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6年、2011年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的应用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
作者 吴学坤 张丽华 +6 位作者 郑昕 苏萌 刘佳敏 张海波 白雪珂 李希 蒋立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2-436,共5页
目的:了解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的应用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回顾性急性心肌梗死研究",收集2006年和2011年因S... 目的:了解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的应用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回顾性急性心肌梗死研究",收集2006年和2011年因STEMI住院并接受PCI治疗患者的临床信息,计算不同年份患者水平和医院水平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将单次使用剂量≥300 mg且<450 mg者纳入300 mg组,将≥450 mg且≤600 mg者纳入600 mg组)的应用情况,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选2 481例患者,平均年龄(60.9±12.0)岁,女性占21.4%。2006年至2011年,使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总体(51.0%比47.4%)、300 mg负荷剂量(43.1%比39.2%)和600 mg负荷剂量(7.8%比8.2%)的患者比例均无明显改变(P均>0.05)。2006年,医院水平的中位使用率为44.4%[四分位间距(IQR):21.8%至69.0%],2011年,中位使用率为48.1%(IQR:25.0%至70.8%),两年份的中位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0)。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至入院时间小于12 h、行直接PCI和在中部地区就诊的患者负荷剂量使用率较高。结论:中国接受PCI治疗的STEMI患者中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应用严重不足,医院间差异明显且2011年较2006年未见改善。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亟待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负荷剂量氯吡格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对PCI术后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8
2
作者 赵秀清 郝中玲 +1 位作者 陈思 张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2377-2380,共4页
目的:通过对血小板聚集实验的检测,评价氯吡格雷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的疗效,观察患者氯吡格雷使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借以观察患者是否有术后出血和再栓的可能。方法:采用多中心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共计652例患者,PCI术后给予氯... 目的:通过对血小板聚集实验的检测,评价氯吡格雷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的疗效,观察患者氯吡格雷使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借以观察患者是否有术后出血和再栓的可能。方法:采用多中心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共计652例患者,PCI术后给予氯吡格雷服用,首剂负荷量300 mg,分别于用药前、用药2 h后、用药后第3天以比浊法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计算出血小板的最大的聚集率及其斜率。结果:所有652例患者首剂负荷量300 mg后,48%的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50%;直至用药第3天累计总量至1 200 mg时,有89.5%的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50%。但是相对于常规负荷剂量,高负荷剂量可使患者具有更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常规负荷剂量vs高负荷剂量,48%vs 89.5%,P=0.028)。所有患者均无急性或亚急性支架血栓事件发生。无出血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出现。结论:PCI术后患者应该检测血小板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效果;比浊法测定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是检测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手段;ADP介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指导下择期PCI患者大剂量氯吡格雷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剂量氯吡格雷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实验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负荷量的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建维 贾三庆 +1 位作者 曹树军 王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1期3359-3360,共2页
目的:评价不同负荷剂量(300mg和600mg)的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的影响,对更高负荷量的氯吡格雷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1)入选100例拟行冠脉造影的ACS患者,所有患者均已规律服用阿司匹... 目的:评价不同负荷剂量(300mg和600mg)的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的影响,对更高负荷量的氯吡格雷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1)入选100例拟行冠脉造影的ACS患者,所有患者均已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至少6h分别服用300mg或600mg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次日起服用维持量75mg/d。(2)于服药前,服药后2、6、24、48h、5d、1个月分别测定血浆二磷酸腺苷(浓度5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ΔA),ΔA<10%(包括负值)时考虑存在氯吡格雷抵抗。(3)对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1)服药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2)600mg负荷剂量在服药后2、6、24h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更强。(3)两组间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4)两组患者复发心血管事件以及不良反应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结论:600mg负荷量的氯吡格雷能够更快、更强地实现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且不增加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格雷 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抵抗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