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抑菌浓度万古霉素对质粒接合转移的促进作用
1
作者 游祖姣 曾福鑫 +1 位作者 王志强 肖霞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85,共8页
为了分析亚抑菌浓度万古霉素对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本试验建立了以大肠杆菌(E.coli)J53作为受体菌,携带RP4-7质粒的E.coli DH5α和携带mcr-1阳性IncI2质粒的临床菌株E.coli LD67-1为供体菌的接合转移模型,测定亚抑菌浓度的万古霉素对接... 为了分析亚抑菌浓度万古霉素对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本试验建立了以大肠杆菌(E.coli)J53作为受体菌,携带RP4-7质粒的E.coli DH5α和携带mcr-1阳性IncI2质粒的临床菌株E.coli LD67-1为供体菌的接合转移模型,测定亚抑菌浓度的万古霉素对接合转移的影响,并通过细胞膜通透性检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活性氧(ROS)检测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探究其内在机制。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亚抑菌浓度万古霉素可显著提高RP4-7质粒和mcr-1阳性IncI2质粒的接合转移频率(P<0.05);N-苯基-1-萘胺(NPN)和碘化丙啶(PI)探针检测显示,亚抑菌浓度万古霉素可使受体菌细胞内、外膜通透性增加,供体菌细胞外膜通透性增加;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经1/4最小抑菌浓度(MIC)万古霉素处理后接合细菌细胞膜发生损伤;ROS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虽然经1/4 MIC万古霉素处理的受体菌的ROS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但1/8 MIC万古霉素处理后,供体菌和受体菌的ROS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05);RT-q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亚抑菌浓度万古霉素显著上调了供体菌和受体菌的孔蛋白基因ompF和ompC的mRNA表达水平(P<0.05),极显著上调了trbBp基因(调控细菌间形成“连接桥”)的mRNA表达水平(P<0.01),显著上调了细菌SOS响应(SOS response)相关基因recA、recN、ruvA和lexA的mRNA表达水平(P<0.05)。结果表明,亚抑菌浓度的万古霉素可能通过提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触发SOS响应,促进接合转移“连接桥”形成等方式促进RP4-7质粒和mcr-1阳性IncI2质粒的接合转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抑菌浓度 万古霉素 质粒接合转移 mcr-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剂对大肠杆菌浓度依赖的联合耐药效应 被引量:2
2
作者 童丹青 孙昊宇 +3 位作者 张玉莲 王佳俊 唐量 吴明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94-3202,共9页
选择磺胺增效剂(SAPs)、纳米银(AgNPs)以及磺胺(SAs)3类常用抗菌剂,研究了SAPs-AgNPs、SAPs-AgNPs-SAs对大肠杆菌(E.coli)的联合耐药效应,利用突变单位法(MU)和质粒接合转移单位法(CTU)判别了混合抗菌剂在不同浓度下的联合耐药作用模式... 选择磺胺增效剂(SAPs)、纳米银(AgNPs)以及磺胺(SAs)3类常用抗菌剂,研究了SAPs-AgNPs、SAPs-AgNPs-SAs对大肠杆菌(E.coli)的联合耐药效应,利用突变单位法(MU)和质粒接合转移单位法(CTU)判别了混合抗菌剂在不同浓度下的联合耐药作用模式.结果表明,3组SAPs-AgNPs和9组SAPs-AgNPs-SAs表现出浓度依赖的联合耐药效应,即对E.coli突变促进效应的联合作用模式主要表现为拮抗,对E.coli质粒接合转移促进效应的联合作用模式随浓度由拮抗变为协同,推测这与抗菌剂的作用机制有关.较单一抗菌剂,SAPs-AgNPs、SAPs-AgNPs-SAs混合抗菌剂在低浓度时降低了细菌耐药性风险,在高浓度时降低了抗性基因(ARGs)的产生风险但增加了ARGs的传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抗菌剂 浓度依赖 突变 质粒接合转移 联合耐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