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跟踪质量熵的分布式组网雷达航迹融合算法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帅 张世仓 王凯 《电光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9-44,共6页
针对分布式多传感器融合系统中,传统的航迹融合算法未充分考虑不同传感器探测跟踪性能不同带来的航迹质量的不确定度差异,导致融合后的航迹质量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跟踪质量熵的航迹融合算法。首先,构建融合中心所有局部航迹的跟... 针对分布式多传感器融合系统中,传统的航迹融合算法未充分考虑不同传感器探测跟踪性能不同带来的航迹质量的不确定度差异,导致融合后的航迹质量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跟踪质量熵的航迹融合算法。首先,构建融合中心所有局部航迹的跟踪质量熵模型,根据熵大小排序并划分不确定度等级;然后,选择质量熵排序队列的航迹作为参考数列,利用灰度理论对不同局部节点的来自同一目标源的航迹进行聚类;最后,将聚类后的航迹,根据不确定等级进行分群融合,并把不确定等级较低的航迹融合后的状态反馈至各局部节点进行局部融合。该方法提高了局部节点的跟踪质量,增强了航迹融合的正确性,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多传感器融合 航迹融合 质量熵 灰度关联 反馈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产品装配质量缺陷源熵的算法及求解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葛红玉 张根保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807-3809,共3页
针对机械产品装配过程质量缺陷源对质量的影响度难以量化的问题,借鉴熵值理论,提出了面向机械产品装配过程的装配质量缺陷源熵概念,并进行缺陷源熵的计算,从而达到量化缺陷源对质量影响度的目的。该方法以产品装配过程质量的影响因素为... 针对机械产品装配过程质量缺陷源对质量的影响度难以量化的问题,借鉴熵值理论,提出了面向机械产品装配过程的装配质量缺陷源熵概念,并进行缺陷源熵的计算,从而达到量化缺陷源对质量影响度的目的。该方法以产品装配过程质量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影响质量的因素和确定相应状态判定标准和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装配质量缺陷源熵的算法并进行了仿真求解,从而得到各缺陷源的权重,分析仿真图形对缺陷源重要度进行排序。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表明该算法在度量装配质量缺陷源的缺陷度应用中是可行的、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质量缺陷源 值法 影响因素 缺陷源权重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模型对企业组织结构有序度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朱荣华 《现代管理科学》 2007年第3期79-80,99,共3页
在21世纪管理的量化更加困难的前提下,文章从热力学中熵的相关概念入手,以熵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信息流的影响,从信息流的时效性和准确度两方面构建了组织结构的有序度评价模型,通过有序度评价模型更好的获得对组织现... 在21世纪管理的量化更加困难的前提下,文章从热力学中熵的相关概念入手,以熵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信息流的影响,从信息流的时效性和准确度两方面构建了组织结构的有序度评价模型,通过有序度评价模型更好的获得对组织现有状态的量化分析,为将来组织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熵 时效 结构有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结构熵分析评价管理幅度与跨度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军 李金林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4-166,共3页
管理幅度与跨度是描述组织结构的两个重要指标,本文从组织结构熵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它们和组织智能水平的定量关系;通过描述组织结构熵的两个指标,信息在组织中传播的时效和质量,给出了组织结构的时效熵和质量熵的计算方法。并应用本文... 管理幅度与跨度是描述组织结构的两个重要指标,本文从组织结构熵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它们和组织智能水平的定量关系;通过描述组织结构熵的两个指标,信息在组织中传播的时效和质量,给出了组织结构的时效熵和质量熵的计算方法。并应用本文提出的结构熵算法,对不同跨度与幅度的组织结构熵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 时效 质量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基充填膏体重金属浸出机理及风险评价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音 王春春 +3 位作者 陈森 陈姝蓉 杜玉娇 闵令冉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51,共9页
以污水污泥替代部分煤矸石,与水泥、粉煤灰制备污泥基充填膏体材料,可以妥善处置污水污泥,同时解决矿井充填材料短缺问题。为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研究了污泥含量10%的污泥基充填膏体的重金属浸出机理,利用熵权质量指数对污泥及污泥基充... 以污水污泥替代部分煤矸石,与水泥、粉煤灰制备污泥基充填膏体材料,可以妥善处置污水污泥,同时解决矿井充填材料短缺问题。为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研究了污泥含量10%的污泥基充填膏体的重金属浸出机理,利用熵权质量指数对污泥及污泥基充填膏体浸出液进行水质评价,并利用支持向量机构建水质评价预测分类模型。结果表明:结合浸出动力学分析重金属离子浸出规律,重金属离子质量浓度上升阶段,其质量浓度变化符合扩散作用控制的收缩核模型;污泥基充填膏体重金属浸出机理是水分子与充填膏体中游离重金属离子结合形成水合金属离子,在浓度梯度力的作用下浸出至外部水中;污泥基充填膏体浸出液水质等级整体为2级,满足Ⅲ类水质量标准。根据EWQI结果以支持向量机算法为核心,建立了水质评价模型,模型效果较好,且具有较高的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基充填膏体 重金属浸出机理 浸出动力学 风险评价 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1月江苏省两次暴雪过程积雪效率差异及其机理 被引量:1
6
作者 韩汶君 虞越越 +5 位作者 周雨蒙 陈圣劼 管兆勇 黄蔚 吴雯璐 廖良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3-294,共22页
2018年1月3~5日江苏省第一次暴雪过程中降雪量大、积雪效率偏低,而1月24~28日第二次暴雪过程降雪量小、积雪效率高。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积雪、近地气温等观测资料,利用等熵大气质量环流理论从温度、水汽条件差异对2... 2018年1月3~5日江苏省第一次暴雪过程中降雪量大、积雪效率偏低,而1月24~28日第二次暴雪过程降雪量小、积雪效率高。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积雪、近地气温等观测资料,利用等熵大气质量环流理论从温度、水汽条件差异对2018年1月江苏省两次暴雪过程积雪效率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第一次过程前期,深厚且强盛的向极地暖支将大量暖空气输送至江苏南部,导致该地区整层增温;第二次过程中,低层强大的向赤道冷支输送使地面温度在整个降雪期间均低于0°C,低温条件使得积雪效率偏高。(2)第一次过程,江苏地区深厚、强盛的水汽质量流入层配合大范围上升运动,将水汽携带至高层产生更大降雪量,低层经向水汽质量输送强,纬向水汽质量流出较弱,使得近地面比湿相应增加,积雪效率偏低;第二次过程,低层深厚的水汽质量流出层不利于水汽在江苏省汇聚,低湿条件利于积雪累积,贡献于偏高的积雪效率。因此,异常强的经向干冷空气质量输送和弱的经向和纬向水汽质量输送引起的低温、低湿环境条件是造成第二次暴雪过程比第一次过程积雪效率偏高的主要原因。积雪效率与温度和湿度空间分布型的对比分析还表明:在相对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积雪效率对局地温度和湿度的响应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效率 积雪深度 温度 湿度 大气质量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1年冬季大范围低温寒潮过程中一种典型的平流层—对流层耦合演变模态 被引量:4
7
作者 虞越越 李亚飞 +1 位作者 任荣彩 崔正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84-1504,共21页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超前于对流层环流异常,是延长冬季寒潮低温预报时效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强SSW事件前后地面温度响应的区域和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其中涉及的平流层—对流层耦合过程和机理也不十分清楚。本文采用1979~2021年ERA5再...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超前于对流层环流异常,是延长冬季寒潮低温预报时效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强SSW事件前后地面温度响应的区域和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其中涉及的平流层—对流层耦合过程和机理也不十分清楚。本文采用1979~2021年ERA5再分析数据集,研究了2020/2021年冬季“偏心型”强SSW事件前后中高纬度地区地面温度异常的演变特征,并分析了其与等熵大气经向质量环流平流层—对流层分支的耦合演变模态的动力联系。结果表明,伴随此次强SSW事件,亚洲和北美中纬度地区的寒潮低温事件分别在绕极西风反转为东风之前和再次恢复为西风之后发生。SSW前后大气经向质量环流的平流层向极地暖支与对流层高层向极暖支、低层向赤道冷支之间呈现出三个阶段的耦合演变模态:同位相“加强—加强”、反位相“加强—减弱”以及反位相“减弱—加强”。加强的质量环流对流层向赤道冷支是SSW前后寒潮低温事件的主要原因,而加强的向极地平流层暖支是SSW发生及其伴随的北极涛动负位相持续加强的主要原因。大气经向质量环流不同的垂直耦合模态取决于行星波槽脊在对流层顶和对流层中低层两个关键等熵面上的西倾角异常。西倾角异常表征大气波动的斜压性,主要通过影响关键等熵面以上向极地的净质量输送和其下向赤道的净质量输送进行调控。尤其在SSW发生后的极涡恢复期,对流层顶处异常偏弱的斜压性会加强对流层向极地暖支,进而加强向赤道冷支,有利于寒潮低温的发生。本次SSW事件前后大气经向质量环流三支的耦合演变模态,与历年平流层北半球环状模(NAM)负事件中极区平流层温度异常信号下传滞后的平流层—对流层耦合演变类型相一致,其在波动尺度方面也存在共同特征,即SSW事件或NAM负事件前期对流层一波加强且上传,后期对流层二波加强但较难上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 寒潮低温 大气经向质量环流 平流层—对流层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