并南扩,为下次LaNi?a或ElNi?o事件准备条件,同时在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洋还存在着反号弱的SOTA。如此周而复始,完成ENSO循环。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年际变化信号除在赤道及以北的热带太平洋存在一个逆时针方向的传播通道外,同时在热带西太平洋有异常信号向南、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域传播,并指出ENSO循环期间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变率信号传播的可能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表层海温异常 温跃层 年际变率信号通道 ENSO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可能途径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丽平 靳莉莉 管兆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88-1000,共13页
利用Godas月平均次表层海温资料,分析了冬、春季和夏季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层际相似性特征,据此对次表层海温进行分层。在此基础上研究了500hPa位势高度场、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中国夏季降水三者之间的时滞相关关系,发现春季北太平洋次... 利用Godas月平均次表层海温资料,分析了冬、春季和夏季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层际相似性特征,据此对次表层海温进行分层。在此基础上研究了500hPa位势高度场、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中国夏季降水三者之间的时滞相关关系,发现春季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是联系前、后期大气环流的关键因素。前期冬季大气环流对春季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影响最显著,春季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又持续影响同期及后期夏季大气环流异常。异常的夏季大气环流与同期表层、次表层海温相互作用,共同造成夏季长江流域与华北、华南降水出现相反异常的分布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表层海温异常 大气环流异常 中国夏季降水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太平洋次表层要素变化特征及其与表面风应力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曾刚 孙照渤 +1 位作者 倪东鸿 陈海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5-150,共6页
利用EOF方法,讨论了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散度、表面风应力和纬向流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次表层要素场EOF的前2个主分量占其总量的主要部分,第2主分量的变化超前第1主分量8月左右;次表层温度、异常散... 利用EOF方法,讨论了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散度、表面风应力和纬向流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次表层要素场EOF的前2个主分量占其总量的主要部分,第2主分量的变化超前第1主分量8月左右;次表层温度、异常散度、表面风应力基本同步变化且超前纬向流变化3~4月。推断其可能关系为:赤道太平洋表面西(东)风应力异常一赤道太平洋海水次表层上层异常辐合(辐散)、下层异常辐散(辐合)一海水异常下沉(上翻),使得次表层海水温度的异常升高(降低),并促使次表层纬向海流的异常向西(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太平洋 表层 EOF 可能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的立体EOF分析及其与ENSO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立峰 许建平 何金海 《海洋预报》 2005年第4期27-35,共9页
应用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资料构造了一个立体的西低东高的四级阶梯模型,使用EOF方法对此模型进行时空分解,并讨论与ENSO循环的关系。结果表明,EOF分解的前两个主分量方差贡献达到42.58%,其中第一主分量代表了暖池-厄尔尼诺(拉尼娜)模态... 应用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资料构造了一个立体的西低东高的四级阶梯模型,使用EOF方法对此模型进行时空分解,并讨论与ENSO循环的关系。结果表明,EOF分解的前两个主分量方差贡献达到42.58%,其中第一主分量代表了暖池-厄尔尼诺(拉尼娜)模态;第二主分量代表了次表层温度距平的东西运移模态。后者存在着突变和渐变两个过程,在赤道及其附近,由冷位相变暖位相为渐变过程,暖位相变冷位相是突变过程,在赤道外南北纬10°附近则反之,厄尔尼诺正是东西运移模态突变的结果。时滞相关分析估算,一次ENSO循环的平均周期约为41个月,即3.42a,厄尔尼诺、拉尼娜模态与温度距平的东西运移模态的位相差平均约为9.7个月。运用逐步回归法求得一个对nino3指数预报效果比较理想的预报方程,其中EOF分解的第一时间系数对nino3距平指数有重要的预报价值,第二时间系数对nino3距平指数预报意义虽然不如第一时间系数明显,但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海温距 太平洋 阶梯模型 ENSO循环 nino3指数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与南海夏季风建立关系初探 被引量:9
13
作者 高辉 何金海 张芳华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1-357,共7页
通过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异常年份前期 0~ 40 0 m深度次表层海温的异常分布进行了讨论 ,发现北太平洋 (1 50°E~ 1 50°W,3 5~ 50°N)区域对季风爆发时间的早晚有着较为持续的影响 ,前冬 1 2 0~ 3 0 0 ... 通过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异常年份前期 0~ 40 0 m深度次表层海温的异常分布进行了讨论 ,发现北太平洋 (1 50°E~ 1 50°W,3 5~ 50°N)区域对季风爆发时间的早晚有着较为持续的影响 ,前冬 1 2 0~ 3 0 0 m深度尤其显著 ,具体表现为当前冬该海域海温偏低时 ,季风爆发偏晚 ,反之偏早 ;并通过定义一个北太平洋热力参数以表征该区域的热力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表层海温 南海夏季风 爆发日期 相关分析 合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次表层三维海温距平场的EOF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立峰 许建平 何金海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43,共9页
应用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资料构造了一个立体的西低东高的四级阶梯模型,使用EOF方法对此模型进行时空分解,重点讨论了分解结果与ENSO循环的关系,并对Nino 3距平指数进行试预报,结果表明,用EOF分解的第一主分量代表暖池-厄尔尼诺(拉尼娜... 应用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资料构造了一个立体的西低东高的四级阶梯模型,使用EOF方法对此模型进行时空分解,重点讨论了分解结果与ENSO循环的关系,并对Nino 3距平指数进行试预报,结果表明,用EOF分解的第一主分量代表暖池-厄尔尼诺(拉尼娜)模态,第二主分量代表次表层温度距平的东西运移模态,厄尔尼诺事件正是东西运移模态突变的结果。时滞相关分析估算,一次ENSO循环的平均周期约为41个月,厄尔尼诺、拉尼娜模态与温度距平的东西运移模态的位相差平均约为9.7个月。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得到超前Nino 3距平指数3、6和12个月的3个预报方程。预报结果表明,第一、第二时间系数对Nino 3距平指数均具有一定的预报价值,预报时效可达1 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海温距 阶梯模型 ENSO循环 热带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期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与东亚夏季风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胜利 李锋 葛非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利用1979—2012年日本气象厅次表层海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前期冬季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并讨论了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前期冬季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与后期东亚夏季风强弱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冬季次... 利用1979—2012年日本气象厅次表层海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前期冬季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并讨论了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前期冬季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与后期东亚夏季风强弱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冬季次表层海温呈现东正西负的类El Nio分布型时,夏季副热带高压偏强,西北太平洋地区受反气旋型环流控制,能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长江和淮河流域,有利于水汽在该区域辐合,为夏季降水偏多创造了条件,此时东亚夏季风活动整体偏弱,反之亦然。但类El Nio分布型对东亚夏季气候变化的影响较类La Nia分布型更显著。此外,冬季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可能通过其自身能够持续性地影响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异常,次表层海温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发展和移动趋势:冬季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冷(暖)海温不断堆积,沿温跃层向东传播使得中东太平洋次表层海温逐渐变冷(暖),冷(暖)海温上翻加强使得海表温度异常,进一步影响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并在东亚地区形成经向遥相关波列,通过西北太平洋地区异常反气旋(气旋)环流的作用,影响东亚地区大气环流以及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表层海温异常 ENSO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东亚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太平洋温度、流场距平EOF分析及与厄尔尼诺的关系 被引量:17
16
作者 蔡怡 王彰贵 +1 位作者 余宙文 陈幸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18,共7页
利用EOF分析方法,讨论了最近20a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温度、纬向流距平与厄尔尼诺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海温距平EOF分析第一、二主分量占总量的近80%,其中第一主分量类似于厄尔尼诺模态,第二主分量类似于暖池模态;后一模态存在着突... 利用EOF分析方法,讨论了最近20a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温度、纬向流距平与厄尔尼诺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海温距平EOF分析第一、二主分量占总量的近80%,其中第一主分量类似于厄尔尼诺模态,第二主分量类似于暖池模态;后一模态存在着突变和渐变两种过程,其中由冷位相变暖位相过程为渐变过程,而暖位相变冷位相过程为突变过程.厄尔尼诺事件是赤道西太平洋暖池突变过程的结果.赤道太平洋纬向流距平EOF的第二主分量代表赤道西太平洋潜流和东太平洋南赤道流的变化,这个模态存在着半年左右的振荡和与厄尔尼诺同位相的年际振荡两种频率.另外,它还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赤道西太平洋潜流和东太平洋南赤道流减弱是产生厄尔尼诺的必要条件.统计回归分析表明,赤道太平洋海温距平和纬向流距平EOF的第二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均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 太平洋 EOF分析 厄尔尼诺 年代际变化 统计回归分析 拉尼娜 海温距 纬向流距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联合模及其气候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崇银 黎鑫 +2 位作者 杨辉 潘静 李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5-523,共19页
本文基于观测资料和LICOM2.0模拟结果的分析研究,简要介绍讨论了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联合模(PIOAM)的存在、特征、演变及其影响等问题。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资料进行EOF分解,都清楚表明其第一... 本文基于观测资料和LICOM2.0模拟结果的分析研究,简要介绍讨论了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联合模(PIOAM)的存在、特征、演变及其影响等问题。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资料进行EOF分解,都清楚表明其第一分量在热带太平洋—印度洋的空间形态与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联合模(PIOAM)非常相似,说明PIOAM是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实实在在存在的一种海温异常模态。对应PIOAM的正、负位相,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夏季(JJA)850 h Pa距平风场有近乎相反的异常流场形势;对流层低层的Walker环流支和亚洲夏季风都出现了不同特征的(近乎相反)异常;在PIOAM正(负)位相将使得100 h Pa的南亚高压位置偏东(西)。对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温跃层曲面上的海温异常(为了方便将其称为SOTA)进行EOF分解,发现其第一模态也是一个三极子模态,即当赤道中西印度洋大部分海域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分海域偏暖(偏冷)时,赤道东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大部分海域则偏冷(偏暖);它与太平洋—印度洋表层的PIOAM十分类似,也表明PIOAM在海洋次表层也是存在的。高分辨海洋环流模式LICOM2.0的模拟结果,无论是对太平洋—印度洋表层还是次表层的PIOAM的特征和演变都刻画得很好,这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说明PIOAM是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实际存在的一种海温变化模态。PIOAM正、负位相不仅对亚洲及西太平洋地区的天气气候有非常不一样的影响(不少地方有反向的特征),还会对南北美洲和非洲一些地区产生不同影响;而且其影响与单独的厄尔尼诺(El Ni?o)及印度洋偶极子(IOD)都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 联合模(PIOAM) EOF分解 高分辨海洋环流模式 LICOM2.0 海洋表层 气候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事件中次表层海温距平在10°N附近向西传播的机理 被引量:7
18
作者 巢纪平 蔡怡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5-390,i0001,共7页
在最大温度距平的极值曲面上,对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在这个曲面上的次表层海温距平,一般从西太平洋暖池附近沿赤道向东传播,然后在东太平洋95°W附近向两极传播,并在10°N附近(北半球比南半球清楚)向西传播,再在140°E暖池... 在最大温度距平的极值曲面上,对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在这个曲面上的次表层海温距平,一般从西太平洋暖池附近沿赤道向东传播,然后在东太平洋95°W附近向两极传播,并在10°N附近(北半球比南半球清楚)向西传播,再在140°E暖池海域传向赤道,形成一个信号传播的回路。文章试图研究东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信号在10°N附近向西传播的可能机制。低空850 hPa风场的资料分析表明,当ENSO处在暖(冷)位相时,东太平洋沿岸附近将出现经向风,首先在经向风的吹引下,将产生沿岸的Kelvin波,进而在经向风的辐散(辐合)作用下,通过沿岸的上升(下沉)流在各个纬度激发出向西的Rossby波,但理论表明在与观测接近的周期性经向风作用下由Kelvin波产生的沿岸上升(下沉)流在10°N附近最大,因此在那个纬度附近Rossby波的振幅最大,更易将距平意义下的冷(暖)水传向西太平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Kelvin和Rossby波 扰动向西传播 海温距 ENSO事件 信号传播 表层 KELVIN波 ROSSBY波 西太平洋暖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热状况变化特征及其东传过程 被引量:14
19
作者 陈锦年 王宏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9-673,共5页
应用JEDAC海温和SODA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WPWP)的热状况变化特征,探讨了WPWP的热含量变化与不同深度海温变化,特别是与表层和次表层海温场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研究了WPWP异常海温东传过程中与温跃层变化之间的关系,最后... 应用JEDAC海温和SODA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WPWP)的热状况变化特征,探讨了WPWP的热含量变化与不同深度海温变化,特别是与表层和次表层海温场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研究了WPWP异常海温东传过程中与温跃层变化之间的关系,最后讨论了赤道潜流在异常海温东传过程的作用。结果表明,WPWP区域的热含量变化与次表层的海温变化具有相同变化趋势。WPWP区域的热含量变化与次表层海温达到(超过)99.9%信度检验的相关出现在次表层海温变化超前热含量变化的12个月至次表层海温变化滞后热含量变化12个月,最佳相关出现在同期,相关系数r=0.92(样本n=552)。WPWP区域的热含量变化与SST达到99.9%信度检验的相关只出现在热含量滞后SST5个月至同期。这一结果表明,WPWP区域的热含量变化主要体现了次表层海温场的变化特征。由此认为,WPWP区域热含量变化(次表层海温场)对气候变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东向传播对ENSO的贡献上。由WPWP异常海温沿赤道东传过程和温跃层变化之间的关系可知,温跃层变化滞后于WPWP区域东传的异常海温,在WPWP区域异常海温东传过程中,赤道潜流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PWP 热含量 表层异常海温 SST 温跃层 赤道潜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次表层海温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秀芝 李江龙 王东晓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6-163,I003,共9页
分析了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 ,与热带太平洋至印度洋 0~ 4 0 0m海水海温距平场的相关关系 ,发现南海夏季风在 12 0m层的信号最强 ,并且与ENSO循环有关。根据相关场反映的信息对季风强度与海温场分类 ,针对其中 4种情况对 12 0m层海温距平... 分析了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 ,与热带太平洋至印度洋 0~ 4 0 0m海水海温距平场的相关关系 ,发现南海夏季风在 12 0m层的信号最强 ,并且与ENSO循环有关。根据相关场反映的信息对季风强度与海温场分类 ,针对其中 4种情况对 12 0m层海温距平和 85 0hPaU分量进行合成分析 ,发现热带海温异常影响南海夏季风强度 ,季风强弱反过来改变海温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海温距 表层 ENSO循环 海温 海温异常 热带太平洋 关系研究 改变 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