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质子微探针研究上海吴淞空气含铅颗粒物来源 被引量:6
1
作者 岳伟生 李晓林 +2 位作者 李燕 王永其 张桂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4-617,共4页
为了解空气中铅的来源,用质子微探针测量了上海市吴淞地区空气PM10环境监测样品,用微束质子激发单颗粒X射线能谱“指纹结合模式识别技术研究了该地区铅污染的来源.结果表明,该地区含铅颗粒物主要来源于钢铁工业(48%)、汽车尾气(25%)和... 为了解空气中铅的来源,用质子微探针测量了上海市吴淞地区空气PM10环境监测样品,用微束质子激发单颗粒X射线能谱“指纹结合模式识别技术研究了该地区铅污染的来源.结果表明,该地区含铅颗粒物主要来源于钢铁工业(48%)、汽车尾气(25%)和土壤尘(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微探针 大气颗粒物铅 单颗粒来源 模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沟蛇绿岩中地幔交代作用的质子微探针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友红 朱节清 +3 位作者 邬显慷 张旗 徐平 李秀云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68-172,共5页
采用空间分辨率高和高灵敏度的质子微探针和微束PIXE技术,测定地幔流体结晶后各组成矿物的微量元素组成及其在不同矿物内的分布状况。对云南双沟蛇绿岩中存在的地幔交代作用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由地幔流体结晶而成的矿物(单斜辉... 采用空间分辨率高和高灵敏度的质子微探针和微束PIXE技术,测定地幔流体结晶后各组成矿物的微量元素组成及其在不同矿物内的分布状况。对云南双沟蛇绿岩中存在的地幔交代作用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由地幔流体结晶而成的矿物(单斜辉石、尖晶石、石榴石、绿泥石),其微量元素组成与分布特征受地幔交代作用过程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地幔 交代作用 质子微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质子微探针质子束刻写 被引量:2
3
作者 雷前涛 刘江峰 +3 位作者 包良满 张仲建 余本海 李晓林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603-1607,共5页
质子束刻写技术利用MeV能量的聚焦质子束对抗蚀剂材料直接刻写μm甚至nm尺度微结构。研究了质子束刻写中抗蚀剂胶层样品厚度与涂层机旋转速度的关系以及曝光对抗蚀剂的影响,解决了质子束刻写中抗蚀剂厚胶层样品的制备、固化、显影等技... 质子束刻写技术利用MeV能量的聚焦质子束对抗蚀剂材料直接刻写μm甚至nm尺度微结构。研究了质子束刻写中抗蚀剂胶层样品厚度与涂层机旋转速度的关系以及曝光对抗蚀剂的影响,解决了质子束刻写中抗蚀剂厚胶层样品的制备、固化、显影等技术问题,利用扫描质子微探针系统,在正型抗蚀剂胶层上刻写出μm尺度的"海宝"图形、双矩形结构,在负型抗蚀剂上刻写出μm尺度的平行线条、"十"字形微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束刻写 扫描质子微探针 结构 抗蚀剂 旋转涂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扫描质子微探针数据获取系统研制
4
作者 刘江峰 雷前涛 +2 位作者 包良满 李晓林 李燕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26-930,共5页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新的扫描质子微探针数据获取系统。新的4LB-Ⅰ型数据获取系统基于NI公司的PXI-7852R数据采集卡和Lab VIEW软件平台,具备了多个物理信号采集、多能谱显示、存储,以及束流扫描和二维成像等功能,可以满...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新的扫描质子微探针数据获取系统。新的4LB-Ⅰ型数据获取系统基于NI公司的PXI-7852R数据采集卡和Lab VIEW软件平台,具备了多个物理信号采集、多能谱显示、存储,以及束流扫描和二维成像等功能,可以满足在一次实验中同时获取多种物理量的需要。实验验证了该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质子微探针 数据获取 NI PXI-7852R 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透射离子显微成像系统的建立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江峰 包良满 +4 位作者 岳伟生 万天敏 李晓林 张桂林 李燕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3-318,共6页
基于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扫描质子微探针系统,对扫描透射离子显微成像(STIM)技术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建立了基于中值滤波方法的数据处理程序,获得了大鼠股骨切片的面密度分布和薄壁小球的离轴STIM图像。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显示:... 基于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扫描质子微探针系统,对扫描透射离子显微成像(STIM)技术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建立了基于中值滤波方法的数据处理程序,获得了大鼠股骨切片的面密度分布和薄壁小球的离轴STIM图像。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显示:由在轴探测数据的中值滤波结果可以计算出定量的面密度分布信息,由能量窗滤波的离轴探测数据则可以给出高分辨的定性图像,这在薄样品、强束流、以及质子激发X荧光(PIXE)分析同时进行的STIM分析中尤为有用;增加获取的事件数、选择合适的滤波方法可以使测量误差远小于阻止本领计算带来的误差。该方法可以用于测量几十μm尺度样品的绝对质量以及辅助PIXE技术进行元素定量分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透射离子显 扫描质子微探针 中值滤波 束流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台新建的核探针及其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朱节清 毛羽 +3 位作者 李民乾 谷英梅 乐安全 陆荣荣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3期291-295,共5页
介绍了新建成的一台核探针的构造。它的主要特点是:采用长焦距四极透镜、以综合分析为目标的多探测器系统、快速随机扫描、多参量事件方式数据获取、全定量扫描分析(TQSA)方式处理数据等。这些特点使这台核探针成为医学生物、冶金、微... 介绍了新建成的一台核探针的构造。它的主要特点是:采用长焦距四极透镜、以综合分析为目标的多探测器系统、快速随机扫描、多参量事件方式数据获取、全定量扫描分析(TQSA)方式处理数据等。这些特点使这台核探针成为医学生物、冶金、微电子、考古和地球科学等领域中十分有用的工具。文章用一些例子佐证了它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针 扫描质子微探针 质子激发 X射线荧光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石山幔源透辉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6
7
作者 支霞臣 李彬贤 陈道公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84-392,共9页
用质子探针和电子探针分别测定盘石山幔源橄揽岩包体中透辉石、橄榄石的微量元素和主量元素丰度;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包体全岩的主量和微量元素丰度。定量讨论微量元素的分布和分配。其中绝大部分Sr、Zr、Ti、Na赋存在透... 用质子探针和电子探针分别测定盘石山幔源橄揽岩包体中透辉石、橄榄石的微量元素和主量元素丰度;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包体全岩的主量和微量元素丰度。定量讨论微量元素的分布和分配。其中绝大部分Sr、Zr、Ti、Na赋存在透辉石中,绝大部分Mn、Zn、Ni赋存在橄揽石中,在T=1194—1435K范围,分配系数变化如下:(平均值)=2.20。透辉石中Ti/Zr=42-103,低于原始地幔值,由地幔隐性交代作用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源透辉石 质子探针 量元素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2004年冬季城市大气气溶胶含Pb单颗粒物的来源查证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晓林 包良满 +3 位作者 刘江峰 岳伟生 李燕 张桂林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88-691,共4页
采用质子微探针技术,分析单个大气气溶胶颗粒物.将微束质子激发X射线分析(Micro-PIXE)同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结合,查证上海市2004年冬季城市大气气溶胶PM10中含Pb单颗粒物的来源.结果在上海大气气溶胶PM10中识别出7种铅污染排放源,它们... 采用质子微探针技术,分析单个大气气溶胶颗粒物.将微束质子激发X射线分析(Micro-PIXE)同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结合,查证上海市2004年冬季城市大气气溶胶PM10中含Pb单颗粒物的来源.结果在上海大气气溶胶PM10中识别出7种铅污染排放源,它们分别是:汽车尾气,钢铁工业排尘,燃煤烟尘,土壤扬尘,柴油车尾气,助动车尾气和水泥尘.其中,钢铁工业排尘和燃煤排尘是禁止使用加铅汽油后上海市地区大气铅污染的最主要排放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PM10 质子微探针 模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XE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曾宪周 任炽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第1期40-47,共8页
本文论述了粒子激发X荧光(PIXE)的特点及其在考古研究中的三方面应用:古物的制造工艺、古物的出处以及古物的真伪鉴定。还介绍了具体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 粒子激发X荧光(PIXE) 扫描质子微探针(SPM) 考古学 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rrosion detection of tinplate cans containing coffee using EIS/EN sensor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珂 王吉会 +5 位作者 王慧慧 付丛伟 夏大海 郑鑫 党丽华 石江波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76-82,共7页
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tinplate cans containing coffe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novel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 and electrochemical noise(EN) sensors.The contents of iron and tin dissolved in cans w... 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tinplate cans containing coffe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novel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 and electrochemical noise(EN) sensors.The contents of iron and tin dissolved in cans were detect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ICP-MS),and the morphology of corroded surface was observed by optical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SPM).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coating resistance,charge transfer resistance and noise resistance decrease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storage time.The iron and tin contents in cans increase with the storage time,while the bump height of coating surface increases from 30 nm to 80 nm during the corrosion of twelve months.The existence of deformation would enhance the corrosion process of tinplate cans.Finally,the corrosion mechanism of tinplate cans in coffee wa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hemistry sensor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lectrochemical noise tinplate can CORRO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