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诗和史的渊源看“赋诗言志”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7
1
作者 过常宝 《学术界》 2002年第2期105-112,共8页
“赋诗言志”是春秋外交仪式上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当时真正的职业性外交专家是行人 ,在传统上是由史官充任的 ,并有采集诗歌的职责。行人采集诗歌的目的是用于朝廷或其他正式场合的礼仪中。诗歌为巫史行人的职业性修养 ,“赋诗言志”... “赋诗言志”是春秋外交仪式上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当时真正的职业性外交专家是行人 ,在传统上是由史官充任的 ,并有采集诗歌的职责。行人采集诗歌的目的是用于朝廷或其他正式场合的礼仪中。诗歌为巫史行人的职业性修养 ,“赋诗言志”正反映了这一文化背景。诗歌可用于仪式和谣占 ,被认为具有神秘启示性 ,所以 ,可以通过赋诗来观察个人的意志或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交仪式 春秋时期 诗歌 历史 渊源 赋诗言志 文化内涵 行人 瞽史 谣占 话语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诗言志”与“诗言志”的理论内涵和职能演变——兼论“诗可以群”诗学作用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3
2
作者 郭鹏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48,166,共10页
"诗言志"作为古代诗学的纲领性命题,一直受到历代诗学家的重视,而"赋诗言志"则一直被当作一种古代的用诗方式去认知。实际上,"赋诗言志"在后世的诗学活动中仍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表现出了促进诗人间相... "诗言志"作为古代诗学的纲领性命题,一直受到历代诗学家的重视,而"赋诗言志"则一直被当作一种古代的用诗方式去认知。实际上,"赋诗言志"在后世的诗学活动中仍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表现出了促进诗人间相互交流融通的诗学职能,同时也是古代诗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诗学训练方式,对于古代诗人掌握必要的诗学技艺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遗憾的是,"赋诗言志"的这些特点和诗学职能却在古代诗学研究的话语语境中被忽视了。结合对"诗可以群"在古代诗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历史考镜,对"赋诗言志"与"诗言志"的理论内涵和相互关系进行阐述,既是诗学史研究的实际需要,也是阐明诗社历史作用的一种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诗言志 言志 诗可以群 诗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诗言志”到“赋诗言志”的文化逻辑和话语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过常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0-72,共13页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所描述的是仪式中用乐的状况,“志”体现仪式自身的目的,有着某种相对固定的宗教意愿或感情。西周飨、燕礼为世俗待宾之礼。燕礼“无算乐”仪节使得“诗言志”有可能脱离仪式,成为个...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所描述的是仪式中用乐的状况,“志”体现仪式自身的目的,有着某种相对固定的宗教意愿或感情。西周飨、燕礼为世俗待宾之礼。燕礼“无算乐”仪节使得“诗言志”有可能脱离仪式,成为个人的表达方式。春秋时期,飨礼和燕礼合并成一套礼仪,“飨在朝,燕至夜”;并且在一次飨燕礼后,还可能会出现再次单独举行燕礼的情况。燕礼出于娱宾的目的,略去了仪式的“正歌”部分,只保留了“无算乐”仪节。“赋诗言志”皆发生于燕礼中。“赋诗言志”因仪式传统而具有神秘话语的特点。为克服其中的隐晦性,出现了“断章取义”、“歌诗必类”以及当场解释的现象,削弱了“赋诗言志”的仪式性,推动了“引诗言志”这种世俗话语的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飨燕礼 赋诗言志 仪式性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春秋赋诗言志 被引量:4
4
作者 聂言之 鲁洪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22-26,共5页
春秋战国时期是周人运用《诗经》的时代,周人不仅将《诗经》用在典礼、讽谏、赋诗、言语上;至孔子教诗时,还强调用诗修养道德,增长学识,提高举一反三的应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至孟子、荀子说诗时,则注重用诗为论据,论证儒家义理。其中... 春秋战国时期是周人运用《诗经》的时代,周人不仅将《诗经》用在典礼、讽谏、赋诗、言语上;至孔子教诗时,还强调用诗修养道德,增长学识,提高举一反三的应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至孟子、荀子说诗时,则注重用诗为论据,论证儒家义理。其中运用得最为普遍的,恐怕就是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了。当时无论是朝会宴享,还是说事论理,人们都赋诗言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诗言志 《左传》 称《诗》以谕其志 杜预注 诗本义 类比思维方式 春秋时期 《诗经》 《汉书·艺文志》 公父文伯之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言志”、“以意逆志”说和接受理论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志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39-45,共7页
人类学家认为,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不是给少数唯美主义者或逃避现实者享受和鉴赏的奢侈品,而是每个正常而能动的人都会参加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行为.”因此,对属于“必要的社会行为”的人类精神产品的文学,如何探明其历史本质并使之... 人类学家认为,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不是给少数唯美主义者或逃避现实者享受和鉴赏的奢侈品,而是每个正常而能动的人都会参加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行为.”因此,对属于“必要的社会行为”的人类精神产品的文学,如何探明其历史本质并使之充分发挥社会效应,就成为人类世世代代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以意逆志 接受理论 赋诗言志 文学接受 文学理论 接受美学 能动作用 古代文论 “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志”与“缘情”新论 被引量:1
6
作者 郁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58-64,共7页
“诗言志”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早的关于诗歌的理论。这个重要观点,记载在《尚书·尧典》之中。 据顾颉刚等考证,《尧典》应是战国时的作品(《古史辨》卷三)。“诗言志”的观点不可能如《尧典》所说是帝舜提出来的。尧舜时代的音乐水... “诗言志”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早的关于诗歌的理论。这个重要观点,记载在《尚书·尧典》之中。 据顾颉刚等考证,《尧典》应是战国时的作品(《古史辨》卷三)。“诗言志”的观点不可能如《尧典》所说是帝舜提出来的。尧舜时代的音乐水平非常低下,决不可能产生如文中听说“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那样完备的乐器,更不可能产生审定音阶高低的声“律”。《尧典》关于“诗言志”的记载,实际上反映着周朝时人们对于诗歌的看法。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记载孔子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诗歌创作 “志” “缘情” 赋诗言志 《尧典》 晏子 “诗缘情” 《左传》 《毛诗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言志”新论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以宪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27-32,共6页
“诗言志”作为先秦诗学观念一个体系,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献诗陈志”,这是文体诗的创作理论,产生于《诗三百》形成的时代。其二,“赋诗言志”,这是对文献《诗》的接受理论,时代自春秋开始,其例在《左传》、《国语》中屡见不鲜。... “诗言志”作为先秦诗学观念一个体系,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献诗陈志”,这是文体诗的创作理论,产生于《诗三百》形成的时代。其二,“赋诗言志”,这是对文献《诗》的接受理论,时代自春秋开始,其例在《左传》、《国语》中屡见不鲜。其三,“以意逆志”,这也是对《诗》的一种接受,但要求对原诗全篇大旨进行总体全面的把握。荀子对先秦诗学观念进行了总结,他确认“诗”是“言志”的文体,其所作《佹诗》、《成相》与屈原所作《楚辞》,是“作诗言志”的典范,标明人们将文献《诗》还原为文体的诗,接受意识开始向创作意识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文献《诗》 赋诗言志 以意逆志 文体诗 孟子 接受理论 《诗三百》 《春秋》 《国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的“言诗”与《毛诗序》的释诗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壮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26,共10页
《论语》中载有孔子与弟子子夏关于《诗经》的对话,称赞子夏"可与言诗"。所谓"言诗",历来理解为对《诗经》义的讨论,从而把子夏言诗作为他通晓《诗经》之本义并写作《毛诗序》的证据。其实,孔子的"言诗"... 《论语》中载有孔子与弟子子夏关于《诗经》的对话,称赞子夏"可与言诗"。所谓"言诗",历来理解为对《诗经》义的讨论,从而把子夏言诗作为他通晓《诗经》之本义并写作《毛诗序》的证据。其实,孔子的"言诗"是"赋诗言志"的意思,它在春秋时代是从属于礼乐仪式的说话方法,与后来直接讲解《诗经》的《毛诗序》没有关系。孔子对于《诗经》的所有论述,都是围绕"赋诗"而展开的,而并没有阐释《诗经》之本义。战国以后,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由礼乐仪式转为经典,才产生了企图诸首解释《诗经》的《毛诗序》。但因为释《诗经》者仍未脱离上古以礼乐为治的时代所形成的隐喻思维模式,仍然用发微索隐的方式去理解《诗经》,故使《诗经》的本义长期被掩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诗序》 《诗经》 孔子 赋诗言志 言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喻: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文人的言说方式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薇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8-153,共6页
先秦的诸子文人在思考言意关系时为我们如何言说点亮了一盏光彩夺目的明灯——隐喻,照亮了后人的言说之路。这种言说方式具体到操作上,就分化为"赋诗言志"、比兴手法、寓言和立象的方式,先秦诸子文人在言说方式上的选择使隐... 先秦的诸子文人在思考言意关系时为我们如何言说点亮了一盏光彩夺目的明灯——隐喻,照亮了后人的言说之路。这种言说方式具体到操作上,就分化为"赋诗言志"、比兴手法、寓言和立象的方式,先秦诸子文人在言说方式上的选择使隐喻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成为当时人们主要的言说方式。而从那时起隐喻也成为中国文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具有强大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赋诗言志 比兴 寓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与孔子诗教 被引量:1
10
作者 殷光熹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05-107,共3页
《诗经》与孔子诗教殷光熹(云南大学中文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风、雅、颂分类,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这段时间的作品,共有305篇。孔子称其为“诗”或“诗三百”,并将它列为门弟子的必读书之一。《论语》中记录... 《诗经》与孔子诗教殷光熹(云南大学中文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风、雅、颂分类,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这段时间的作品,共有305篇。孔子称其为“诗”或“诗三百”,并将它列为门弟子的必读书之一。《论语》中记录了一些孔子有关《诗》的言论,过去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诗》 孔子 “思无邪” 《论语》 吾道一以贯之 赋诗言志 “诗教” 文艺批评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秦接受者意识的觉醒与接受理论的早熟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新华 《中州学刊》 CSSCI 1999年第1期111-114,共4页
先秦时期,从总体上看,文学还未从学术文化的母体中分离出来,一些理论家、思想家有关文学的见解,也仅仅包含在他们对总体文化的一般性论述之中,因此,也就不可能有独立而成熟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出现。然而,上述这种对于先秦时期文学... 先秦时期,从总体上看,文学还未从学术文化的母体中分离出来,一些理论家、思想家有关文学的见解,也仅仅包含在他们对总体文化的一般性论述之中,因此,也就不可能有独立而成熟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出现。然而,上述这种对于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总体发展水平的认定,绝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接受理论 接受者 接受美学 赋诗言志 “诗言志 文学创作 情感表达 《周礼注》 用诗方法 文学理论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札评《诗经·郑风》之“细”涵义探微
12
作者 郭院林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左传》所载季札观乐一事历来备受关注,他对《诗经·郑风》之“细”含义的评述,各家对此众说纷纭。检索《左传》所引《郑风》与传世《郑风》在汉、宋时期的接受情况,回到历史语境,运用诗学相关理论,结合音乐学、社会学方法,以发展... 《左传》所载季札观乐一事历来备受关注,他对《诗经·郑风》之“细”含义的评述,各家对此众说纷纭。检索《左传》所引《郑风》与传世《郑风》在汉、宋时期的接受情况,回到历史语境,运用诗学相关理论,结合音乐学、社会学方法,以发展观念从诗与乐的角度分析季札所评《郑风》“细”的内涵及其影响。从乐评角度看,“细”指音乐的繁杂、精妙;从诗评角度看,“细”指诗词内容多言男女情爱之事,感情表达繁绮细腻。《郑风》在春秋时无论是文本内容还是音乐效果,在审美上都有突破。季札对《郑风》的评论具有文本与音乐的双重指向,深层心理更多体现了对艺术美的恐惧,“是其先亡乎”也是一种戒惧的忧患表述,不能据此质疑季札观乐的可信性。这一心理与思想对孔子以及汉、宋诗评影响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季札 赋诗言志 《郑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诗经》的元典精神──读《教化百科──〈诗经〉与中国文化》
13
作者 王利锁 《江淮论坛》 CSSCI 1996年第3期110-112,共3页
关键词 《诗经》 中国文化 元典精神 诗经学 文人士大夫 《诗经》研究 教化思想 文化蕴含 赋诗言志 中国文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人的觉醒与春秋诗学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济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6期104-111,共8页
1 春秋是一个充满战乱、动荡和裂变的时代。孔子曾痛心疾首于“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孟子曾尖锐指出“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章句下》),董仲舒、司马迁则最早从《春秋》中敏感地注意到“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这... 1 春秋是一个充满战乱、动荡和裂变的时代。孔子曾痛心疾首于“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孟子曾尖锐指出“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章句下》),董仲舒、司马迁则最早从《春秋》中敏感地注意到“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这个血腥的事实(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灭国上、盟会要》、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然而这又是一个人性开始觉醒的时代,“历史学家多主张,自春秋时代开始为古代史上的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思潮抬头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代 赋诗言志 人性觉醒 诗学批评 孔子 士大夫 司马迁 董仲舒 孟子 情感表现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的来源及其流辨 被引量:3
15
作者 傅刚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69-71,共3页
赋是一种文学体裁,盛行于汉魏,在文学史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然而这一体裁的形成却颇为曲折,本文即想爬梳一番,庶几见其源流演变之迹。《周礼·春官·大师》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这就是... 赋是一种文学体裁,盛行于汉魏,在文学史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然而这一体裁的形成却颇为曲折,本文即想爬梳一番,庶几见其源流演变之迹。《周礼·春官·大师》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这就是后来所谓“六诗”说,大概是较早的记载了。到底赋是什么呢?后人解释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诗 文学史 文学体裁 文心雕龙 诗三百 汉书·艺文志 班固 汉大赋 解释 赋诗言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赋的名称来源及其属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姜建群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77-83,40,共8页
近几年报刊上发表了一些讨论赋这一文体的名称来源、发展渊源及其属性的文章,读后很受启发,但也有些不同意见。兹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师友。本文的基本观点是:(1)赋是在“诗”的特指《诗三百》的意义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出现的文体名称,当... 近几年报刊上发表了一些讨论赋这一文体的名称来源、发展渊源及其属性的文章,读后很受启发,但也有些不同意见。兹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师友。本文的基本观点是:(1)赋是在“诗”的特指《诗三百》的意义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出现的文体名称,当时被用于指称多种新形式的诗歌作品。(2)这一文体名称来源于赋诗言志之义,与《诗》的“六义”无关,与“不歌而诵”也不相干。(3)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抒情的赋作与楚辞一样属于诗歌,所谓“介于诗文之间”的散体大赋也更接近于诗歌,赋应列为中国诗歌史的研究对象。下面试分别加以论述。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体大赋 诗三百 诗歌创作 两汉魏晋南北朝 文体 名称 赋诗言志 楚辞 六义 诗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桐城方氏两次遣戍东北考 被引量:2
17
作者 麻守中 《史学集刊》 1984年第4期28-33,共6页
清初统治者对汉族知识分子实行又拉拢又打击的两面政策。桐城方拱乾、方孝标、方登峄一家,先后两次遣戍东北,是清朝统治者镇压政策的直接受害者。方氏一家五代人,六十年内两次遣戍东北,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们著书立说,赋诗言志,或描... 清初统治者对汉族知识分子实行又拉拢又打击的两面政策。桐城方拱乾、方孝标、方登峄一家,先后两次遣戍东北,是清朝统治者镇压政策的直接受害者。方氏一家五代人,六十年内两次遣戍东北,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们著书立说,赋诗言志,或描绘东北边塞白山黑水的雄伟壮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诗言志 知识分子 桐城 方拱乾 清朝统治者 两面政策 受害者 方登 汉族 黑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语言观概论(下)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育曙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X期77-82,共6页
在《孔子语言观概论》(上)一文中,我分析了孔子的语言观有尚质的一面(“辞,达而已矣),又有尚文的一面(“言之不文,行而不远”)。那么,人们可能要问,孔子既尚质又尚文,岂不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不然。孔子语言观中这两个貌似抵牾的方面... 在《孔子语言观概论》(上)一文中,我分析了孔子的语言观有尚质的一面(“辞,达而已矣),又有尚文的一面(“言之不文,行而不远”)。那么,人们可能要问,孔子既尚质又尚文,岂不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不然。孔子语言观中这两个貌似抵牾的方面,在他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文质彬彬”里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一 论兼善:文质彬彬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质”指质朴,“文”指文采。“野”指粗糙,“史”指浮华。史原指史官,朱熹《论语集注》:“史,掌文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语言观 论语 “言” 言辞 赋诗言志 “文” 有德者必有言 “质” “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品阅读:创作的本源
19
作者 蒲友俊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42-48,共7页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看 ,作品阅读是文学创作的本源。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是原始文学创作与阅读混沌不分的遗风。中国文学的早期创作自屈原后经历了四大模仿潮流 ,才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形式模仿”是文学创作的根基 ,“作品阅读”...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看 ,作品阅读是文学创作的本源。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是原始文学创作与阅读混沌不分的遗风。中国文学的早期创作自屈原后经历了四大模仿潮流 ,才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形式模仿”是文学创作的根基 ,“作品阅读”就是作家认识艺术、模仿艺术的中介 ,是作家创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 ,那种不注重作品阅读的现象实质上是浮躁文风的表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阅读 文学创作 原始文学 “套语创作” 原始阅读 赋诗言志 形式模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论《诗》与鲁迅论《诗》
20
作者 孙昌熙 高旭东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75-78,共4页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后人对它的阐释也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差异。我们选择孔子与鲁迅论《诗》的理由是:孔子对《诗经》的阐释在中国古代具有开创范式的意义,自汉代之后,《诗》被尊为《诗经》,是不能被随便解释的,因而在近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后人对它的阐释也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差异。我们选择孔子与鲁迅论《诗》的理由是:孔子对《诗经》的阐释在中国古代具有开创范式的意义,自汉代之后,《诗》被尊为《诗经》,是不能被随便解释的,因而在近现代之前,历代对《诗经》的阐释并没有打破孔子论《诗》的范式。而鲁迅论《诗》则打破了孔子论《诗》的范式,而开创了现代的新范式。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论《诗》对于现代就没有意义了,相反,孔子论《诗》即使对于“反孔”的鲁迅,也有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鲁迅 诗经 新范式 论语 中国文学 赋诗言志 功用 中国小说史略 士大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