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的基本特征、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高氧化岩浆-流体演化 被引量:52
1
作者 李金祥 秦克章 李光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78-688,共11页
第三纪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发育于板块汇聚边缘与俯冲作用相关的火山-岩浆弧以及陆缘弧中,而大多数较古老的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则主要发育于向大陆边缘增生的岛弧环境中。含矿斑岩的岩性变化范围从低钾钙碱性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 第三纪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发育于板块汇聚边缘与俯冲作用相关的火山-岩浆弧以及陆缘弧中,而大多数较古老的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则主要发育于向大陆边缘增生的岛弧环境中。含矿斑岩的岩性变化范围从低钾钙碱性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到高钾钙碱性石英二长岩到碱性的二长岩及正长岩,通常侵位于地壳浅部1~2km处,与同期的火山岩密切共生,并常见热液爆破角砾岩。其围岩蚀变从早到晚依次可分为Ca-Na硅酸盐蚀变、K硅酸盐蚀变、中级泥质蚀变、绢云母化、高级泥质蚀变,而浅部的高级泥质蚀变可以与早期K硅酸盐蚀变同期形成。Cu、Au矿化主要发育在K硅酸盐蚀变带中,矿化与A型脉密切相关,贫钼而富铂族元素。控制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形成的几个关键过程包括:(1)源区有大量的Cu、Au等成矿元素;(2)能使Cu、Au等成矿物质有效进入岩浆熔体的机制;(3)合成矿元素的岩浆熔体在从地幔上升到地壳高侵位而形成斑岩体的过程中没有Cu、Au等成矿物质损失;(4)在岩浆上升演化过程中,岩浆挥发份能有效的逸出,并且逸出的时间越早,对成矿越有利;(5)Cu、Au等成矿元素能有效进入岩浆挥发份; (6)在成矿斑岩体上部发育有利的相对封闭机制,阻止岩浆挥发份的逃逸;(7)含Cu、Au成矿流体的有效沉淀机制; (8)具有一个地壳上部的岩浆房,能够不断提供成矿物质和驱动热液循环的热能。要形成大型矿床一般需要多期岩浆脉动侵位与多期矿化热液蚀变事件的叠加。现多倾向认为交代的地幔楔可能是其主要物质来源。而有利于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形成的岩浆有钾质钙碱性岩浆、埃达克质岩浆、碱性弧岩浆。俯冲板片脱水形成的流体或者熔融产生熔体提供了上覆地幔楔熔融的高氧逸度条件,这种高氧逸度特征是地幔源区Cu、Au成矿元素能否进入岩浆熔体的重要条件之一。最近研究表明流体的冷却可能是Cu、Au沉淀成矿最主要的因素。本文扼要介绍了富金斑岩型铜矿的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斑岩铜矿 蚀变组合 岛弧 钙碱性岩浆 碱性岩浆 交代地幔楔 矿质来源 金成矿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型被动陆缘演化与拉张期岩浆活动的壳底垫托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张臣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48-57,共10页
本文讨论了被动陆缘演化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和大陆岩石圈拉伸的纯剪切模式、简单剪切模式及“对”被动陆缘新概念,详细论述了火山型被动陆缘形成、演化的深部构造背景及拉张期岩浆活动的壳底垫托作用,强调在陆间型褶皱带研究中拉张型过... 本文讨论了被动陆缘演化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和大陆岩石圈拉伸的纯剪切模式、简单剪切模式及“对”被动陆缘新概念,详细论述了火山型被动陆缘形成、演化的深部构造背景及拉张期岩浆活动的壳底垫托作用,强调在陆间型褶皱带研究中拉张型过渡壳的划分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缘演化 火山 拉张期 岩浆活动 壳底垫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圈破裂过程与被动陆缘盆地地层样式
3
作者 田纳新 解习农 +2 位作者 李军 余笑航 杨光庆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7-870,共14页
岩石圈深部结构与被动陆缘沉积充填的耦合关系是盆地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以南海珠江口盆地、北大西洋被动陆缘为例,从被动陆缘深部地壳结构与盆地充填耦合角度,揭示贫岩浆型和富岩浆型陆缘沉积充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圈破裂... 岩石圈深部结构与被动陆缘沉积充填的耦合关系是盆地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以南海珠江口盆地、北大西洋被动陆缘为例,从被动陆缘深部地壳结构与盆地充填耦合角度,揭示贫岩浆型和富岩浆型陆缘沉积充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圈破裂过程经历了伸展、薄化、剥露、裂解四个阶段,空间上从陆到洋划分出近端带、细颈带、远端带和洋陆过渡带。早期伸展阶段,发育以高角度正断裂为特征的孤立断陷;进入薄化和剥露阶段,细颈带和远端带发育以低角度拆离断裂为特征的拆离断陷;直到初始洋壳出现,被动陆缘区进入漂移期,以区域热沉降为特征。因此,基于岩石圈非瞬时破裂过程所建立的被动陆缘地层样式对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陆缘 地层样式 岩石圈破裂过程 破裂不整合 贫岩浆型和富岩浆型陆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富碱斑岩型矿床岩体和矿脉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45
4
作者 刘显凡 刘家铎 +3 位作者 张成江 阳正熙 吴德超 李佑国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2-39,共8页
选取马厂箐铜钼金矿、金厂箐金矿、北衙铅金矿和姚安铅银金矿四个典型的富碱斑岩型多金属矿床,对岩体和矿脉的铅、硅、氢、氧、硫、碳及氦、氩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富碱岩浆和富硅成矿流体的最初和主要铅源均来自地幔,但混染了部分地... 选取马厂箐铜钼金矿、金厂箐金矿、北衙铅金矿和姚安铅银金矿四个典型的富碱斑岩型多金属矿床,对岩体和矿脉的铅、硅、氢、氧、硫、碳及氦、氩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富碱岩浆和富硅成矿流体的最初和主要铅源均来自地幔,但混染了部分地壳或地层铅;富碱岩浆起源于地幔交代作用形成的富集地幔源区,而富硅成矿流体则具有原始地幔流体性质,前者的硅同位素组成表现为经历强烈动力分馏的高正值;后者则为几乎未经动力分馏的低负值。综合研究表明,该类矿床的成矿作用是在富碱岩浆的成岩过程中,伴随富硅成矿流体对岩体和地层围岩的(自)交代蚀变作用,并与岩石一定程度混染而实现的。因此,富硅成矿流体作用实质上是地幔流体交代作用在地壳内成矿作用中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斑岩矿床 岩体 矿脉 岩浆和流体 同位素地球化学 滇西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CT型花岗伟晶岩岩石成因和锂富集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孙文礼 刘益 张照伟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55,共21页
LCT型花岗伟晶岩是全球重要的锂资源寄主岩石之一。基于近40年全球LCT型花岗伟晶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包裹体、数值模拟和岩石实验学研究成果,笔者梳理总结LCT型花岗伟晶岩时空分布特征、温压条件、岩浆起源与演化过程和锂富集机制,以... LCT型花岗伟晶岩是全球重要的锂资源寄主岩石之一。基于近40年全球LCT型花岗伟晶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包裹体、数值模拟和岩石实验学研究成果,笔者梳理总结LCT型花岗伟晶岩时空分布特征、温压条件、岩浆起源与演化过程和锂富集机制,以期为今后花岗伟晶岩型锂矿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全球LCT型花岗伟晶岩形成于3040~7 Ma,成岩峰期与超大陆存在期具有较好耦合性;其侵位压力为250~350 MPa,液相线温度与助溶剂含量有关(650~750℃),固相线温度约为425℃。相比于大陆地壳,不同时代LCT型花岗伟晶岩均具有富集SiO_(2)、Na_(2)O、K_(2)O、Li、Cs、Ta和Nb,亏损Fe_(2)O_(3)、CaO、MgO、TiO_(2)和Zr,低Nb/Ta值、Zr/Hf值等特征。LCT型花岗伟晶岩岩浆可能起源于花岗质岩浆高程度(>90%)结晶分异、地壳物质小比例(5%~20%)深熔作用、富F Li花岗质岩浆熔离作用或超临界流体(T≈731±21℃)。LCT型伟晶岩岩浆侵位后在较短时间内冷却固结,具体演化过程存在不平衡结晶和不混溶之争。伟晶岩岩浆起源和演化过程均有Li富集效应,其中结晶分异成因的LCT伟晶岩Li超常富集(Li≥10000×10^(-6))受控于深部岩浆房总分配系数(D_(Li)<0.5)、分异程度(F>99%)和Li初始浓度(>100×10^(-6));深熔成因LCT型伟晶岩Li超常富集受控于源区Li含量和残余相黑云母所占比例;不混溶成因LCT伟晶岩Li超常富集受控于含Li络合物/化合物进入富挥发分贫硅熔体相能力。伟晶岩岩浆不平衡结晶演化的Li富集与组成带状优化过程有关,而不混溶演化的Li富集受控于富挥发分熔体相温度和含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T伟晶岩 基本特征 岩浆起源 岩浆演化 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努尔卡斯甘大型富金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及金赋存状态 被引量:5
6
作者 冯浩轩 申萍 +2 位作者 潘鸿迪 曹冲 SEITMURATOVA Eleonora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63-784,共22页
努尔卡斯甘富金斑岩铜矿位于中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成矿域西段重要的早古生代斑岩型铜金矿床,其形成与早志留世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有关。矿体由浸染状、(网)脉状和角砾状矿石组成,主要产于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和石英闪长... 努尔卡斯甘富金斑岩铜矿位于中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成矿域西段重要的早古生代斑岩型铜金矿床,其形成与早志留世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有关。矿体由浸染状、(网)脉状和角砾状矿石组成,主要产于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和石英闪长岩体内以及岩体周围的火山岩地层中。矿床内发育热液磁铁矿、金红石和热液硬石膏。矿区热液蚀变强烈,早期发育青磐岩化和钾钙硅酸盐化(钾长石-阳起石化),随后广泛发育中级泥化,到晚期发育绢云母化。铜矿化与钾钙硅酸盐化和中级泥化蚀变密切相关,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少量斑铜矿和蓝辉铜矿。金矿化主要与中级泥化蚀变关系密切,少量与钾钙硅酸盐化蚀变有关。金矿物主要为细粒自然金和银金矿(多小于10μm)。自然金赋存在蚀变岩中,与硅酸盐矿物关系密切,分布在它们表面、颗粒之间(粒间金)、晶体内(包裹金)和内部裂隙之中(裂隙金,少量)。银金矿主要呈包裹金的形式赋存在于与中级泥化蚀变相关的热液角砾岩的黄铜矿胶结物中。努尔卡斯甘斑岩铜金矿床属于高氧化-高硫岩浆-热液成矿体系,金的大规模沉淀很可能与SO_2歧化反应以及磁铁矿和硬石膏大量结晶而造成的高氧化-高硫成矿热液的SO_4^(2-)/H_2S比值和pH显著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硬石膏 热液蚀变 金赋存状态 高氧化-高硫岩浆-热液体系 金斑岩铜矿 努尔卡斯甘 哈萨克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东部超贫铁矿类型的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前景
7
作者 刘平立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798-799,共2页
1区域地质概况研究区的超贫铁(5%【mFe【15%)矿床(点)位于中朝—扬华北古陆板块与扬子古海洋板块俯冲和碰撞带的复合部位(张国伟等,1996),并沿板块边界发育有北西西向宝鸡—商丹超壳断裂带附近分布。以北主要出露地层为华北古陆块的前... 1区域地质概况研究区的超贫铁(5%【mFe【15%)矿床(点)位于中朝—扬华北古陆板块与扬子古海洋板块俯冲和碰撞带的复合部位(张国伟等,1996),并沿板块边界发育有北西西向宝鸡—商丹超壳断裂带附近分布。以北主要出露地层为华北古陆块的前寒武系老变质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铁矿 华北古陆 复合部位 前寒武系 区域地质概况 碰撞带 岩浆 北西西 板块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鞍山式铁矿床中发现新类型铌钽矿化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立兴 李厚民 +3 位作者 付建飞 马玉波 姚玉增 栾金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53-1354,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铌和钽物理化学性质相似,在自然界中常相伴产出,在内生和外生条件下都可富集成矿。内生铌钽矿床主要与岩浆作用有关,根据赋矿岩石的特征被分为花岗岩型、花岗伟晶岩型、碳酸岩型和碱性岩型。最近,笔者在华北克拉通... 1研究目的(Objective)铌和钽物理化学性质相似,在自然界中常相伴产出,在内生和外生条件下都可富集成矿。内生铌钽矿床主要与岩浆作用有关,根据赋矿岩石的特征被分为花岗岩型、花岗伟晶岩型、碳酸岩型和碱性岩型。最近,笔者在华北克拉通北缘的辽宁齐大山沉积变质型铁矿中新识别出一种铌钽矿石类型,为富铁矿体边部的富绿泥石蚀变岩型铌钽矿化,与热液作用密切相关,为认识铌钽成矿过程和拓展找矿空间提供了新线索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变质铁矿 热液作用 华北克拉通 铁矿 花岗伟晶岩 岩浆作用 碳酸岩 蚀变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地块早古生代岩浆作用成因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牛晓露 刘飞 +2 位作者 冯光英 徐向珍 杨经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701-3716,共16页
阿拉善地块早古生代岩浆作用的成因研究,对理解阿拉善地块与古亚洲洋相互作用过程至关重要。本文在阿拉善地块中部新识别出一中志留世花岗岩体(噶顺花岗岩),其锆石U-Pb年龄为432Ma,以高Sr低Y为特征,属弱过铝质、中钾-高钾钙碱性花岗岩,... 阿拉善地块早古生代岩浆作用的成因研究,对理解阿拉善地块与古亚洲洋相互作用过程至关重要。本文在阿拉善地块中部新识别出一中志留世花岗岩体(噶顺花岗岩),其锆石U-Pb年龄为432Ma,以高Sr低Y为特征,属弱过铝质、中钾-高钾钙碱性花岗岩,εHf(t)=-8.8~-19.4,形成于古老下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本文同时总结了阿拉善地块其他晚奥陶世-早泥盆世岩浆岩的成分特征,发现阿拉善地块早古生代岩浆岩在成因上可分为两类:类型I,侵位于晚奥陶世-早中志留世,为典型幔源弧岩浆岩,形成于俯冲流体交代地幔楔的部分熔融;类型II,侵位于中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普遍高Sr低Y,形成于古老中基性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纵观阿拉善地块整个早古生代的岩浆作用,在晚奥陶世-早中志留世→中晚志留世-早泥盆世→中晚泥盆世期间,阿拉善地块的岩浆作用从幔源弧岩浆岩过渡到壳源高Sr低Y型花岗岩再到岩浆作用逐渐消失,反映了阿拉善地块陆缘弧从相对伸展环境向挤压弧的转变。这一岩浆作用演化记录了区域构造作用从典型洋陆俯冲到俯冲作用逐渐减弱(直至停止)或者俯冲角度(从陡俯冲向平俯冲)的转变过程;总体上,阿拉善地块早古生代处于越来越挤压的动力学背景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作用 陆缘 岩浆 高Sr低Y花岗岩 早古生代 阿拉善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东部麻玛沟地区早古生代与中新世岩浆作用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邸英龙 曾令森 +1 位作者 张立飞 高利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081-3096,共16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部错那县麻玛沟地区发育多种类型的花岗片麻岩和淡色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地质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片麻岩(MM15)原岩结晶年龄为500.7±4.5Ma,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中携带的继承性核部锆石年龄为498.6±3...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部错那县麻玛沟地区发育多种类型的花岗片麻岩和淡色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地质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片麻岩(MM15)原岩结晶年龄为500.7±4.5Ma,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中携带的继承性核部锆石年龄为498.6±3.4Ma,表明该地区经历了早古生代的岩浆作用事件。淡色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区间为15.7~25.1Ma之间,为白云母脱水熔融的产物,可能是晚元古代-早古生代花岗质岩石发生低程度部分熔融的结果。锆石形态学表明该区的花岗片麻岩和淡色花岗岩均为过铝质花岗岩,并相对富集Cs、Rb、U、Pb,亏损Zr、Hf和低Nb/Ta比值,属于造山型花岗岩,支持该区域古生代岩浆作用事件与俯冲-碰撞造山作用相关,不是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结合前人数据推断:(1)从晚元古代末期开始,原特提斯洋向印度大陆的初始俯冲为自东向西的俯冲扩展模式;和(2)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新世淡色花岗岩为白云母脱水熔融和水致白云母熔融共同作用的结果,岩浆活动至少存在五个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麻玛沟 早古生代岩浆作用 淡色花岗岩 俯冲陆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型金矿热隆-伸展成矿系统 被引量:15
11
作者 宋明春 宋英昕 +5 位作者 李杰 刘洪波 李健 董磊磊 贺春艳 王润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41-1260,共20页
胶东型金矿具有独特的成矿特征和成因机制,不同于国际已知金矿类型。为了深化认识控制矿床形成、变化和保存的地质要素及成矿过程,本文综合分析了胶东半岛晚中生代岩浆作用、构造活动和成矿特征及其构造背景,提出该区深部岩浆活动与地... 胶东型金矿具有独特的成矿特征和成因机制,不同于国际已知金矿类型。为了深化认识控制矿床形成、变化和保存的地质要素及成矿过程,本文综合分析了胶东半岛晚中生代岩浆作用、构造活动和成矿特征及其构造背景,提出该区深部岩浆活动与地壳快速隆升及浅部变质核杂岩、张性断层、断陷盆地等伸展构造,共同控制了以Au为主的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演化过程,谓之热隆-伸展成矿系统。阐明了晚中生代岩浆演化过程中的元素变化规律,发现了金矿化蚀变带中的低Ba、Sr含量异常及早白垩世胶东地壳中金丰度的显著变化,揭示了壳幔物质混合和伟德山型花岗岩岩浆活动对金成矿的贡献。认为这一成矿系统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的后俯冲伸展环境,由于软流圈上涌导致岩石圈地幔性质由富集向亏损转化,从而引起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变化,地球化学元素重新调整,幔源含金流体与由重熔下地壳析出的壳源含金流体混合形成富金流体库,并产生贫金花岗岩。大规模岩浆活动为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提供了热动力条件,上地壳伸展产生的断裂构造则为成矿元素聚集提供了良好空间。热隆-伸展成矿系统是中国东部晚中生代重要的成矿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隆-伸展成矿系统 胶东金矿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变化 岩石圈地幔性质转化 后俯冲伸展 金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金斑岩铜矿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江迎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997-2017,共21页
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作为斑岩型矿床的一类,自20世纪70年代起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又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①富金斑岩型铜矿不仅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量发现,而且部分矿床规模巨大;②绝大多数富金斑岩型矿床集中... 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作为斑岩型矿床的一类,自20世纪70年代起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又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①富金斑岩型铜矿不仅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量发现,而且部分矿床规模巨大;②绝大多数富金斑岩型矿床集中在新生代和中生代产出,尤以第三纪最为普遍;③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不仅仅发育于汇聚板块边缘的岩浆弧环境,在大陆碰撞带甚至是陆内环境也发现了大量此类矿床;④含矿斑岩绝大多数为钙碱性岩浆系列,但部分矿床与高钾钙碱性(甚至钾玄质)岩浆密切相关;⑤富金斑岩型矿床金的富集,与大地构造背景、成矿时代、含矿斑岩性质、围岩性质、蚀变与矿化类型等因素关系不大,而主要受地幔岩浆过程、岩浆-热液过程及热液过程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斑岩铜矿 大地构造背景 高钾钙碱性岩浆 金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富文金矿床矿石、围岩及地层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崔文玮 晁会霞 +4 位作者 何虎军 杨兴科 杨俊杰 朱昊磊 吴旭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3年第3期423-432,共10页
海南富文金矿床位于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北缘,主要出露早白垩世鹿母湾组(K1l)含砾碎屑沉积岩。金矿体呈脉状和似层状赋存于鹿母湾组砂岩层间破碎带中。为进一步探讨富文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对石英脉型矿石、赋矿围岩鹿母湾组碎屑沉... 海南富文金矿床位于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北缘,主要出露早白垩世鹿母湾组(K1l)含砾碎屑沉积岩。金矿体呈脉状和似层状赋存于鹿母湾组砂岩层间破碎带中。为进一步探讨富文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对石英脉型矿石、赋矿围岩鹿母湾组碎屑沉积岩及岩浆岩进行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结果显示:矿石与围岩地层、岩浆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变化趋势以及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预示着成矿与地层、岩浆岩关系密切。早白垩世石英闪长岩、细粒花岗岩和碎屑沉积岩均为矿体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矿床类型为岩浆热液型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来源 地球化学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岩浆热液金矿 文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牟定安益地区超贫磁铁矿产出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宗良 张正清 +1 位作者 李石英 董诗位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01期122-126,共5页
牟定安益地区元古界龙川群变质岩地层及侵位于其中的基性超基性岩体出露较广,近期工作发现了产于路古模组第三段绿片岩中的超贫磁铁矿及产于基性超基性岩体中的含铂钯超贫磁铁矿两种铁矿化类型,该区具有找超贫磁铁矿的前景。
关键词 火山-沉积变质磁铁矿 岩浆熔离含铂钯磁铁矿 牟定安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带南部新特提斯洋早期俯冲有关岩浆特征与成矿分析
15
作者 邹银桥 陈喜连 +4 位作者 黄文婷 张健 梁华英 许继峰 陈玲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7-510,共14页
冈底斯南缘经历了新特提斯洋俯冲及其后的陆陆碰撞,发育众多后碰撞环境的斑岩铜矿床,而与洋壳俯冲有关斑岩型矿床却发现不多,目前仅有雄村斑岩型铜金矿床。本工作在冈底斯南缘东西向200多千米范围内发现多个铜矿化岩体及火山岩。岩体锆... 冈底斯南缘经历了新特提斯洋俯冲及其后的陆陆碰撞,发育众多后碰撞环境的斑岩铜矿床,而与洋壳俯冲有关斑岩型矿床却发现不多,目前仅有雄村斑岩型铜金矿床。本工作在冈底斯南缘东西向200多千米范围内发现多个铜矿化岩体及火山岩。岩体锆石U-Pb年龄显示其侵位于早中侏罗世。这些铜矿化岩体及火山岩多发育脉状帘石化蚀变,而其周围新生代岩基多未发生蚀变及矿化,显示矿化及蚀变早于新生代岩基;而磁铁矿-赤铁矿-黄铜矿矿物组合表明铜矿化与岩浆磁铁矿的氧化还原过程有关,矿化时代与岩体基本同期。矿化岩体多富含角闪石,发育磁铁矿-赤铁矿组合,显示岩浆富水氧化特征,而岩浆期榍石、磷灰石及石英中发育原生流体包裹体,显示富水岩浆较早出溶挥发分。综合区内早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冈底斯南缘存在东西向的侏罗纪弧岩浆岩带。该套岩浆岩具有典型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锆石?Hf(t)值(+10^+16)显示近亏损地幔端元的源区特征。上述证据表明,冈底斯南缘在早中生代发生了大范围的岩浆活动和同期铜矿化,新生下地壳或亏损地幔源区可提供良好的Cu金属来源,高氧化富水的母岩浆有利于亲铜元素的富集与成矿,为斑岩铜矿床形成的有利条件。据此,我们提出冈底斯南缘在早中侏罗世可能存在一个包括雄村斑岩型铜金矿床在内的高氧化岩浆岩和矿化带,其与新特提斯洋洋壳在侏罗纪俯冲引发的大规模的岩浆活动相关,该带具备良好的斑岩铜矿找矿前景。鉴于冈底斯南缘在白垩纪之后经历了大规模抬升和剥蚀,在该地区寻找新的俯冲型斑岩铜金矿床应主要集中在早中侏罗世火山岩出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南缘 早中生代岩浆 水高氧化岩浆 斑岩铜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大陆边缘伸展–破裂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6
作者 孙珍 刘思青 +2 位作者 庞雄 姜建群 毛爽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6,共16页
深地震探测、大洋钻探及野外露头观测等技术方法的联合运用,极大地推动了对大陆边缘地质过程的认识。目前对大陆边缘,尤其是对被动大陆边缘的结构、演化和发育机制的认识,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文章从基本的概念和分类开始,综述... 深地震探测、大洋钻探及野外露头观测等技术方法的联合运用,极大地推动了对大陆边缘地质过程的认识。目前对大陆边缘,尤其是对被动大陆边缘的结构、演化和发育机制的认识,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文章从基本的概念和分类开始,综述了全球已探测到的几种主要大陆边缘类型的盆地结构、深地壳?岩石圈结构、圈层速度、沉降特点和破裂方式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被动大陆边缘的发育和演化的机制。综合已有研究进展,指出富岩浆型和贫岩浆型陆缘在裂前和裂陷期具有相似的岩石组成和裂陷结构特征,只是在破裂前后由于岩浆量的不同而发生了结构的分异。贫岩浆型陆缘中的全岩石圈断裂型、上地壳过渡型、下地壳剥露型、上地幔剥露型,甚至下地壳+上地幔剥露的组合类型陆缘,是被动陆缘在张裂期由于岩石圈各层流变结构等因素的差异发生分异演化的结果。贫岩浆型陆缘下地壳高速体主要来源于地幔蛇纹岩化,而富岩浆型陆缘则主要来源于高温地幔熔融产生的底侵或侵入,局部可能继承了前张裂期的高速变质岩体。上述大陆边缘研究成果为研究南海的结构和演化提供了很好的对比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岩浆 岩浆 下地壳高速体 分异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化剂与热液铀矿床的成因分类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瑞忠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0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热液铀矿床是含铀热液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铀发生沉淀富集的产物。虽然在地质作用过程中不一定所有的含铀热液都能够形成热液铀矿床,但是,如果没有含铀热液存在这一先决条件,要形成热液铀矿床则是不可能的。因此。
关键词 铀矿床 成因分类 矿化剂 岩浆 铀成矿 火山岩铀矿 拉张作用 铀岩体 成矿热液 变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