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S与GIS的赣江上游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被引量:68
1
作者 陈美球 赵宝苹 +4 位作者 罗志军 黄宏胜 魏晓华 吕添贵 许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761-2767,共7页
研究土地利用背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促进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赣江上游流域为例,依据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4期的遥感数据,利用RS和GIS手段对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处理,并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 研究土地利用背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促进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赣江上游流域为例,依据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4期的遥感数据,利用RS和GIS手段对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处理,并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990-1995年赣江上游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不大,1995—200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不断增加,且各类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波动较大;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都小于1,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服务价值指数缺乏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变化 赣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上游流域蒸散发量影响因素的遥感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晓菲 任立良 +2 位作者 江善虎 马明卫 刘懿 《水资源保护》 CAS 2014年第2期33-37,66,共6页
基于AVHRR遥感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将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SEBS)模型应用于赣江上游流域,在不同气象条件下对日蒸散发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SEBS模型对日蒸散发量的估算满足一定的精度,可以应用于此流域。... 基于AVHRR遥感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将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SEBS)模型应用于赣江上游流域,在不同气象条件下对日蒸散发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SEBS模型对日蒸散发量的估算满足一定的精度,可以应用于此流域。通过遥感反演分析发现,赣江上游实际日蒸散发量受到净辐射、植被覆盖率、地表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反演参数与土地利用在空间上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且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年内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蒸散发量 SEBS模型 植被归一化指数 土地覆被 赣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上游流域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余飞 丁国际 +2 位作者 郑乐平 穆莉 张明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9-424,共6页
2009年6—7月间从赣江上游流域的70个采样点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3种,其中软体动物门23种、环节动物门7种、节肢动物门3种,主要优势种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耳型河螺(Rivularia auriculata).为了较好地了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 2009年6—7月间从赣江上游流域的70个采样点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3种,其中软体动物门23种、环节动物门7种、节肢动物门3种,主要优势种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耳型河螺(Rivularia auriculata).为了较好地了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分布特征,根据支流汇流和生境状况,将上游流域划分成6个区域.对6个区域的多样性、多维尺度等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间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受人为扰动最小的区域采集得到的底栖动物种类数最多,丰度和生物量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处于最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江上游流域 大型底栖动物 优势种 多样性 多维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研究--以赣江上游流域为例 被引量:20
4
作者 朱青 国佳欣 +4 位作者 郭熙 韩逸 刘士余 陈蕾 罗海玲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9-68,共10页
[目的]分析影响赣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5年Landsat 8遥感影像、MODIS NDVI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类型和降雨数据,采用RUSLE模型和随机森林算法对赣江上游流... [目的]分析影响赣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5年Landsat 8遥感影像、MODIS NDVI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类型和降雨数据,采用RUSLE模型和随机森林算法对赣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 2015年赣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加剧,总体上处于轻度侵蚀水平,土壤侵蚀总量为3.45×10^7 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 046.38 t/(km^2·a),比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允许流失量[500 t/(km^2·a)]高出2倍之多;子流域9,11,15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 672.66,1 715.83和1 565.36 t/(km^2·a),处于中度侵蚀级别,为研究区重点防治区域;其余子流域均为轻度侵蚀级别。[结论]各子流域的土壤侵蚀受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和坡长坡度因子(LS)影响较大,两者重要程度分别在30%和20%以上,土壤可蚀性因子(K)和降雨侵蚀力因子(R)的重要程度偏低,均未超过10%。其中子流域9,11,21主要受LS因子影响,其余子流域均受C因子主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RUSLE模型 随机森林 影响因子 赣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上游流域城市空间扩展的阻力面模型构建及应用
5
作者 张军 高洁纯 +1 位作者 陈蕾 徐强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94-806,共13页
【目的】科学合理地划定城市扩展空间,有助于解决城市用地与其他用地之间的冲突,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方法】以赣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区,采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解译的城市不透水面作为扩展源,并利用改进后的城市扩展... 【目的】科学合理地划定城市扩展空间,有助于解决城市用地与其他用地之间的冲突,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方法】以赣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区,采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解译的城市不透水面作为扩展源,并利用改进后的城市扩展模拟生态阻力面模型(UEER)从本底条件、区位动力、生态阻力三大方面构建了研究区城市空间扩展模型。【结果】赣江上游流域城市不透水面为466.04 km^(2),主要集中在章贡区与南康区;赣江上游流域城市扩展的阻力基面呈现出西部低,东北部高的趋势;根据最小累积阻力面结果,将城市建设空间划分为低阻力值区、中阻力值区、较高阻力值区和高阻力值区,面积分别为10551.95,9594.63,11662.87 km^(2)和3911.44 km^(2);城市扩展模拟情况表明章贡区以及南康区城市空间可扩展强度较大,城市发展的后备土地资源较为充足,崇义县、安远县及全南县城市未来发展空间较小,发展后备土地资源紧缺。【结论】构建的城市扩展阻力模型可为赣江上游流域城市空间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亦可为其他生态环境脆弱的流域型城市阻力面构建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展 不透水面 UEER模型 赣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框架模型的赣江上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美球 许莉 +1 位作者 刘桃菊 黄宏胜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39-845,共7页
针对赣江上游生态系统特征,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构建赣江上游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以县为评价单元对2005年赣江上游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赣江上游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态... 针对赣江上游生态系统特征,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构建赣江上游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以县为评价单元对2005年赣江上游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赣江上游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总体上比较好,属于健康二级区,在16个县(市、区)中,除赣州市中心城区所在的章贡区,属于相对极差的健康五级区外,其它县(市、区)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差别并不大,崇义、安远、石城等11个县(市、区)处于健康二级区,占绝大部分比例,兴国、赣县、于都、南康等4个县(市、区)处于健康三级区。研究还根据各县(市、区)制约生态系统健康最主要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健康水平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PSR 赣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抽站法的不同降雨输入下洪水模拟误差分布特征
7
作者 袁奕 李彬权 +4 位作者 肖洋 王克军 陈云瑶 张涛涛 李匡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2025年第4期934-941,共8页
选取江西赣江上游峡山站以上集水区为研究区,建立用于洪水过程模拟的三水源新安江模型,基于抽站法原理,从洪水量级与雨量站网密度等方面分析水文模型模拟误差规律。结果表明:新安江模型适用性较好,满足洪峰、洪量及峰现时间预报许可误... 选取江西赣江上游峡山站以上集水区为研究区,建立用于洪水过程模拟的三水源新安江模型,基于抽站法原理,从洪水量级与雨量站网密度等方面分析水文模型模拟误差规律。结果表明:新安江模型适用性较好,满足洪峰、洪量及峰现时间预报许可误差的合格率为69%,平均确定性系数为0.76;模型的相对误差随着流量值的增加而减小,且相对误差均值总体呈先增后减再增的变化趋势;增加雨量站数量可提高降雨数据精度和模拟精度。同时,雨量站点空间布设对模型降雨输入精度也有很大影响,站网规划时需平衡雨量站数量、布设结构及误差允许范围,尽可能地保证水文模型中面平均降雨量输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模型 洪水预报 误差异分布 抽站法 赣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