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集对分析的中原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何慧爽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29-131,共3页
为探究建设中原经济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对构建生态型经济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利用集对分析和置信度准则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原经济区的经济、社会、资源利用和环... 为探究建设中原经济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对构建生态型经济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利用集对分析和置信度准则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原经济区的经济、社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地区中心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系统及子系统多数处于基本可载(II级)、弱可载(III级),不容乐观。因此,应采取一些具体的优化环境承载力的调整措施,保证和实现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环境的较好承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对分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中原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对分析的中原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9
2
作者 何慧爽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77,共3页
针对中原经济区存在水资源紧缺、生产生活需水与水资源供给矛盾、生态与水环境压力较大等问题,运用基于置信度准则的集对分析法,把社会经济条件、水资源条件、需水用水条件3个子系统13个指标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分为3个等级,对该区部... 针对中原经济区存在水资源紧缺、生产生活需水与水资源供给矛盾、生态与水环境压力较大等问题,运用基于置信度准则的集对分析法,把社会经济条件、水资源条件、需水用水条件3个子系统13个指标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分为3个等级,对该区部分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以基本可载、弱可载居多,形势不容乐观,原因在于工农业和生活用水增多、工业"三废"排放量大、水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增强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运用虚拟水贸易战略可以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和缓解水资源紧缺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对分析法 置信度准则 资源承载力 中原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策略——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何雄伟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8-151,共4页
运用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理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2013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互相作用的经济模型,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效益和产业生态... 运用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理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2013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互相作用的经济模型,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效益和产业生态和谐指数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效益和产业生态和谐指数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协调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尚未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承载潜力,从而造成产业发展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趋势在增强。最后,提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提高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关系研究——以沈阳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55
4
作者 卫思夷 居祥 荀文会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8-65,共8页
研究目的:揭示国土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互动演化的规律,分析沈阳经济区8个城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方法: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评判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协调发展及交互耦合的程度。研究... 研究目的:揭示国土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互动演化的规律,分析沈阳经济区8个城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方法: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评判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协调发展及交互耦合的程度。研究结果:(1)2010年以来沈阳经济区各城市国土开发强度不断增长,资源承载力呈现降低的趋势,但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支撑力呈现增加态势;(2)各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较高,达到良性共振,并且协调度呈总体上升趋势,耦合关系日趋紧密。研究结论: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和制约关系,应因势利导,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国土开发强度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时空耦合 沈阳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于洋 韩鹏 +2 位作者 杨楠 李小磊 郭昀昊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07-414,共8页
通过对城市群型地区的分析,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要充分考虑资源流动性。选用中原城市群9座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参考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利用外来资源依赖指数对研究区的资源依赖度进行分析... 通过对城市群型地区的分析,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要充分考虑资源流动性。选用中原城市群9座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参考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利用外来资源依赖指数对研究区的资源依赖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对比郑州市2004—2014年考虑与不考虑资源流动性的评价结果,表明只有在考虑资源流动性时,评价结果才能真实地反映区域发展状态;2)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水和能源资源比较紧张,但通过外来资源的供应,可基本上满足区域的发展需求,然而各核心城市的环境情况均不容乐观;3)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漯河、许昌、新乡、郑州、济源、焦作、洛阳、平顶山、开封;4)根据外来资源依赖指数可知,9座核心城市的粮食资源均可自给自足,开封、新乡等地的能源资源需外部供应,郑州、开封等地的水资源需外部供应,综合来看,水资源比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型地区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流动性 中原城市群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经济区城市资源环境绩效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 被引量:8
6
作者 许亚宣 赵玉婷 +4 位作者 李小敏 于华通 李娟 邹广迅 赵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25-935,共11页
为了识别城市或"相似群体"最重要的资源环境"短板"问题,以中原经济区31个城市为研究区域,选择水土资源、能源、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水平等4个方面共计33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修正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正向指... 为了识别城市或"相似群体"最重要的资源环境"短板"问题,以中原经济区31个城市为研究区域,选择水土资源、能源、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水平等4个方面共计33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修正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正向指标极大化、负向指标极小化、适中指标平均化的标准化方法对研究区域内各市资源环境绩效进行测算.研究表明:1从资源环境绩效角度来看,中原经济区城市可分为"双高"超载型、农业型、"双低"超载型、资源型四大类.2占中原经济区城市总数2/5的资源型城市,由于过度强调资源产出、忽视环境保护而成为经济区环境问题高发、资源环境矛盾较为突出的集中区域.3在对4个Ⅰ级指标(资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指数、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水平)设定均衡权重情况下,15个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居末位,10个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居末位,表明中原经济区提高资源环境绩效应率先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领域实现突破.所构建的资源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仍有待进一步优化,今后应加大对可再生资源能源利用、农村生态环境特别是农村土地重金属及有机物污染等问题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绩效 经济发展水平 中原经济区 城市发展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中原经济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耦合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蔡文春 张竟竟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21期156-160,共5页
综合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5—2013年,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在提升,2008年耦合度达到0.5以上。从空间分异来看,中原经济区协调性整个呈现西北高、东南相对较... 综合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5—2013年,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在提升,2008年耦合度达到0.5以上。从空间分异来看,中原经济区协调性整个呈现西北高、东南相对较低的空间分异特征。部分城市因为某个子系统水平较低而制约了整体协调性的提升。分析表明中原经济区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摒弃那种资源掠夺式的发展方式,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范围之内发展复合型生态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投影寻踪模型 耦合度 社会经济 资源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土开发风险评估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尧 杨建锋 孟旭光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3-148,共6页
在Arc GIS技术和建模技术支撑下,建立国土开发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三维魔方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北部湾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开发动力和国土开发潜力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和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国土开发风险评估,提出相关风险防范的... 在Arc GIS技术和建模技术支撑下,建立国土开发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三维魔方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北部湾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开发动力和国土开发潜力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和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国土开发风险评估,提出相关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马山县、隆安县、陆川县、北流市、容县、大新县等地区有一定的低风险国土可以开发,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国土开发较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钦州市、横县、隆安县、扶绥县以及玉林的东部和南部边界,应进行有计划的逐步开发;国土开发中等风险区在各个区县均有分布,集中分布在南宁市市区、玉林市中北部地区、崇左市南部地区、钦南区、钦北区、防城区以及合浦县,应将提高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国土开发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良庆区、邑宁区、宾阳县、武鸣县、港口区、江州区、宁明县、博白县以及北海市的沿海地区,应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资源集约开发、点状布局发展的开发原则;天等县、大新县、上林县、江州区、武鸣县、宾阳县等区县的极高风险区域面积比例高达60%以上,包括南宁边缘发展区、六万大山生态保护区、十万大山生态保护区、边境开发与生态保育区等地区,不宜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三维风险矩阵评价法是基于多个国土开发系统指标的综合评价,可以弥补其他评价方法的不足,用于区域国土开发风险综合评价有着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国土开发动力 国土开发潜力 风险评估 北部湾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