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责任转质之证立及制度重构
- 1
-
-
作者
唐旭
赵申豪
-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北京大学法学院
-
出处
《南方金融》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9-78,共10页
-
文摘
我国现行立法对责任转质的态度模棱两可,容易引发纠纷。从效率维度上看,责任转质确实有其正当性,既可以促使物尽其用,也可弥补承诺转质难以取得出质人同意之不足。在责任转质的制度设计上,要兼顾物尽其用和保护出质人利益,明确责任转质能否成立应视质押物的类型而定,转质权应依附于原质权,同时应建立出质人与质权人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在责任转质的具体构建上,要将"转质权所担保的债权期限不得超过原质权所担保的债权"与"质物是可替代物"作为责任转质的构成条件;同时,要赋予出质人清偿对象选择权以及当质物损坏时直接向转质权人追偿等权利。
-
关键词
物权法
担保法
责任转质制度
质押
抵押
-
分类号
D923.2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
-
题名论动产责任转质及其在我国的确立
- 2
-
-
作者
李凤伟
-
机构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出处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1期104-105,共2页
-
文摘
动产责任转质是否被立法承认,世界各国有很大不同。动产责任转质的存在与是否承认动产间接占有有关,责任转质不构成无权处分,责任转质的承认也不会混淆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的区别;此外,动产责任转质能有效地平衡出质人、质权人(转质人)、转质权利益关系,责任转质制度比质权善意取得制度更有利于出质人的利益保护。我国没有理由不承认动产责任转质制度。
-
关键词
动产
责任转质
无权处分
利益平衡
善意取得
-
分类号
D952.1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转质制度研究
被引量:3
- 3
-
-
作者
李政辉
-
机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36-40,共5页
-
文摘
转质具有两种类型 ,两种类型之间有较大差异。对责任转质的定性 ,通说采质物再度出质说。追究权源 ,该主张有不可避免的缺陷 ,应采债权与质权共同出质说。以定性为基础 ,转质关系中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应本着利益平衡的精神予以合理安排。在物权体系的构造中 ,转质制度具有根本困惑 ,但衡于利弊 ,我国物权法仍应同时规范转质的两种类型。
-
关键词
转质
责任转质
承诺转质
利益平衡
-
Keywords
repledge
repledge with responsibility
repledge with agreement
balance of profits
-
分类号
D923.3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
-
题名转质探析
- 4
-
-
作者
张义华
-
机构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民商法学系
-
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2004年第3期90-93,共4页
-
文摘
转质是质权人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分为承诺转质和责任转质两种类型。二者虽然性质基本相同,但在成立的条件、质权人的责任以及转质权实行的要件等方面却有很大不同。我国有必要在立法上明确规定转质,但对责任转质应规定严格的条件。
-
关键词
转质
承诺转质
责任转质
-
Keywords
to deliver the pledged property
to promise to deliver the pledged property
to deliver the pledged property on responsibility
-
分类号
D9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转质制度的立法探析
被引量:1
- 5
-
-
作者
任中秀
-
机构
山西大学法学院
-
出处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3-64,共2页
-
文摘
转质制度作为一项物权制度得以产生、发展并上升为立法条文 ,主要是它可以实现融资的经济目的 ,符合物权法的发展趋势。承诺转质与责任转质具有明确区别 ,二者在发生原因、转质范围、转质人责任、转质权的独立性、转质权的实行等方面均不同。转质制度的立法思路可设计为 :一是遵循相对的、宽松的物权法定主义 ;
-
关键词
转质制度
承诺转质与责任转质
立法建议
-
分类号
D931
[政治法律—法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