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奥雷巴替尼治疗复发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8例病例系列报告
1
作者 郑方圆 丁明明 +3 位作者 陆爱东 贾月萍 曾慧敏 张乐萍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6,共5页
背景儿童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复发后预后差,治疗棘手。奥雷巴替尼在Ph+ALL成人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对儿童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明确。目的评估奥雷巴替尼在复发Ph+ALL患儿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病例系... 背景儿童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复发后预后差,治疗棘手。奥雷巴替尼在Ph+ALL成人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对儿童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明确。目的评估奥雷巴替尼在复发Ph+ALL患儿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复发Ph+ALL患儿应用奥雷巴替尼治疗的效果、安全性和转归情况。主要结局指标完全缓解(CR)、微小残留病(MRD)阴性、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和完全分子学反应(CMR)。结果8例复发Ph+ALL患儿纳入分析,男6例,女2例,中位年龄9岁,应用奥雷巴替尼前血液学复发3例、分子学复发5例。所有患儿在应用奥雷巴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1个周期后均为CR,血液学复发的3例患儿MRD阴性获得率100%、MMR获得率66%。分子学复发的5例患儿MRD阴性获得率、MMR获得率和CMR获得率均为100%。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8例患儿均持续为CR,MRD阴性获得率和MMR获得率均为100%,其中CMR获得率75%,随访期间所有患儿均存活。其中,1例患儿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复发,经过奥雷巴替尼单药及鞘内注射化疗药物1次后,脑脊液MRD阴性并持续为阴性。治疗期间的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与联合使用的化疗药物有关,单药奥雷巴替尼治疗未出现明显不适,1例患儿因药物不良反应停用奥雷巴替尼。结论对于复发Ph+ALL患儿,奥雷巴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雷巴替尼 复发 费城染色体阳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复发/难治性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治疗进展
2
作者 孙倩倩 谢芳 +1 位作者 闫凡芝 闫金松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8-93,共6页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联合标准化疗显著提高了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患者的预后,化疗联合第一代或第二代TKI治疗Ph...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联合标准化疗显著提高了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患者的预后,化疗联合第一代或第二代TKI治疗Ph^(+)-ALL患者的3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40%~60%,联合第三代TKI如帕纳替尼,其6年OS率可达75%。但是,复发/难治性Ph^(+)-ALL患者在初次挽救性治疗后2年OS率仅为20%,这需要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如免疫治疗。免疫治疗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的使用如贝林妥欧单抗(抗CD3和CD19双特异性抗体)、奥加伊妥珠单抗(抗CD22单克隆抗体),以及针对不同靶点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疗法。然而,免疫治疗后长期生存期改善有限,一般建议患者达到完全缓解后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目前部分研究表明allo-HSCT能降低Ph^(+)-ALL复发率,但对基于免疫治疗后桥接alloHSCT能否改善患者OS尚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本篇综述将主要讨论近年来免疫治疗在成人复发/难治性Ph^(+)-ALL中的显著进展,期望为提高复发/难治性Ph^(+)-ALL患者的缓解率和改善预后提供一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城染色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免疫治疗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马替尼联合多药化疗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谭根梅 齐凌 +1 位作者 纪德香 李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886-891,共6页
目的:评价氟马替尼联合多药化疗在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2月至2022年2月收... 目的:评价氟马替尼联合多药化疗在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25例行氟马替尼联合CALLG-2008化疗方案治疗的成人Ph^(+)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25例患者中,21例(84%)患者于初次诱导期联合氟马替尼,4例(16%)患者于第1个疗程诱导结束后联合氟马替尼。患者化疗28天、3个月和6个月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分别为88%、91.67%和90.48%;主要分子学反应(major molecular response,MMR)率分别为68%、79.17%和80.95%;完全分子学反应(complete molecular response,CMR)率分别为60%、75%和80.95%。中位随访时间180(75.6~458.1)天,随访时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82.61%,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率为73.91%。氟马替尼用药过程中,有22例(88%)患者出现Ⅳ度骨髓抑制,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有腹泻、转氨酶升高、疲乏、恶心等,经对症治疗后均可好转。结论:氟马替尼联合多药化疗治疗Ph^(+)ALL患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城染色体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氟马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雪 祁娜 +6 位作者 马莎 宋旭光 闫志凌 吴庆运 王林 陈翀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24-1328,共5页
目的:建立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小鼠模型,为Ph^+ALL研究提供工具。方法:用M ig190逆转录病毒转染BABL/c小鼠骨髓细胞产生CML样小鼠,分选CML样小鼠BCR-ABL^+B细胞,输注同系小鼠建立Ph^+ALL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免疫表型,RT-PCR... 目的:建立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小鼠模型,为Ph^+ALL研究提供工具。方法:用M ig190逆转录病毒转染BABL/c小鼠骨髓细胞产生CML样小鼠,分选CML样小鼠BCR-ABL^+B细胞,输注同系小鼠建立Ph^+ALL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免疫表型,RT-PCR和Western blot鉴定BCR-ABL转录和蛋白表达。结果:M ig190逆转录病毒转染后小鼠迅速发生CM L样病变,输注来自CM L样小鼠的BCR-ABL^+B细胞后受鼠均发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显示白血病细胞CD19^+;RT-PCR和Western Blot均检测到BCR-ABL,符合Ph^+ALL的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结论: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Ph^+ALL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能够为研究Ph^+ALL提供一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CR-ABL 白血病动物模型 逆转录病毒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马替尼联合西达本胺抗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协同效应研究
5
作者 杨晨燕 杨婵 葛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960,共10页
目的:探讨氟马替尼(FLU)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CHI)对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细胞株SUP-B15的协同作用,并研究其协同抗白血病的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FLU、CHI单药及联合用药对SUP-B15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氟马替尼(FLU)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CHI)对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细胞株SUP-B15的协同作用,并研究其协同抗白血病的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FLU、CHI单药及联合用药对SUP-B15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RT-q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靶基因表达。结果:与FLU和CHI单药相比,FLU联合CHI显著抑制SUP-B15细胞增殖,诱导SUP-B15细胞G0/G1期阻滞,显著增加SUP-B15细胞凋亡率。公共数据库分析两药作用靶点与Ph+ALL致病候选基因识别50个交集基因,富集到p53和c-Myc转录因子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FLU、CHI联合用药较单药组显著降低BCR::ABL融合基因的mRNA水平,上调p53、BAX及Caspase-3的蛋白和mRNA水平,下调c-Myc、PIK3CA、PIK3CB及AKT2的蛋白和mRNA水平。GEO数据库及本中心临床样本分析发现Ph^(+)ALL患者中c-Myc、PIK3CA、PIK3CB及AKT2显著高表达而p5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FLU联合CHI可能通过p53/c-Myc轴靶向PI3K/AKT信号通路,协同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以及诱导周期阻滞,从而发挥抗Ph+ALL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西达本胺 氟马替尼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雷巴替尼联合化疗治疗伴T315I突变的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6
作者 吴修进 余霞 +5 位作者 姜薇 王冬梅 史丽君 潘亚宁 姜甜甜 魏立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6-229,共4页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出现显著改善了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的预后。然而,对于合并有高危遗传学改变的患者效果差,如T315I突变的出现可导致疾病进展。本研究报告了3例合并高危遗传学改变的Ph+ALL患者,在使用第二...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出现显著改善了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的预后。然而,对于合并有高危遗传学改变的患者效果差,如T315I突变的出现可导致疾病进展。本研究报告了3例合并高危遗传学改变的Ph+ALL患者,在使用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和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但MRD转阴困难,并快速复发。复发后,3例患者均检测到T315I突变。3例均联用奥雷巴替尼及化疗,1疗程均达到形态学缓解、MRD转阴、BCR-ABL融合基因同步转阴。因此,伴高危遗传学改变的Ph+ALL发生T315I突变时接受奥雷巴替尼治疗能快速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奥雷巴替尼是否可以一线使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T315I突变 高危遗传学改变 奥雷巴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7
作者 李天丹 胡绍燕 +6 位作者 翟宗 陈广华 卢俊 何海龙 肖佩芳 李捷 王易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探讨具有治疗靶点的儿童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like ALL)的临床特点、分子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2017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初诊且具备靶向药物治疗靶点的儿童Ph-like ALL共27例,回顾性分析患... 目的:探讨具有治疗靶点的儿童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like ALL)的临床特点、分子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2017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初诊且具备靶向药物治疗靶点的儿童Ph-like ALL共27例,回顾性分析患儿年龄、性别、初诊时白细胞计数、遗传学特征、分子生物学改变、化疗方案、给予不同靶向药物、d 19微小残留病(MRD)、d 46 MRD、是否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等资料,归纳总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7例患儿均根据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MRD水平调整化疗强度,10例在治疗过程中加用靶向药,3例患儿桥接HSCT,其中1例死亡,2例存活。24例未行HSCT患儿中,1例患儿出现复发,采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27例患儿3年总生存率为(95.5±4.4)%,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5.0±4.9)%,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90.7±6.3)%。结论:基于MRD监测的危险度分层化疗可改善Ph-like ALL患儿预后,对化疗效果欠佳的患儿联合靶向药可尽快完全缓解,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MRD持续阳性的Ph-like ALL患儿序贯CAR-T和HSCT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费城染色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靶向药 CAR-T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陈浩月 葛峥 +6 位作者 吴雨洁 吴玲玉 孙淼 田甜 仇海荣 刘澎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714-717,共4页
本研究旨在了解成人Ph染色体阳性(Ph+)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表型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在预测疾病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价值。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MFC)技术对35例Ph+ALL和59例Ph-ALL患者的标本(骨髓或外周血)进行细胞免疫表型... 本研究旨在了解成人Ph染色体阳性(Ph+)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表型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在预测疾病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价值。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MFC)技术对35例Ph+ALL和59例Ph-ALL患者的标本(骨髓或外周血)进行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并分析其异常表达。结果显示:所有Ph+ALL均为B淋系表达;Ph+B-ALL患者CD34和CD13表达较Ph-B-ALL显著增高(p<0.05),而CD38表达较Ph-B-ALL明显减低(p<0.05);两组患者伴髓系表达比例分别为85.7%和61.0%,Ph+B-ALL组显著增高(p<0.05),表达的髓系抗原主要为CD13和/或CD33。结论:Ph+ALL存在较为特征性的免疫表型,在成人B-ALL中CD34、CD13和CD38的免疫表型分析有助于提示存在Ph染色体的可能,对于存在上述特征性免疫表型的成人ALL患者应进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以上特征性免疫表型将有助于临床上对这组疾病进展迅速、预后差的亚型患者进行预测,并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染色体阳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沙替尼联合化疗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渊 王冰洁 +7 位作者 刘微 梁赜隐 尹玥 董玉君 王倩 孙玉华 许蔚林 任汉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观察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达沙替尼联合化疗并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相关副反应及长期生存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 目的:观察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达沙替尼联合化疗并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相关副反应及长期生存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Ph^+ALL,并应用达沙替尼联合化疗及序贯allo-HSCT治疗的19例患者,收集病历资料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9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29(3-48)岁。P190阳性14例,P210阳性5例,3例为复杂染色体核型,3例合并脑膜白血病。化疗方案采用VDCLP方案诱导化疗,缓解后应用HD-MTX及MAE等方案巩固强化治疗。11例(57.9%)诱导化疗开始时即加用达沙替尼,3例(15.8%)因粒缺或感染于诱导缓解后加用,5例(26.3%)由伊马替尼更换为达沙替尼。3例出现副反应,分别表现为皮疹、浮肿、恶心。诱导治疗4周100%患者达形态学缓解;7例(63.6%)达主要分子学缓解(MMR),移植前17例(89.5%)达MMR,15例(78.9%)达完全分子学缓解(CMR)。所有患者均接受亲缘骨髓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位白细胞及血小板植活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2、14 d,aGVHD发生率为42.1%,cGVHD发生率为57.9%。移植后,13例患者恢复使用达沙替尼,7例因严重头痛、剧烈呕吐或浆膜腔积液停药,6例持续使用至移植后1年。中位随访42个月(10-72月),3年及5年总生存(OS)率均为94.4%,3年及5年非复发生存(RFS)率分别为81.9%及71.6%。结论:一线选用第二代TKI达沙替尼联合化疗并序贯allo-HSCT治疗Ph^+ALL有效性高,患者临床耐受性良好,患者长期生存可能优于第一代TKI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城染色体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达沙替尼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费城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2周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其对完全缓解和总体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希锋 孙玲 +2 位作者 李弹弹 尹相丛 冉学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49-753,共5页
目的:探讨费城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诱导化疗2周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其对获得完全缓解和总体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12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172例初治Ph^-ALL患者,对患者诱导化疗2周后的骨髓原始细胞比... 目的:探讨费城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诱导化疗2周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其对获得完全缓解和总体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12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172例初治Ph^-ALL患者,对患者诱导化疗2周后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进行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同时确定其对获得完全缓解以及患者总体预后的影响。结果:患者达到完全缓解的界值为0.075,其曲线下面积为0.763,并且曲线下面积和A_z=0.5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我院将172例患者按照其治疗2周后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进行分组,其中骨髓原始细胞比例<0.075的患者有104例,占60.5%;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0.075的患者则有68例,占39.5%。前者在诱导治疗4周后的获得CR的患者以及最终获得CR的患者分别为89(85.6%)和99(95.2%),显著高于后者的29(42.6%)和52(76.5%),2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临床上降低患者OS率和DFS率以及增加患者复发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化疗而非移植、诱导治疗4周后未能达到完全缓解、诱导治疗2周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0.075以及诊断时伴随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等,而诊断时WBC升高则是影响患者DFS率的不利因素。结论:Ph^-ALL经诱导化疗2周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升高的患者将不利于获得完全缓解,并且总体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白血病 费城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骨髓原始细胞 完全缓解 总体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例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小芸 郑永亮 陈懿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67-1571,共5页
本研究评价联合伊马替尼的和常规的化疗方案治疗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07年7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32例Ph+ALL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G显带技术或荧... 本研究评价联合伊马替尼的和常规的化疗方案治疗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07年7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32例Ph+ALL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G显带技术或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核型进行了分析,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细胞表面的免疫标记,对比了联合伊马替尼化疗组与传统的常规化疗组之间的缓解期、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结果表明:32例Ph+ALL患者均表达B细胞及造血干/祖细胞免疫学标记;伴髓系抗原表达21例,占65.6%;遗传学分析显示,单纯Ph+27例,伴附加染色体异常5例。联用伊马替尼化疗组的DFS期为(14.3±4.7)个月,OS期为(22.6±6.8)个月;常规化疗组的DFS期为(7.2±2.9)个月,OS期为(10.7±3.8)个月。两组间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Ph+ALL成年患者免疫表型均为B细胞,表达造血干/祖细胞抗原,常伴有髓系抗原的表达;遗传学上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联用伊马替尼化疗能够在不显著增加相关副反应的基础上延长非移植患者缓解期及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染色体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伊马替尼 免疫表形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超 糜坚青 王瑾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94-1301,共8页
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lik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CR-ABL1-like ALL)是2009年新定义的一个ALL亚型,为一组基因表达谱与费城染色体(Ph/BCR-ABL1)阳性ALL高度相似的Ph/BCR-ABL1阴性ALL。然... 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lik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CR-ABL1-like ALL)是2009年新定义的一个ALL亚型,为一组基因表达谱与费城染色体(Ph/BCR-ABL1)阳性ALL高度相似的Ph/BCR-ABL1阴性ALL。然而目前该疾病尚无确切统一的诊断标准。BCR-ABL1-like ALL通常对化学治疗耐药,复发率高,预后较差。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大多为含有影响细胞因子受体样因子2(cytokine receptor like factor 2,CRLF2)和(或)酪氨酸激酶相关信号通路的基因异常,其中以CRLF2过表达、JAK-STAT通路及ABL族激酶相关基因异常最为多见。这些基因异常可作为相应的治疗靶点,且已有体外和动物实验及临床数据支持靶向治疗的作用。在常规多药化学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靶向治疗、细胞免疫治疗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策略,有望改善BCR-ABL1-like ALL的不良预后。该文从定义、诊断、临床特征、分子生物学特点及治疗5个方面阐述BCR-ABL1-like ALL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城染色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基因表达谱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预后 分子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源化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3
作者 孔圆 王亚哲 +1 位作者 胡玥 黄晓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3-77,共5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新型人源化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小鼠异种移植模型。4-6周NOD/SCID小鼠经亚致死剂量60Co全身照射后,给予抗小鼠CD122单克隆抗体腹腔注射,在预处理后24 h内经小鼠膝关节骨髓腔注射Ph+ALL患者骨髓单...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新型人源化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小鼠异种移植模型。4-6周NOD/SCID小鼠经亚致死剂量60Co全身照射后,给予抗小鼠CD122单克隆抗体腹腔注射,在预处理后24 h内经小鼠膝关节骨髓腔注射Ph+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于移植后8-12周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受鼠骨髓和脾脏中人源细胞的植入水平及其免疫表型,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Q-PCR)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受鼠骨髓和脾脏中人BCR/ABL1水平,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抗人CD19,抗人CD34免疫组化染色评价人源Ph+ALL细胞在受鼠各组织器官中的迁移浸润能力。结果表明,在接受Ph+ALL患者细胞移植的受鼠骨髓和脾脏细胞中,人源Ph+ALL(huCD45+CD19+)细胞不仅有不同程度植入,而且植入细胞具有与Ph+ALL患者相似的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此外,人源Ph+ALL细胞还广泛迁移浸润到受鼠的脑、肝脏和肾脏等组织器官中。结论:抗CD122抗体预处理的NOD/SCID小鼠联合骨髓腔注射能够支持Ph+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有效植入,为人类Ph+ALL白血病启动细胞鉴定及临床新药筛选研究提供一种新型异种移植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D SCID小鼠 抗小鼠CD122 异种移植小鼠模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PH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费城染色体核型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洋 徐晓曼 +1 位作者 张民 王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97-1406,共10页
目的:探究费城染色体核型(Ph)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0年12月血液科429例ALL患者的资料,根据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结果将患者分为Ph^(+)组(n=64)、Ph^... 目的:探究费城染色体核型(Ph)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0年12月血液科429例ALL患者的资料,根据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结果将患者分为Ph^(+)组(n=64)、Ph^(-)单体核型(MK)组(n=53)和Ph^(-)非MK组(n=312)。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allo-HSCT组(n=236)和non-allo-HSCT组(n=193)。分别分析核型和allo-HSCT对ALL患者近期、远期疗效的影响。结果:在429例ALL患者中,6例(1.40%)在诱导治疗期间死亡,60例(13.99%)无反应,最终达到完全缓解(CR)共363例(84.62%),达到微小残留病灶阴性(MRD^(-))共有287例(66.90%)。Ph^(+)组、Ph^(-)MK组、Ph^(-)非MK组的近期疗效(CR%、CR1%、MR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0例无反应未达到CR的患者的中位OS为6.9个月(95%CI4.6-8.2个月),363例达到CR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9.8个月(95%CI:28.6-45.9个月)。Ph^(+)组、Ph^(-)MK组和Ph^(-)非MK组远期疗效[5年累计复发率(CIR%)、无病生存率(DFS%)、总生存率(O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429例患者中,共有55.01%(236/429例)的患者行alloHSCT。完成≥2个巩固周期后行allo-HSCT的患者近期疗效(CR%、MRD^(-)%)和远期疗效(CIR%、DFS%、OS%)均优于non-allo-HSCT组(P<0.05)。Ph^(+)组、Ph^(-)MK组和Ph^(-)非MK 3个亚组内,行allo-HSCT法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也优于non-allo-HSCT患者。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肝、脾、淋巴结肿大为CIR、DFS、OS的危险因素,调整后OR分别为1.23(95%CI:1.08-2.78,P=0.032)、1.21(95%CI:1.03-2.34,P=0.038)、1.25(95%CI:1.08-2.97,P=0.028)。未行allo-HSCT是CIR、DFS、OS的危险因素,调整后OR分别为2.34(95%CI:1.18-5.39,P<0.001)、2.15(95%CI:1.10-4.34,P<0.001)、2.28(95%CI:1.09-4.11,P<0.001)。结论:核型(Ph^(+/-)和MK/NMK)对ALL患者近期和远期疗效似乎没有影响;allo-HSCT影响ALL患者近期和远期疗效,可改善其预后;患者肝/脾/淋巴结肿大及不实行allo-HSCT治疗策略是ALL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城染色体 单体核型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田明杰 徐小康 赵松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25-1329,共5页
酪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应用使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然而,应选择哪一种TKI与化疗联合?TKI与哪一种治疗强度化疗方案联合能够使患者更获益?目前这些尚未达成共识。由于TKI联合化疗显著改善Ph... 酪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应用使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然而,应选择哪一种TKI与化疗联合?TKI与哪一种治疗强度化疗方案联合能够使患者更获益?目前这些尚未达成共识。由于TKI联合化疗显著改善Ph^+ALL患者的预后,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Ph+ALL中的治疗作用。此外,免疫治疗在Ph+ALL治疗中取得初步成功。本文将对Ph^+ALL治疗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PH染色体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微小残留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表达CD123的CD34+CD19+细胞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预测的新标记 被引量:1
16
作者 孔圆 黄晓军 +4 位作者 郝乐 秦亚溱 江倩 江浩 刘艳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0,共5页
本研究探讨CD123在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患者CD34+CD19+细胞上的表达特点及其在复发预测中的作用。2010年1月-2012年4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经规范化诊治... 本研究探讨CD123在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患者CD34+CD19+细胞上的表达特点及其在复发预测中的作用。2010年1月-2012年4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经规范化诊治的49例18-60岁初诊Ph+ALL患者纳入本研究,在初诊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通过多色流式细胞术监测CD34+CD19+细胞上CD123的荧光强度及表达比例,同时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Q-PCR)监测BCR-ABL1融合基因变化。与正常B祖细胞相比,获得完全缓解后任意时间点骨髓标本中异常高表达CD123的CD34+CD19+细胞大于10个定义为免疫残留阳性(FCM阳性)。结果表明,①初诊及复发Ph+ALL患者CD34+CD19+细胞上CD123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 intensity,MFI)〔8.52(3.71-32.35)vs 8.93(4.79-29.74)vs 1.31(0.21-1.75),P<0.05〕,以及异常高表达CD123的CD34+CD19+细胞比例〔84.63%(55.07%-99.96%)vs 84.50%(57.68%-99.80%)vs 0.99%(0.45%-1.83%),P<0.05〕均显著高于健康供者的正常B祖细胞。入组的全部初诊及复发Ph+ALL患者的CD34+CD19+细胞均高表达CD123。②多色流式细胞术监测异常高表达CD123的CD34+CD19+细胞和RQ-PCR检测BCR-ABL1融合基因的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n=49例,360对,Spearman r=0.90,P<0.0001)。③13例复发患者中有11例在复发前3个月MRD监测表明,在复发前中位时间60(30-73)天均检出FCM阳性。结论:通过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异常高表达CD123的CD34+CD19+细胞可与RQ-PCR检测BCR-ABL1融合基因互为补充,共同应用于Ph+ALL患者的MRD监测以及复发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23 CD34+ CD19+细胞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PH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骨髓坏死的髓系抗原及Ph染色体阳性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如峰 李建勇 +5 位作者 陆化 吴雨洁 仇海荣 肖冰 张建富 杨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832-834,共3页
为加强对骨髓坏死(BMN)的病因及病理过程复杂性的认识,了解髓系抗原阳性(My+)及Ph染色体阳性(Ph+)的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报道分析了1例以BMN为首发症状的My+Ph+B-ALL并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该病例临床特征复杂而多... 为加强对骨髓坏死(BMN)的病因及病理过程复杂性的认识,了解髓系抗原阳性(My+)及Ph染色体阳性(Ph+)的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报道分析了1例以BMN为首发症状的My+Ph+B-ALL并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该病例临床特征复杂而多样,通过骨髓涂片和活检,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及FISH明确了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结论My+Ph+B-ALL并发BMN是一种罕见疾病,应采取多种方法检查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坏死 PH染色体 髓系抗原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18
作者 史宏 金宏娟 +1 位作者 宋得莲 薛惠良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02-204,共3页
关键词 小儿 PH染色体阳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临床研究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KIs联合化疗治疗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小楠 郑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7-292,共6页
目的:探讨成人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患者化疗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联合化疗作为首次诱导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目的:探讨成人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患者化疗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联合化疗作为首次诱导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3年10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60例成人Ph+ALL患者临床特点、生物学特征及完全缓解情况,分析其疗效及预后。结果:首次诱导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sponse,CR)的患者有43例,占71.67%(43/60),其中单纯化疗组7例,占41.18%(7/17),TKI+化疗组CR率为36例,占83.72%(36/43),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单纯化疗组患者的2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28.2%,TKI联合化疗组患者的2年OS率为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移植组与非移植组患者2年OS率76.9%vs. 51.9%,5年OS率56.1%vs. 19.4%,(P=0.003);2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38.5%vs. 12.1%(P=0.018),二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预后分析示,是否选择TKI、初次诱导治疗后是否获得CR和是否骨髓移植对OS预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是否选择TKI对患者无复发生存(relapse-free survival,RFS)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预后分析示,诱导治疗后获得CR、后续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h+ALL诱导治疗方案中,TKI+化疗诱导治疗方案能够实现早缓解,高缓解率,总生存期方面优于单纯化疗。缓解后进行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h+ALL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费城染色体阳性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奈克拉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20
作者 孙浩(综述) 李菲(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847-851,共5页
维奈克拉是全球首个获批的高选择性口服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 2,Bcl-2)蛋白抑制剂,具有高亲和性的靶向肿瘤细胞凋亡的独特作用机制,目前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 维奈克拉是全球首个获批的高选择性口服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 2,Bcl-2)蛋白抑制剂,具有高亲和性的靶向肿瘤细胞凋亡的独特作用机制,目前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小淋巴细胞白血病(small lymphocytic leukemia,SLL)以及不适合接受强诱导化疗或年龄>75岁的新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近年来,维奈克拉在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上也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对于常规治疗方案疗效不佳的特殊亚型ALL,如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arly T-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ETP-ALL)和ETP-ALL之外的其他复发难治性ALL(relapse/refractory ALL,R/R ALL)经维奈克拉联合化疗或其他靶向药物相较于传统疗法可获得更高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和长期生存率,且在费城染色体阳性的ALL(Philadelphia-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中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明维奈克拉在ALL治疗上具有较大前景。本文就维奈克拉在ALL治疗领域的作用及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奈克拉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