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5篇文章
< 1 2 1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比较分析
1
作者 窦宁 周倩 《河南农业》 2011年第12X期62-62,64,共2页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想。理清这两种思想的差异对人们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于物化时代的思想教育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宏观角度比较二者差异...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想。理清这两种思想的差异对人们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于物化时代的思想教育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宏观角度比较二者差异,分析了两种思想的异质性,介绍了两种思想异质性的参照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基础问题探究
2
作者 桁林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52,共10页
19世纪上半叶德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与矛盾并存,政治上封建割据,思想文化领域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交织,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时代背景。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冲击黑格尔唯心主义和宗教神... 19世纪上半叶德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与矛盾并存,政治上封建割据,思想文化领域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交织,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时代背景。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冲击黑格尔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带来新的思想解放。马克思早期受黑格尔辩证法影响,后在与费尔巴哈的思想互动中,批判地继承了其观点。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逐步确立起历史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哲学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基,但二者在本体论、社会历史观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费尔巴哈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对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在新时代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感性直观”学说的超越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
3
作者 李成旺 徐子扬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4,共8页
在德国古典哲学寻求实现思维与存在相同一的思想历程中,不同于费希特把人理解为能够立足自我进行设定活动的理智主体,进而忽视人的感性本质,也不同于黑格尔把人理解为能够在精神思辨运动中自我扬弃的概念主体,进而陷入以理性思辨僭越感... 在德国古典哲学寻求实现思维与存在相同一的思想历程中,不同于费希特把人理解为能够立足自我进行设定活动的理智主体,进而忽视人的感性本质,也不同于黑格尔把人理解为能够在精神思辨运动中自我扬弃的概念主体,进而陷入以理性思辨僭越感性经验的理论局限,费尔巴哈把人解读为能够把握感性对象的感性主体,成为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唯一彰显唯物主义哲学前提的哲学家,由此构建的“感性直观”学说构成青年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来源之一。然而,由于费尔巴哈立足感性主体,通过感性直观这一理性活动来呈现感性对象背后的人的本质,导致其只能将人的本质归结为能够预先统一感性主体与感性客体(对象)因而具有先验实体特征的“类本质”,进而认为只有回到“类本质”才能摆脱现实困境,这一先验实体的设定显然又背离了其哲学前提上的唯物主义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实践”活动取代“直观”活动来考察人类历史,并将实践具体化解读为“全面生产”,指出人类历史是生产劳动史,并以“社会关系的总和”界定人的本质,指出只有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生产关系变革,才能真正解答历史—自由之谜,从而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并真正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进而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感性直观”学说,由此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观念论 马克思 费尔巴哈 感性直观 全面生产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原则与共产主义的契合:费尔巴哈对共产主义的探索及其启示
4
作者 张丽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38,196,共10页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的历程中,不可忽视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共产主义思想有一个从欣赏到批判、从继承发展到超越的过程。共产主义是费尔巴哈哲学原则的“必然结果”,费尔巴哈可以说是哲学意义上的...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的历程中,不可忽视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共产主义思想有一个从欣赏到批判、从继承发展到超越的过程。共产主义是费尔巴哈哲学原则的“必然结果”,费尔巴哈可以说是哲学意义上的“共产主义者”。费尔巴哈的哲学原则“主客体颠倒”、“人本学”、“感性存在”、“人与人的统一的社会”和“存在与实体统一”等与共产主义具有契合性。费尔巴哈在哲学上的工作对共产主义运动也曾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但费尔巴哈没有对共产主义进行系统的思考、对实际的共产主义运动参与度低、过多受到既定文化传统的限制,他的哲学共产主义思想具有局限性。从费尔巴哈哲学共产主义的探索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其批判和超越可以得到重要的启示:只有在对历史的一般规律科学阐释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共产主义的时代任务;共产主义需要在哲学原则和现实实践两个方面不断创新;共产主义的国际理论传播和国际实践是一个同具体国情、具体文化相结合并不断返本开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需要以科学共产主义为指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 哲学原则 共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构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被引量:8
5
作者 孙厚权 《理论月刊》 2003年第7期29-31,共3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费尔巴哈论》三篇论著中阐述了相同的主题: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构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想的历史链接。《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点,《德意志意...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费尔巴哈论》三篇论著中阐述了相同的主题: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构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想的历史链接。《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点,《德意志意识形态》展开了《提纲》中的思想,突出了生产实践,在《费尔巴哈论》恩格斯从发展过程和内容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评价了费尔巴哈哲学,强调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继承和发展了《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 人本主义 实践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思费尔巴哈“对象式唯物主义”及马克思的批判
6
作者 崔琳菲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共6页
历史唯物主义中“物”的本质与一般唯物主义不同,代表了一种关乎主体的全新理解方式,是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改造思辨哲学的基础上对费尔巴哈思想进行超越的结果。费尔巴哈以“自然主义”和“对象实在法”重新开辟了思辨哲学之后的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中“物”的本质与一般唯物主义不同,代表了一种关乎主体的全新理解方式,是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改造思辨哲学的基础上对费尔巴哈思想进行超越的结果。费尔巴哈以“自然主义”和“对象实在法”重新开辟了思辨哲学之后的唯物主义路径,但因过度强调“物”的客观对象性存在而丧失了历史性的动态维度。马克思认为“客观对象物”不仅具备与主体进行交互的能力,还能在与主体相互辩证发展的过程中与主体共同形成历史。这一交互主体性为唯物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视角,在认识论层面促成了从主客二元视角向更为复杂的结构性视角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 主体 理性 交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上对立的哲学创新——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哲学观变革看
7
作者 涂良川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14,共7页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超越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形上对立,是真正革命的和实践批判的新哲学。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剖析并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肯定以唯物主义坚持客观性的哲学立场;把人的“能动性”还给现实的感性活动...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超越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形上对立,是真正革命的和实践批判的新哲学。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剖析并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肯定以唯物主义坚持客观性的哲学立场;把人的“能动性”还给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推进了唯心主义积极哲学要素的开显,开启了基于既往哲学理论、满足现实时代需要与内含文明创新逻辑的哲学观变革。马克思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的哲学创新,不仅创建了表征时代精神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形态,而且赋予了哲学时代化、现实化和实践化的文明内涵,还使哲学创新真正深入到哲学思维的变革之中。因此,讨论马克思超越“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上对立的哲学创新,本质上就是讨论时代变革与哲学创新同频共振的理论路径与思想方式,是真正将时代精神主题化、实践智慧文明化和文明理念思维化的前提与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哲学创新 新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战生 黄凤炎 《学习与探索》 1984年第1期15-21,共7页
黄克剑同志在《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分期论要》(载《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4期以下简称《论要》)一文中认为,马克思在1843年初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决裂之后,就径直走上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道路,并不存在一个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 黄克剑同志在《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分期论要》(载《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4期以下简称《论要》)一文中认为,马克思在1843年初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决裂之后,就径直走上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道路,并不存在一个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决裂的“第二次转折”;青年马克思“接受的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不是他的“人本主义的道德说教”。由此他断言,“那种认为青年马克思有过一个费尔巴哈思想阶段的传统看法,是既没有社会历史依据,也没有理论逻辑依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人本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 青年马克思 唯物主义历史观 黑格尔唯心主义 论要 费尔巴哈哲学 人道主义 市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人本学 被引量:2
9
作者 龚秀勇 《湖北社会科学》 2005年第5期5-8,共4页
费尔巴哈是人本主义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不仅把人从宗教神学和理性主义的泥坑中拯救出来,而且是马克思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唯物史观以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实现人的发展为内核,它... 费尔巴哈是人本主义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不仅把人从宗教神学和理性主义的泥坑中拯救出来,而且是马克思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唯物史观以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实现人的发展为内核,它具体指明了人实现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和科学道路,因而是彻底的人本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 人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人本 价值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龚秀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4-59,91,共7页
费尔巴哈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费氏人本主义不仅把人从宗教神学和理性主义的泥坑中拯救出来,而且是马克思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人本主义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内核,对当代中国社会坚持以人为本... 费尔巴哈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费氏人本主义不仅把人从宗教神学和理性主义的泥坑中拯救出来,而且是马克思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人本主义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内核,对当代中国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可资借鉴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人本 价值内核 以人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弃和超越——论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春生 《理论月刊》 2005年第3期18-20,共3页
本文探讨了青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批判的实质,指出青年马克思是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逐渐改造、拓宽其内容,把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感性存在变成了人的感性活动,从人的类本质到人的社会本质,从人的宗教异化到人... 本文探讨了青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批判的实质,指出青年马克思是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逐渐改造、拓宽其内容,把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感性存在变成了人的感性活动,从人的类本质到人的社会本质,从人的宗教异化到人的彻底解放,扬弃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 费尔巴哈 人本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卫自由人本主义或是走向“后人类”——论网络媒介文艺批评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玮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5,共9页
网络媒介成为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两种变化。一种是类似文化产品互动性增强,媒介语言的变化等能够被既有的知识结构容纳的变化;另一种悄然发生的变化是网络媒介让“人”的许多特性,继而是“文艺”的特性发生改变。既有的知识结构和... 网络媒介成为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两种变化。一种是类似文化产品互动性增强,媒介语言的变化等能够被既有的知识结构容纳的变化;另一种悄然发生的变化是网络媒介让“人”的许多特性,继而是“文艺”的特性发生改变。既有的知识结构和网络媒介文艺之间产生互不理解的区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媒介 知识结构 文艺批评 人本主义 传播方式 互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
13
作者 胡民众 《学海》 2002年第2期163-168,共6页
本文从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创造、艺术的欣赏三个方面入手 ,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探讨。文章指出 ,在以往的研究中 ,对费尔巴哈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公允的评价。文章认为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艺术思想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之... 本文从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创造、艺术的欣赏三个方面入手 ,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探讨。文章指出 ,在以往的研究中 ,对费尔巴哈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公允的评价。文章认为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艺术思想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的中间环节 ,并透过这个环节对费尔巴哈在美学艺术领域的贡献、地位及局限重新作出了评价。文章还认为 ,加强对费尔巴哈美学、艺术思想的研究 ,无论对马克思美学、艺术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还是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艺术思潮的借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 人本主义 美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费尔巴哈肯定哲学批判的历史贡献
14
作者 刘森林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1,共11页
费尔巴哈1838年看了晚期谢林讲座内容之后撰写的《对“肯定哲学”的批判》一文,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篇文章对于理解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发生与强化,对于把晚期谢林的肯定哲学视为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哲学转折的重要环... 费尔巴哈1838年看了晚期谢林讲座内容之后撰写的《对“肯定哲学”的批判》一文,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篇文章对于理解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发生与强化,对于把晚期谢林的肯定哲学视为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哲学转折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意义。在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积极评价的这篇论文中,费尔巴哈对晚期谢林批判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积极性高度肯定,认定谢林所谓否定哲学即通常所谓思辨哲学的终结,强调个体性、经验与生命的未来新哲学得以开启。同时,费尔巴哈也强调,谢林的肯定哲学仍然隶属于否定哲学,力图在哲学与宗教、理性与启示进行调和,而且容易偏离理性、走向任意自由。在此基础上,费尔巴哈试图建构摆脱了否定哲学限制的“新的唯一的肯定哲学”,并一度对马克思发生积极影响,得到马克思肯定,随后又遭到马克思的批判。晚期谢林与黑格尔的争论,深度影响了费尔巴哈、施蒂纳,从而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思想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定哲学批判 费尔巴哈 晚期谢林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伦理观浅析
15
作者 李抗美 《江淮论坛》 CSSCI 1990年第2期52-57,66,共7页
费尔巴哈是十九世纪初德国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费尔巴哈伦理思想是其人本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唯物主义自然观为理论基础,以人的自然本质和抽象不变的人性为出发点,经历了从人本主义到人道主义的发展过程。同费尔巴哈的整个哲... 费尔巴哈是十九世纪初德国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费尔巴哈伦理思想是其人本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唯物主义自然观为理论基础,以人的自然本质和抽象不变的人性为出发点,经历了从人本主义到人道主义的发展过程。同费尔巴哈的整个哲学体系一样,他的伦理思想也具有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一切优点和缺点,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和研究费尔巴哈伦理思想,可以使我们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到一些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 人本主义 西方伦理思想 伦理观 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本质 理论基础 哲学体系 人本 发展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费尔巴哈到黑格尔:《巴黎手稿》中青年马克思异化构型的塑形与转向
16
作者 宋惠芳 秦桐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5,共11页
在《巴黎手稿》的国民经济学话语场境中,马克思激活了自主性批判理论实践,动态地塑形了非同一性的异化构型。始发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笔记本Ⅰ》,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单个人—类本质”二元对立式异化构型内提出了异化劳动;经... 在《巴黎手稿》的国民经济学话语场境中,马克思激活了自主性批判理论实践,动态地塑形了非同一性的异化构型。始发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笔记本Ⅰ》,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单个人—类本质”二元对立式异化构型内提出了异化劳动;经由《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对作为交往媒介的货币的深入研究,马克思突破了此前的单个人视野,生成了对凸显社会关系的交往异化的思考;最终,在《笔记本Ⅲ》中,通过对《精神现象学》的主体颠倒和批判性折返,马克思在人学现象学基础上接纳了黑格尔的异化辩证法构型,从而建构了作为解放理想的“共产主义”。通过文献考古学和文本思想史双重学术尺度回到《巴黎手稿》文本群中的复杂思想实验,厘清异化构型转向的发生地平和逻辑界限,有助于理解青年马克思哲学思考的原像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手稿》 异化构型 马克思 费尔巴哈 黑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蔡元培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17
作者 董羽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104,共6页
民国成立后,伴随着西方教育思潮的冲击,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矢志改革。他在西方近代教育家和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下,敏锐捕捉到教育体系重建的时代命题,致力于革新北大,开“... 民国成立后,伴随着西方教育思潮的冲击,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矢志改革。他在西方近代教育家和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下,敏锐捕捉到教育体系重建的时代命题,致力于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围绕“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立足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大力倡导完全人格教育,推崇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培养;改革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潜心钻研学问;推行选科制度,侧重发展学生个性;号召男女平等,勇敢推行男女同校;提倡成立学生社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蔡元培的教育改革范围广、思路新、力度大、举措多,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主义教育 北京大学 教育思想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兼驳“费尔巴哈派阶段”说
18
作者 任皑 《探索(浙江)》 CSSCI 1989年第6期57-62,共6页
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表现了异乎寻常的热情,掀起了马克思早期思想的研究热,他们研究的成果,据说是“重新发现”了马克思,发现了作为存在主义先驱者的马克思,作... 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表现了异乎寻常的热情,掀起了马克思早期思想的研究热,他们研究的成果,据说是“重新发现”了马克思,发现了作为存在主义先驱者的马克思,作为人本主义者的马克思,并企图用人本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因此,搞清马克思的《手稿》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区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稿》 费尔巴哈 青年马克思 人本主义 《巴黎手稿》 异化劳动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 私有财产 人的本质 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不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者
19
作者 王国伟 《学习与探索》 1982年第1期29-35,52,共8页
自从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之后,在西方出现了一股把马克思费尔巴哈化的思潮。他们采取的手法之一,就是无限夸大《手稿》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把《手稿》称之为“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马克思“成就的... 自从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之后,在西方出现了一股把马克思费尔巴哈化的思潮。他们采取的手法之一,就是无限夸大《手稿》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把《手稿》称之为“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马克思“成就的顶峰”。而把《共产党宣言》以后的成熟著作《资本论》等说成是马克思创作能力衰退的产物。汉·德·曼就这样讲:“不管对马克思后期著作评价多么高,这些著作却表现出他的创作能力的某种障碍和削弱,这些东西不一定是马克思凭顽强努力所能克服的。”①他们提出要重新评价马克思主义,并且认为解释马克思主义必须从《手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 青年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 黑格尔 人本主义 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物 唯心主义 本质 自然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究竟什么是谢林的“肯定哲学”——从费尔巴哈的《对“肯定哲学”的批判》出发
20
作者 王丁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39,共8页
在费尔巴哈写于1838年的《对“肯定哲学”的批判》中,借着他对谢林追随者及其本人的批判,谢林晚期哲学中的几个根本性的结构问题得到清晰呈现,即理性的自身奠基问题、超越性和内在性问题、个体性与普遍性问题。借由费尔巴哈给出的问题关... 在费尔巴哈写于1838年的《对“肯定哲学”的批判》中,借着他对谢林追随者及其本人的批判,谢林晚期哲学中的几个根本性的结构问题得到清晰呈现,即理性的自身奠基问题、超越性和内在性问题、个体性与普遍性问题。借由费尔巴哈给出的问题关节,通过回顾谢林本人的直接论述,可以从中得到一个再考察谢林晚期哲学根本体系结构和旨趣的问题链。而从晚期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间时期的复杂星丛,可以从这一个角度出发得到一定范围的照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 谢林 肯定哲学 批判 奠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