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0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钢铁行业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范凤岩 任晓娟 柳群义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8,共8页
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对于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耦合协调度应用到钢铁行业,首先构建资源-环境-经济(REE)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加权TOPSIS法计算中国钢铁行业2000~2018年资源-环境-经济系统以... 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对于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耦合协调度应用到钢铁行业,首先构建资源-环境-经济(REE)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加权TOPSIS法计算中国钢铁行业2000~2018年资源-环境-经济系统以及各子系统的评价值,然后采用耦合协调度发展模型对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钢铁行业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综合评价值呈现平稳-上升-平稳的发展趋势,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从勉强协调到良好协调的过渡,耦合协调状态不断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行业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 耦合 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典型城市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估和路径模拟:以滨州市为例
2
作者 宋佳雯 张晓平 +1 位作者 吴爱萍 练文华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6-618,共13页
以黄河三角洲典型城市山东省滨州市为例,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2000—2020年间其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及演变特征;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通过子系统间因果反馈关系和流图分析,基于71个指标构建滨州市经济-资源-环境的... 以黄河三角洲典型城市山东省滨州市为例,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2000—2020年间其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及演变特征;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通过子系统间因果反馈关系和流图分析,基于71个指标构建滨州市经济-资源-环境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设定现状趋势延续模式、第二产业主导模式、资源环境优先模式和协调稳定发展模式4种情景,对其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1)过去20年,滨州市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升,耦合协调类型由失调逐步过渡到良好协调状态,但系统存在不稳定性;2)通过对相互耦合复杂巨系统进行参数运算和多情景模拟分析,指出延续当前发展模式不能实现滨州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兼顾经济、资源、环境效益的协调稳定发展模式是滨州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对最优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资源-环境系统 系统动力学 耦合协调度 多情景模拟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及驱动力研究
3
作者 杨霏 周玉 +1 位作者 陈银银 梁甜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3,96,共11页
长江经济带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带,探究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耦合协调机理,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析... 长江经济带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带,探究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耦合协调机理,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析2006—2021年研究区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21年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持续递增及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分布格局;2)下游、上游-下游分别是区域内与区域间差异中最为显著的,造成总体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区域间差异;3)资源集聚能力是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环境 Dagum基尼系数 地理探测器 耦合协调 长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及障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李佳璐 潘景茹 +2 位作者 冯峰 徐鹏 刘翠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6,共10页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扩张和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亟待探究其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PWEE)系统耦合协调关系,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针对黄河流域九省(区)构建了PW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扩张和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亟待探究其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PWEE)系统耦合协调关系,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针对黄河流域九省(区)构建了PW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2008—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PWE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态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PWEE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56上升至2020年的0.69,由勉强协调进入初级协调阶段,水资源子系统一直是影响九省(区)PWEE系统协调发展的限制因素,其平均障碍度从2008年的49.05%增加至2020年的55.48%,人均水资源量为主要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 耦合协调度 障碍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绿证互认和电热柔性负荷的含氢多能系统源荷低碳经济调度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守相 郑婉婷 +1 位作者 赵倩宇 王璇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34-1845,共12页
为推进能源系统低碳清洁转型,促进高比例新能源就地消纳,提出基于碳-绿证互认和电热柔性负荷的含氢多能系统(hydrogen multi-energy system,HMES)源荷低碳经济调度方法。首先,在源侧考虑电解槽制氢过程中的热量散失及余热利用,建立含电... 为推进能源系统低碳清洁转型,促进高比例新能源就地消纳,提出基于碳-绿证互认和电热柔性负荷的含氢多能系统(hydrogen multi-energy system,HMES)源荷低碳经济调度方法。首先,在源侧考虑电解槽制氢过程中的热量散失及余热利用,建立含电解槽热氢联产环节、氢转热电环节和氢制甲烷环节的氢能多环节利用模型,并在荷侧考虑电热负荷的可转移、可削减、可平移以及可替代特性,构建电热联合需求响应模型;其次,考虑碳配额和绿证的互认关系,提出碳-绿证联合交易方法,在HMES目标函数中同时引入奖惩阶梯型碳交易成本和绿证交易成本;最后,以综合成本最低为目标,考虑系统低碳性和经济性,构建HMES源荷低碳经济调度模型。算例仿真设置多个场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使HMES综合成本降低25.6%,碳排放量降低39.2%,且实现该系统新能源的全消纳,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能有效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实现HMES的低碳和经济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利用 氢能多环节利用 -绿证互认 电热联合需求响应 含氢多能系统 低碳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粮食-能源-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 被引量:1
6
作者 侯慧敏 马海华 +1 位作者 王鹏全 王万祯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2,共7页
为探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粮食-能源-生态(WFEE)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避免单一资源的部门割裂式发展对其他资源部门造成危害,以西北内陆河流域之一的石羊河流域WFEE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流域WFEE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赋权... 为探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粮食-能源-生态(WFEE)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避免单一资源的部门割裂式发展对其他资源部门造成危害,以西北内陆河流域之一的石羊河流域WFEE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流域WFEE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赋权法对各子系统指标赋权,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石羊河流域WFEE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对2020—2030年石羊河流域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0—2020年石羊河流域WFEE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处于中等水平,能源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负增长;石羊河流域WFEE系统耦合度等级为高水平耦合;流域WFEE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经历了轻度失调到良好协调共6个阶段;预测结果显示流域耦合协调度在预测期内处于良好协调向优质协调过渡阶段。研究成果可为石羊河流域的可持续管理和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粮食-能源-生态(WFEE)系统 CRITIC赋权法 综合发展指数 耦合协调度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碳捕集电厂的电-气互联系统低碳经济调度 被引量:1
7
作者 徐玉琴 朱炳霖 方楠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共10页
为应对电力系统低碳运行问题,以双向耦合的电-气互联系统为研究对象,引入碳捕集技术与碳交易机制,研究含碳捕集电厂的电-气互联系统低碳经济调度问题。首先,分析碳捕集耗能特性,考虑通过电转气消纳部分CO_(2),并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碳交易... 为应对电力系统低碳运行问题,以双向耦合的电-气互联系统为研究对象,引入碳捕集技术与碳交易机制,研究含碳捕集电厂的电-气互联系统低碳经济调度问题。首先,分析碳捕集耗能特性,考虑通过电转气消纳部分CO_(2),并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碳交易机制与阶梯式碳交易机制,证明阶梯式碳交易机制更有利于系统低碳运行。其次,建立考虑碳捕集成本与碳交易成本的电-气互联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模型,通过线性转换和改进二阶锥松弛的方法,将非凸非线性模型转化为混合整数凸优化模型。最后,在修改的IEEE 30节点电力系统和比利时20节点天然气系统上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文中建立模型能有效实现系统低碳经济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互联系统 碳捕集电厂 阶梯式碳交易机制 低碳经济调度 改进二阶锥松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环城绿带“主体-环境”演进机制——以北京市绿隔为例
8
作者 刘颂 沈培宇 +1 位作者 柳迪子 白钊成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8-85,共8页
【目的】环城绿带的演化除了受外部环境中快速城市化的强力干扰外,多元利益主体对于土地、资金等资源的长期相互博弈与协调统筹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借助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自下而上”的研究范式,探索多元主体推动环城绿带系统演化的... 【目的】环城绿带的演化除了受外部环境中快速城市化的强力干扰外,多元利益主体对于土地、资金等资源的长期相互博弈与协调统筹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借助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自下而上”的研究范式,探索多元主体推动环城绿带系统演化的适应过程。【方法】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基础,从基本特征、结构构成和适应机制等视角分析环城绿带的系统特征。以北京市绿隔为例,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7个特性,梳理其中多元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及演化过程。【结果】环城绿带由多元主体系统、地域空间系统、社会文化系统及自然生态系统4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互为环境;多元主体子系统是环城绿带系统演变的核心动力,具有决策能力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绿带发展,各主体互为环境。北京市绿隔演化经历3个阶段:萌芽阶段建设主体单一,政府与村集体由权力关系主导的信息流连接;试点突破阶段民企新主体加入,资源流动加快;有序实施阶段乡政府主体与市民主体先后涌现,多元主体频繁交互。【结论】北京市绿隔演进的动力机制由早期的政策引导、快速城市化强力干扰,逐渐转变为多元主体交互主导、政策驱动。环城绿带仍将持续演变,为了绿带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应当增强政府主体主动性、重视多元利益主体协同治理及创造性及提升多元利益主体适应能力。复杂适应系统基本概念框架也可作为其他绿带系统治理的思维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城绿带 复杂适应系统 主体-环境 系统演化 多元主体 北京市绿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及预测 被引量:3
9
作者 刘玒玒 刘书芳 李新一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2,共7页
利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2007—2021年祁连山地区30个县域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度,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2—2031年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 利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2007—2021年祁连山地区30个县域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度,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2—2031年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逐年升高,水资源子系统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人口子系统发展水平缓慢上升,经济子系统发展起点较低但增速较快;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起点相对较高但波动较大,且除水资源子系统外,甘肃片区指标优于青海片区。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协调度等级波动上升已达到中级协调;各地区增速具有异质性,南部增速最快,西北部次之,中部最慢。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态势,逐渐由中级协调升至良好协调等级,且甘肃片区协调度略高于青海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 协调发展 时空演变 预测 祁连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生态-经济-社会需求的区域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靳世鑫 苏承国 +3 位作者 黄佳荣 王慧亮 严登华 王占桥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3,共13页
【目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是缓解水土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将土壤水和再生水纳入水资源供给侧考虑,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 【目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是缓解水土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将土壤水和再生水纳入水资源供给侧考虑,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中水-土-碳等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响应生态-经济-社会需求的区域水土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框架,提出耦合非线性多目标规划和逐次逼近法的双层嵌套算法以实现框架的迭代求解,得到区域水土资源联合配置方案。【结果】洛阳市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结果表明,各县区土地利用格局及水资源供给量实现了协同优化,区域水资源总量增加了0.2923亿m^(3),净碳排放量减少了0.3814%(折合90698 t标准煤),GDP维持稳定,各行政单元间供需水比值的差异程度达到最小。【结论】研究成果为提高区域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保障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联合配置 生态-经济-社会需求 二元水循环 相互作用关系 双层嵌套算法 影响因素 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EC电解水制氢耦合合成氨过程物质能量集成与技术-经济-环境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怀荣 郭奥雪 +4 位作者 陈振伟 伊嘉伟 王东亮 杨勇 杨思宇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1-310,共10页
针对传统合成氨工艺依赖化石能源,导致元素利用率低、碳排放高、经济效益差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的合成氨工艺,旨在提高能源效率并降低碳排放。通过建模模拟、能量集成和性能分析,对比传统工艺,揭示了新工艺的技术... 针对传统合成氨工艺依赖化石能源,导致元素利用率低、碳排放高、经济效益差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的合成氨工艺,旨在提高能源效率并降低碳排放。通过建模模拟、能量集成和性能分析,对比传统工艺,揭示了新工艺的技术、经济和环境优势。研究结果表明,新工艺氢、氮元素利用率分别为92.59%、90.50%,能量效率为72.19%,均高于传统工艺。新工艺生产成本为3442.8 CNY·t^(-1)(以NH_(3)计),在当前市场下不具备经济优势,但随着碳税实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当电价降至0.1 CNY·(k Wh)^(-1)时,成本可降至2380.5 CNY·t^(-1),低于传统工艺。此外,新工艺在生产过程中不直接产生CO_(2),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 绿氨 过程集成 全局能量集成 技术-经济-环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理路与推进策略——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评价模型
12
作者 王帅 王静芳 +1 位作者 丁先琼 李杰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2-620,共9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体育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础,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评价模型为研究框架,运用文献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对体育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内... 生态文明建设是体育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础,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评价模型为研究框架,运用文献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对体育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逻辑-策略”进行系统阐释。其需遵循时空割裂向时空共有资源生态位、两化匮缺向两化共建经济生态位、三生偏态向三生共赢社会生态位、线性分治向系统共治环境生态位的逻辑转向。提出E-O-D资源开发模式、双轮驱动产业创新机制、山—水—城空间融入战略、全维共塑型环境治理体系的推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旅游 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能源耦合系统研究(Ⅰ):特征解析
13
作者 冯仲恺 蒋林佚 +3 位作者 牛文静 王煜 彭少明 郑小康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0-172,共13页
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量化了水资源、能源足迹量及其虚拟流动量,进而构建了基于虚拟资源流动的生态网络模型。利用控制分配系数、芬恩循环指数等指标,解析了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能源耦合系统复杂特征。结果表明:区域资源足迹与地... 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量化了水资源、能源足迹量及其虚拟流动量,进而构建了基于虚拟资源流动的生态网络模型。利用控制分配系数、芬恩循环指数等指标,解析了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能源耦合系统复杂特征。结果表明:区域资源足迹与地区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能源足迹与能源生产量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而水足迹与水资源禀赋存在失配性;研究区虚拟流转移网络极为复杂,河南、山东等地是虚拟流主要输入地,内蒙古等地则为主要输出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分别对虚拟水、虚拟能流动影响较大;受产业结构差异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水资源和能源系统均表现出中上游地区受下游地区控制,同时竞争关系主导了水资源和能源的生态关系;四川、内蒙古第二产业是能源系统关键调控对象,山东第二产业对区域整体产业驱动贡献较大;各省区水资源-能源耦合系统的资源循环效率和稳定性均呈增长趋势,其中水资源系统稳定性低于能源系统,应适当优化涉水产业结构以提高风险抵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能源耦合系统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生态网络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区资源共享的多区域电-氢综合能源系统灾后恢复策略
14
作者 温紫豪 任洲洋 +1 位作者 董朝阳 梁钰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3486-3501,共16页
氢能系统具有跨时空转移特性,在增强配电网弹性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针对现有研究中多区域电-氢综合能源系统(MR-EH-IES)灾后协同恢复机制尚不明确,难以挖掘移动弹性资源跨区支撑潜力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跨区资源共享的MR-EH-IES灾后... 氢能系统具有跨时空转移特性,在增强配电网弹性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针对现有研究中多区域电-氢综合能源系统(MR-EH-IES)灾后协同恢复机制尚不明确,难以挖掘移动弹性资源跨区支撑潜力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跨区资源共享的MR-EH-IES灾后恢复策略。首先,基于“区内自治-资源统筹-区间共享”的思路,提出了MR-EH-IES双层灾后恢复框架,在下层,考虑移动电源、维修人员与氢能系统在灾后恢复中的协同配合潜力,提出电-氢综合能源系统灾后恢复策略;在上层,考虑移动弹性资源的跨区支撑潜力,提出移动弹性资源的区间共享策略。然后,基于上述框架与策略,提出考虑跨区资源共享的MR-EH-IES双层灾后恢复模型。最后,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区域电-氢综合能源系统 跨区资源共享 灾后恢复 移动弹性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吕铖 吕素冰 +3 位作者 焦天一 赵衡 王富强 邵薇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共11页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河南省黄河流域2011-2022年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采用核密度估计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但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分别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中心带动周边,边缘发展缓慢”、“上游优于下游,西南优于东北”的空间非均衡格局;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向好趋势显著,各城市间空间异质性明显,呈现出“区域齐升,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演化特征;自然禀赋、经济基础以及人居环境是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各因子之间关系日益紧密,交互类型呈现向“非线性增强”转化趋势。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协调发展评价的新方法,并对其科学性进行了验证,为深入剖析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提供了有力工具,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随机森林 地理探测器 河南省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滇中城市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时空耦合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龙晓惠 陈国平 +3 位作者 林伊琳 赵俊三 王荣耀 冯怡翔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7-378,共12页
[目的]探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及发展水平状况,阐明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的自然、经济及人文数据,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建立人口-经济... [目的]探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及发展水平状况,阐明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的自然、经济及人文数据,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建立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序关系分析法(G1)与熵权法(EW)确定综合权重,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定量分析了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演变状况,探析其发展规律。[结果](1)3个时段内,研究区人口在县域尺度呈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呈现西部低人口密度聚集和中部高人口密度聚集态势且常年稳定;(2)2010—2020年,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综合发展水平有微弱提升,严重失调的协调类型逐渐消除,濒临失调占比46.94%成为最主要的协调类型;(3)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两两耦合协调分布不均,其中2020年人口-经济综合耦合协调指数最低为0.4543,协调度水平时空分布与三系统协调评价结果吻合度是两两耦合协调评价中最高的,对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评价结果影响最大;(4)在主体功能区划实施前后,国家重点开发区两两耦合协调水平变化显著,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且有倒退趋势,省级重点开发区长期稳定可控;(5)研究区的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关系,但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制约状况。[结论]高耦合协调性主要依赖于人口对市县区经济的带动作用。重点开发区的有效实施必须抓好人口与经济协同发展,人口和经济协调是未来优化主体功能区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重点开发区 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模型 滇中城市群 人口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水-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发展技术模式研究
17
作者 田晋华 梁靓 +2 位作者 贾玉蓉 李泽霞 高金芳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11期66-69,共4页
古浪县曾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甘肃省58个贫困县之一,属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从2012年开始,古浪县开始易地扶贫搬迁。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位于古浪县北部平原区,是祁连山地区生态移民工程的典型代表,由于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属极端干旱... 古浪县曾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甘肃省58个贫困县之一,属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从2012年开始,古浪县开始易地扶贫搬迁。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位于古浪县北部平原区,是祁连山地区生态移民工程的典型代表,由于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属极端干旱区,且移民区内没有地表径流经过,因此移民区内的灌溉用水主要是依靠景泰川电力提灌二期工程供水,人水矛盾突出。基于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以提高区域防风固沙能力,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为目标,提出水-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发展技术模式,主要包括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技术模式、水-草-畜平衡调控技术模式、封造结合的调控技术模式、光伏治沙调控技术模式、温室大棚种植技术模式、生态自维持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生态系统 耦合发展 技术模式 黄花滩生态移民区 古浪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媛媛 赵汝婧 +1 位作者 朱晓华 李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1-154,共14页
探讨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效应对于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实现碳中和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23)》及《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中的膳食数据,采用2022年... 探讨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效应对于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实现碳中和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23)》及《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中的膳食数据,采用2022年中国居民的膳食消费数据,引入虚拟水、虚拟土地、碳排放系数的概念对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效应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居民肉类和粮食的消费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较大。此外,除水果外,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食物消费水足迹、用地需求和碳排放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②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地域差异。从城乡来看,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水足迹、用地需求和碳排放量均低于城市居民。从区域来看,中国中、南部地区的食物消费水足迹、用地需求和碳排放量整体高于北部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最高。③中国居民膳食消费的水土资源消耗总量实际值低于《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的理论值,而食物碳排放量实际值明显高于理论值。具体来说,牛奶和蔬菜的水-土-碳排放量显著低于理论值,而肉类和粮食显著高于理论值。④中国居民对于粮食、油籽和肉类的水、土、碳资源消耗呈现浪费状况,总体食物消费上中国的水、土、碳资源并未达到浪费状况,但对土地资源的节约率较低。建议:在遵循居民膳食平衡原则的基础上,鼓励中国居民摄入更多的蔬菜、水果及优质蛋白质;加大对相关均衡膳食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中国居民尤其是西北地区农村居民对均衡膳食的认识;优化食物供给,降低食物对水土资源的消耗及碳排放;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落地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结构 水足迹 水土资源 碳排放 --碳排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性的定量测评 被引量:12
19
作者 孙伯良 王爱民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5-101,共7页
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是衡量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本文在对浙江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协调系数测度模型分析浙江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协... 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是衡量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本文在对浙江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协调系数测度模型分析浙江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结果显示,浙江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系数呈现"V"型;海洋经济-资源系统的协调系数基本高于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系数,且呈现波动性;浙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亟待提高。最后,提出有利于浙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经济-资源-环境 系统协调性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森林资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动态评价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虹 王娜 袁颖超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6-109,共4页
文章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4—2014年的数据构建森林资源-经济-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度函数等方法构建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了京津冀地区森林资源、经济、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及系统间的协调度。结... 文章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4—2014年的数据构建森林资源-经济-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度函数等方法构建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了京津冀地区森林资源、经济、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及系统间的协调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经济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较高,森林资源、环境发展相对滞后。各系统间的协调度呈波浪型发展,森林资源-经济系统均值处于濒临失调水平;经济-环境系统均值处于勉强协调水平;森林资源-环境系统在初级协调阶段;森林资源-经济-环境系统整体平均协调发展水平在濒临失调至勉强协调的过渡阶段。因此,京津冀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环境逐步趋于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经济-环境系统 协调发展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