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保路运动与资产阶级立宪派
被引量:4
- 1
-
-
作者
王萍
-
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1期19-27,共9页
-
文摘
保路运动与资产阶级立宪派王萍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产阶级立宪派一直以领导者和组织者的面貌影响着这一运动的发展进程。分析和研究立宪派特别是湖南、湖北、四川三省的立宪派在保路运动中的活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其...
-
关键词
资产阶级立宪派
保路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
清政府
人民群众
辛亥革命
君主立宪
清王朝
群众运动
-
分类号
K257.26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清末江苏资产阶级裁厘认捐活动述略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马敏
林植霖
-
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6期85-91,共7页
-
文摘
清末江苏资产阶级发起的裁厘认捐活动,尽管范围有限、成果甚微,但却从一个富于敏感的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进程,有助于全面理解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经济、政治活动以及在这次革命中政治态度转变的社会根由。因之,本文拟对这段史实作一勾稽述略。 (一) 江苏是近代厘金税收制度的发源地。迤至光绪末年,全省每年收厘金约300万两银以上,约占全国厘金收入总数的20%,居全国首位。江苏商民所受厘金制度的苛扰烦累,无以复加。
-
关键词
裁厘认捐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立宪派
江苏省
辛亥革命时期
厘金制度
总商会
清末
事务所
政治活动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清末统治集团内部的立宪派
被引量:4
- 3
-
-
作者
郑大发
-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
出处
《江汉论坛》
1987年第9期61-66,共6页
-
文摘
人们常称清末预备立宪为"假立宪",此种称法是否正确,有待商榷.(一)在清末预备立宪活动中是否存在着一个统治集团内部立宪派?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整个统治集团都是"假立宪"的策划者和导演者,内部没有任何政治派别的分野;有,也只有个别主张立宪的官僚,但他们不能成为一个派别.上述观点有违史实.在清朝存在的最后几年,的确有一些亲贵大臣主张顺应中国近代化运动演化的方向,在中国建立起日本式的二元君主立宪制政体,结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
关键词
资产阶级立宪派
预备立宪
袁世凯
君主立宪制
中国近代化
清政府
民族资产阶级
统治集团
立宪活动
运动演化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四川立宪派在保路运动中的作用
被引量:2
- 4
-
-
作者
谢忠梁
谭继和
蔡济生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1年第5期53-57,共5页
-
文摘
一四川立宪派是保路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四川立宪派如何评价?其基本倾向是改良的、保守的、倒退的,还是进步的、革命的,应居保路运动乃至辛亥革命的首功?对这个问题向来有不同的意见。我们认为,四川的立宪派虽然没有鲜明的革命意识,但他们的基本倾向是革命的。客观地说,中国近代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立宪派的争论和分歧。
-
关键词
保路运动
资产阶级立宪派
四川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同盟会
革命意识
中国近代
领导者
清政府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略论四川立宪派的反帝爱国思想
- 5
-
-
作者
傅大友
-
机构
江苏师范学院
-
出处
《江海学刊》
1982年第5期86-89,共4页
-
文摘
在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中,四川保路运动是一个重要课题。四川的资产阶级立宪派作为这场反帝爱国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曾起过重大的历史作用,成为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立宪派中最激进的一部分。但对于四川立宪派的反帝爱国思想至今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本文拟对此作一个粗浅分析,以就正于同志们。
-
关键词
资产阶级立宪派
反帝爱国思想
四川
反帝爱国运动
辛亥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史
保路运动
历史作用
-
分类号
K25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吴禄贞是立宪派,还是革命派?
- 6
-
-
作者
赵宗颇
-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102-109,共8页
-
文摘
《历史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发表了董方奎同志的文章《论“滦州兵谏”和“士官三杰”》(以下简称《董文》)。作者把曾经活跃在辛亥革命历史舞台上的吴禄贞、张绍曾和蓝天蔚三位出身于日本士官学校的新军军官称之为立宪派。由于篇幅所限,对张绍曾、蓝天蔚如何评价,姑置勿论。笔者仅就吴禄贞究竟属于立宪派,还是革命派?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
-
关键词
吴禄贞
资产阶级立宪派
张绍曾
梁启超
清政府
孙中山
袁世凯
滦州兵谏
革命派
革命历史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晚年的丘逢甲是维新派和立宪派
- 7
-
-
作者
郭汉民
-
出处
《学术研究》
1985年第2期90-92,共3页
-
文摘
辛亥革命时期的丘逢甲究竟属于什么派?有的同志说他思想上赞扬孙中山及其所领导的革命斗争,组织上加入了同盟会,行动上又掩护过一些革命党人,是一个革命派。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诚然,丘逢甲返回大陆之后,一直致力于兴办近代教育,造就爱国救亡的青年志士,他的学生确有不少成为革命党人,参与了革命派所发动的起义。他主持谘议局期间,曾厉行禁赌,兴利除弊,并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引用和掩护了一些有师生情谊的革命党人。武昌首义,各省响应,他也参加策划广东独立。
-
关键词
丘逢甲
革命党人
资产阶级立宪派
维新派
革命派
孙中山
辛亥革命时期
同盟会
革命斗争
岭云海日楼诗钞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清末第二次出洋考政与“预备立宪”对日本的模仿
被引量:8
- 8
-
-
作者
罗华庆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3-48,共6页
-
文摘
清末“预备立宪”宣布前后,清廷两次派员出洋考察政治。对于第一次考政,学界已有所重视,而对于第二次考政,迄今尚无专论之文。笔者认为,如果说第一次考政推动清廷作出了“预备立宪”的决策,那么第二次考政,则进一步帮助清廷确立了“预备立宪”的模式,即日本明治宪政。因此,清末第二次出洋考政,与“预备立宪”对日本明治宪政的模仿关系密切,而这种模仿,又对“预备立宪”的进程和结果影响重大。本文即由此入手,初步作些具体研究。
-
关键词
预备立宪
立宪政治
日本国
资政院
伊藤博文
宪法大纲
考察日本
资产阶级立宪派
议会
内阁总理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清末地方自治新论
被引量:9
- 9
-
-
作者
卞修全
-
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管理学院
-
出处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1-44,共4页
-
文摘
地方自治最早产生于西欧,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而提出的一种与中央集权政治相对立的地方分权思想与制度。这一政治主张在中国最早由黄遵宪在戊戌变法时期提出,但由于变法的迅速破产,未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清廷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以后,在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极力主张下,加之清政府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地方自治成了清廷仿行宪政的重要措施,并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府直接督导、资产阶级立宪派参与和资产阶级立宪派自发倡办、地方官府认可两种类型。清末地方自治的明显特征是内容上的完整性和实施上的冒进性。
-
关键词
地方自治
资产阶级立宪派
宪政
完整性
冒进性
-
分类号
K257.9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略论慈禧预备立宪的实质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赵朝峰
宋艳丽
-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
山东曲阜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8-20,共3页
-
-
关键词
预备立宪
慈禧
资政院
宪法
资产阶级立宪派
清政府
近代化改革
日俄战争
君主立宪制
辛亥革命
-
分类号
K249.3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反满”情结的嬗变与辛亥革命的成败
- 11
-
-
作者
高文浩
-
机构
重庆电大
-
出处
《远程教育杂志》
1996年第3期19-22,共4页
-
文摘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也是最大一次的革命高潮,其成功与失败,均与国民政治心理的变化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拟从辛亥革命前后国民政治心理变化着手,浅析辛亥革命推翻清封建王朝的必然性和资产阶级共和国失败的不可避免性。 一、共同的“反满”情结导致清王朝的覆灭。 从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到近代,满洲贵族掌握国家政权逾200余年。
-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政治心理
资产阶级革命派
革命党人
反满
武昌起义
国民政治
资产阶级立宪派
孙中山
资产阶级共和国
-
分类号
K257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论辛亥革命的实质——从清末官制改革、立宪运动谈起
被引量:5
- 12
-
-
作者
朱榕
-
机构
华东师大历史系
-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68-75,共8页
-
文摘
李剑农先生在《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指出:“从甲午到辛亥的十七年间,中国内部已组成三大派的政治势力:一、革命派;二、袁世凯实力派;三、君宪派”。这三派政治势力随着满清中央政权的日益削弱而渐趋强大,并通过反满革命、东南互保、戊戌变法显示了各自的政治力量。在这三派势力中,以袁世凯为中心的地方汉族督抚实力派与掌握中央政权的满洲亲贵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和表面化。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八旗、绿营的衰败、自太平天国革命以来,地方汉族地主武装和军阀势力逐渐成为维持清王朝政治的主要支柱。而洋务活动的频繁,又促使清廷授重权于督臣,结果汉族地方督抚实力派遂成为清王朝统治营垒中一支重要、举足轻重却又尾大不掉的力量。在民主革命不断高涨形势下。
-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官制改革
地方督抚
资产阶级立宪派
地方实力派
立宪运动
袁世凯
革命派
清政府
汉族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清末“立宪改官”中的资政院和咨议局
被引量:6
- 13
-
-
作者
邱远猷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4年第5期76-82,共7页
-
文摘
(一) 清末封建统治者从反对君主立宪到赞成“立宪改官”、成立资政院和咨议局,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原因的。二十世纪初,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空前尖锐。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和剥削的中国人民已经求生无路,求死不能,纷纷奋起反抗。江西道监察御史叶芾棠说:“士为四民之首,近已绝无生路;农、工终岁勤劳,难谋一饱;商贾资本缺乏,揭借者多,获利维艰,倒闭相望。城市村落,十室九空,无业游民居其大半,弱者转于沟壑,强者流为盗贼,土匪蠢动,此灭彼兴,民不聊生,何堪搜括。加以各省水旱蝗蝻,哀鸿遍野,徐、海饥民数百万。
-
关键词
资政院
咨议局
资产阶级立宪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君主立宪政体
预备立宪
封建统治者
清政府
清朝统治者
清末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安徽咨议局
被引量:3
- 14
-
-
作者
郑民武
-
机构
南京大学
-
出处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44-49,共6页
-
文摘
长期以来人们对安徽省咨议局在清末安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缺乏足够的重视。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些分析研究,不妥之处,请专家指正。一、安徽省咨议局的成立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1907年清延虽然下诏决定在各省设立咨议局,但没有规定具体期限。清政府对立宪的这种冷淡态度。
-
关键词
咨议局
安徽省
议员
清政府
议案
分析研究
资产阶级立宪派
选举人
筹办
预备立宪
-
分类号
K0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清末武汉地区的地方自治
被引量:3
- 15
-
-
作者
郭莹
-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6期62-69,共8页
-
文摘
从一九○七年至一九一一年,在立宪派的推动和领导下,武汉地区曾出现了一个地方自治的浪潮。当时武汉三镇行政区划尚未统一,三地自治的情况不一,其中以汉口最为典型。这个运动卷进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具有一定的规模。笔者认为,清末武汉地区的地方自治是资产阶级为争取地方政治权力和领导权所发动的爱国的民主运动,对辛亥首义前的武汉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对这一运动作一粗浅的评述。
-
关键词
地方自治
自治会
武汉地区
汉口
资产阶级立宪派
绅商
演说
夏口
租界
宪政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
被引量:1
- 16
-
-
作者
霍维洮
赵矢元
-
机构
宁厦大学历史系
东北师大历史系
-
出处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6期50-55,共6页
-
文摘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革命“胜利”了,却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专政.同盟会政纲即三民主义,对辛亥革命起了巨大作用,但推动革命发展和规定革命结局的主要是反满为号召的民族主义.这正是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并决定性的影响了辛亥革命的政局.可以说,近代中国民族思想远比民权、民生思想发达。因此,辛亥革命没有从民主主义的高度爆发,而由民族主义发动;共和之被承认很大程度上是换取和平结束革命的后果,在内容上更多的是取义于“五族共和”,而非“民主共和”.这深刻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实际.
-
关键词
辛亥革命前夕
民族主义
资产阶级立宪派
革命派
资产阶级专政
孙中山
近代中国社会
清王朝
同盟会
袁世凯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中国近代议会政治思潮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误
被引量:1
- 17
-
-
作者
谢伟
-
机构
四川辞书出版社
-
出处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33-35,6,共4页
-
文摘
论中国近代议会政治思潮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误谢伟从甲午战争前对议会制的介绍、赞羡,到战后渐趋升腾的要求开设议院热潮,至20世纪初年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思潮,即议会政治思潮,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潮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本文拟通过考察辛亥革命前后的议会政治思潮...
-
关键词
政治思潮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议会政治
近代议会
袁世凯
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前后
临时参议院
资产阶级立宪派
临时大总统
-
分类号
D092.5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简论清末山东咨议局
被引量:1
- 18
-
-
作者
杜耀云
-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36-39,共4页
-
文摘
清末咨议局是立宪派活动的重要基地。武昌起义后,在立宪派力量较强省分的咨议局,表示拥护民主共和,倡导了和平独立;然而,在山东则是立宪派联合革命派推翻咨议局后一度实现和平独立的。因此,清末山东咨议局的问题,是很值得探讨研究的课题。应该承认,清末预备立宪是在民主革命潮流高涨形势下出现的一场旨在拉拢立宪派和缓国内革命浪潮的政治骗局,而筹设资政院及各省咨议局是这一骗局的重要内容。为此。
-
关键词
咨议局
资产阶级立宪派
近代山东
清末
议员
武昌起义
革命派
资政院
重要基地
探讨研究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日俄战争在中国的反响
被引量:1
- 19
-
-
作者
马凤岗
-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5期37-41,共5页
-
文摘
1904——1905年日俄战争以日胜俄败而告终,这一重大国际事件在中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分析日胜俄败之由,企图从中探寻到中国摆脱外来侵略、奴役的强国之路。一日俄战争爆发以后,尽管清廷朝谕宣告“局外中立”。
-
关键词
日俄战争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立宪派
清王朝
资产阶级改良派
清政府
统治阶级
专制政体
西方列强
战争爆发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辛亥革命与“反满联盟”
- 20
-
-
作者
尹全海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1993年第6期114-119,共6页
-
文摘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毛泽东认为:“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他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说:“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那么,辛亥革命为什么在“赶跑皇帝”以后,又遭到失败呢?这是史学界尚未准确回答的问题。本文认为:辛亥革命不幸的结局是由辛亥革命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反满联盟”决定的。
-
关键词
青年运动
毛泽东
袁世凯
辛亥革命
回忆说
资产阶级立宪派
士兵
资产阶级革命派
军队
清王朝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