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支撑能力动态评价——以西南区为例 被引量:27
1
作者 吴映梅 李亚 张雷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23,共4页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支撑能力已成为区域持续发展的“瓶颈”,作为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生态屏障,西南区资源环境的基础支撑能力不仅决定着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取向,而且还影响着东、中部地区自然环境...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支撑能力已成为区域持续发展的“瓶颈”,作为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生态屏障,西南区资源环境的基础支撑能力不仅决定着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取向,而且还影响着东、中部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针对以往资源环境基础单要素分析方法的不足,尝试提出多要素综合动态分析方法,对西南区资源环境的基础支撑能力进行评价。从而为区域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研究提供一种理论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基础 支撑能力 西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评价:以新疆为例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雷 杨波 程晓凌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3-718,共6页
作为生态脆弱的干旱地区,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基础的极大制约。一方面,资源环境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新疆的资源环境基础脆弱、要素结构的稳定性差。此种特征决定了新疆的现代化发展有赖于资源环境基础的稳定,其中尤以淡水资... 作为生态脆弱的干旱地区,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基础的极大制约。一方面,资源环境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新疆的资源环境基础脆弱、要素结构的稳定性差。此种特征决定了新疆的现代化发展有赖于资源环境基础的稳定,其中尤以淡水资源来源和农用地(主要为草场和耕地)的稳定最为重要。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空间组合的分析结果表明,北疆和南疆的资源环境开发是全疆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东疆生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则决定着全疆资源环境开发的效果和政治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基础 可持续发展 干旱区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三省资源环境基础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段海燕 陈英姿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1-166,共6页
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森林、水、土地、能源和矿产5大类资源均有相当基础,以这5类资源作为评估指标,比较分析东北三省的资源环境基础保障程度。计算结果显示,黑龙江省资源环境基础保障程度最高、吉林省次之、辽宁省最低;三... 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森林、水、土地、能源和矿产5大类资源均有相当基础,以这5类资源作为评估指标,比较分析东北三省的资源环境基础保障程度。计算结果显示,黑龙江省资源环境基础保障程度最高、吉林省次之、辽宁省最低;三省资源环境基础整体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辽宁省的环境安全已达临界,应尽快采取措施加以保障。东北三省5种资源要素基础保障程度系数纵向排序各有不同,这与各省的资源禀赋、人口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紧密相关。分析显示,增强东北地区的资源环境基础保障程度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替代能源、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分配节能减排指标,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资源环境基础 环境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西部资源环境基础支撑能力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大力 郭建缨 吴映梅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90-194,共5页
资源环境基础是区域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作为建设美丽中国重要篇章的西部,西部资源环境基础的支撑能力决定着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取向。文章以西部为空间载体,拟克服资源环境基础单要素的传统评价方法,构建多要素综合评价方法,运用GIS空间... 资源环境基础是区域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作为建设美丽中国重要篇章的西部,西部资源环境基础的支撑能力决定着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取向。文章以西部为空间载体,拟克服资源环境基础单要素的传统评价方法,构建多要素综合评价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手段,探讨西部资源环境基础支撑能力及空间分异特征,以期为西部资源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基础 支撑能力 GIS 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大力 吴映梅 郭建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2期306-308,310,共4页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空间载体,构建多要素综合评价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手段,从"地-地"对应和"地-人"对应两方面探讨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基础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从资源组合中度来看,四川、云南为一般组合区,...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空间载体,构建多要素综合评价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手段,从"地-地"对应和"地-人"对应两方面探讨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基础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从资源组合中度来看,四川、云南为一般组合区,重庆、贵州、湖南为中等组合区,湖北、安徽、江西为较高组合区,江苏、浙江、上海为高组合区;从资源环境保障程度看,云南、四川、贵州为高保障度区,江西、湖北、湖南为较高保障度区,安徽、重庆、浙江为中等保障度区,江苏、上海为一般保障区;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匹配程度看,云南、贵州、四川为高匹配度区,江西、湖北、湖南为中等匹配度区,安徽、重庆、浙江为一般匹配度区,江苏和上海为低匹配度区。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基础 支撑能力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6
作者 王大力 吴映梅 郭建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4期360-361,366,共3页
分析了云南省资源环境基础特征,对云南省资源环境保障态势进行了评价。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与者,云南省的资源总量丰富,人均量充足,水、土组合表现较佳,矿产资源优势突出。这使云南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资源环境组合丰度较高、支... 分析了云南省资源环境基础特征,对云南省资源环境保障态势进行了评价。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与者,云南省的资源总量丰富,人均量充足,水、土组合表现较佳,矿产资源优势突出。这使云南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资源环境组合丰度较高、支撑保障程度和匹配程度中等。分析云南省资源环境基础特征,对实现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云南段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具有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丝绸之路经济带 资源环境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一带一路”沿线资源环境基础支撑能力的动态测度 被引量:1
7
作者 陈万旭 李江风 +1 位作者 姚尧 黄凯丽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83,共6页
文章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改进,采用改进后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省区资源环境基础对经济和人口的支撑能力进行研究。引用加权几何平均模型测度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既考虑了资源的匹配,又考虑各... 文章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改进,采用改进后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省区资源环境基础对经济和人口的支撑能力进行研究。引用加权几何平均模型测度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既考虑了资源的匹配,又考虑各种资源的相对重要性,同时运用了基于优势资源牵引效应原则和劣势资源束缚效应原则下的相对综合承载力模型避免了权重的使用。运用该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省区以及不同区域的相对资源经济和人口承载力进行测度,通过测度结果与实际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对比,分析不同区域经济和人口承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基础 支撑能力 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城市群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丁生 潘玉君 赵兴国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9-64,共6页
资源与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个地区资源与环境基础状况及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程度将对城市的发展起到推动或限制作用。发展滇中城市群、构建以昆明为核心的滇中大经济圈是促进云南省乃至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加快云... 资源与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个地区资源与环境基础状况及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程度将对城市的发展起到推动或限制作用。发展滇中城市群、构建以昆明为核心的滇中大经济圈是促进云南省乃至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加快云南省城市化进程的重大举措。分析了滇中城市群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及与之相协调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滇中城市群的发展提出一些自己的浅见,以期对滇中城市群的发展有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基础 资源要素协调 滇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经济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动力学分析
9
作者 张衍广 林振山 李茂玲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35,共4页
区域经济的发展即受本土经济规模的决定,又受外来经济的影响,同时还受区域内资源和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制约。为此,从非线性动力学的角度上来研究本土经济、外来经济、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3者之间的动力学关系,并对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解决... 区域经济的发展即受本土经济规模的决定,又受外来经济的影响,同时还受区域内资源和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制约。为此,从非线性动力学的角度上来研究本土经济、外来经济、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3者之间的动力学关系,并对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解决了如何客观对待外来经济的这一问题,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学 区域经济发展 理论研究 本上经济 外来经济 资源环境基础设施 动力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