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费尔巴哈哲学反观马克思主义哲学 |
王金福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4 |
5
|
|
2
|
走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的误区──兼论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实质 |
张曙光
|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2
|
|
3
|
评普列汉诺夫关于费尔巴哈哲学的论述 |
李澄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4
|
论新旧唯物主义与市民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
邓建宏
|
《河南社会科学》
|
1997 |
2
|
|
5
|
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与辩证唯物主义 |
吴启文
陈长畅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0 |
0 |
|
6
|
从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理论道路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
顾易铭
|
《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1997 |
0 |
|
7
|
从精神现象学到人学现象学——析青年马克思《1844年手稿》中对黑格尔的批判 |
张一兵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3
|
|
8
|
马克思世界观转变探微 |
杨耕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
1996 |
3
|
|
9
|
论马克思的实践观 |
李万古
|
《理论学刊》
CSSCI
|
1999 |
3
|
|
10
|
欧洲近代哲学主题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
张奎良
尹树广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11
|
从《手稿》到《提纲》:既非“转换”亦非“借代”——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的一致性论辩 |
朱宝信
|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0 |
|
12
|
康德的“经验对象”与认识的主体性 |
辜堪生
|
《人文杂志》
|
1987 |
0 |
|
13
|
谈谈怎样学习马克思的早期著作 |
赵兴良
|
《求实》
|
198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