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赣杭构造带金衢盆地燕山期基性脉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3
1
作者 齐有强 胡瑞忠 +4 位作者 刘燊 冯彩霞 田建吉 冯光英 王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4-365,共12页
赣杭构造带金衢盆地内发育有燕山期基性脉岩,岩石类型主要为辉绿(玢)岩。K-Ar年代学研究显示基性脉岩产出时代为69.5~131.7Ma,为白垩纪岩浆活动的产物。SiO2含量范围为46.70%~50.23%,K2O+Na2O为4.01%~7.82%,可分为碱性和亚碱性岩两... 赣杭构造带金衢盆地内发育有燕山期基性脉岩,岩石类型主要为辉绿(玢)岩。K-Ar年代学研究显示基性脉岩产出时代为69.5~131.7Ma,为白垩纪岩浆活动的产物。SiO2含量范围为46.70%~50.23%,K2O+Na2O为4.01%~7.82%,可分为碱性和亚碱性岩两类。微量元素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K、Rb、Ba)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Ta、Nb、Ti)和重稀土元素(HREE)。(87Sr/86Sr)i=0.70642~0.70869,(143Nd/144Nd)i=0.512244~0.512352,εNd(t)=-2.3‰~-5.9‰,岩浆源区性质从相对亏损地幔-富集地幔分布,靠近构造带中心位置偏亏损地幔,两侧偏富集地幔。基性脉岩主要为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成岩过程中存在橄榄石、单斜辉石及磷灰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江山安顶脉岩为斜长石堆晶产物,并伴有辉石和磷灰石的分离结晶。岩石的形成主要和部分下地壳的拆沉及玄武质岩浆底侵有关。深大断裂的重新活化及其后期控制作用对成岩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杭构造带 金衢盆地 基性脉岩 元素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杭构造带新路火山盆地粗面斑岩的年代学、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水源 文霞 +3 位作者 赵葵东 姜耀辉 凌洪飞 陈培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47-758,共12页
在赣杭构造带上新路盆地中发现有晚期侵入到黄尖组凝灰岩中的粗面斑岩岩脉。本文运用激光等离子质谱(LAICP-MS)对该粗面斑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年龄测定,获得了131±1Ma的形成年龄。新路粗面斑岩具有高碱、高钾、高K2O/Na2O,在Si O2... 在赣杭构造带上新路盆地中发现有晚期侵入到黄尖组凝灰岩中的粗面斑岩岩脉。本文运用激光等离子质谱(LAICP-MS)对该粗面斑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年龄测定,获得了131±1Ma的形成年龄。新路粗面斑岩具有高碱、高钾、高K2O/Na2O,在Si O2-K2O图解中落入橄榄安粗岩(shoshonite)系列岩石的范围之内。新路粗面斑岩还具有贫铁、钛、钙、磷以及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等特征,具有较高含量的高场强元素,亏损Nb、Ta、Sr、P、Ti,以及中等铕负异常(Eu/Eu*=0.32~0.46)和铈负异常(Ce/Ce*=0.64~0.73)的特点。粗面斑岩的全岩εNd(t)值为-5.01^-4.77,锆石的εHf(t)值为-8.3^-3.8(集中在-6^-4之间),两阶段Hf模式年龄集中在1.4~1.6Ga之间。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新路粗面斑岩是幔源岩浆和壳源岩浆混合形成的产物,为赣杭构造带早白垩世幔源岩浆活动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面斑岩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新路盆地 赣杭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杭构造带中西段中生代基性脉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齐有强 胡瑞忠 +2 位作者 刘燊 戚华文 冯彩霞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84-794,共11页
赣杭构造带中西段发育的基性脉岩以辉绿岩为主,SiO2质量分数为46.88%~53.69%,从西段至中段总体显示亚碱性至碱性的变化规律。微量元素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和重稀土元素(HREE)。稀土元... 赣杭构造带中西段发育的基性脉岩以辉绿岩为主,SiO2质量分数为46.88%~53.69%,从西段至中段总体显示亚碱性至碱性的变化规律。微量元素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和重稀土元素(HREE)。稀土元素总量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分布,即呈中段(广丰)—中西段交接部(余江、东乡)—西段(永丰、峡江)的递减趋势。西段永丰地区有明显的负Eu异常。Sr、Nd同位素变化比较大((87Sr/86Sr)i为0.704 635~0.708 769,(143Nd/144Nd)i为0.512 173~0.512 758,εNd(t)为-6.8^+5.6),暗示其源区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具体表现为中西段结合部(东乡、余江)及西段(峡江)为亏损地幔,而西段(永丰)和中段(广丰)为偏向EMⅡ型富集地幔来源。基性脉岩总体表现为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西段(永丰)受到较明显的分离结晶作用影响。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下产生的弧后拉张作用以及造成的构造带重新活化作用对基性脉岩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地区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上的差异主要与流体对岩浆源区交代程度的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杭构造带 基性脉岩 地球化学特征 流体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赣杭构造带火山岩型铀矿成矿规律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军港 李子颖 +1 位作者 张万良 聂江涛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5-34,共10页
华南赣杭构造带是典型的火山岩型铀矿床成矿带,其铀矿成矿时代、控矿规律及热液蚀变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特征。铀成矿流体主要为深源高温、高压、中高盐度、富含挥发分的还原性流体,晚期有大气降水加入,富铀基底和富集地幔可能共同提供... 华南赣杭构造带是典型的火山岩型铀矿床成矿带,其铀矿成矿时代、控矿规律及热液蚀变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特征。铀成矿流体主要为深源高温、高压、中高盐度、富含挥发分的还原性流体,晚期有大气降水加入,富铀基底和富集地幔可能共同提供了成矿物质,成矿期铀可能主要以正四价杂化配合物形式运移。矿床的形成是中生代大陆热点作用晚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杭构造带 火山岩型铀矿 成矿规律 大陆热点作用 成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杭构造带西段上白垩统河口组砂岩碎屑组成及物源区的构造属性 被引量:5
5
作者 陈留勤 郭福生 梁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71-578,共8页
对赣杭构造带西段永丰—崇仁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砂岩碎屑组分进行分析和统计,研究盆地沉积物源及其构造属性。研究结果表明永丰—崇仁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砂岩碎屑组分特征为:单晶石英颗粒数量占总量的29%~81%,多晶石英颗粒数量占总量的... 对赣杭构造带西段永丰—崇仁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砂岩碎屑组分进行分析和统计,研究盆地沉积物源及其构造属性。研究结果表明永丰—崇仁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砂岩碎屑组分特征为:单晶石英颗粒数量占总量的29%~81%,多晶石英颗粒数量占总量的为2%~26%,长石颗粒数量占总量的6%~19%,岩屑颗粒数量占总量的11%~40%。河口组砂岩碎屑主要为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程度中等-差。总体来看,研究区河口组砂岩碎屑组分中岩屑含量相对较高,反映了砂岩成分成熟度偏低。河口组主要为冲积扇和河流沉积体系的产物,沉积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两侧青白口系低级变质岩系地层和燕山期酸性火山-侵入杂岩。碎屑组分Dickinson投图表明,研究区上白垩统河口组砂岩主要来自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系 河口组 砂岩碎屑组分 物源分析 赣杭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杭构造带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的岩浆演化特征--来自斜长石和黑云母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赵沔 杨水源 +4 位作者 左仁广 赵葵东 姜耀辉 凌洪飞 陈培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59-768,共10页
黑云母、斜长石等矿物可作为寄主岩石的岩浆演化的指示剂。本文借助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通过对赣杭构造带中相山盆地火山侵入杂岩中这些矿物的化学组成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碎斑熔岩、花岗斑岩及石英二长斑岩的斜长石环带不明显,并且主... 黑云母、斜长石等矿物可作为寄主岩石的岩浆演化的指示剂。本文借助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通过对赣杭构造带中相山盆地火山侵入杂岩中这些矿物的化学组成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碎斑熔岩、花岗斑岩及石英二长斑岩的斜长石环带不明显,并且主要是中长石;石英二长斑岩中黑云母矿物成分为镁质黑云母和铁质黑云母,化学成分更为接近研究区镁铁质微粒包体中黑云母的成分,而碎斑熔岩及花岗斑岩中黑云母的镁含量较低。结合黑云母、斜长石矿物的化学特征及前人的工作研究,相山碎斑熔岩和花岗斑岩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壳源,没有明显地幔物质的加入,而石英二长斑岩有一定量的地幔物质的加入,并且这个地幔物质的加入发生在石英二长斑岩的黑云母开始结晶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云母 斜长石 火山侵入杂岩 相山 赣杭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桥坞产铀火山-侵入杂岩的岩浆混合作用及其对赣杭构造带铀成矿潜力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洪作 吴俊奇 +3 位作者 陈培荣 汤江伟 凌洪飞 赵友东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42,共13页
浙江省大桥坞铀矿床赋矿围岩为一套火山-侵入杂岩,锆石U-Pb定年显示该套杂岩的成岩时代为138~125 Ma。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成岩时代变新,这些岩石中锆石εHf(t)值从约-13.0升高到约-3.0。锆石饱和温度同样表现出升高的趋势,从~749... 浙江省大桥坞铀矿床赋矿围岩为一套火山-侵入杂岩,锆石U-Pb定年显示该套杂岩的成岩时代为138~125 Ma。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成岩时代变新,这些岩石中锆石εHf(t)值从约-13.0升高到约-3.0。锆石饱和温度同样表现出升高的趋势,从~749℃升高到~846℃。以上特征表明大桥坞地区火山-侵入杂岩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且幔源物质加入的比例随成岩时代变新而增多。综合前人对赣杭构造带相山、芙蓉山和沐尘地区花岗质岩石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岩石的全岩εNd(t)值和锆石εHf(t)值在135~112 Ma期间分别从-9.0升高到-2.0和-10.0升高到2.0,表明其成因上可能同壳幔岩浆混合有关,且随着成岩时代变新幔源岩浆的加入逐渐增多。Sr-Nd同位素模拟显示幔源岩浆加入的比例在135~112 Ma期间从0升高到~60%。由于幔源岩浆较壳源岩浆贫U和Th,前者的加入会稀释壳源岩浆中U和Th的含量,降低其铀成矿潜力。幔源物质加入越多,铀成矿潜力越低。赣杭构造带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呈西弱东强的地质事实,可能是该带上铀矿床的分布呈西大东小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赣杭构造带东段找矿需关注富铀基底(花岗岩或长英质变质岩基底)与早白垩世火山岩盖层相结合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侵入杂岩 HF同位素 壳幔岩浆混合 铀成矿潜力 赣杭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杭构造带中段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
8
作者 方吉琦 邓居智 +2 位作者 陈辉 余辉 严加永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0-450,共11页
赣杭构造带(简称赣杭带)位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结合部,是中国重要的铀多金属矿成矿带,发育一系列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前人对岩浆喷发和侵入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仍然存在诸多争议。文章对赣杭带中段(盛源盆地)及邻区收集的大地电磁测深... 赣杭构造带(简称赣杭带)位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结合部,是中国重要的铀多金属矿成矿带,发育一系列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前人对岩浆喷发和侵入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仍然存在诸多争议。文章对赣杭带中段(盛源盆地)及邻区收集的大地电磁测深(MT)数据,利用MT相位张量分解技术、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法(NLCG)等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和反演获得到了研究区可靠的岩石圈电性结构。结合已有资料分析表明:赣杭带中段浅部火山—侵入杂岩带存在东南方向下倾的高导带和深部软流圈高导区且相连,揭示了该地区中酸性岩浆活动受区域江绍深断裂控制,在晚中生代岩石圈伸展作用下沿着区域深断裂上升侵入和喷发形成火山—侵入杂岩;该岩浆活动处在伸展构造环境与同期Izanagi板块俯冲后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法 赣杭构造带 二维反演 电性结构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杭带早白垩世粗面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意义 被引量:24
9
作者 刘飞宇 巫建华 刘帅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4期330-335,共6页
赣杭构造火山岩铀成矿带的石溪盆地,属中国东南大陆中生代火山岩带的一部分,盆地内出现的粗面岩具有橄榄玄粗岩系火山岩的主元素的特征。精确确定该粗面岩的地质年龄,无论对地球动力学研究还是对铀成矿的成因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粗面... 赣杭构造火山岩铀成矿带的石溪盆地,属中国东南大陆中生代火山岩带的一部分,盆地内出现的粗面岩具有橄榄玄粗岩系火山岩的主元素的特征。精确确定该粗面岩的地质年龄,无论对地球动力学研究还是对铀成矿的成因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粗面岩所含锆石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Th/U比值高,属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锆石SHRIMP U-Pb测年结果表明,14个点的年龄变化范围较小,为132~144Ma,加权平均年龄为(137.00±0.94)Ma,代表了火山岩的成岩年龄。根据国际最新地质年代表,侏罗纪与白垩纪的界限划在(145.5±4.0)Ma。因此,石溪组粗面岩的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中国东南部大规模中酸性火山活动发生在早白垩世,赣杭构造火山岩铀成矿带与碱交代有关的早期铀矿化也发生在早白垩世(120~130Ma)。石溪盆地石溪组早白垩粗面岩的厘定,说明中酸性火山活动与幔源岩浆活动有关、早期铀矿化与碱性岩浆活动合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面岩 锆石SHRIMP U—Pb定年 早白垩世 橄榄玄粗岩系 赣杭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61铀矿床矿石U-Pb等时线年龄及其成矿构造背景 被引量:17
10
作者 田建吉 胡瑞忠 +2 位作者 苏文超 张国全 商朋强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2-460,共9页
661铀矿床位于赣杭构造火山岩铀成矿带东段大洲铀矿田内,矿体赋存于磨石山群九里坪组流纹岩之中,矿床定位于岩石圈伸展断陷盆地附近,明显受断裂带的控制。利用矿石U-Pb等时线法确定了该矿床两个矿体的成矿时代,分别为(107.0±2.3)Ma... 661铀矿床位于赣杭构造火山岩铀成矿带东段大洲铀矿田内,矿体赋存于磨石山群九里坪组流纹岩之中,矿床定位于岩石圈伸展断陷盆地附近,明显受断裂带的控制。利用矿石U-Pb等时线法确定了该矿床两个矿体的成矿时代,分别为(107.0±2.3)Ma和(110.0±3.5)Ma。这些年龄值与断陷红盆底部发育的玄武岩的成岩年龄一致,也与东南沿海地区明显存在的110 Ma基性脉岩拉张活动的时间一致,表明岩石圈伸展与铀成矿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为岩石圈伸展期与铀成矿关系研究提供了年代学证据。岩石圈伸展控制着富CO2热液形成的时间,因而也大致控制了铀成矿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赣杭构造带 火山岩型铀矿床 U-Pb等时线年龄 661铀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抚崇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砾石统计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7
11
作者 陈留勤 郭福生 +1 位作者 梁伟 蒋兴波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68-576,共9页
华东南晚白垩世陆相断陷盆地以发育红色粗碎屑岩为特征。通过对赣杭构造带西段的江西抚崇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19个砾岩露头测点的砾组分析,对河口组砾岩的砾性、粒度、砾态和砾向等进行了详细研究。总体上砾石成分复杂,分选性较差,磨圆... 华东南晚白垩世陆相断陷盆地以发育红色粗碎屑岩为特征。通过对赣杭构造带西段的江西抚崇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19个砾岩露头测点的砾组分析,对河口组砾岩的砾性、粒度、砾态和砾向等进行了详细研究。总体上砾石成分复杂,分选性较差,磨圆程度中等,呈次棱角-次圆状,风化程度较低。结合红盆周边基岩地层特点,对红盆不同区域砾岩的物质来源、成因和形成条件等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河口组砾岩为晚白垩世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下的一套冲积扇和辫状河相粗碎屑沉积,具有多物源和快速堆积的特点。盆地不同地区砾石成分组合特征具有明显差别,反映了盆地周围复杂的物源供应条件。根据盆地基岩地层岩性特点和扁平状砾石倾向玫瑰花图,认为河口组沉积时期,红盆碎屑沉积物主要来自盆地的北东、北、北西和南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组分析 物源 陆相红层 上白垩统 赣杭构造带 抚崇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冷水坑Ag-Pb-Zn矿田闪锌矿矿物化学特征及赋矿铁锰碳酸盐层成因背景制约 被引量:6
12
作者 齐有强 胡瑞忠 +4 位作者 李晓峰 冷成彪 刘燊 武丽艳 刘瑞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6-146,共11页
冷水坑Ag-Pb-Zn矿田发育2类矿体,即花岗斑岩体内大脉状、细脉浸染状矿体和火山旋回内层状矿体,引起众多学者重视。但与大脉状、细脉浸染状矿体有关的花岗斑岩与层状矿体的关系、层状矿体赋矿层铁锰碳酸岩层成因背景、2类矿体间金属硫化... 冷水坑Ag-Pb-Zn矿田发育2类矿体,即花岗斑岩体内大脉状、细脉浸染状矿体和火山旋回内层状矿体,引起众多学者重视。但与大脉状、细脉浸染状矿体有关的花岗斑岩与层状矿体的关系、层状矿体赋矿层铁锰碳酸岩层成因背景、2类矿体间金属硫化物的成分差异等问题尚未引起足够关注。本文选取冷水坑矿田内金属储量最大的下鲍矿床,对一条横穿花岗斑岩及层状矿体的剖面进行了重点考察研究,对其元素含量及比值的变化特征进行深入讨论,进而对2类矿体内闪锌矿矿物化学进行了对比研究。花岗斑岩及层状矿体野外接触关系清晰,未出现渐变特征。二者元素含量及比值差异明显,花岗斑岩具有更高的Al、Ba、Sr、K、Na含量,铁锰碳酸盐岩层则具更高Ag、Fe、Mn、Zn、Pb、Mg含量。铁锰碳酸盐岩层元素化学特征表明其沉积成因,并未经历规模较大的热液交代作用,形成背景为火山-沉积有关的陆相深湖盆。对大脉矿体及层状矿体内发育的闪锌矿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闪锌矿总体w(S)32.05%~33.81%,平均33.02%;w(Zn)53.51%~63.79%,平均59.38%;w(Fe)变化范围较大(2.02%~12.42%),2种矿体间差异显著,层状矿体中闪锌矿w(Fe)含量2.02%~7.69%,平均4.17%,大脉状矿体闪锌矿w(Fe)8.02%~12.42%,平均9.49%。层状矿体赋存于铁锰碳酸岩层内,但矿体内闪锌矿Fe、Mn含量却低于大脉状矿体中的闪锌矿。综合分析认为,2种矿体的Fe、Mn、Pb、Zn元素在成矿相关岩浆体系内,可能经历了不同物理化学条件(流体成分、温度、压力、p H值等)的影响,造成成矿相关岩浆体系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脉矿体 层状矿体 铁锰碳酸盐岩 闪锌矿 冷水坑 赣杭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抚崇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莲荷组砾石砾组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梁伟 陈留勤 +1 位作者 郭福生 蒋兴波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3年第1期35-44,共10页
赣杭构造带中、新生代红色粗碎屑岩发育,对红层中砾石组构分析有助于理解红盆形成、演化过程。运用砾组分析方法,对江西抚崇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莲荷组砾岩层的砾性、砾度、砾态及砾向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红盆砾岩的物质来... 赣杭构造带中、新生代红色粗碎屑岩发育,对红层中砾石组构分析有助于理解红盆形成、演化过程。运用砾组分析方法,对江西抚崇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莲荷组砾岩层的砾性、砾度、砾态及砾向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红盆砾岩的物质来源、成因和形成条件等进行综合判断。研究结果表明,莲荷组砾岩为晚白垩世—古新世半干旱—干旱条件下的一套冲积扇相粗碎屑沉积,具有多物源和快速堆积的特点。总体上,砾石成分复杂,风选程度较差,呈次棱角—次圆状,风化程度较低。盆地不同地区砾石成分组合特征具有明显差别,反映了盆地周围复杂的物源供应条件。根据盆地周边出露基岩地层和扁平状砾石产状统计玫瑰花图判断,莲荷组沉积时期,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内部的基岩地层以及盆地西南部、西部和东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组分析 莲荷组 抚崇盆地 赣杭构造带 红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衢盆地燕山期基性脉岩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成因 被引量:1
14
作者 齐有强 胡瑞忠 +4 位作者 刘燊 冯彩霞 田建吉 王涛 冯光英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金衢盆地 基性脉岩 赣杭构造带 燕山期 晚中生代 成岩过程 成因 伸展作用 晚白垩世 元素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大桥坞铀矿床火山岩锆石形态学与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洪作 陈培荣 +3 位作者 吴俊奇 凌洪飞 赵友东 任海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71-587,共17页
大桥坞铀矿床位于赣杭构造带东段,其赋矿围岩为一套流纹质火山-侵入杂岩。目前对该套杂岩成岩时序的认识仍有争议,且缺少精确的年代学数据。因此,本文对大桥坞铀矿床火山岩及花岗质角砾开展锆石形态学和年代学的研究,以厘定本区的火山... 大桥坞铀矿床位于赣杭构造带东段,其赋矿围岩为一套流纹质火山-侵入杂岩。目前对该套杂岩成岩时序的认识仍有争议,且缺少精确的年代学数据。因此,本文对大桥坞铀矿床火山岩及花岗质角砾开展锆石形态学和年代学的研究,以厘定本区的火山喷发旋回。扫描电镜形貌研究结果表明,黄尖组火山岩中锆石晶型主要为S24、S25、P3、P4和P5五种。晶型频率统计显示黄尖组上、下段火山岩岩浆性质不同,分别为碱性和亚碱性到碱性。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两者成岩时代也不同,分别为128 Ma和133~135 Ma。以上特征表明黄尖组上、下段火山碎屑岩是不同期次、不同来源岩浆喷发的产物。火山碎屑岩中花岗质角砾的成岩时代为138 Ma,代表了大桥坞地区最早的岩浆作用,暗示该地区可能存在花岗质侵入岩基底。综合年代学、岩性特征以及钻孔资料,本区岩浆作用可分为如下阶段:(1)花岗质侵入岩基底形成(138 Ma);(2)早期火山作用(136 Ma),形成劳村组红色砾岩和火山沉积岩;(3)强烈火山喷发期,第一阶段(135~133 Ma)形成黄尖组下段巨厚层熔结凝灰岩。第二阶段(128 Ma)形成黄尖组上段灰白、灰绿色沉凝灰岩和含砾晶屑凝灰岩;(4)脉岩侵入阶段(128~125 Ma),形成花岗斑岩脉和辉绿岩脉;(5)晚期火山作用(123 Ma),形成寿昌组页岩、细砂岩、沉凝灰岩和晶屑凝灰岩。赣杭构造带长英质火山岩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且东段火山作用明显强于西段。赣杭构造带东段的火山岩型铀矿床赋矿层位较西段年轻,时代主要集中在135~127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形态学 U—Pb年代学 火山碎屑岩 早白垩世 大桥坞铀矿床 赣杭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中部芙蓉山花岗斑岩及包体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秀玲 汪方跃 +3 位作者 闫海洋 顾海欧 孙贺 葛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46,共29页
花岗岩的源区、温压条件及与其他岩石的共生组合的研究可以限定其形成构造背景,了解其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本文对浙江中部中生代芙蓉山花岗斑岩及其暗色包体开展了全岩主微量元素、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Ti温度计和全岩Sr—Nd... 花岗岩的源区、温压条件及与其他岩石的共生组合的研究可以限定其形成构造背景,了解其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本文对浙江中部中生代芙蓉山花岗斑岩及其暗色包体开展了全岩主微量元素、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Ti温度计和全岩Sr—Nd同位素研究,探讨芙蓉山花岗斑岩的成因类型、源区特征及其与镁铁质包体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限定其构造背景。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芙蓉山花岗斑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33.6±1.6 Ma(MSWD=2.1,2σ),镁铁质包体加权平均年龄为130.3±4.2 Ma(MSWD=5.8,2σ),其成岩年龄基本一致,形成于早白垩世。全岩地球化学表明芙蓉山花岗斑岩属于亚碱性系列,同时具有低的Ga/Al(<2.6),高的Na_(2)O含量(2.75%~4.5%,平均3.78%),较高的全碱含量(Na_(2)O+K_(2)O=7.93%~8.75%),以及较低的锆石Ti饱和温度特征(631~690℃),这些特征显示芙蓉山花岗斑岩为I型花岗岩,而非A型花岗岩。芙蓉山花岗斑岩中锆石Hf同位素有比较大的范围[ε_(Hf)(t)=-10.9~-1.1],全岩[n(^(87)Sr)/n(^(86)Sr)]i=0.7062~0.7078,相对富集的ε_(Nd)(t)=-5.6~-4.7值;而包体表现为均一的[n(^(87)Sr)/n(^(86)Sr)]i=0.7071~0.7079和弱富集的ε_(Nd)(t)=-3.8~-2.8特征。野外及岩相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典型的岩浆混合特征。镁铁质包体源区可能来自于俯冲交代地幔,芙蓉山花岗斑岩则形成于古老富钾地壳熔体和交代地幔熔体混合后的结晶分异。混合模型计算表明混合比例为:~80%的地幔端元和~20%地壳端元。浙江中部芙蓉山富钾I型花岗斑岩与镁铁质包体共生可能指示其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初始弱伸展拉张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杭构造带 芙蓉山岩体 Ⅰ型花岗岩 岩浆混合 古太平洋俯冲 洋壳俯冲后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姆尖破火山口碎斑熔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子瑜 陈名佐 徐金山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5-58,共4页
赣杭带东段天姆尖地区首次识别出大面积分布的碎斑熔岩体系 ,它具有典型的喷溢相—侵出相—次火山岩相“三相一体”特征 ,在岩石化学成份上表现为富硅、碱、铁而贫镁、锰、钙 ,岩石结晶分异指数为 77~ 93,稀土元素铕亏损明显 ,放射性... 赣杭带东段天姆尖地区首次识别出大面积分布的碎斑熔岩体系 ,它具有典型的喷溢相—侵出相—次火山岩相“三相一体”特征 ,在岩石化学成份上表现为富硅、碱、铁而贫镁、锰、钙 ,岩石结晶分异指数为 77~ 93,稀土元素铕亏损明显 ,放射性成因铀铅含量高 ,岩石蚀变表现为面式分布 ,具前锋带特点。这一发现对赣杭带寻找新的富大铀矿远景区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姆尖 碎斑熔岩 破火山口 放射性 铀矿床 赣杭构造带 相山 热液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