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声景”进入思考:贾樟柯电影声音的时空建构 |
曲玮婷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转型时期的贾樟柯电影创作及其困境 |
周仲谋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3
|
“电影民工”的“游民电影”——贾樟柯电影与底层中国 |
韩琛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6 |
7
|
|
4
|
探究贾樟柯电影的纪实美学特征 |
张放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5
|
从概念隐喻理论阐释王小帅、贾樟柯电影中的“故乡”系统 |
罗娜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6
|
论贾樟柯电影中的特殊美学现象 |
万荣英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7
|
全球化背景下贾樟柯电影海外传播策略 |
何春耕
邹安琪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8
|
故乡的原风景:贾樟柯电影中的“原乡”景观 |
路春艳
何鹏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9
|
贾樟柯电影:时代良知的影像表达 |
张利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0
|
贾樟柯电影符号 |
卢兆旭
|
《电影评介》
|
2009 |
2
|
|
11
|
贾樟柯电影中的艺术维度与现实关怀 |
胡琦梅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2
|
贾樟柯电影的现象学考察——纪录时代与关注“被撞到的人” |
赵泓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3
|
在场的缺席者与可见的人类--贾樟柯电影中底层女性生存状态的镜像 |
路金辉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14
|
贾樟柯电影的底层传统与影像展现 |
汤吉红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5
|
论贾樟柯电影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意义 |
朱新力
|
《电影评介》
|
2009 |
0 |
|
16
|
非情节化叙事策略在贾樟柯电影中的应用 |
王慧
胡金宇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17
|
自觉的写实精神与高度风格化的艺术显现——论贾樟柯电影的美学特质 |
陈雨露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8 |
5
|
|
18
|
贾樟柯电影的声音叙事分析 |
周丽娣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9
|
信息中的暴力干预——论贾樟柯电影中的音响特点 |
苏俊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20
|
用影像记录社会生活变迁--从人类学视角看贾樟柯电影 |
马旭
|
《电影评介》
|
200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