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体系选择:单一型规则抑或混合型规则 被引量:22
1
作者 刘金全 张龙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7-41,共15页
通过构建具有微观基础的DSGE模型和时变特征的SV-TVP-FAVAR模型,理论模拟与实证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结果显示,单一型规则和混合型规则的宏观经济效应在冲击极值、效应维度和收敛性上存在差异,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显... 通过构建具有微观基础的DSGE模型和时变特征的SV-TVP-FAVAR模型,理论模拟与实证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结果显示,单一型规则和混合型规则的宏观经济效应在冲击极值、效应维度和收敛性上存在差异,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显著,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相当,单一型规则的调控效果有下降趋势;单一型规则和混合型规则的冲击周期相当,混合型规则对产出的冲击极值更大,对通货膨胀的冲击极值更小,混合型规则的宏观经济效应优于单一型规则。新常态下,"价主量辅"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显著,更适合成为我国调控宏观经济的货币政策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政策框架 单一型规则 混合型规则 宏观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一货币政策框架下区域性金融调控机制构想——基于广西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范祚军 洪菲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9-39,共11页
本文在梳理前期有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剖析统一货币政策执行与区域性政策扶持的两难选择出发,运用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对有关数据实证研究,得出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在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并提出通过完善货币政策工具... 本文在梳理前期有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剖析统一货币政策执行与区域性政策扶持的两难选择出发,运用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对有关数据实证研究,得出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在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并提出通过完善货币政策工具,优化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完善货币传导机制来解决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调控机制 货币政策框架 区域性 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货币政策工具 广西 构想 脉冲响应函数 政策执行效果 货币传导机制 VAR模型 研究成果 两难选择 政策扶持 统一货币 实证研究 区域间 剖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的决定及其借鉴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钱书法 易定红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0-42,共3页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货币政策在控制宏观经济运行方面表现出值得重视的经验 ,对此加以总结和借鉴无疑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考察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的必要性及其决定因素 ,可以从中找出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框架的基本结构 ,进而为改革我...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货币政策在控制宏观经济运行方面表现出值得重视的经验 ,对此加以总结和借鉴无疑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考察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的必要性及其决定因素 ,可以从中找出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框架的基本结构 ,进而为改革我国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制度结构提供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政策框架 货币政策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政策目标 中国 经验借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货币政策框架下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长征 陈学军 《征信》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9-62,共4页
我国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上,既包括传统政策工具,又包括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采用实证分析对我国新货币政策框架下的利率传导效果进行测度,探讨了在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下政策利率如何向各个金融市场利率传导,最终... 我国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上,既包括传统政策工具,又包括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采用实证分析对我国新货币政策框架下的利率传导效果进行测度,探讨了在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下政策利率如何向各个金融市场利率传导,最终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怎样的效果。结果表明: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向投资传导的有效性成立,我国利率对有效需求的调节作用不是很明显。因此,建议继续优化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完善利率调控体系;注重加强预期管理,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优化利率发挥作用的基础环境,提高居民消费对利率的敏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政策框架 利率传导机制 金融市场利率 实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货币政策框架与中央银行沟通策略选择 被引量:3
5
作者 彭芸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4-86,共3页
沟通已成为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一个核心要素。为了提高沟通的有效性,中央银行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沟通策略。中央银行沟通策略的选择不仅受到货币政策委员会决策模式的影响,而且与货币政策框架内在固有的特征密切相关。借鉴国外央行沟通... 沟通已成为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一个核心要素。为了提高沟通的有效性,中央银行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沟通策略。中央银行沟通策略的选择不仅受到货币政策委员会决策模式的影响,而且与货币政策框架内在固有的特征密切相关。借鉴国外央行沟通已有的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制定有效的沟通策略,是我国中央银行有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框架 沟通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央行货币政策框架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变——基于物价稳定目标和金融稳定目标视角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兰 《西南金融》 2016年第4期5-10,共6页
传统意义上央行负有物价稳定的职责。在纸币制度下,货币的价值是可变的,经济的稳定依赖于币值稳定。本文从基于物价稳定目标和金融稳定目标的视角分析货币政策框架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变和发展,得出金融体系的不断扩容使得央行货币... 传统意义上央行负有物价稳定的职责。在纸币制度下,货币的价值是可变的,经济的稳定依赖于币值稳定。本文从基于物价稳定目标和金融稳定目标的视角分析货币政策框架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变和发展,得出金融体系的不断扩容使得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变得更为复杂,兼顾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的货币政策仍需要不断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政策框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目标 IS-LM模型 CC-LM模型 通货膨胀 宏观审慎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下的多目标混合型规则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龙少波 张梦雪 厉克奥博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7-93,107,共18页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正处于转型当中,表现出明显的“量价”结合及从“量”到“价”过渡的特点。基于此,考虑到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多目标性及时变非线性特征,本文构建开放条件下包含产出、通胀、汇率、房价及股价的多目标时变“混合型”货...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正处于转型当中,表现出明显的“量价”结合及从“量”到“价”过渡的特点。基于此,考虑到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多目标性及时变非线性特征,本文构建开放条件下包含产出、通胀、汇率、房价及股价的多目标时变“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实证分析了1999年第1季度至2021年第1季度“混合型”货币政策对各目标缺口的时变反应特征及调控效果。结果表明:“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较好地刻画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动态轨迹,并对稳定产出、通胀、汇率、房价和股价起到了一定作用;2010年以来,“数量型”工具在货币政策调控中的权重不断下降,央行越来越注重发挥“价格型”工具的作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表现出从“量”向“价”转型的特征;除盯住传统的产出和通胀以外,“混合型”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汇率、房价和股价波动作出了反应;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具有时变特征,在不同时期对各目标缺口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 货币政策框架 多目标 时变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框架的演变逻辑与配套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鸿祥 《西南金融》 2015年第12期33-37,42,共6页
经济"旧常态"下货币政策框架的轨迹特征呈现出"全面漫灌"总量型调控,并加剧金融资源扭曲配置;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框架的演变逻辑表现为"精准滴灌"结构型调控,但出现"边际效用递减&qu... 经济"旧常态"下货币政策框架的轨迹特征呈现出"全面漫灌"总量型调控,并加剧金融资源扭曲配置;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框架的演变逻辑表现为"精准滴灌"结构型调控,但出现"边际效用递减"效应,需要"一揽子"综合配套机制安排,方能实现"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调控目标,从而走出经济振荡、步入行稳致远的发展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货币政策框架 “定向工具” 结构错配 结构调控 货币政策配套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就业目标纳入货币政策框架的讨论和实践
9
作者 张怀清 徐瑞慧 赵亚琪 《金融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32,共8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对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一系列反思和研究,其中包括将就业目标纳入货币政策框架的诸多讨论。概述了经济学家支持将就业目标纳入货币政策框架的理由,并系统梳理了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央行的相关实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对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一系列反思和研究,其中包括将就业目标纳入货币政策框架的诸多讨论。概述了经济学家支持将就业目标纳入货币政策框架的理由,并系统梳理了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央行的相关实践及面临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目标 货币政策框架 高质量发展 货币政策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中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玉全 万红 刘柏宏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6-50,共5页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货币政策框架由数量型向价格数量型并重转型,当前我国急需尽快培育有效的基准利率,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果。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中构建的基准利率...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货币政策框架由数量型向价格数量型并重转型,当前我国急需尽快培育有效的基准利率,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果。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中构建的基准利率,必须是一个包含长短期利率的组合基准利率体系;我国货币市场利率虽然还不完全具备基准利率的要素,但是在基准利率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我们可以7天回购作为政策利率、以Shibor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同时,应加快完善市场和政策环境以培育Shibor的基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政策框架转型 SHIBOR 回购利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杜永善 高洁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5-75,共11页
近年来,在比特币和Libra的冲击下,多国中央银行开始研发央行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新的货币形式,必然对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框架产生重要影响,也直接关系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对经济的贡献。本文通过对数字货币概念... 近年来,在比特币和Libra的冲击下,多国中央银行开始研发央行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新的货币形式,必然对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框架产生重要影响,也直接关系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对经济的贡献。本文通过对数字货币概念的界定与相关理论分析,结合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内涵,从货币政策的工具体系、目标体系及传导机制三个层面,探讨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影响。本文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尽管会对货币政策框架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但总体有助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升,并提出了要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积极发挥利率机制的作用、切实注重价格型调控、持续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努力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联动效应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央行数字货币 货币政策框架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的演变及启示 被引量:7
12
作者 苏乃芳 张文韬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2,共10页
20世纪50年代至今,美联储货币政策经历多次调整。从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操作,到货币主义时代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从保罗·沃克尔时代以抑制通货膨胀为最终目标,到格林斯潘时代泰勒规则;从金融危机后伯南克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到... 20世纪50年代至今,美联储货币政策经历多次调整。从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操作,到货币主义时代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从保罗·沃克尔时代以抑制通货膨胀为最终目标,到格林斯潘时代泰勒规则;从金融危机后伯南克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到耶伦对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讨论。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决策方式和规则不断演变。本文对美联储不同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的基本框架、具体实践及政策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我国健全与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相匹配的货币政策框架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联储 货币政策框架 量化宽松 泰勒规则 相机抉择 通货膨胀 金融危机 中央银行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货币政策框架下透明度实践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13
作者 沈煊 沈少波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29-133,共5页
近年来,透明度已经成为货币政策主要的特征之一,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正在演变为一种国际趋势。文章根据Geraats(2009)测算的E–G透明度指数发现,不同货币政策框架的中央银行透明度都有显著的提升,但通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经历了最大范... 近年来,透明度已经成为货币政策主要的特征之一,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正在演变为一种国际趋势。文章根据Geraats(2009)测算的E–G透明度指数发现,不同货币政策框架的中央银行透明度都有显著的提升,但通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经历了最大范围的透明度,货币目标制和汇率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显示出了较小的透明度;货币政策框架是信息披露程度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同时,文章根据分析结果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选择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透明度 货币政策框架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问题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驻马店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43,共7页
危机以来,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与经济体非常规手段货币政策的操作使用高度频繁。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作为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思路比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更加突出;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较信贷传导渠道更为畅通。根据我国货币政策框架... 危机以来,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与经济体非常规手段货币政策的操作使用高度频繁。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作为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思路比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更加突出;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较信贷传导渠道更为畅通。根据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发展困境及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需要进一步调整货币政策框架发展思路,构建多目标广义货币政策框架,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营造良好货币政策传导的外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政策框架 金融市场 通货膨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析中国经济金融“新常态”对货币政策框架转变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诚直 《现代管理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4-56,共3页
文章总结了中国经济、金融在"新常态"下的若干发展特征,并基于此探讨了对货币政策框架的影响,包括货币政策转变的原因、方向、挑战和预期等。文章指出中国货币政策主要朝着定向化、价格型和重监管三方面转变,以短期利率走廊... 文章总结了中国经济、金融在"新常态"下的若干发展特征,并基于此探讨了对货币政策框架的影响,包括货币政策转变的原因、方向、挑战和预期等。文章指出中国货币政策主要朝着定向化、价格型和重监管三方面转变,以短期利率走廊配合中期政策利率的做法符合现阶段国情。文章并对中国未来货币政策框架演变走向作了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政策框架 新常态 金融改革 价格型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支柱货币政策框架下的货币条件指数构建
16
作者 程强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151-154,共4页
考虑我国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侧重数量型工具的特殊性,文章结合完善货币政策双支柱框架的目标任务,运用误差修正模型来构建货币条件指数MCI。根据应对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逆周期调控手段的不同,构建了5个MCI指数。格兰杰因果分析表明:... 考虑我国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侧重数量型工具的特殊性,文章结合完善货币政策双支柱框架的目标任务,运用误差修正模型来构建货币条件指数MCI。根据应对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逆周期调控手段的不同,构建了5个MCI指数。格兰杰因果分析表明:在应对经济周期上,货币政策源于产出缺口,但对产出和通胀同时产生影响;而目前在应对金融周期上货币政策还略显被动,资产价格是货币政策的格兰杰原因,货币政策稳定金融市场的职能有待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条件指数 经济周期 金融周期 货币政策双支柱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框架完善”征文活动启事
17
《金融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6-96,共1页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金融与经济》于1980年8月创刊以来,在广大热心作者和读者的支持陪伴下,已走过35个春秋。 35年来,《金融与经济》秉承办刊宗旨,深刻理解金融文化精髓,准确透视金融现象本质,正确发挥金融舆论引领,不断拓...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金融与经济》于1980年8月创刊以来,在广大热心作者和读者的支持陪伴下,已走过35个春秋。 35年来,《金融与经济》秉承办刊宗旨,深刻理解金融文化精髓,准确透视金融现象本质,正确发挥金融舆论引领,不断拓展学术广度、挖掘学术深度、提升学术高度。日益成为开展金融科研的智力洼地,荟萃金融英才的交流园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创新 货币政策框架 征文活动 经济 启事 办刊宗旨 金融文化 金融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稻葵:要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框架
18
《农村金融研究》 2011年第4期78-78,共1页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关于货币政策范式的讨论有三派观点:一派是继续以通货膨胀为控制目标;第二派要将资产价格纳入考虑;第三派观点认为货币政策调整的目标应该更多控制银行贷款的上升,而且要对贷...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关于货币政策范式的讨论有三派观点:一派是继续以通货膨胀为控制目标;第二派要将资产价格纳入考虑;第三派观点认为货币政策调整的目标应该更多控制银行贷款的上升,而且要对贷款进行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政策框架 资产价格 货币政策委员会 货币政策调整 银行贷款 记者采访 控制目标 通货膨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大幕开启
19
作者 本刊特约评论员 《武汉金融》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共1页
自2013年两次"钱荒"以来,中央银行一系列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去年的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到下半年的常备借贷便利(SLF),以及现在的定向降准、抵押补充贷款(PSL),加上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的一系... 自2013年两次"钱荒"以来,中央银行一系列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去年的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到下半年的常备借贷便利(SLF),以及现在的定向降准、抵押补充贷款(PSL),加上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的一系列大幅改革,都预示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正在发生框架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政策框架 货币政策工具 转型 央行 中国 货币政策操作 中央银行 公开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新框架
20
作者 彭兴韵 欧明刚 《财经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共10页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建立了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2018年政府不再宣布M2的调控目标,这意味着中国事实上放弃了以货币供应量为核心的数量型货币政策框架。建立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已经成为学术界与管...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建立了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2018年政府不再宣布M2的调控目标,这意味着中国事实上放弃了以货币供应量为核心的数量型货币政策框架。建立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已经成为学术界与管理层的共识。尽管中国人民银行曾尝试建立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但它并不是以利率为中心的货币政策框架。中国建立新的货币政策框架,首先需要明确选择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指标利率,隔夜回购利率是比较好的选择,同时要完善利率走廊机制,使利率走廊收窄并变得更加灵活;其次,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正常化的基础上,建立中央银行贷款和基于国债买卖的公开市场操作相结合的政策工具组合。为此,需要发挥再贷款或再贴现的第一级市场流动性调控功能,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丰富国债品种,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促使利率平滑化和引导利率期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政策框架 中间目标 政策工具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