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质量谱模型评估捕捞对蜈支洲岛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乔家乐 栗小东 +3 位作者 李建龙 夏锴铭 刘琦 王迎宾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6,共13页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的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其在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应用仍非常少见。本研究根据2020−2021年在蜈支洲岛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质量谱模型(SSM),反映了海洋牧场中食物网的复杂结...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的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其在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应用仍非常少见。本研究根据2020−2021年在蜈支洲岛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质量谱模型(SSM),反映了海洋牧场中食物网的复杂结构以及种间相互作用,以评估捕捞对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影响。研究通过对两种管理策略(单物种管理和多物种管理)的模拟,分析特定种类的捕捞死亡系数变化对鱼类群落产生的影响,并利用群落总生物量、质量谱斜率、平均最大质量、平均质量和大型鱼类指数5种群落生态指标监测了鱼类群落的特征状态。单物种管理策略结果显示,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呈现下行控制效应,肉食性鱼类对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存在着强烈的调控作用。捕捞死亡系数变化后,不同物种间竞争捕食等复杂的相互作用会产生营养级联效应。多物种管理策略结果显示,灰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的捕捞死亡系数对群落质量谱斜率影响最大,大头狗母鱼(Trachiocephalus myops)和灰海鳗的捕捞死亡系数对鱼类群落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对于保护和维持鱼类群落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捕捞死亡系数变化对鱼类群落产生的潜在影响,从而根据物种对渔业的重要性制定可行且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谱模型 海洋牧场 管理策略 生态指标 营养级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物种质量谱模型的综合渔业管理策略评估
2
作者 张家驹 乔家乐 +4 位作者 程晓鹏 汪振华 应嘉迪 陈雅静 王迎宾 《海洋与湖沼》 2025年第4期1028-1039,共12页
混合渔业(mixed fisheries)是指在同一渔场中,通过使用单一渔具捕获多个物种,或使用多种渔具进行综合捕捞的作业方式,是我国最重要的渔业作业方式之一。然而,基于单物种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及渔业管理方案在混合渔业管理中存在明显局限... 混合渔业(mixed fisheries)是指在同一渔场中,通过使用单一渔具捕获多个物种,或使用多种渔具进行综合捕捞的作业方式,是我国最重要的渔业作业方式之一。然而,基于单物种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及渔业管理方案在混合渔业管理中存在明显局限性。因此,基于2020~2021年大陈岛海洋牧场四季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多物种质量谱模型(multi-species-size-spectrum model,MSSM),量化了单物种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管理在混合渔业中的局限性,并设计了综合渔业管理策略,即结合多物种MSY管理和单物种管理,其中大型捕食者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为单物种管理的目标种,其捕捞死亡系数(F)额外增加50%。结果显示,在以单物种FMSY(达到MSY的捕捞死亡系数)进行捕捞时,产生了衰退种群。综合管理策略使大多数物种的生物量和产量得到了提升,使群落总产量提升3%,群落总生物量提升31%,且未产生衰退种群(海鳗除外)。尽管海鳗的生物量减少了50%,达到了衰退的条件,但终止对海鳗的单独管理后,其生物量恢复仅需6 a。本研究揭示了高营养级物种的下行控制效应对群落结构的调节作用,通过控制大型捕食者的开发强度可实现渔业资源的整体优化,为应对混合渔业挑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物种管理 多物种管理 管理策略评估 最大可持续产量(MSY) 多物种质量谱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渔业视角下舟山渔场几种渔具管理策略对经济物种产量及生物群落影响评估
3
作者 赵函磊 王洋 +1 位作者 张畅 王迎宾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141,共13页
为了探究混合渔业中不同捕捞渔具捕捞努力量变化对渔业活动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带来的潜在影响,研究根据2022年在舟山渔场作业的4种渔船的渔捞日志数据,构建舟山渔场质量谱模型(Size Spectrum Model,SSM),评估了混合渔业中各作业方式捕... 为了探究混合渔业中不同捕捞渔具捕捞努力量变化对渔业活动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带来的潜在影响,研究根据2022年在舟山渔场作业的4种渔船的渔捞日志数据,构建舟山渔场质量谱模型(Size Spectrum Model,SSM),评估了混合渔业中各作业方式捕捞变化对各物种产量、生物量和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通过对13种渔具管理场景进行模拟,分析不同场景下各物种产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并结合群落总生物量、大型鱼类指数、平均体重、平均最大体重和质量谱斜率5种群落生态指标监测群落对不同捕捞活动水平的响应。结果显示:(1)当拖网捕捞努力量下降时,群落总生物量、平均体重及大型鱼类资源量明显上升,银鲳(Pampus argenteus)、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资源量有所回升,黑鮟鱇和大黄鱼产量显著提高;(2)张网捕捞努力量下降会使群落总生物量有所上升,海鳗(Muraenesox spp.)、棘头梅童(Collichthys lucidus)和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资源量有所回升,海鳗产量显著提高。相反,当张网捕捞努力量上升时,棘头梅童生物量资源及产量逐年下降;(3)当拖虾网捕捞努力量下降时,总产量及群落总生物量有所下降,管鞭虾(Solenocera spp.)和大黄鱼资源量有所回升。而当拖虾网捕捞努力量上升,总产量及群落总生物量有所上升;(4)刺网捕捞努力量变化对于渔业产量、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对于保护舟山渔场各经济物种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制定可行和更有效的渔业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渔业 舟山渔场 质量谱模型 捕捞努力量 渔业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