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主衣壳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2
1
作者 苏友禄 郭志勋 +2 位作者 冯娟 闫云锋 喻达辉 《南方水产》 2010年第6期8-13,共6页
把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神经坏死病毒(RGNNV)主衣壳蛋白(MCP)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载体pRSETA-MCP转化至大肠杆菌(Estherichia coli)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主要以不可溶的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量... 把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神经坏死病毒(RGNNV)主衣壳蛋白(MCP)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载体pRSETA-MCP转化至大肠杆菌(Estherichia coli)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主要以不可溶的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量约44.5kD。通过Ni-NTA-Agarose亲和层析柱纯化,经分析纯度达90%,之后免疫新西兰兔制备抗血清,ELISA效价达1:12800以上。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该血清与表达的重组蛋白有较强反应,说明通过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 主衣壳重组蛋白 多克隆抗体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对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NA破坏效果的评价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2
作者 李晋 史成银 +1 位作者 王胜强 粟子丹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25,共8页
本研究依据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ed-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RGNNV)RNA2的序列,在其3′端设计反转录引物,在5′端设计PCR扩增引物,构建了一种可以评价RNA链相对完整性的RT-PCR方法,命名为LR RT-PCR(Left reverse tr... 本研究依据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ed-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RGNNV)RNA2的序列,在其3′端设计反转录引物,在5′端设计PCR扩增引物,构建了一种可以评价RNA链相对完整性的RT-PCR方法,命名为LR RT-PCR(Left reverse transcript Right amplify RT-PCR),并对该方法的引物浓度、Mg2+浓度、d NTPs浓度、退火温度4个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优化后的LR RT-PCR反应体系为:引物浓度0.2μmol/L、Mg2+浓度4 mmol/L、d NTPs浓度0.5 nmol、退火温度60℃。本研究建立的LR RT-PCR方法灵敏度高,可以检出1 pg的RGNNV RNA2标准品;该方法特异性强,与RSIV等鱼类常见病毒、鳗弧菌等常见水产病原菌以及石斑鱼RNA均不产生交叉反应。应用建立的LR RT-PCR方法对臭氧破坏RGNNV RNA2的效果进行评价,发现当臭氧浓度由0.3 mg/L依次增加为0.5、1.0、2.0 mg/L时,LR RT-PCR的扩增产物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结果表明,建立的LR RT-PCR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价臭氧对RGNNV RNA2的破坏效果,适用于养殖场评估臭氧对RGNNV的消毒效果,并对RGNNV进行检测和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 RT-PCR 检测 臭氧 消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亚湾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分离株的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黄剑南 林蠡 +4 位作者 翁少萍 王云新 刘付永忠 张海发 何建国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75-80,共6页
用鱼类细胞株SSN-1(斑鳢细胞株1)对分布在大亚湾赤点石斑幼鱼的神经坏死病毒(大亚湾株)进行感染实验。在25℃的培养条件下接种3天后,病毒株可以导致细胞出现明显的致细胞病变作用:细胞变圆,有颗粒,细胞质有空泡,细胞在接种3~6天... 用鱼类细胞株SSN-1(斑鳢细胞株1)对分布在大亚湾赤点石斑幼鱼的神经坏死病毒(大亚湾株)进行感染实验。在25℃的培养条件下接种3天后,病毒株可以导致细胞出现明显的致细胞病变作用:细胞变圆,有颗粒,细胞质有空泡,细胞在接种3~6天后部分或者全部脱落,表明此病毒株对暖水条件比较适应。病毒在组织中的滴度为10m(TCID50)g^-1。分别用HaeⅢ酶和Sau3AI酶对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片段T2(约870bp)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研究表明,其结果和日本的赤点石斑神经坏死病毒一致。对19株神经坏死病毒部分外壳蛋白氨基酸序列(276个氨基酸)进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大亚湾株属于赤点石斑神经坏死病毒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坏死病毒 赤点石斑鱼 病毒 分离株 外壳蛋白基因 斑鳢 接种 基因型分析 滴度 细胞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MCP基因原核表达条件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苏友禄 冯娟 +3 位作者 孙秀秀 郭志勋 闫云锋 黄剑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422-2424,2429,共4页
[目的]优化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主衣壳蛋白(MCP)基因的原核表达条件。[方法]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MCP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RSETA-MCP,以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在不同培养基、温度、pH值条件下进... [目的]优化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主衣壳蛋白(MCP)基因的原核表达条件。[方法]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MCP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RSETA-MCP,以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在不同培养基、温度、pH值条件下进行诱导表达。[结果]重组菌在SOB和LB培养基、pH值7.0、37℃条件下表达量最高,所得的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44.5 kD。[结论]该研究为RGNNV-MCP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点石斑鱼 神经坏死病毒 主衣壳蛋白 表达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坏死病毒在赤点石斑鱼组织中的分布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晓丹 胡先勤 +12 位作者 黄剑南 翁少萍 王文文 陈文捷 秦真东 董星星 周洋 刘小玲 姬伟 张学振 郭志勋 何建国 林蠡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76-882,共7页
研究采用地高辛原位杂交和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分别检测病毒RNA2和衣壳蛋白在患病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稚鱼中分布。地高辛检测结果表明病毒RNA2主要分布在脑、脊髓、视网膜和鳃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和地高辛检测结果一致,表明病毒... 研究采用地高辛原位杂交和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分别检测病毒RNA2和衣壳蛋白在患病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稚鱼中分布。地高辛检测结果表明病毒RNA2主要分布在脑、脊髓、视网膜和鳃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和地高辛检测结果一致,表明病毒靶器官主要也是脑、脊髓、视网膜和鳃。肠道中几乎检测不到阳性信号,可能不是病毒的靶器官。因此可以推测神经坏死病毒感染赤点石斑鱼的主要途径是鳃,而不是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坏死病毒 赤点石斑鱼 地高辛原位杂交 免疫荧光 组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基因组RNA1和RNA2序列测定及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陈晓艳 翁少萍 +3 位作者 吕玲 黄剑南 殷志新 何建国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3-77,共5页
根据GenBank数据库公布的鱼类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necrosisvirus,NNV)同源序列设计了7对特异性引物,采用RT_PCR方法扩增出目的片断,将PCR产物测序和分析。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神经坏死病毒(orange_spottedNNV,OGNNV)基因... 根据GenBank数据库公布的鱼类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necrosisvirus,NNV)同源序列设计了7对特异性引物,采用RT_PCR方法扩增出目的片断,将PCR产物测序和分析。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神经坏死病毒(orange_spottedNNV,OGNNV)基因组由两个片断(RNA1和RNA2)组成,RNA1由3103个核苷酸组成,含有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982个氨基酸;RNA2由1433个核苷酸组成,含有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338个氨基酸。OGNNV基因组与新加坡GGNNV(greasygrouperNNV)的基因组有高度的相似性。分析病毒的RNA2序列发现:OGNNV与DGNNV(dragongrouperNNV)、RGNNV(redspottedNNV)和GGNNV的亲缘关系很近,并且具有相同的中和位点;分析病毒的RNA1序列,发现在OGNNV的RNA1序列中同样可以找到依赖RNA的RNA聚合酶的6个模序(motif)。根据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OGNNV属于RGNNV血清型的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神经坏死病毒 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β诺达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主衣壳蛋白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被引量:7
7
作者 陈晓艳 翁少萍 +1 位作者 殷志新 何建国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3-86,共4页
将含有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神经坏死病毒(orange-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OGNNV)主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载体pET32a_MCP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融合表达,经SDS_PAG... 将含有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神经坏死病毒(orange-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OGNNV)主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载体pET32a_MCP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融合表达,经SDS_PAGE分析和Western_blot鉴定,证实了重组大肠杆菌融合表达了斜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主衣壳蛋白。表达的融合蛋白主要以不可溶的包涵体形式存在,提取的包涵体中融合蛋白含量占60%以上,经柱层析纯化蛋白,纯化度达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 神经坏死病毒 主衣壳蛋白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NA干扰的转染条件优化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黄桂菊 喻达辉 +4 位作者 柳明 潘俐玲 王晓宁 曾令兵 龙华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3-98,共6页
克隆了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的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序列并构建了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与MCP基因的融合真核表达载体pEGFP-MCP,设计了3对针对MCP基因序列的小片段干扰性RNA(Small... 克隆了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的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序列并构建了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与MCP基因的融合真核表达载体pEGFP-MCP,设计了3对针对MCP基因序列的小片段干扰性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序列(NNV-001、NNV-002、NNV-003),开展了转染方法、转染剂量与转染效果的研究,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EGFP-MCP和不同剂量的siRNA共转染导入黑头呆鱼肌肉(FHM)细胞.结果表明,用无血清培养基转染、4-6 h后换液的转染方法,比不换液、只将转染混合物代替同体积培养基的转染方法效率高;当质粒的转染量为50、70、100和150 ng时,100 ng的转染量为最合适;在pEGFP-MCP与siRNA共转染组,3对siRNA序列都有干扰效果,均能干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其中NNV-002效果最好.当siRNA终浓度为200 nmol/L时,显示出了较好的沉默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神经坏死病毒 衣壳蛋白基因 RNA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RT-LAMP检测方法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滨 刘新富 +2 位作者 曾霖 孟振 刘江春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7期23-28,共6页
报道了一种可以快速、灵敏地检测七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NNV)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RT-LAMP)。该方法参考赤点石斑鱼NNV病毒的主衣壳蛋白(MC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1对引物克隆出七带石斑鱼NNV的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Explorer V4... 报道了一种可以快速、灵敏地检测七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NNV)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RT-LAMP)。该方法参考赤点石斑鱼NNV病毒的主衣壳蛋白(MC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1对引物克隆出七带石斑鱼NNV的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Explorer V4软件设计了3对针对所克隆NNV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引物,建立了RT-LAMP的反应体系,并分别对反应系统的引物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进行了优化,形成了七带石斑鱼NNV病毒RT-LAMP检测技术。实践应用结果表明,在63℃的最佳反应温度下,采用RT-LAMP检测技术经过45 min就能完成一次检测,准确率达到100%。本研究建立的RT-LAMP检测NNV技术设备要求简单,为七带石斑鱼等石斑鱼无NNV受精卵和仔稚鱼的生产现场检测和筛选提供了一种方便、灵敏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神经坏死病毒 检测 RT-LA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传播途径阻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林克冰 方琼珊 +4 位作者 吴建绍 周宸 何丽斌 林琪 王涵生 《福建水产》 2011年第5期15-19,共5页
本文报告了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苗种培育中亲鱼、卵、饵料等几个关键环节的病毒携带检测以及几种药物对病毒的消除效果的试验。用RT-PCR法检测斜带石斑鱼亲鱼的粪便、卵、仔鱼、稚鱼,饵料轮虫、桡足类中都有检出神经坏死病... 本文报告了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苗种培育中亲鱼、卵、饵料等几个关键环节的病毒携带检测以及几种药物对病毒的消除效果的试验。用RT-PCR法检测斜带石斑鱼亲鱼的粪便、卵、仔鱼、稚鱼,饵料轮虫、桡足类中都有检出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聚维酮碘5~10mg/L浸泡卵20min、浸泡轮虫和桡足类30min,盐酸吗啉胍3~5mg/L浸泡卵30min、浸泡轮虫和桡足类40min,聚维酮碘5mg/L+盐酸吗啉胍3mg/L浸泡卵20min、浸泡轮虫和桡足类30min可有效灭活所携带的神经坏死病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神经坏死病毒 传播途径 阻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的纯化分析及检测方法建立 被引量:5
11
作者 葛辉 吴丽云 +8 位作者 周宸 黄种持 吴建绍 郑乐云 林琪 杨求华 吴水清 王艺磊 林克冰 《渔业研究》 2019年第2期96-105,共10页
根据GenBank中已有的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NNV)RNA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福建厦门具有典型NNV发病症状的斜带石斑鱼中克隆了RNA2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将序列提交到GenBank获得登录号为MF510920,命名为XMNNV。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XMNN... 根据GenBank中已有的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NNV)RNA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福建厦门具有典型NNV发病症状的斜带石斑鱼中克隆了RNA2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将序列提交到GenBank获得登录号为MF510920,命名为XMNNV。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XMNNV与RGNNV聚类在一起,与SJNNV、BFNNV和TPNNV等其他鱼类神经坏死病毒亲缘关系较远,说明本研究分离得到的XMNNV属于RGNNV基因型。通过超速离心方法对病毒进行提纯,得到了纯化的NNV病毒。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病毒粒子直径20~25 nm,结构为正二十面体,与已经报道的NNV结构一致。通过对XMNNV与其它RGNNV RNA2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在保守区设计引物,运用RT-PCR方法建立了RGNNV的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达67 copies/μL。纯化的病毒对E11(条纹月鳢细胞系)和大黄鱼肌肉细胞进行感染,结果表明该病毒可以感染这两种鱼类细胞。E11细胞被感染病毒后,细胞出现空泡化,并最终导致细胞分解死亡;大黄鱼肌肉细胞感染后,细胞变圆,慢慢从培养皿壁脱落,最终解体死亡。另外,对感染后细胞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进一步确定了分离的NNV具有感染这两种细胞的能力。本研究通过电镜观察和PCR检测两种方法确定了患病石斑鱼携带NNV,通过对两种鱼类细胞的感染实验,确定了该病毒具有一定的感染能力。综上,本研究为石斑鱼NNV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对石斑鱼NNV疾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神经坏死病毒 分离纯化 E11细胞系 大黄鱼肌肉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地区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神经坏死病毒的基因型与分子进化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朱志煌 林克冰 +4 位作者 周宸 吴建绍 葛辉 郑乐云 黄种持 《渔业研究》 2017年第6期429-436,共8页
本研究以闽南地区具有典型神经坏死病症状的斜带石斑鱼为材料,采用RT-PCR法对其进行病毒检测,对检测到的阳性序列进行双向测序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病毒颗粒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分子进化模型分析病毒衣壳蛋白基因所受的选择压力。结果显... 本研究以闽南地区具有典型神经坏死病症状的斜带石斑鱼为材料,采用RT-PCR法对其进行病毒检测,对检测到的阳性序列进行双向测序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病毒颗粒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分子进化模型分析病毒衣壳蛋白基因所受的选择压力。结果显示,采集到的6个石斑鱼样品均呈NNV阳性,系统树分析发现6个样品的PCR扩增片段均为RGNNV基因型序列,表明闽南地区感染石斑鱼的神经坏死病毒主要为RGNNV基因型病毒;通过PEG法对病毒进行分离提纯,获得直径为25~28 nm、呈二十面立体对称结构的无囊膜病毒颗粒;分子进化分析显示NNV外壳蛋白基因经历了纯化选择,表明病毒在进化过程中没有出现遗传变异并以相对恒定保守的速率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基因型 神经坏死病毒 分子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坏死病毒疫苗免疫后3种免疫相关基因在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朱志煌 林建伟 《渔业研究》 2019年第6期470-477,共8页
感染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会引起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苗种大量死亡。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不含病毒基因组,被认为是一种最安全、有效的能够预防病毒病的疫苗。本研究以养殖的斜带石... 感染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会引起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苗种大量死亡。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不含病毒基因组,被认为是一种最安全、有效的能够预防病毒病的疫苗。本研究以养殖的斜带石斑鱼为研究对象,分析了3种免疫相关基因(IFN、TNF-α和IRF3)在9种组织(心、肝、脾、肾、肠、鳃、血、眼和脑)中的表达量,并通过肌肉注射疫苗,检测这3种免疫相关基因在主要免疫组织(肝、脾和肾)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IFN、TNF-α和IRF3基因在斜带石斑鱼的9种组织中都有表达,IFN、TNF-α和IRF3基因分别在脑、鳃和血中的表达量最高。单独疫苗免疫后,肝脏中IFN、TNF-α和IRF3基因,脾脏中IFN基因以及肾脏中IF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没有提高,但注射添加CpG ODN(含CpG基序的寡核苷酸)佐剂的疫苗后,这些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出现上调。单独疫苗免疫能够提高其他组织中IFN、TNF-α和IRF3基因的表达值,但其最高表达量均小于相对应的佐剂+疫苗组,表明CpG寡核苷酸基序能够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机体的免疫反应能力,从而使疫苗发挥最大的免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神经坏死病毒 免疫相关基因 表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起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鱼苗大规模死亡的神经坏死病毒病 被引量:5
14
作者 粟子丹 李晋 史成银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0-115,共6页
2012和2013年,山东某育苗场15–20日龄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鱼苗出现暴发性大规模死亡,7 d内死亡率高达90%–100%。本研究调查了疾病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采集病鱼样品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运用RT-PCR... 2012和2013年,山东某育苗场15–20日龄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鱼苗出现暴发性大规模死亡,7 d内死亡率高达90%–100%。本研究调查了疾病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采集病鱼样品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运用RT-PCR方法进行了病原的检测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发现,半滑舌鳎鱼苗一般在7月和8月发病,发病时养殖水温为22–24℃。病鱼游泳行为异常,表现为上下翻游、螺旋性游动、全身大幅度波浪状浮动症状,但病鱼体表无出血和溃疡症状。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病鱼脑和视网膜组织出现严重的空泡化及坏死。病鱼样品的RT-PCR检测结果全部呈鱼类神经坏死病毒阳性。对得到的RT-PCR产物测序,进行BLAST比对,发现该病毒与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ed-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RGNNV)基因型的相似性达98%以上,而与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其他3个基因型:黄带拟鲹神经坏死病毒(Striped jack nervous necrosis virus,SJNNV)、红鳍东方鲀神经坏死病毒(Tiger puff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TPNNV)和条斑星鲽神经坏死病毒(Barfin flound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BFNNV)的相似性仅为71%–78%。由此可以判定,本研究发现的引起半滑舌鳎鱼苗大规模死亡的神经坏死病毒为RGNNV基因型,半滑舌鳎也是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天然宿主。该发现在半滑舌鳎疾病防治和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流行机制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 RT-PCR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斑鱼PPAR-δ基因SNP位点和单倍型与抗虹彩病毒和神经坏死病毒抗性的关联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健玲 杨子敏 +5 位作者 王雨欣 李鑫帅 刘翠瑜 陈锦鹏 秦启伟 杨敏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1-401,共11页
[目的]获得石斑鱼Epinephelus spp.抗病分子标记,选育石斑鱼抗病品系以解决石斑鱼病害频发的问题。[方法]基于免疫基因PPAR-δ的基因组DNA序列开展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筛选,并对这些位点分别进行石... [目的]获得石斑鱼Epinephelus spp.抗病分子标记,选育石斑鱼抗病品系以解决石斑鱼病害频发的问题。[方法]基于免疫基因PPAR-δ的基因组DNA序列开展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筛选,并对这些位点分别进行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 SGIV)和神经坏死病毒(Red-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 RGNNV)抗性的关联分析。[结果]在SGIV感染的易感组和抗感组样品中共筛查到9个SNP位点,均位于内含子中;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的范围为0.177~0.375,其中,SNP-S1(g.940T>A)属于低度多态(PIC<0.25),其余SNP位点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0);关联分析结果显示,SNP-S7(g.4595T>A)基因型频率在SGIV易感组和抗感组中存在显著差异分布(P<0.05),SNP-S7的TT和AA这2种纯合子基因型与SGIV抗感性状相关,而AT杂合子基因型与SGIV易感性相关。在RGNNV感染的易感组和抗感组样品中共筛查到8个SNP位点,其中,SNP-N1位于外显子中,属于同义突变,其余SNP均位于内含子中;PIC的范围为0.106~0.317,其中,SNP-N1(g.324G>A)和SNPN2(g.883A>G)属于低度多态(PIC<0.25),其余SNP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0);关联分析表明,SNPN5(g.2510C>T)基因型频率在RGNNV易感组和抗感组中存在显著差异分布(P<0.05),SNP-N5的CT基因型与RGNNV抗感性状相关, CC基因型与RGNNV易感性状相关。[结论]本研究在PPAR-δ的基因组DNA序列中分别筛选到与SGIV和RGNNV抗性相关的SNP标记各1个,可以为石斑鱼抗病育种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虹彩病毒 神经坏死病毒 SNP PPAR-δ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点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彭智发 《福建畜牧兽医》 2015年第1期15-18,共4页
根据己公布的神经坏死病毒全基因序列,应用引物设计软件依据Gene Bank所收录的各种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NA2基因组全序列选择保守区域,根据Taqman探针引物设计原则,设计Taq Man探针及其引物。采用Taq Man探针技术,并且将假病毒技术构建... 根据己公布的神经坏死病毒全基因序列,应用引物设计软件依据Gene Bank所收录的各种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NA2基因组全序列选择保守区域,根据Taqman探针引物设计原则,设计Taq Man探针及其引物。采用Taq Man探针技术,并且将假病毒技术构建的含有神经坏死病毒RNA2基因组的MS2噬菌体假病毒作为阳性质控品,建立Taq Man探针检测点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拟合标准曲线,能够在病毒检测中进行绝对定量,能检测到10个病毒拷贝模板数,在临床检测中得到很好运用。本研究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有助于日常检验工作,为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筛选和监测提供基础,有助于控制神经坏死病的疫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定量PCR 点带石斑鱼 神经坏死病毒(NN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7
作者 翟伟锋 殷波 《南方农业》 2017年第32期67-69,共3页
利用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LAMP)建立一种方便、快捷的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NNV)检测方法。根据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衣壳蛋白基因序列的保守区设计5组特异引物,提取斜带石斑鱼的总RNA,利用RT-LAMP技术比较5组引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利用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LAMP)建立一种方便、快捷的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NNV)检测方法。根据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衣壳蛋白基因序列的保守区设计5组特异引物,提取斜带石斑鱼的总RNA,利用RT-LAMP技术比较5组引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对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进行优化,并对现场20尾鱼苗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筛选出一组高特异性的引物,在61℃条件下恒温反应20 min可以完成检测;在反应试管中添加钙黄绿素,可利用荧光反应现象进行结果判定,且对9种常见鱼类病原微生物无交叉反应;对20尾鱼苗进行了现场检测,检测结果与RT-PCR结果一致。本研究成功建立起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T-LAMP检测方法,方法特异性强、反应时间短、操作简单,为进一步推广该技术在现场大规模的应用奠定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神经坏死病毒 RT-LAMP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信忠 龚艳清 +1 位作者 王军 苏永全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1-434,共4页
用TaqMan探针技术设计探针和引物,建立了检测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NNV)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影响PCR反应的主要因素Mg^2+浓度和退火温度进行了优化,表明当Mg^2+浓度为3.0~3.5 mM,退火温度为58~59℃时可获得最佳的扩增和... 用TaqMan探针技术设计探针和引物,建立了检测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NNV)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影响PCR反应的主要因素Mg^2+浓度和退火温度进行了优化,表明当Mg^2+浓度为3.0~3.5 mM,退火温度为58~59℃时可获得最佳的扩增和检测效果.应用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NNV主衣壳蛋白基因组片段构建的噬菌体假病毒作为阳性质控品,具有很好的稳定性.鞍带石斑鱼NNV的检测试验表明,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是检测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坏死病毒 TAQMAN探针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石斑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研究进展
19
作者 陈俊羽 张婧 《水产养殖》 CAS 2023年第3期36-40,共5页
简述了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分类方式和结构,以及侵染石斑鱼引发的免疫反应机制;介绍了神经坏死病毒的检测方法、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指出,目前神经坏死病毒侵染石斑鱼的具体致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感染后的治疗手段也尚未成熟。提出,... 简述了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分类方式和结构,以及侵染石斑鱼引发的免疫反应机制;介绍了神经坏死病毒的检测方法、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指出,目前神经坏死病毒侵染石斑鱼的具体致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感染后的治疗手段也尚未成熟。提出,接种疫苗等其他预先建立免疫屏障的防治措施,比感染后再治疗的效果更好,利用碳酸盐缓冲液进行辅助治疗及复合益生菌疗法是防治神经坏死病毒的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抗生素耐药性及水产养殖的抗生素的残留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神经坏死病毒 检测方法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全国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监测结果与分析
20
作者 李苗苗 《中国水产》 CAS 2024年第12期29-33,共5页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原为神经坏死病毒,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鱼类病毒性疾病,常见海水鱼类如石斑鱼、鲈鱼、牙鲆、大菱鲆、鲷、鲳鲹等均有感染发病的报道,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经济损失。本文主要对2023年全国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监...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原为神经坏死病毒,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鱼类病毒性疾病,常见海水鱼类如石斑鱼、鲈鱼、牙鲆、大菱鲆、鲷、鲳鲹等均有感染发病的报道,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经济损失。本文主要对2023年全国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监测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并结合该病往年监测情况和研究进展,提出风险管控建议,以期为我国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疾病 神经坏死病毒 防控工作 病毒神经坏死 海水鱼类 大菱鲆 石斑鱼 风险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