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声景”进入思考:贾樟柯电影声音的时空建构
1
作者 曲玮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0-134,共5页
当“声景”的概念被移植到电影中,电影的声音就被赋予了配合画面叙事、营造情感氛围以外的空间意义,成为人们感受影像内外景观的又一尺度。“声景”研究将声音当作一种媒介,在“声景”视域下,声音有了其自身的文化表征、空间承载及互动... 当“声景”的概念被移植到电影中,电影的声音就被赋予了配合画面叙事、营造情感氛围以外的空间意义,成为人们感受影像内外景观的又一尺度。“声景”研究将声音当作一种媒介,在“声景”视域下,声音有了其自身的文化表征、空间承载及互动属性,能够中介人与环境的关系,并连接人们的现实生活环境与过往时空经验。从声音景观的角度考量电影创作,相较而言现实主义影片中声音的媒介属性更为凸显,也更具有“景观社会”的现实意义。如贾樟柯影片中各种嘈杂的环境音响、彰显地域特色的方言、超越时空维度的流行音乐,都构建着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生活空间,引导人们与特定时空建立真实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景观 贾樟柯电影 电影声音 时空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时期的贾樟柯电影创作及其困境 被引量:2
2
作者 周仲谋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2-128,共7页
以"故乡三部曲"赢得广泛声誉的贾樟柯,自从将镜头从家乡山西移开之后,便进入了电影创作的转型时期。尽管贾樟柯一直真诚地用影像画面传达社会变革中的中国现实,但随着故乡生活经验和素材的逐渐用尽,其电影反映社会现实的力度... 以"故乡三部曲"赢得广泛声誉的贾樟柯,自从将镜头从家乡山西移开之后,便进入了电影创作的转型时期。尽管贾樟柯一直真诚地用影像画面传达社会变革中的中国现实,但随着故乡生活经验和素材的逐渐用尽,其电影反映社会现实的力度逐渐衰弱,艺术水准也有所下降。主题先行、段落式拼接和碎片化表达等问题,成为制约贾氏电影艺术水准提升的瓶颈。继续深入到中国大地的现实经验当中,沉潜下来积累素材,是转型时期贾樟柯电影创作突破困境的可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主题先行 段落式拼贴 碎片化 情感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民工”的“游民电影”——贾樟柯电影与底层中国 被引量:7
3
作者 韩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3-6,共4页
底层中国是贾樟柯电影的主要内容,他以县城作为自己电影的想象空间,记录底层民众的沉默与愤怒、梦想与绝望,表现了当下中国急剧阶层化的现实。同时,贾樟柯也是一个电影诗人,留意于平凡人生的残酷诗意,并以此为核心营造自己的电影世界。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底层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贾樟柯电影的纪实美学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放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68,共3页
作为"新生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贾樟柯的纪实美学创作不仅坚持了国际纪实美学的创作原则,同时还创新地加入了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其鲜明的风格特征,拥有着民族风格的魅力、散文和诗意化的表达以及特有的情怀与特色。通过对贾樟... 作为"新生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贾樟柯的纪实美学创作不仅坚持了国际纪实美学的创作原则,同时还创新地加入了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其鲜明的风格特征,拥有着民族风格的魅力、散文和诗意化的表达以及特有的情怀与特色。通过对贾樟柯纪实美学电影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征的研究,分析其作品关于纪实美学方面的发展与创新,不仅有助于延伸其电影的文化价值与意义,而且能够开拓艺术创作的思路,为中国电影的创作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纪实美学特征 民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概念隐喻理论阐释王小帅、贾樟柯电影中的“故乡”系统 被引量:2
5
作者 罗娜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7-80,共4页
1980年,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他们的研究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 1980年,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他们的研究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1]。他们研究隐喻的出发点从"表象"变成"概念",提出了"概念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系统 贾樟柯电影 王小帅 阐释 故乡 日常生活 维和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贾樟柯电影中的特殊美学现象 被引量:1
6
作者 万荣英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1-144,共4页
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的电影除了那些被"遮蔽"人群精神世界的纪实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美学现象出现,这不仅仅使电影打上了他个人的印记,更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当下时代和社会的独特视角。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电影美学 缺席的隐喻 陌生化 超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贾樟柯电影海外传播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何春耕 邹安琪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4-89,共6页
全球化背景下贾樟柯电影海外传播路径的精心构建,凝聚了中国艺术电影海外传播的成功经验。贾樟柯电影在海外经历了由热议到"认识",再到"认可"的接受过程。其海外传播策略主要有:一是意识形态策略的运用,以独立制片... 全球化背景下贾樟柯电影海外传播路径的精心构建,凝聚了中国艺术电影海外传播的成功经验。贾樟柯电影在海外经历了由热议到"认识",再到"认可"的接受过程。其海外传播策略主要有:一是意识形态策略的运用,以独立制片方式来换取国际认可;二是文化策略的独特选择与坚持,注重把影片作为展示中国社会现实的"窗口";三是艺术策略的创新,非述评性立场为海外受众的接受提供便利;四是市场化策略的成功运作,将国际化制作发行方式与商业化作者身份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背景 贾樟柯电影 海外传播策略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乡的原风景:贾樟柯电影中的“原乡”景观 被引量:1
8
作者 路春艳 何鹏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33,共6页
"我一直觉得我的故乡山西汾阳有着独特的光线,或许因为地处黄土高原,每天下午都有浓烈的阳光,在没有遮拦的直射下,将山川小城包裹在温暖的颜色中。人在其中,心里也便升起几分诗情画意。"[1]--贾樟柯对地理特征进行认知、分析... "我一直觉得我的故乡山西汾阳有着独特的光线,或许因为地处黄土高原,每天下午都有浓烈的阳光,在没有遮拦的直射下,将山川小城包裹在温暖的颜色中。人在其中,心里也便升起几分诗情画意。"[1]--贾樟柯对地理特征进行认知、分析和解读,是我们阐释电影的另一种角度。其中,景观是认知这些地理特征的重要元素。法国著名思想家居伊·德波在著作《景观社会》中最早提出了"景观社会"的概念,他认为:"现代社会已经由物质社会转变为景观的庞大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特征 山西汾阳 贾樟柯电影 著名思想家 景观 诗情画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樟柯电影:时代良知的影像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利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38-39,共2页
贾樟柯作为"70后"新生代导演,以其独特而平实的影像取得了世界影坛的关注,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成为艺术电影的代表,探究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其电影打动人心的力量是时代的良知.贾樟柯的电影不仅关注中国变革时期的社会底层人物,而且... 贾樟柯作为"70后"新生代导演,以其独特而平实的影像取得了世界影坛的关注,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成为艺术电影的代表,探究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其电影打动人心的力量是时代的良知.贾樟柯的电影不仅关注中国变革时期的社会底层人物,而且也关注和呈现底层人物的生活空间.他以平等、冷静的旁观方式将那些在社会发展中被遮蔽的人和事真实地呈现在银幕上,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时代良知,可以说,贾樟柯是当今中国影坛最具有人文情怀的导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时代良知 人物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樟柯电影符号 被引量:2
10
作者 卢兆旭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9期12-13,共2页
贾樟柯电影运用特殊的色彩符号、声音符号、背景符号、音乐符号等共同建构了一个草根阶层的现实世界,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草根阶层的丰富物质与精神双重交合的动人画系,从而形成了独有的贾氏风格。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色彩符号 声音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樟柯电影中的艺术维度与现实关怀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琦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70,共3页
贾樟柯是第六代电影导演中比较国际化的一个,他的作品在国外获得了许多的奖项。如今的电影市场,导演们都与好莱坞的电影票房进行着焦灼的争斗,贾樟柯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电影梦想和艺术追求,这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有人说,贾樟柯... 贾樟柯是第六代电影导演中比较国际化的一个,他的作品在国外获得了许多的奖项。如今的电影市场,导演们都与好莱坞的电影票房进行着焦灼的争斗,贾樟柯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电影梦想和艺术追求,这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有人说,贾樟柯的电影将中国社会发展的负面情况进行了展示,将社会的伤疤揭开给世界看,这样的创作手法只是为了迎合国外的电影奖项评选的需求。然而,贾樟柯电影却将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情况真实展现出来,具有比较现实的意义和创作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艺术追求 现实关怀 中国社会发展 维度 电影导演 电影奖项 电影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樟柯电影的现象学考察——纪录时代与关注“被撞到的人”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泓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24-26,共3页
现象学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现象"一词源于希腊文phainomenon,意为显现出来的东西。现象学方法主要有三种:"还原""本质直观"以及"描述法"。简言之,现象学的方法就是通过还原对现象进行描述,找到事物的本质。现象学对... 现象学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现象"一词源于希腊文phainomenon,意为显现出来的东西。现象学方法主要有三种:"还原""本质直观"以及"描述法"。简言之,现象学的方法就是通过还原对现象进行描述,找到事物的本质。现象学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与电影批评的关系也密不可分。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现象学可以促进对电影的认识,因为现象学近似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电影批评 现代西方哲学 克里斯蒂 希腊文 三峡好人 哲学流派 电影评论 描述法 全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场的缺席者与可见的人类--贾樟柯电影中底层女性生存状态的镜像
13
作者 路金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61-65,共5页
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以“文献性”的电影叙事讲述了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中底层民众的命运转折。贾樟柯的电影虽不能划到女性电影范畴,但其电影关注了社会变动中底层女性命运,表达了其性别思考。本文通过对贾樟柯电影中女性在不... 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以“文献性”的电影叙事讲述了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中底层民众的命运转折。贾樟柯的电影虽不能划到女性电影范畴,但其电影关注了社会变动中底层女性命运,表达了其性别思考。本文通过对贾樟柯电影中女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命运转折,解析底层女性从“在场的缺席”到成为“可见的人类”的艰难,并阐释中国当代底层女性生存的社会历史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女性主义 他者 在场的缺席者 可见的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樟柯电影的底层传统与影像展现
14
作者 汤吉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9-71,共3页
贾樟柯出生在农村,农业社会背景所带来的底层尊严,不仅成就了贾樟柯的独特经验,也成为他理解生活的独特视角。这种独特经验与视角的核心其实就是一种民间的情义传统,一种既有情感又有规范的人性崇高之美。这种基于日常生活的人性崇高之... 贾樟柯出生在农村,农业社会背景所带来的底层尊严,不仅成就了贾樟柯的独特经验,也成为他理解生活的独特视角。这种独特经验与视角的核心其实就是一种民间的情义传统,一种既有情感又有规范的人性崇高之美。这种基于日常生活的人性崇高之美,其影像展现力求真实、客观,进而还原底层粗糙的日常生活之美,淡化提炼与主观介入。而直觉叙事、非效率时间、长镜头的使用等,又是贾樟柯电影惯用的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底层尊严 情义传统 影像展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贾樟柯电影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意义
15
作者 朱新力 《电影评介》 2009年第6期27-28,共2页
不同于第五代电影的抽象性和文学性,贾樟柯电影重新回归物质现实,回归电影的本性。它所呈现出的中国现实的巨大变迁,深深地切入了大众的潜意识,为我们理解中国现实提供了新的方式。具体说来,贾樟柯电影对刷新大学生的平民意识、人道观... 不同于第五代电影的抽象性和文学性,贾樟柯电影重新回归物质现实,回归电影的本性。它所呈现出的中国现实的巨大变迁,深深地切入了大众的潜意识,为我们理解中国现实提供了新的方式。具体说来,贾樟柯电影对刷新大学生的平民意识、人道观念和独立品质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物质现实 教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情节化叙事策略在贾樟柯电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慧 胡金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47-48,共2页
大部分电影的叙事都是围绕情节展开的,通常都是以故事发生的顺序为线索,以故事发生的因果关系为动力,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逻辑结构来组织故事情节。纵观贾樟柯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社会的... 大部分电影的叙事都是围绕情节展开的,通常都是以故事发生的顺序为线索,以故事发生的因果关系为动力,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逻辑结构来组织故事情节。纵观贾樟柯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社会的变迁。用再普通不过的视角来描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非情节化叙事可以说是贾樟柯电影的最直观和最典型的叙事风格。本文在研究贾樟柯电影的基础上研究非情节叙事策略的叙事结构和方式,进一步研究贾樟柯电影的叙事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叙事风格 非情节化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觉的写实精神与高度风格化的艺术显现——论贾樟柯电影的美学特质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雨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0-82,共3页
贾樟柯电影以其浸润的深沉厚重的平民意识与草根情结,和纪实风格浓郁的视听语言,以及"冷眼向阳看世界,满腹热肠看苍生"的人文关怀成为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的一座高峰。笔者立足于贾樟柯公开发表的5部长片,试图以文本细读的方法... 贾樟柯电影以其浸润的深沉厚重的平民意识与草根情结,和纪实风格浓郁的视听语言,以及"冷眼向阳看世界,满腹热肠看苍生"的人文关怀成为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的一座高峰。笔者立足于贾樟柯公开发表的5部长片,试图以文本细读的方法剥离出贾樟柯电影的美学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平民意识 纪实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樟柯电影的声音叙事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丽娣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5-36,共2页
长镜头、小人物、纪实性、开放的结尾、放大的声音是贾樟柯影片的特色,而声音的运用又是其迥异于其他导演之处,声音元素在贾樟柯影片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把声音的功能发挥到最大,用声音来叙事、抒情表意、表现时间和人物情感状态的各种变... 长镜头、小人物、纪实性、开放的结尾、放大的声音是贾樟柯影片的特色,而声音的运用又是其迥异于其他导演之处,声音元素在贾樟柯影片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把声音的功能发挥到最大,用声音来叙事、抒情表意、表现时间和人物情感状态的各种变化。本文通过对贾樟柯十年的电影创作来分析其影片的声音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声音元素 声音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中的暴力干预——论贾樟柯电影中的音响特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苏俊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7-79,共3页
一、媒介景观中的噪音:焦灼的现代化之声 电视广播、高音喇叭、机械作业声、汽笛声……诸多背景音响构筑的噪音世界,一直是贾樟柯作品序列中甚为独特的一道风景。那些带着原始毛糙感的噪音,已然成为影片的一个重要角色,不单单是为营... 一、媒介景观中的噪音:焦灼的现代化之声 电视广播、高音喇叭、机械作业声、汽笛声……诸多背景音响构筑的噪音世界,一直是贾樟柯作品序列中甚为独特的一道风景。那些带着原始毛糙感的噪音,已然成为影片的一个重要角色,不单单是为营造一种纪实氛围,更主要体现着导演自己对于我们所处的这个纷杂、喧嚣时代的真实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三峡好人 景观社会 背景音响 媒介即讯息 机械作业 影像世界 汽笛声 电影创作 电影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影像记录社会生活变迁--从人类学视角看贾樟柯电影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旭 《电影评介》 2009年第20期1-3,共3页
在截至2009年的几乎所有的电影作品中,作为导演的贾樟柯(基本上也同时兼任编剧)采用纪实性手法,用影像和故事准确地呈现了特定的社会人群及其生活状态,并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其电影实践以及对社会文化的思考,在诸多方面与文化人... 在截至2009年的几乎所有的电影作品中,作为导演的贾樟柯(基本上也同时兼任编剧)采用纪实性手法,用影像和故事准确地呈现了特定的社会人群及其生活状态,并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其电影实践以及对社会文化的思考,在诸多方面与文化人类学的理念不谋而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或许是"巧合"的追求,也构成了贾樟柯电影独特风格与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活变迁 人类学 贾樟柯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