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横开口法与纵开口法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6
1
作者 翟亚奇 令狐恩强 +4 位作者 李惠凯 秦治初 王向东 杜红 孟江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99-1402,共4页
目的比较横开口法与纵开口法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病人的手术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0年12月~2012年09 月间在我院行POEM术的53例A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手术相关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目的比较横开口法与纵开口法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病人的手术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0年12月~2012年09 月间在我院行POEM术的53例A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手术相关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资料。结果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OEM,其中横开口法组41例,纵开口法12例,平均随访5月(3~24月),症状缓解率96.2%(51/53)。术后Eckardt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7.5 vs 0.6,P〈0.05)。横开口组手术用时65.0±18.0 min,略快于纵开口组74.1±18.2 min,但在隧道建立和环形肌切开过程中,明显快于纵开口法组36.3±9.0 min vs 45.4±10.5 min;10.2±4.6 min vs 15.5±5.5 min P〈0.05)。同时,横开口组在皮下积气等气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纵开口法组(9.8%(4/41) vs 41.7%(5/12) P〈0.05)。横开口组中另有4例术中发生黏膜穿孔(4/41,9.8%)。4例内镜下有反流性食管炎表现(4/537.5%),LA-A、 LA-B级各2例,其中1例无明显症状。两组均无均无胸腔积液,出血,纵膈炎及消化道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横开口法POEM不仅有效显著缓解患者症状,且更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皮下气肿、气胸等气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横开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贲门失弛缓症的四种介入治疗成形术的选择和中远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8
2
作者 程英升 李明华 +4 位作者 杨仁杰 陈维雄 陈尼维 尚克中 庄奇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7期413-417,共5页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并分析4种介入治疗方法的中、远期疗效。方法23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其中球囊导管成形术组(A组)80例;永久性贲门支架成形组(B组)8例;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组(C组)135例;直径递增组合成形术组(...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并分析4种介入治疗方法的中、远期疗效。方法23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其中球囊导管成形术组(A组)80例;永久性贲门支架成形组(B组)8例;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组(C组)135例;直径递增组合成形术组(暂时性贲门支架加增加直径的球囊导管成形术8例;直径递增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7例)15例(D组)。C、D组术后3~5d由胃镜取出支架。4种介入治疗方法随访时间6~138个月。结果A组80例共进行152次扩张,平均每例1.9次。并发症发生率为疼痛43.8%、反流27.5%、出血10.0%;随访半年、1、3、5、8年和10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32.5%、56.3%、85.5%、89.1%、92.6%、100%。B组8例,安放裸支架5枚和部分覆膜抗反流支架3枚,支架置入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为疼痛5/8、反流5/8、出血3/8、肉芽组织增生3/8;随访半年、1、3年和5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3/8、4/8、5/8、4/8。C组135例,安放部分覆膜支架135枚。并发症发生率为疼痛39.3%、反流21.5%、出血17.0%;随访半年、1、3、5、8年和10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7.4%、8.7%、12.9%、23.9%、42.1%、66.7%。D组1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疼痛73.3%、反流40.0%、出血40.0%;随访半年、1、3年和5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12.5%、20.0%、27.3%、28.6%。4种介入治疗方法治疗前后贲门管腔直径、吞咽困难评分等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是贲门失弛缓症介入治疗中的首选方法;直径递增组合成形术为贲门失弛缓症介入治疗的补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介入治疗 成形术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3
作者 马晓冰 令狐恩强 +11 位作者 李惠凯 翟亚奇 柴宁莉 彭丽华 王向东 杜红 孟江云 王红斌 朱静 郭明洲 王潇潇 卢忠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92-897,共6页
目的通过大样本临床资料,筛选出的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0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成功接受POEM治疗的439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长、... 目的通过大样本临床资料,筛选出的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0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成功接受POEM治疗的439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长、隧道开口方式、肌切开方式、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等资料。结果 439例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28.7%(126/439)。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1月~48月),症状缓解率94.5%(344/364),术前Eckardt评分vs术后Eckardt评分6.7±1.5(2~10)vs1.2±1.1(0~5)(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年度(以2015年为参照,2011年之前OR=9.454,95%CI为2.499~35.76;2012年OR=2.177,95%CI为0.794~5.974;2013年OR=3.975,95%CI为1.904~8.298;2014年OR=1.079,95%CI为0.601~1.940)、隧道开口方式(以纵行开口为参照,倒T型开口OR=0.369,95%CI为0.165~0.824;横行开口OR=0.456,95%CI为0.242~0.859)是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肌切开方式(以眼镜式为参照,渐进全层肌切开OR=0.363,95%CI为0.059~2.250;内环肌切开OR=2.137,95%CI为0.440~10.378;内环肌切开+球囊塑形OR=4.385,95%CI为0.820~23.438;全层肌切开复发率为0)是复发的影响因素。结论随年度推移并发症发生风险逐渐减小,在3种隧道开口方式中倒T型开口对并发症的控制作用最优。综合复发、手术时长等因素,渐进全层肌切开较其他肌切开方式表现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贲门失弛缓症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暂时性金属内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对食管动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尼维 程英升 +3 位作者 陈维雄 孙群 金勇 陈玮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2期124-125,共2页
目的 探讨暂时性金属内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对食管动力的影响。方法  2 9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在X线透视下置入国产可扩张带膜金属内支架 ,术后 3~ 7d由胃镜取出。治疗前后均测定下食管括约肌 (loweresophagealsphincterLES)静息压、... 目的 探讨暂时性金属内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对食管动力的影响。方法  2 9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在X线透视下置入国产可扩张带膜金属内支架 ,术后 3~ 7d由胃镜取出。治疗前后均测定下食管括约肌 (loweresophagealsphincterLES)静息压、松弛率及食管内 2 4hpH监测。 12名健康人测定LES静息压、松弛率。结果 支架扩张前LES静息压显著高于扩张后 ;扩张前LES松弛率显著高于扩张后 ;扩张后LES静息压和松弛率与健康人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扩张后胃食管反流 (GER)率显著高于扩张前。结论 暂时性金属内支架扩张术能显著降低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LES压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内支架 介入治疗 贲门失弛缓症 食管动力 X线透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直径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远期随访 被引量:11
5
作者 程英升 李明华 +4 位作者 杨仁杰 陈维雄 陈尼维 庄奇新 尚克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1期673-676,共4页
目的通过长期随访研究探讨不同直径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远期疗效。方法13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根据暂时性贲门支架直径分为3组,其中20 mm组(A组)30例;25 mm组(B组)30例;30 mm组(C组)75例。13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放... 目的通过长期随访研究探讨不同直径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远期疗效。方法13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根据暂时性贲门支架直径分为3组,其中20 mm组(A组)30例;25 mm组(B组)30例;30 mm组(C组)75例。13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放置135枚暂时性贲门支架。支架放置后3~5 d,采用内镜取出。所有支架安放和取出成功率100%,无操作死亡。结果3组介入治疗前后贲门管腔直径、吞咽困难评分差异都有显著性(P<0.01)。A组随访半年、1、3、5、8和10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6/30(20.0%)、6/30(20.0%)、5/22(22.7%)、6/16(37.5%)、5/9和3/3;B组随访大于等于半年、1、3、5、8年和10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4/30(13.3%)、4/30(13.3%)、3/23(13.0%)、4/18 (22.2%)、5/11(45.5%)和3/4;C组随访大于等于半年、1、3、5、8年和10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0/75(0%)、1/66(1.5%)、4/48(8.3%)、6/33(18.2%)、6/18(33.3%)和2/5。结论30 mm直径作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是贲门失弛缓症暂时性支架成形术中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支架 成形术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贲门失弛缓症经气囊扩张与肉毒杆菌毒素联合治疗后的食管运动功能 被引量:8
6
作者 叶萍 李兆申 +2 位作者 许国铭 邹多武 尹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76-578,共3页
目的 :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在气囊扩张加食管下括约肌 (L ES)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 (BT)组 (联合组 )和气囊扩张组 (扩张组 )治疗前后食管动力学特征以及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 30例 ,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钡餐、内镜... 目的 :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在气囊扩张加食管下括约肌 (L ES)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 (BT)组 (联合组 )和气囊扩张组 (扩张组 )治疗前后食管动力学特征以及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 30例 ,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钡餐、内镜和食管测压确诊 ,确诊后联合治疗 14例 ,单纯气囊扩张治疗 16例。监测治疗前、治疗后 3d、3个月及 1年的临床积分及测压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且持续 1年。治疗后 3d、3个月和 1年 ,两组 L ES压力 (L ESP)和 L ES松弛率 (L ESR)与治疗前相比 ,均有明显改善 (P<0 .0 5 ) ,联合组 L ESP下降明显 ,较扩张组相差显著 (P<0 .0 5 )。治疗前全部患者食管体部均为非推进性同步收缩波 ,治疗后联合组 1例恢复为推进性收缩波 ,而单纯气囊扩张组无改善。结论 :气囊扩张加L ES内注射 BT联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较好 ,不仅降低 L ESP,而且改善 L ESR,缓解临床症状 ,疗效较单纯气囊扩张治疗为佳。食管测压是主要的随访方法 ,L ESP和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气囊扩张 肉毒杆菌毒素 食管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暂时性贲门支架置入与球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朱悦琦 程英升 +2 位作者 李明华 赵俊功 李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00-705,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应用暂时性贲门支架置入,与相同直径的球囊扩张两种方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10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球囊扩张治疗组(A组;n=38)和暂时性贲门支架治疗组(B组;n=63)。球囊和...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应用暂时性贲门支架置入,与相同直径的球囊扩张两种方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10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球囊扩张治疗组(A组;n=38)和暂时性贲门支架治疗组(B组;n=63)。球囊和支架直径均为30 mm。临床症状评分(TSS)和食管测压用于评价患者临床症状和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压力改善,食管钡餐检查作为评价食管排空的客观指标。随访期间记录TSS和LES压力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38例共行49次球囊扩张,B组63例共行65次支架置入,均在透视引导下成功施行。术后并发症包括疼痛、反流和出血,在A组中上述症状分别为9例(23.6%)、8例(21.1%)和3例(8%);B组中分别为27例(42.9%)、8例(12.7%)和10例(15.9%)。支架置入时间为4~7 d,后经胃镜取出。术后两组患者TSS、食管测压和钡餐检查均较术前明显改善。A组平均随访(71.3±40.9)个月,B组平均随访(53.9±36.2)个月,随访结束时A组TSS和LES压力分别为(10.20±0.45)和(58.60±8.65)mmHg,而B组分别为(4.00±1.0)(P=0.009 6)和(43.67±12.66)mmHg(P=0.168 7)。Kaplan-Meier曲线表明在>10年随访中,B组的症状缓解优于A组(P=0.0212)。结论长期随访研究表明,与相同直径的球囊扩张相比,暂时性贲门支架置入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具有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时性支架 贲门失弛缓症 球囊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食管环行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5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国策 赵晓晏 +6 位作者 于劲 任玮 宋元坤 刘璐 杨小军 樊超强 王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41-1143,共3页
目的总结经口内镜下食管环行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POEM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后第3天、1个月、6个月和1年评估吞咽困难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术... 目的总结经口内镜下食管环行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POEM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后第3天、1个月、6个月和1年评估吞咽困难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术后吞咽梗阻的改善情况和食管扩张情况进行自身对照比较。结果 15例患者中14例患者均1次手术成功,1例患者因手术过程中血氧饱和度降低,呼吸衰竭,手术终止。14例患者术后吞咽困难消失或明显改善。随访1个月及1年的有效率分别为100%、87%,吞咽梗阻情况改善明显。术前15例患者食管直径(8.3±2.8)cm;POEM术后1个月,食管直径(3.2±0.8)cm;术后6个月,食管直径(3.7±1.2)cm;术后1年,食管直径(3.8±1.2)cm。术前与术后各期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相比,食管直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OEM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方法,其短期效果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POEM手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Heller手术与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9
9
作者 蒋彬 张灵敏 +2 位作者 孙天宇 谭群友 王如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2199-2204,共6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Heller手术(laparoscopic heller myotomy,LHM)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探讨POEM术后胃食管反流并发症的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12年1... 目的比较腹腔镜Heller手术(laparoscopic heller myotomy,LHM)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探讨POEM术后胃食管反流并发症的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6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腹腔镜Heller手术加部分胃底折叠术(Dor)为腹腔镜组(LHM组);31例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为内镜组(POEM组),随访至2019年4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情况、临床疗效以及胃食管反流并发症(包括胃食管反流症状、病理性酸反流、食管炎)的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LHM组和POEM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HM组和POEM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7%(26/30)和90.3%(28/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Ecardt评分、下段食管静息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01),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EM组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3/27 vs 11/20,P=0.018)、病理性酸反流(4/26 vs 12/18,P=0.024)、食管炎(2/28 vs 9/22,P=0.023)发生率显著高于LHM组。临床相关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在POEM组更高(1/29 vs 7/24,P=0.026)。结论 LHM与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相近,但是POEM手术缺乏抗反流措施,可导致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升高,术后应密切随访并积极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腹腔镜Heller肌切开术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胃食管反流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超声内镜引导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游辉 仝巧云 +4 位作者 李中艳 袁晋华 杨院平 郑东萍 龚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6期4145-4147,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的应用价值。方法贲门失弛缓症患者28例随机分为内镜组和超声内镜组各14例。前者在内镜直视下食管括约肌(LES)内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后者采用实时超声内镜引导下LES...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的应用价值。方法贲门失弛缓症患者28例随机分为内镜组和超声内镜组各14例。前者在内镜直视下食管括约肌(LES)内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后者采用实时超声内镜引导下LES内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在治疗前与治疗后3、6、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X线钡餐5 min存留钡柱高度及贲门口直径。结果在治疗后3个月,内镜组和超声内镜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时,超声内镜组的有效率高于内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贲门口直径、5 min存留钡柱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贲门口直径、5 min存留钡柱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实时超声内镜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定位更准确,疗效确切,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内镜检查 贲门失弛缓症 肉毒素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下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被引量:4
11
作者 蒋伟 王群 +2 位作者 谭黎杰 徐正浪 郑如恒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6-298,共3页
目的 探讨胸腔镜食管肌层切开术(Heller)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1997年至2006年的3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胸腔镜Heller手术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2例术中发生食管穿孔,其中1例胸腔镜下修补成功,另1... 目的 探讨胸腔镜食管肌层切开术(Heller)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1997年至2006年的3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胸腔镜Heller手术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2例术中发生食管穿孔,其中1例胸腔镜下修补成功,另1例改行Muscle-Sparing剖胸切口进行修补后愈合,1例在术后第一天发生食管穿孔后开胸修补,仍继发脓胸,经积极治疗后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0).排除学习曲线的影响,1999年至今26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6~11 d,平均为6.7 d;手术时间为57~94 min,平均为(74.7±13.2)min.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1个月24例患者综合症状VAS评分由术前的6.8±1.6降至1.6±0.9(P-<0.05);随访至6个月的21例患者VAS评分降至1.6±0.8(P<0.05).结论 胸腔镜下Heller术可作为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治疗方法,术中合理使用纤维胃镜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胸腔镜 食管肌层切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胃镜联合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25例报道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隆 王秋生 +2 位作者 董雷 申站龙 胡春香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8期573-574,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镜联合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价值。方法2003年10月~2006年4月,采用腹腔镜胃镜联合Heller肌切开Dor胃底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25例。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60~240min,平均107min。术中出血量5—60ml,平均...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镜联合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价值。方法2003年10月~2006年4月,采用腹腔镜胃镜联合Heller肌切开Dor胃底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25例。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60~240min,平均107min。术中出血量5—60ml,平均22ml。术中4例分破食管或胃黏膜。术后8h下床活动,1—3d(平均1.5d)排气、拔胃管进流食。术后7d复查食管测压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功能压均降至正常;24h食管pH监测3例酸反流指数高于正常,但无症状。术后8d复查上消化道钡餐,扩张的食管最大横径平均缩小18mm(8~26mm)。术后8~11d出院,平均8.5d。25例随访1—30个月,平均5.4月,术前症状均消失。2例因进食不当出现间断吞咽困难。结论腹腔镜胃镜联合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痛苦轻、疗效好等突出优点,同时可以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胃镜 联合手术 贲门失弛缓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腹Heller手术加绕食管后方胃底部分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被引量:5
13
作者 杜程 王如文 +2 位作者 蒋耀光 赵云平 谭群友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28-530,共3页
目的 探讨采用经腹贲门肌层切开 (Heller)加绕食管后方胃底部分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 48例贲门失弛缓症经腹Heller手术加绕食管后方胃底部分折叠治疗的近期及远期效果。结果 全组病例手术后恢复顺利 ,吞咽困... 目的 探讨采用经腹贲门肌层切开 (Heller)加绕食管后方胃底部分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 48例贲门失弛缓症经腹Heller手术加绕食管后方胃底部分折叠治疗的近期及远期效果。结果 全组病例手术后恢复顺利 ,吞咽困难症状缓解 ,无手术并发症。 3 8例进行了食管动力学监测 ,术前末端食管括约肌压力 (LESP)为 ( 2 1 4 8±5 3 6)mmHg ,术后LESP为 ( 16 4 5± 4 12 )mmHg ,两者经统计学处理 (t检验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2 5例进行了术后 2 4hpH值监测 ,DeMeester记分均在正常范围。近期手术优良率 10 0 %。 3 1例进行了 13~ 15 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 75个月。随访病人均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3例有反流症状 ,其中 1例 2 4hpH值监测反流次数超过 5 0次。远期手术优良率 90 3 2 %。结论 经腹Heller手术加绕食管后方胃底部分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满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肌层切开术 胃底折叠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68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素钻 钟敏 +2 位作者 曾少敏 李悦虹 郭光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6期1833-1834,共2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临床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采用美国Rigiflex球囊扩张器,扩张压力10~15psi,平均扩张次数3~4次。结果:扩张后临床效果良好,近期疗效100%,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目的:探讨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临床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采用美国Rigiflex球囊扩张器,扩张压力10~15psi,平均扩张次数3~4次。结果:扩张后临床效果良好,近期疗效100%,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有效、安全且创伤小,治愈率高,治疗周期短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球囊扩张 治疗 贲门失弛缓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改良Helle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附21例报告)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宇清 李小刚 +4 位作者 刘军 赵辉 李运 杨帆 王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8期611-613,共3页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改良Helle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 方法 1997年6月~2005年6月电视胸腔镜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21例.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全麻,右侧卧位,经左胸,在4个胸腔镜trocar下进行操作....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改良Helle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 方法 1997年6月~2005年6月电视胸腔镜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21例.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全麻,右侧卧位,经左胸,在4个胸腔镜trocar下进行操作.食管下段肌层切开长6~11 cm,胃壁肌层切开长0.5~1 cm,深及黏膜下.术中纤维食管镜辅助操作.均未行抗反流手术. 结果术中出血量50~100 ml,平均58 ml.手术时间60~270 min,平均137 min.3例术中发生食管黏膜破裂,2例镜下修补,1例中转开胸修补.全部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80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2、4个月吞咽困难复发,其余19例吞咽困难得到明显改善,吞咽困难改善程度优8例、良10例、中1例、差2例. 结论电视胸腔镜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可以作为贲门失弛缓症治疗的首选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胸腔镜 食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回收食管覆膜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玉伟 张富强 +3 位作者 袁亮 李云辉 罗斌 孙鼎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评价国产可回收食管覆膜金属内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临床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在DSA监视下经口腔置入"Z"型双喇叭口覆膜金属内支架,28d左右进行食管造影并回收内支架。结果16例中1例于术后2... 目的评价国产可回收食管覆膜金属内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临床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在DSA监视下经口腔置入"Z"型双喇叭口覆膜金属内支架,28d左右进行食管造影并回收内支架。结果16例中1例于术后2周支架脱落入胃腔内,经取出重新放置成功;所有病例在28d左右顺利取出,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3年,2例分别于术后1、1.5年出现再狭窄,经球囊扩张好转。所有患者无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结论可回收食管覆膜金属内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再狭窄率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支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气囊内镜直视下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振华 李向红 +2 位作者 杨建民 彭贵勇 肖天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125-1125,共1页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气囊内镜直视下扩张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括约肌切开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被引量:4
18
作者 蒋斌 修典荣 +1 位作者 陆少美 张同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515-516,共2页
目的 报道腹腔镜下括约肌切开 (Heller术 )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1例 ,手术 1 90min ,失血 5 0ml,术后 1周食管形态恢复正常 ,无残余食物 ,术后 1月食管静息压和残余压基本正常 ,松弛率升高 ,自发性蠕动和逆蠕动消失 ,随访6月 。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腹腔镜 括约肌切开术 HELLER术 胃底折叠术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壁支气管源性囊肿误诊为贲门失弛缓症1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郑高云 吴旭 +4 位作者 杨锡耀 王武军 张亚历 刘思德 侯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943-1943,共1页
食管壁支气管源性囊肿是发生于食管壁的支气管源性囊肿,比较少见,现将我院收治1例误诊为贲门失弛缓症报告如下:
关键词 食管 支气管囊肿 贲门失弛缓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暂时性自膨胀贲门支架治疗犬贲门失弛缓症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悦琦 程英升 +3 位作者 李明华 赵俊功 李烽 陈尼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59-464,共6页
目的评价应用暂时性可回收贲门覆膜支架(TRC-CS)治疗犬贲门失迟缓症模型的有效性并探讨理想的回收时间。方法 84条贲门失弛缓症模型犬随机分为7组(每组12条):对照组(CG;无支架置入)、标准支架置入组(NSCG;标准食管支架)和5组治疗组(TGs... 目的评价应用暂时性可回收贲门覆膜支架(TRC-CS)治疗犬贲门失迟缓症模型的有效性并探讨理想的回收时间。方法 84条贲门失弛缓症模型犬随机分为7组(每组12条):对照组(CG;无支架置入)、标准支架置入组(NSCG;标准食管支架)和5组治疗组(TGs)置入(TRC-CS)。NSCG支架置入后4 d取出,5组TGs支架分别在4 d(4 d-TG)、2周(2 w-TG)、1个月(1 m-TG)、3个月(3 m-TG)和6个月(6m-TG)取出。支架置入前、支架取出后和1周,1、3和6个月随访时分别行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LESP)测试和时间-钡餐检查进行疗效评价。NSCG和4 d-TG组在每个随访点各处死3条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支架置入后的炎症反应。结果支架置入和取出以及随访过程中所有犬均能很好耐受。在6个月随访结束时,2 w-TG和1 m-TG组表现出较低的支架移位率(n=2),而NSCG和3 m-TG组各有4只犬支架移位,6 m-TG组有6只犬支架移位。与建模后相比,2 w-TG和1m-TG组的LESP(P<0.05)和钡餐高度(P=0.014 4和0.040 9)都有明显的改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抗α-平滑肌动蛋白抗原免疫组化染色提示NSCG和4 d-TG组在各不同随访点的炎症反应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TRC-CS置入可以有效治疗犬贲门失迟缓症模型。LESP和时间-钡餐检查提示理想的支架回收时间在2周~1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