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比较分析 |
窦宁
周倩
|
《河南农业》
|
2011 |
0 |
|
2
|
历史唯物主义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基础问题探究 |
桁林
|
《学术界》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感性直观”学说的超越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 |
李成旺
徐子扬
|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4
|
哲学原则与共产主义的契合:费尔巴哈对共产主义的探索及其启示 |
张丽君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5
|
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构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
孙厚权
|
《理论月刊》
|
2003 |
8
|
|
6
|
重思费尔巴哈“对象式唯物主义”及马克思的批判 |
崔琳菲
|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7
|
超越“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上对立的哲学创新——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哲学观变革看 |
涂良川
|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8
|
略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 |
张战生
黄凤炎
|
《学习与探索》
|
1984 |
1
|
|
9
|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人本学 |
龚秀勇
|
《湖北社会科学》
|
2005 |
2
|
|
10
|
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当代价值 |
龚秀勇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11
|
扬弃和超越——论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关系 |
李春生
|
《理论月刊》
|
2005 |
1
|
|
12
|
保卫自由人本主义或是走向“后人类”——论网络媒介文艺批评 |
李玮
|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13
|
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 |
胡民众
|
《学海》
|
2002 |
0 |
|
14
|
费尔巴哈肯定哲学批判的历史贡献 |
刘森林
|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5
|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伦理观浅析 |
李抗美
|
《江淮论坛》
CSSCI
|
1990 |
0 |
|
16
|
从费尔巴哈到黑格尔:《巴黎手稿》中青年马克思异化构型的塑形与转向 |
宋惠芳
秦桐
|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7
|
教育家蔡元培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
董羽
|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8
|
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兼驳“费尔巴哈派阶段”说 |
任皑
|
《探索(浙江)》
CSSCI
|
1989 |
0 |
|
19
|
马克思不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者 |
王国伟
|
《学习与探索》
|
1982 |
0 |
|
20
|
究竟什么是谢林的“肯定哲学”——从费尔巴哈的《对“肯定哲学”的批判》出发 |
王丁
|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