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主持人语:情理与法律
被引量:1
- 1
-
-
作者
谢晖
-
机构
中南大学法学院
-
出处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3期70-70,共1页
-
文摘
常以为,“法律不外乎情理”。如果这个判断不差,则意味着情理是法律规定、进而法学研究必须关注的对象。然而,与此同时,人们也熟知“法不容情”这样的说法,似乎法律一旦夹杂了情感,就沦为理性的对立面,就无以平等地对待人们的交往行为。这两种明显对立的观念,都构成有关情理与法律的观念形式,就其当代的影响而言,怕后者更甚于前者,因此,当法学探究与情理可能勾连更深的民间规范,并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和影响时,习惯并喜欢把情理和法律对立起来的一些法学家,质疑习惯研究的学术和社会意义,自在“情理”之中。这正如强调“情理”必须入法,即便没有入法,法律也应尊重承载了“情理”的社会规范的那些法学家对空有规条,罔顾社会事实、忽略主体情感需要、远离人们社会生活的法律之批评一样:“纵然生的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
关键词
法律规定
情理
法学研究
情感需要
交往行为
民间规范
社会意义
质疑习惯
-
分类号
D90-052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
-
题名后真相时代次生舆情的成因及其应对
被引量:20
- 2
-
-
作者
马璇
焦宝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新疆日报社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67-172,共6页
-
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项目
-
文摘
后真相时代扑朔迷离的事实和真相已经让公众迷失在他者建构的情绪场域中,塑造公众思想的不再是事实和真相,而是情感或情绪。公众情绪表达成为后真相时代原生舆情能否引发次生舆情的重要因素,而公众的信息需求、利益诉求和价值诉求等得不到满足则是次生舆情发生的根本原因。一旦公众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其理性讨论便容易转向情绪表达,这就驱动并加速了次生舆情的生成与演化。面对后真相时代传播生态与舆论格局的新变化、新问题,将公众情绪纳入舆情危机应对,从认知层面上深刻认识后真相时代公众及其信息需求的变化,从态度层面上积极呼应公众情绪并加以疏导,从行动层面上顺应时代变化向真相追寻者角色转变,应成为后真相时代媒体应对次生舆情危机、有效加强舆情疏导的主动选择。
-
关键词
后真相
公众诉求
情绪场域
次生舆情
习惯性质疑
-
Keywords
post-truth
public demands
emotional field
secondary public opinion
habitual questioning
-
分类号
G206.3
[文化科学—传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