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诗和史的渊源看“赋诗言志”的文化内涵 |
过常宝
|
《学术界》
|
2002 |
7
|
|
2
|
“赋诗言志”与“诗言志”的理论内涵和职能演变——兼论“诗可以群”诗学作用的历史变迁 |
郭鹏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3
|
从“诗言志”到“赋诗言志”的文化逻辑和话语机制 |
过常宝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4
|
简论春秋赋诗言志 |
聂言之
鲁洪生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5 |
4
|
|
5
|
“诗言志”、“以意逆志”说和接受理论 |
王志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
|
|
6
|
“言志”与“缘情”新论 |
郁源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5 |
1
|
|
7
|
“诗言志”新论 |
王以宪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5 |
1
|
|
8
|
孔子的“言诗”与《毛诗序》的释诗 |
李壮鹰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9
|
隐喻: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文人的言说方式 |
王薇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0
|
《诗经》与孔子诗教 |
殷光熹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
|
|
11
|
论先秦接受者意识的觉醒与接受理论的早熟 |
邓新华
|
《中州学刊》
CSSCI
|
1999 |
1
|
|
12
|
季札评《诗经·郑风》之“细”涵义探微 |
郭院林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3
|
探索《诗经》的元典精神──读《教化百科──〈诗经〉与中国文化》 |
王利锁
|
《江淮论坛》
CSSCI
|
1996 |
0 |
|
14
|
春秋人的觉醒与春秋诗学 |
王济民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89 |
3
|
|
15
|
赋的来源及其流辨 |
傅刚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4 |
3
|
|
16
|
试论赋的名称来源及其属性 |
姜建群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 |
2
|
|
17
|
清初桐城方氏两次遣戍东北考 |
麻守中
|
《史学集刊》
|
1984 |
2
|
|
18
|
孔子语言观概论(下) |
蔡育曙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1
|
|
19
|
作品阅读:创作的本源 |
蒲友俊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9 |
0 |
|
20
|
孔子论《诗》与鲁迅论《诗》 |
孙昌熙
高旭东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