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产动物源细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研究概况 被引量:6
1
作者 吴甘林 邓玉婷 +3 位作者 姜兰 谭爱萍 赵飞 张瑞泉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31-638,共8页
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这类抗菌药都有喹诺酮环结构,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喹诺酮类药物能够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胞直接作用于DNA促旋酶(拓扑异构酶Ⅱ)和拓扑异构酶Ⅳ[1],通过抑制这两种酶而阻断DNA的复制,从而发挥... 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这类抗菌药都有喹诺酮环结构,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喹诺酮类药物能够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胞直接作用于DNA促旋酶(拓扑异构酶Ⅱ)和拓扑异构酶Ⅳ[1],通过抑制这两种酶而阻断DNA的复制,从而发挥抗菌作用[2]。由于这类药物拥有抗菌谱广、高效、用药量低、给药方便、毒副作用低和与其他抗菌药物不产生交叉耐药等优点[3],广泛应用于人医临床、畜牧水产养殖的细菌病治疗中。目前喹诺酮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水产养殖动物常见病原如气单胞菌(Aeromonas)、弧菌(Vibrio)等引起的细菌性疾病[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在鸡源大肠杆菌中的流行 被引量:11
2
作者 肖方 李新生 +4 位作者 张素梅 刘河冰 潘玉善 刘建华 杜向党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2-225,共4页
为了解河南省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qepA和aac(6′)-Ib-cr)在产16S rRNA甲基化酶鸡源大肠杆菌中的流行与分布,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对2005-2008年在河南省病鸡病料中分离保存的158株16SrRNA甲基化酶阳性鸡大肠杆... 为了解河南省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qepA和aac(6′)-Ib-cr)在产16S rRNA甲基化酶鸡源大肠杆菌中的流行与分布,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对2005-2008年在河南省病鸡病料中分离保存的158株16SrRNA甲基化酶阳性鸡大肠杆菌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在158株产16S rRNA甲基化酶鸡源大肠杆菌中,qnrA、qnrB、qnrS、qepA和aac(6′)-Ib-cr的检出率分别为0.6%,2.5%,13.9%,2.5%和58.2%。提示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在河南省产16S rRNA甲基化酶鸡源大肠杆菌中普遍存在,且以qnrS和aac(6′)-Ib-cr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喹诺酮 质粒介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中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检测 被引量:3
3
作者 杭亚平 宁长秀 +5 位作者 汪红 钟桥石 胡晓彦 章白苓 张楠 胡龙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4年第5期517-521,共5页
目的:探讨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在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临床分离株中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CRKP 29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并确定产物基因型。结果:CRKP中PMQR基因检出率为48.3%(14/29),其中qnrB 5株,包括qnr... 目的:探讨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在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临床分离株中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CRKP 29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并确定产物基因型。结果:CRKP中PMQR基因检出率为48.3%(14/29),其中qnrB 5株,包括qnrB2 1株、qnrB4 3株、qnrB10 1株;qnrS 5株,均为qnrS1;1株同时携带qnrS1和qnrB4;有3株携带aac(6')-Ib-cr基因。所有PMQR基因阳性菌株均同时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8株同时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占57.1%(8/14),以blaKPC-2(4/14)及blaNDM-1(3/14)为主。结论:PMQR基因在临床分离的CRKP中较为普遍,以qnr基因为主,且qnr阳性菌株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率较高,均为多重耐药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基因 碳青 霉烯 肺炎克雷伯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中的检测 被引量:9
4
作者 杜向党 连明香 +4 位作者 李德喜 张素梅 刘建华 潘玉善 李新生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8期9-11,共3页
为了解河南地区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qepA和aac(6′)-Ib-cr)在健康猪源大肠杆菌中的流行与分布,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对2009年在河南地区2个规模化猪场猪群的肛门拭子中分离保存的109株猪源大肠杆菌进行聚合酶... 为了解河南地区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qepA和aac(6′)-Ib-cr)在健康猪源大肠杆菌中的流行与分布,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对2009年在河南地区2个规模化猪场猪群的肛门拭子中分离保存的109株猪源大肠杆菌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检测结果显示,仅检测到qnrB、qnrS和aac(6′)-Ib-cr,检出率分别为2.8%、10.1%和24.8%。提示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在河南地区健康猪源大肠杆菌中有一定的发生率,且以qnrS和aac(6′)-Ib-cr为主。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出现,可导致耐药基因的水平扩散,势必造成兽医临床用药的难度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喹诺酮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地区大肠埃希菌临床株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赵庆英 刘德梦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7-302,共6页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qnr、aac(6')-Ib-cr及qepA基因的流行情况,分析阳性菌株感染的微生物学及临床特征。方法从天津某三甲医院收集环丙沙星耐药(CPLX,MIC≥4μg/mL)的大肠埃希菌共75株,采用PCR法检测qnrA、qnrB...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qnr、aac(6')-Ib-cr及qepA基因的流行情况,分析阳性菌株感染的微生物学及临床特征。方法从天津某三甲医院收集环丙沙星耐药(CPLX,MIC≥4μg/mL)的大肠埃希菌共75株,采用PCR法检测qnrA、qnrB、qnrS、aac(6')-Ib及qepA基因,对aac(6')-Ib基因阳性菌株用FokⅠ酶切确认aac(6')-Ib-cr基因,接合试验验证qnr的转移性。所有阳性菌株用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并收集阳性菌株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5株环丙沙星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中共有18株(24%)携带qnr基因和(或)aac(6')-Ib-cr基因,其中qnrB、qnrS和aac(6')-Ib-cr检出率分别为5.3%,4%和21.3%,未检出qnrA和qepA。5株qnr阳性菌株均接合传递成功。18株qnr/aac(6')-Ib-cr阳性的大肠埃希菌中均检测出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菌株对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高度耐药且主要来源于泌尿系感染,感染患者均为中老年人。结论天津地区临床存在qnr和aac(6')-Ib-cr阳性菌株的流行,这是首次在天津发现qnr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质粒介导 喹诺酮 QNR aac(6')-Ib-cr Β-内酰胺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对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大肠埃希菌的体外PK/PD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徐俊芳 武晓捷 +3 位作者 王明华 徐晓刚 王明贵 张菁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1193-1193,共1页
AIM: Bacterial resistance to quinolones has traditionally mediated by alteration of the quinolone targets and/or overproduction of efflux pump. Recently, a new mechanism, the 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 name... AIM: Bacterial resistance to quinolones has traditionally mediated by alteration of the quinolone targets and/or overproduction of efflux pump. Recently, a new mechanism, the 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 named qnr, has been clarified. Qnr and its homologu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mong gram-negative bacteria. The presence of qnr only slightly elevates the resistance level, however it facilitates the selection of highly resistant strains. In our study, we examined the probable influence of such phenomenon to the clinical regimens of levofloxacin. METHODS: In-vitro hollow fiber infection model simulating oral two-compartment pharmacokinetic model was established. In the model, bacteria was incubated in the peripheral compartment without ‘washout effect’. We designed two therapeutic regimens of levofloxacin, including 500 mg qd (peak 5.12 mg/L; half-time 6.9 h) and 700 mg qd (peak 9.46 mg/L; half-time 6.9 h) for 3 days against E.coli J53 and E. coli 6503, which carrying qnr positive plasmid. RESULTS: Although 500 mg qd regimen could decrease the bacteria density of E. coli 6503 at the beginning, the bacteria population bounced back when the drug concentration was drecreased below 2 mg/L, and the regrowth bacteria had higher MICs than the parental strains. 700 mg qd for 3 days could inhibit the outgrowth of E. coli 6503 all the time. E. coli J53 was well inhibited by both the mentioned therapeutic regimens. DNA sequencing found the mutations in QRDR of E. coli 6503. CONCLUSION: We conclude that 500 mg qd which is the most popular regimen is at risk of selecting resistant mutations and treatment failure while treating the infections caused by qnr positive E. coli, and 750 mg qd might be preferred. In vivo pharmacodynamic studies to support our findings are warra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 质粒介导 喹诺酮大肠埃希菌 体外研究 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及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耐药性分析
7
作者 蔺凌云 赵颖 +7 位作者 姚嘉赟 沈锦玉 袁雪梅 黄雷 陈静 彭先启 刘忆瀚 潘晓艺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5,共11页
研究旨在探讨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ingia miricola)的药敏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通过16S rRNA和rpoB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肉汤稀释法、结晶紫微孔板法和... 研究旨在探讨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ingia miricola)的药敏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通过16S rRNA和rpoB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肉汤稀释法、结晶紫微孔板法和卡尔加里生物膜装置分别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生物膜形成能力及最低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利用PCR方法分析β-内酰胺耐药基因及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并通过双纸片法检测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的产生。结果显示,从患病蛙类样本中分离到的9株优势菌株均为E.miricola;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但对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敏感;所有菌株均可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形成菌的MBEC比对应浮游菌的MIC提高8—>256倍;所有菌株均携带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blaCME、blaGOB和blaB),并产生ESBL及MBL;gyrA基因的QRDR区均检测到了可介导喹诺酮类耐药的非同义突变S83R,gyrB、parC和parE未发现突变。结果表明,蛙源E.miricola呈现多重耐药性,普遍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β-内酰胺酶的产生及喹酮类药物作用靶点突变与其β-内酰胺及喹诺酮类耐药表型相符。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的体外敏感性较高,具有治疗该菌感染的潜力。研究可为E.miricola感染的治疗及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 Β-内酰胺酶 喹诺酮决定区 生物膜 米尔伊丽莎白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氟喹诺酮类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陈科帆 吕晓菊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57-560,I0001,共5页
目的研究尿源性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中qnrA、qnrB以及qnrS的流行情况和耐药特征,为控制产ESBL细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对46株尿源产ESBL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PCR法检测qnrA、q... 目的研究尿源性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中qnrA、qnrB以及qnrS的流行情况和耐药特征,为控制产ESBL细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对46株尿源产ESBL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PCR法检测qnrA、qnrB以及qnrS的存在情况。结果 46株产CTX-M型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6.1%、19.6%、13.0%、60.9%和43.5%。46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2株含qnrB(4.3%),未检出qnrA和qnrS。结论尿源性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中有qnrB的存在,且对喹诺酮类以及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性严重,需参考药敏结果,不宜经验性选择喹诺酮类药物及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产ESBL且qnr基因阳性的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及尿源性血流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 QNR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CTX-M 大肠埃希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马晓波 林粼 +6 位作者 张加勤 赵元勋 郑港森 郑燕青 房丽丽 宋秀宇 吴维生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25-629,共5页
目的研究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机制(PMQR)在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上的分布情况,并对阳性菌株上染色体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机制进行分析。方法细菌的鉴定和药敏采用Vitek-2compact系统;采用PCR法检测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 目的研究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机制(PMQR)在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上的分布情况,并对阳性菌株上染色体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机制进行分析。方法细菌的鉴定和药敏采用Vitek-2compact系统;采用PCR法检测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aac,(69-Ib-cr和qepA的分布情况。对包含PMQR的细菌,采用E.试验测定环丙沙星的MIC大小,同时扩增测序分析染色体基因gyrA、gyrB、parC、parE的突变情况。结果临床分离的67株肺炎克雷伯菌中,qnrS、qnrB、aac-(6`).Ib.cr、qepA的检出率分别为14.93%、2.99%、2.99%和16.42%。8株细菌同时包含qn,和卵p4基因,其中2株qnr、qepA和aac-(6`)-Ib-cr同时阳性。PMQR阳性菌株对环丙沙星的MIC值不定(0.032~≥64μg/mL),其中8株(占61.54%)对环丙沙星高水平耐药(≥64μgg/mL)。比对结果显示,环丙沙星MIC≤0.5μg/mL的3株细菌几乎未见染色体的氨基酸序列改变;而环丙沙星MIC≥8μg/mL的菌株全部存在gyrA和parC编码氨基酸序列改变,且突变主要集中在gyrA83位、87位~[1parC80位上。所有PMQR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膪和pa旭均未发现任何氨基酸序列突变。结论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上检测到qnr、aac-(6`)-Ib-cr、qepA的分布与共存。PMQR阳性菌株对环丙沙星的MIC值不定,但染色体机制仍是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突变主要见于gyrA的83位、87位及parC的80位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质粒介导喹诺酮 QNR aac-(6')-Ib-cr QEPA GYR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质粒介导耐药 被引量:27
10
作者 王明贵 JohnH.Tran +3 位作者 GeorgeA.Jacoby 张婴元 汪复 DavidC.Hooper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17-221,共5页
目的了解近年来发现的质粒介导耐药机制在大肠埃希菌临床株对喹诺酮类耐药中所起的作用。方法78株环丙沙星耐药菌株分离自上海5所教学医院。以克隆斑点杂交及Southern杂交方法筛选质粒介导耐药基因qnr;以接合试验了解喹诺酮耐药的可转... 目的了解近年来发现的质粒介导耐药机制在大肠埃希菌临床株对喹诺酮类耐药中所起的作用。方法78株环丙沙星耐药菌株分离自上海5所教学医院。以克隆斑点杂交及Southern杂交方法筛选质粒介导耐药基因qnr;以接合试验了解喹诺酮耐药的可转移性;对qnr基因进行序列分析,以引物步移法对qnr周边质粒DNA进行测序、分析。结果78株大肠埃希菌中,6株(7.7%)qnr检测阳性。在6株阳性菌中,喹诺酮耐药性均可通过质粒转移,接合子对环丙沙星的MIC较受体菌上升16~250倍。qnr基因与最早报道的序列一致,qnr位于In4族的Ⅰ类整合子上,本研究中的2个新整合子命名为In36及In37。结论与qnr相关的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性在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中有一定程度流行,这可能是我国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性上升迅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质粒介导 喹诺酮 QN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粒介导的克雷伯菌耐喹诺酮类药物机制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潘晓娴 唐英春 +1 位作者 廖康 张永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95-297,共3页
目的了解华南地区qnr基因介导的克雷伯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情况并研究其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克雷伯菌株共200株,其中产酸克雷伯菌6株。PCR方法筛查基因,琼脂稀释法测MIC,质粒结合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通用引物扩增各组基因及... 目的了解华南地区qnr基因介导的克雷伯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情况并研究其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克雷伯菌株共200株,其中产酸克雷伯菌6株。PCR方法筛查基因,琼脂稀释法测MIC,质粒结合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通用引物扩增各组基因及测序。结果200株细菌中筛查到带qnr基因的菌株共2株(其中产酸克雷伯菌1株),均对环丙沙星敏感。进一步确证实验中证实2菌株都含qnr基因。2菌株经结合实验后在选择平板上都有菌生长,而且对环丙沙星的MIC值均有30倍以上的的提高。2株菌均有gyrASer83→Tyr突变,产酸克雷伯菌株有parCSer80→Ile突变。2株菌质粒PCR扩增的qnr产物测序结果与NCBI中qnr基因比对吻合率达100%。结论华南地区已有质粒介导的耐喹诺酮类菌株存在,它们能够跨种属转移,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雷伯菌 喹诺酮机制 QNR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喹诺酮类耐药福氏志贺菌的质粒介导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鞠玲 王欢 +4 位作者 陈素明 张成龙 崔恩博 鲍春梅 曲芬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11-715,共5页
目的研究萘啶酸耐药的福氏志贺菌中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qepA、aac(6')-Ib-cr的流行状况。方法收集我院2002-2011年腹泻患者大便标本分离出的福氏志贺菌,用纸片扩散法测定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筛选出存活... 目的研究萘啶酸耐药的福氏志贺菌中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qepA、aac(6')-Ib-cr的流行状况。方法收集我院2002-2011年腹泻患者大便标本分离出的福氏志贺菌,用纸片扩散法测定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筛选出存活的82株萘啶酸耐药的野生株。采用PCR方法检测菌株的qnrA、qnrB、qnrS、qepA、aac(6')-Ib-cr耐药基因,对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确定基因型别。结果 82株萘啶酸耐药的福氏志贺株以F2a最为常见,占47.56%,对其他多种抗生素存在耐药,耐药率分别为氨苄西林95.12%、哌拉西林18.29%、头孢噻肟12.20%、头孢曲松12.20%、头孢吡肟7.50%、环丙沙星53.66%、氧氟沙星37.80%、诺氟沙星36.59%、左氧氟沙星26.83%、头孢美唑4.00%、氯霉素40.24%、复方磺胺甲恶唑77.50%和磷霉素6.10%。共检测到质粒介导耐药基因的细菌13株(15.85%),3株携带qnrB基因均为qnrB6型;8株携带qnrS基因均为qnrS1型;7株携带aac(6')-Ib-cr基因,其中有5株同时携带qnrB和aac(6')-Ib-cr。结论本地区福氏志贺菌临床分离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较严重,存在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应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氏志贺菌 喹诺酮 质粒介导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液标本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梁彩倩 孔庆磊 +2 位作者 符永玫 冯亚群 杨晓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4152-4155,共4页
目的调查临床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药物敏感性,应用PCR方法扩增PMQR基因qnrA、qnrB、qnrC、qnrD、qnrS、aac(6′)-Ib-cr和q... 目的调查临床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药物敏感性,应用PCR方法扩增PMQR基因qnrA、qnrB、qnrC、qnrD、qnrS、aac(6′)-Ib-cr和qep A,并对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分析以确定基因亚型。结果 41株尿液标本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1.5%和29.3%;检测到2株qnrA基因、3株qnrB基因,经测序证实为qnrA1和qnrB2亚型。未检测到qnrC、qnrD、qnrS、aac(6′)-Ib-cr和qep A基因。结论 PMQR基因存在于临床尿液标本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中,主要基因型为qnrA1和qnrB2,介导细菌对喹诺酮类低水平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变形杆菌 质粒 喹诺酮 机制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分离株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晓刚 吴湜 +3 位作者 王明贵 叶信予 刘杨 朱德妹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330-334,共5页
目的了解质粒介导耐药机制在革兰阴性杆菌临床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性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以PCR方法筛选541株连续分离的所有环丙沙星耐药或中介革兰阴性杆菌中的耐药基因qnrA;以接合试验了解喹诺酮耐药的可转移性;对qnrA阳性株测定氨... 目的了解质粒介导耐药机制在革兰阴性杆菌临床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性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以PCR方法筛选541株连续分离的所有环丙沙星耐药或中介革兰阴性杆菌中的耐药基因qnrA;以接合试验了解喹诺酮耐药的可转移性;对qnrA阳性株测定氨基糖苷乙酰化酶aac(6′)-Ib-cr基因,分析了gyrA和parC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变异。结果541株革兰阴性杆菌中,7株肠杆菌科细菌qnrA检测阳性,其中4株为阴沟肠杆菌,在不发酵糖菌中未检出qnrA基因。在7株qnrA阳性菌中,4株喹诺酮耐药性可通过质粒转移,接合子对环丙沙星的MIC较受体菌上升12~125倍。4个接合子中环丙沙星MIC较高的2个结合子携带aac(6′)-Ib-cr,7株qnrA阳性临床分离菌中5株耐药决定区gyrA、parC有变异。结论qnrA在肠杆菌属临床分离株中的检出率较高,aac(6′)-Ib-cr基因及靶位改变与qnrA同时存在可能使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进一步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阴性杆菌 质粒介导 喹诺酮 喹诺酮决定区 qnr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科临床分离株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在产ESBLs或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的流行 被引量:10
15
作者 韩晨曦 王爱华 +10 位作者 杨永弘 陆权 王艺 陈沅 邓力 邓秋莲 张泓 王传清 刘岚 徐樨巍 沈叙庄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430-435,共6页
目的了解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在儿科临床分离产ESBLs或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的流行情况与分布特点。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抗生素MIC;PCR检测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A、qnrB和qnrS及相应ESBLs和AmpC酶基因;接合... 目的了解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在儿科临床分离产ESBLs或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的流行情况与分布特点。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抗生素MIC;PCR检测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A、qnrB和qnrS及相应ESBLs和AmpC酶基因;接合试验检测qnr基因是否可通过质粒转移;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检测qnr阳性菌株的同源性。结果702株儿科临床分离产ESBLs或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含qnr基因菌株99株(14.1%),其中qnrA、qnrB和qnrS的检出率分别为1.1%(8株)、4.0%(28株)和9.5%(67株),其中3株菌同时含有qnrA和qnrB,1株含qnrB和qnrS。在99株qnr阳性菌株中,有88株(88.9%)检测到至少1种bla基因。20株qnr阳性菌株通过接合试验传递成功。相对于受体菌,接合子对环丙沙星的MIC提高了2~125倍。ERIC-PCR显示99株qnr阳性菌株有不同的DNA条带,提示其可能属于不同的克隆株。结论在702株儿科临床分离产ESBLs或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携带率为(14.1%),qnrS为最流行的亚型。88.9%的qnr阳性株携带1种或1种以上bla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喹诺酮基因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AMPC酶 QN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猪 鸡源大肠杆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调查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冠玉 谭艾娟 +2 位作者 吕世明 张剑勇 吴宗芬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6-79,共4页
为调查贵州省动物源性大肠杆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PMQR)流行情况,从贵州省5个地区147个规模养殖场采集猪肛门拭子、鸡泄殖腔拭子2469份,分离得到1 928株大肠杆菌,应用PCR方法和基因测序检测大肠杆菌qnrA、qnrB、qnrS、qnrD、qepA... 为调查贵州省动物源性大肠杆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PMQR)流行情况,从贵州省5个地区147个规模养殖场采集猪肛门拭子、鸡泄殖腔拭子2469份,分离得到1 928株大肠杆菌,应用PCR方法和基因测序检测大肠杆菌qnrA、qnrB、qnrS、qnrD、qepA和aae(6′)Ib-c,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表明,6种PMQR基因的总检测率为60.72%,qnrA、qnrB、qnrS、qnrD、qepA及aac(6′)Ib-cr的检出率分别为9.54%(184/1928)、12.03%(232/1928)、22.04%(425/1928)、4.36%(84/1928)、3.42%(66/1928)和30.65%(591/1928),且细菌同时携带多个基因的情况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喹诺酮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梓 孔令聪 +2 位作者 高铎 刘树明 马红霞 《中国兽药杂志》 2014年第7期58-61,共4页
从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的发现、分布以及耐药机制三个方面对近年来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做以综述,以期为临床控制氟喹诺酮类耐药性的产生及快速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质粒 喹诺酮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区鸡源大肠杆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调查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剑辉 熊惠军 +1 位作者 宋立 陈瑞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33-34,共2页
喹诺酮类药物是兽医临床治疗动物细菌性疾病一类常用抗菌药物,此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动物源大肠杆菌对其耐药性也随之逐渐上升[1]。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是染色体介导的靶位改变、膜通透性改变和主动外排。
关键词 喹诺酮 鸡源大肠杆菌 质粒介导 基因 细菌性疾病 兽医临床治疗 抗菌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9
作者 夏利宁 南海辰 底丽娜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57-59,共3页
肠杆菌科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日益加重,以往喹诺酮类的耐药研究多集中在染色体介导的靶位改变、膜通透性降低、外排泵亢进机制,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鲜见报道。近年来出现一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plasmid-mediated-quinolone-... 肠杆菌科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日益加重,以往喹诺酮类的耐药研究多集中在染色体介导的靶位改变、膜通透性降低、外排泵亢进机制,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鲜见报道。近年来出现一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plasmid-mediated-quinolone-resistance,PMQR)因子,是一种新的喹诺酮耐药机制。到目前为止发现3大类(qnr,aac(6′)-Ib-cr和qep A或oqx AB)由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粒介导 喹诺酮 机制研究 肠杆菌科细菌 研究 基因 染色体介导 外排泵 PLASMID 膜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2013年山东省禽源大肠杆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的检测 被引量:9
20
作者 孔令超 李志国 +6 位作者 张瑞华 焦玉祥 马明杰 郭翠平 朱岩丽 谢之景 姜世金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56-62,共7页
为研究近年来山东省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 PMQR)基因的基因型分布,及其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影响,分别采用针对qnrA、qnrB、qnrC、qnrD、qnrS、oqxA、oqxB... 为研究近年来山东省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 PMQR)基因的基因型分布,及其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影响,分别采用针对qnrA、qnrB、qnrC、qnrD、qnrS、oqxA、oqxB与qepA 8个耐药基因的通用引物,对93株2012-2013年分离自山东省的禽源大肠杆菌进行PCR检测,并对其进行了5种喹诺酮类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山东省禽源大肠杆菌对5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均产生了较高耐药性(50.54%-86.30%);PMQR基因携带率达到60.21%(56/93),其中26.88%(25/93)的菌株携带2种PMQR基因,1.07%(1/93)的菌株携带3种PMQR基因;qnrA、qnrB、qnrC、qnrD与qepA基因未被检测到,qnrS、oqxA和oqxB基因在山东省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中分布较为广泛,其检出率依次为22.58%(21/93)、40.86%(38/93)和24.73%(23/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 敏试验 质粒介导喹诺酮基因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