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期后路清创椎间植骨融合负压封闭引流联合闭合式灌洗引流治疗腰椎原发性感染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雷昌宇 韩尧政 +3 位作者 苏林涛 江剑峰 余秋宇 康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2,共9页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清创取髂骨椎间植骨融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敷料封闭切口联合闭式灌洗引流术(closed continuous douche,CCD)治疗腰椎原发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采...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清创取髂骨椎间植骨融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敷料封闭切口联合闭式灌洗引流术(closed continuous douche,CCD)治疗腰椎原发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采用一期后路清创取髂骨椎间植骨融合联合VSD敷料封闭切口+CCD治疗的18例腰椎原发性感染的病例资料,其中男9例,女9例;年龄22~80岁(53.2±16.0岁)。采用mNGS测序联合病原学培养鉴定患者感染病原体,制定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方案;通过检测术前3d~术后60d(间隔3d)的ESR和CRP,评估感染的控制状况;通过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和腰椎JOA评分,计算BI、JOA评分与对应的改善率(改善率≥60%为显效),评估临床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Frankel分级评价脊髓损伤恢复;观察患者术后随访时的CT,记录植骨融合时间。结果:mNGS测序联合病原学培养结果阳性17例(17/18),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大肠埃希菌3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布鲁氏杆菌均为1例,均采用了相应的序贯治疗。术后所有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8个月(18.0±8.2个月),CRP和ESR的平均水平于术后42d和45d分别恢复并持续维持在正常范围。术前BI为63.7±11.3分,术后3个月为89.8±7.0分,16例达到显效(88.9%);术前JOA评分14.2±3.4分,术后3个月25.7±3.1分,16例达到显效(88.9%)。术后3个月的随访时,2例Frankel C级患者恢复至E级,2例恢复至D级,其余14例Frankel D级患者均恢复至E级。术后植骨融合时间平均6.0±1.5个月。结论:一期后路清创取髂骨椎间植骨融合联合VSD封闭切口+CCD技术治疗腰椎原发性感染可以充分清创、有效控制感染,植骨融合可靠,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原发性感染 椎旁脓肿 封闭引流 闭式灌洗引流 植骨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负压引流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重度糖尿病足患者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影响
2
作者 赵曰景 陈泽霖 张武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052-2057,共6页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重度糖尿病足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3年3月期间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黔东南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重度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重度糖尿病足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3年3月期间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黔东南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重度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给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观察组患者给予封闭负压引流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比两组患者的缩小率、愈合率、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氧化应激指标[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炎症因子[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18(IL-18)、C反应蛋白(CRP)]、不良反应及截肢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缩小率、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EGF、TGF及VEGF等生长因子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AOPP、MDA及SOD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PCT、IL-18及CRP等炎症因子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红肿、疼痛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6.67%与对照组患者红肿、疼痛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1.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截肢率3.33%低于对照组的23.33%(P<0.05)。结论封闭负压引流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重度糖尿病足的疗效较佳,能够促进创面愈合,改善氧化应激和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截肢率,安全性较高,封闭负压引流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重度糖尿病足值得临床借鉴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引流 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 糖尿病足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骨窗骨搬移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糖尿病足:双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刘俊鹏 杜心如 +4 位作者 要星晨 徐子彧 裴福春 张林 赵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90-2596,共7页
目的 评估微骨窗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 TTT)的疗效,并探讨其与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联合治疗的潜在益处。方法 回顾分析自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Wagner分级≥2级的糖尿病足患者资... 目的 评估微骨窗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 TTT)的疗效,并探讨其与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联合治疗的潜在益处。方法 回顾分析自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Wagner分级≥2级的糖尿病足患者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将患者分为三组:VSD治疗(VSD组)、微骨窗TTT治疗(TTT组)以及微骨窗TTT联合VSD治疗(联合组)。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溃疡面积、踝肱指数、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以及术后1年内溃疡复发、手术并发症以及截肢情况。结果 共纳入VSD组患者43例,TTT组43例,联合组42例。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TTT组相比,VSD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时间更长,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疼痛评分更高,踝肱指数更低(P <0.05),溃疡面积更大(P=0.029),1年溃疡复发率更高(P=0.021)。与TTT组相比,联合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时间更短(P=0.046)。术后3个月时溃疡面积(P=0.362)、疼痛评分(P=0.932)、踝肱指数(P=0.671)以及1年溃疡复发率(P=0.7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骨窗TTT在促进溃疡愈合,缓解疼痛,改善下肢血运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VSD。在应用微骨窗TTT的基础上加用VSD可以进一步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降低患者和医护的创面护理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胫骨横向骨搬移 封闭引流 血管再生 清创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系统性湿性疗法治疗Ⅳ期压疮的效果 被引量:17
4
作者 田蓓 刘薇群 +1 位作者 汤培凤 顾小颖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0期71-73,共3页
目的探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VSD)联合系统性湿性疗法治疗Ⅳ期压疮的效果,以期为寻找压疮防治的最佳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上海浦东新区周浦医院治疗的39例Ⅳ期压疮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VSD)联合系统性湿性疗法治疗Ⅳ期压疮的效果,以期为寻找压疮防治的最佳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上海浦东新区周浦医院治疗的39例Ⅳ期压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A(n=19)组和B(n=20)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压疮护理,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系统性湿性疗法,按干燥坏死期、溃疡渗出期、肉芽组织期、上皮形成期给予轮替换药;B组在系统性湿性疗法基础上加用VSD治疗,即干燥坏死期、上皮形成期治疗同A组,溃疡渗出期、肉芽组织期改用VSD治疗。随访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压疮渗液pH、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及治愈率。结果两组治疗后压疮渗液pH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压疮治愈率73.7%,平均治愈时间(36.6±12.5)d;B组治愈率85.0%,平均治愈时间(24.8±9.5)d;两组患者治愈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愈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和系统性湿性疗法进行交替序贯治疗,可显著改善Ⅳ期压疮治疗效果,加速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疗法 封闭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负压引流对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肉芽组织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33
5
作者 李金清 陈绍宗 +3 位作者 付小兵 李学拥 许龙顺 李望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90-693,共4页
目的 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 (VAC)对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肉芽组织生成的影响。方法 用电雷管在 4只 15~2 0kg的小白家猪双侧肩胛及双侧臀部造成 16个爆炸伤创面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组创面伤后 72h内不做任何处理 ,... 目的 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 (VAC)对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肉芽组织生成的影响。方法 用电雷管在 4只 15~2 0kg的小白家猪双侧肩胛及双侧臀部造成 16个爆炸伤创面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组创面伤后 72h内不做任何处理 ,以造成创面感染。伤后第 3天起 ,对照组油纱布换药 ,治疗组用 - 15kPa的VAC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 1、3、6、9、14、19、2 4天测量创面深度 ,并取创面中心的活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和增殖细胞的数目 ,计算增殖指数。结果 治疗后 1~ 19天 ,治疗组创面深度较对照组浅 (P <0 0 1) ;治疗后 1~ 6天 ,治疗组创面中血管内皮细胞数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1) ;治疗后 1~ 3天 ,治疗组创面的增殖指数较对照组高 (P <0 0 1)。结论 与常规治疗相比 ,VAC能快速启动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肉芽组织生成 ,缩短肉芽组织填平伤口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伤 创面愈合 封闭引流技术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0
6
作者 李春梅 解晨露 +4 位作者 胡爽 孙强 李光辉 牛志兴 孙明磊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评价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持续负压引流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对116例颌面间隙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常规手术切开引流(传统治疗组,58例)和手术切开VSD(VSD组,58例)这2种治... 目的评价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持续负压引流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对116例颌面间隙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常规手术切开引流(传统治疗组,58例)和手术切开VSD(VSD组,58例)这2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VSD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白细胞计数、瘢痕长度、换药次数、疼痛程度均低于传统治疗组,张口改善度优于传统治疗组(P<0.05)。结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是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更为有效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 间隙感染 封闭引流 切开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地震骨折伤员感染创面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7
作者 廖灯彬 宁宁 +1 位作者 刘晓燕 干春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08-1010,共3页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地震骨折伤员创面中防治感染、修复创面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6月19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并接受VSD治疗的22例开放性四肢骨折合并创面感染病例。所有...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地震骨折伤员创面中防治感染、修复创面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6月19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并接受VSD治疗的22例开放性四肢骨折合并创面感染病例。所有病例在运用VSD之前,均对创面进行扩创,并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给伤员施加-18~-14 kPa负压,术后VSD引流8~10 d,严密观察负压引流量、颜色、性质,定期做引流液细菌培养,观察并记录肢体肿胀消退情况及全身炎症反应情况。结果:22例伤员中无1例出现创面活动性出血或透明薄膜脱落现象。3例术后出现引流管堵塞现象,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引流管、去除淤塞的坏死组织后保持通畅。13例有骨外露的伤员在封闭负压引流的作用下,肉芽组织生长良好。2例术后局部红肿热痛炎性症状缓解不明显,再次行扩创,彻底清除坏死感染组织后症状缓解,其余病例在术后3~5 d内肿胀明显消退,红肿发热也相应缓解。结论:VSD技术的正确应用能够有效缓解感染创面的炎症反应,限制感染的扩散,在有骨外露的创面,VSD还能促进新鲜肉芽组织从周围向中心平整生长,减少II期为覆盖骨外露转移皮瓣的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引流 感染 伤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植皮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疗效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周杰 黄金华 +3 位作者 徐刚 周荣芳 刘森 刘亦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2546-2547,共2页
目的探讨游离植皮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有效清创,进行VSD。待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取刃厚皮片或薄中厚皮片,进行大块邮票状植皮,然后再用VSD辅料覆盖,持续负压吸引。结果 16... 目的探讨游离植皮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有效清创,进行VSD。待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取刃厚皮片或薄中厚皮片,进行大块邮票状植皮,然后再用VSD辅料覆盖,持续负压吸引。结果 16例患者植皮完全成活。结论游离植皮结合VSD技术操作简单,术后护理方便,是ArmstrongⅡ~Ⅲ度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引流 植皮术 糖尿病足 足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负压引流联合微动力负压敷料促进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的效果 被引量:18
9
作者 陈存仁 方团育 +5 位作者 莫泽纬 魏伟平 岑超平 张燕 林璐 全会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64-1167,共4页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微动力负压敷料促进Ⅱ-Ⅳ级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的有效性及价值。方法将60名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封闭负压引流+普通换药及敷料覆盖,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封闭负压引流+微动力负压敷料治疗。...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微动力负压敷料促进Ⅱ-Ⅳ级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的有效性及价值。方法将60名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封闭负压引流+普通换药及敷料覆盖,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封闭负压引流+微动力负压敷料治疗。观察治疗情况(目标溃疡完全愈合率、溃疡面积缩小率、溃疡完全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最后1个月随访期间溃疡复发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出血、疼痛、红肿)。结果观察组愈合率(100%)高于对照组(93.3%);创面缩小率高于对照组(P<0.05);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及1个月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46.7%)(P<0.05)。结论封闭负压引流联合微动力负压敷料促进Ⅱ-Ⅳ级糖尿病足创面治疗中效果显著,并且不良反应少,可促进肉芽组织及上皮生长,加速伤口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封闭引流 微动力敷料 效果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负压引流促进猪腹部爆炸伤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师俊莉 席文锦 +3 位作者 易成刚 王志军 郭树钟 韩岩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2-315,共4页
目的探讨在猪腹部爆炸伤合并内脏外露时,使用封闭负压引流(VSD)控制腹腔、创面感染的作用以及对腹部爆炸创面愈合是否有促进作用。方法爆炸伤导致的全层腹壁缺损的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VSD组)和对照组(盐水纱布组),实验组在6 h清创后置... 目的探讨在猪腹部爆炸伤合并内脏外露时,使用封闭负压引流(VSD)控制腹腔、创面感染的作用以及对腹部爆炸创面愈合是否有促进作用。方法爆炸伤导致的全层腹壁缺损的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VSD组)和对照组(盐水纱布组),实验组在6 h清创后置入压力为-125 mmHg VSD装置;对照组在6 h清创后使用盐水纱布覆盖爆炸创面,常规换药治疗。分别采集治疗前6 h和治疗后1、3、5、7 d的创面肌肉组织进行细菌检测,分析2组的细菌量;ELISA检测伤后1、3、5、7 d的腹部引流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IL-6的表达水平;采集2组治疗后第7天的皮肤、肌肉组织标本,用实时定量PCR分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相对表达量。结果 VSD组在治疗后1、3、5、7 d创面的细菌数(CFU/g)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猪腹部引流液中TNF-α,IL-1,IL-6的表达量在伤后治疗第1天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第3、5、7天VSD组明显低于同时间对照组,三个时间点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VSD组在第7天皮肤软组织中VEGF、EGF、bFGF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但MMP-9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VSD可以有效控制创面的细菌量,减少腹腔引流液中TNF-α、IL-1、IL-6的表达量,促进创面生长因子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引流 细胞因子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儿童感染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1
作者 肖军 邱林 +3 位作者 傅跃先 田晓菲 刘燕 甘立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75-878,共4页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儿童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0年3月,收治15例感染创面患儿,其中地震伤3例,交通事故伤10例,重物压砸伤2例。均为下肢损伤共15例共35处创面。创面皮肤...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儿童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0年3月,收治15例感染创面患儿,其中地震伤3例,交通事故伤10例,重物压砸伤2例。均为下肢损伤共15例共35处创面。创面皮肤软组织均有不同程度坏死,伴肌腱外露11例,骨外露7例,骨筋膜室综合征2例,骨折内固定10例。彻底清创后,采用VSD材料覆盖创面,维持压力于0.04 MPa,持续引流7~10 d。结果:除1例未完成VSD治疗外,其余患儿经治疗后创面均明显缩小,肉芽组织生长良好,采用皮片(13例)或皮瓣(1例)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皮片及皮瓣均一期愈合,皮片及皮瓣外形、质地、颜色等传统方法比较无差异。结论:VSD治疗儿童感染创面时创面肉芽培养在10~20 d左右,而传统方法等待创面坏死皮肤自溶脱落及更换敷料培养肉芽常需1~2月时间,故能明显缩短病程,减轻患儿痛苦及家属心理负担,有效控制创面感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从而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引流技术 感染创面 创面修复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冲洗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光子治疗在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及护理 被引量:40
12
作者 胡晓晓 李茂全 姜金霞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72-676,共5页
目的观察持续冲洗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光子治疗对糖尿病足溃疡(DFU)的疗效。方法将收治的80例DFU患者参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常规糖尿病康复措施、清创处理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应用持... 目的观察持续冲洗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光子治疗对糖尿病足溃疡(DFU)的疗效。方法将收治的80例DFU患者参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常规糖尿病康复措施、清创处理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应用持续冲洗合并VSD处理创面,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光子治疗仪治疗,记录两组平均换药次数、抗生素使用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采用Mc Gill疼痛问卷简表(SF-MPQ)评价现有疼痛强度(PPI)、视觉模拟量表(VAS)及疼痛分级指数(PRI),比较两组溃疡愈合速度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平均换药次数、抗生素使用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PPI、VAS、PR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第2周、4周及6周溃疡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显著高于对照组55%(P<0.05)。结论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使用VSD联合光子治疗仪及针对性的护理治疗DFU,可促进创面愈合,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冲洗封闭引流 光子治疗 糖尿病足溃疡 护理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生物敷料对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植皮后血管新生、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7
13
作者 卫东 杜丽萍 张家建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5期2071-2074,共4页
目的:研究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生物敷料对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植皮后血管新生、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7年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负压引流组和常规对照组,分别使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生物敷料以及常... 目的:研究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生物敷料对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植皮后血管新生、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7年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负压引流组和常规对照组,分别使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生物敷料以及常规清创换药来处理创面。治疗前及治疗后1、3、5d时,采集创面组织并检测血管新生分子、血管新生通路信号分子、炎症反应分子的表达量。结果:治疗后1、3、5d时,负压吸引组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R、CD105、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PI3K、AKT、cyclinD1、p38MAPK、NF-κB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常规对照组(P<0.05),COX-2、iNOS、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生物敷料对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植皮后的血管新生具有促进作用,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封闭引流 生物敷料 血管新生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内置物清创术联合真空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脊柱术后早发性感染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许可 宋仁谦 +7 位作者 周英杰 郑怀亮 赵刚 赵鹏飞 王少纯 柴旭斌 赵蕾 郭晓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23-1125,共3页
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融合手术的增加,术后深部感染的发生率为6%,有金属器械置入的复杂手术则感染率可高达20%,脊柱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site infection,SSI)开始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难题,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处理,
关键词 内置物 封闭引流 脊柱融合 清创术 早发性 深部感染 内固定 金属器械 脊柱外科 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在四肢软组织缺损及后期植皮中的疗效及护理体会 被引量:15
15
作者 卞娜 王汝娜 +8 位作者 孙彦敏 刘丹 王雪 杨永红 程媛媛 张静 宋信艳 尚乐 韩康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7期61-63,共3页
目的观察并总结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四肢软组织缺损及游离植皮中的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 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应用VSD技术对60例四肢软组织缺损并后期进行游离植皮的患者进行治疗,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 目的观察并总结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四肢软组织缺损及游离植皮中的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 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应用VSD技术对60例四肢软组织缺损并后期进行游离植皮的患者进行治疗,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结果 60例患者均至少随访至缺损愈合后3个月,所有患者创面均完全愈合,无复发,无局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 VSD技术对于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愈合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有效促进了肉芽的生长及游离皮片的成活,降低感染率和住院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和医护人员工作量,是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及后期游离植皮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引流 软组织缺损 游离植皮 疗效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游离植皮区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6
16
作者 谢爱国 李磊 +2 位作者 蔡薇 宋辉 聂兰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444-446,共3页
关键词 封闭引流技术 游离植皮 烧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水对负压封闭引流材料理化性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姜楠 马云飞 +4 位作者 林庆荣 陈安富 赵培冉 倪国新 余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0-295,共6页
目的探讨一定浓度的臭氧水对负压封闭引流(VSD)材料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使用臭氧水发生器制取浓度为10μg/ml臭氧水后,将VSD材料(泡沫和密封膜)浸于其中充分接触,1 h/次,2次/d,持续8 d后,观察材料的大体外观及显微结构的变化,对作用前... 目的探讨一定浓度的臭氧水对负压封闭引流(VSD)材料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使用臭氧水发生器制取浓度为10μg/ml臭氧水后,将VSD材料(泡沫和密封膜)浸于其中充分接触,1 h/次,2次/d,持续8 d后,观察材料的大体外观及显微结构的变化,对作用前后的材料分别进行拉力测试和拉曼光谱扫描,同时制作体外负压封闭引流模拟装置,采取相同的干预方法后,负压源下检测装置的密闭效果。结果 10μg/ml臭氧水持续8 d作用后,泡沫的大体外观未见异常,显微镜下泡沫与密封膜的微孔等结构未见明显破坏。拉力测试结果表明,泡沫最大拉伸负荷作用前后分别为4.25±0.73、2.44±0.19 kgf(P=0.000),试样瞬间断裂间距作用前后分别为92.54±12.83、64.44±4.60 mm(P=0.000);密封膜的最大拉伸负荷作用前后分别为0.70±0.58、0.71±0.08kgf(P=0.698),试样瞬间断裂间距作用前后分别为99.30±10.27、100.95±18.22 mm(P=0.966)。拉曼光谱仪结果显示,VSD材料在400-4000 cm-1扫描范围内仅有部分波峰强度发生变化而无新的化学基团生成。体外装置经臭氧水作用8 d后,装置密闭性仍良好。结论 10μg/ml的臭氧水与VSD材料作用8 d后,除泡沫的抗拉伸性能降低外,其余理化性质未发生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引流技术 臭氧水 材料学实验 可行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肝素灌洗治疗兔烫伤并海水浸泡创面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文浩 吴起 +1 位作者 马军 王甲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81-1486,共6页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肝素溶液灌洗对兔背部烫伤合并海水浸泡创面愈合影响。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20只,在脊柱两侧建立4个1%TBSA深Ⅱ度烫伤创面模型,分别给予常规换药(A组)、海水浸泡后常规换药(B组)、海水浸泡后封闭负压吸引治疗(C...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肝素溶液灌洗对兔背部烫伤合并海水浸泡创面愈合影响。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20只,在脊柱两侧建立4个1%TBSA深Ⅱ度烫伤创面模型,分别给予常规换药(A组)、海水浸泡后常规换药(B组)、海水浸泡后封闭负压吸引治疗(C组)、海水浸泡后封闭负压吸引联合肝素灌洗(D组)。在烫伤后第1,3,5,7天观察创面渗出及坏死情况,并取材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创面病理改变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1表达,计算组织血管密度。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创面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利用干湿重法计算组织含水量。第3、5、7、14天利用毫米方格纸计算创面愈合率。结果相对于非浸泡组(A组),海水浸泡后(B组)的创面干枯、加深,水肿程度高。C组及D组组创面与B组相比,坏死组织脱落快,基底血运好,且创面早期坏死程度较B组低。烫伤后各组创面组织含水量均升高,至第3天达到峰值,在各时间点B组创面含水量均最高。C,D组含水量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光镜及电镜观察示:烫伤后各组创面均有炎症细胞浸润及不同程度的血管基底膜损伤,B组创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重,皱缩明显,血管内可见皱缩红细胞聚集、血管栓塞最为明显,D组毛细血管基底膜损伤较轻,内皮细胞膜较完整。各组创面伤后于第3天开始出现散在新生血管,D组出现最早,且高峰值最高,B组微血管生成较晚且密度低。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联合肝素溶液湿敷治疗,可有效地减轻海水浸泡后烫伤创面的组织水肿程度,改善组织微循环,加快坏死组织的清除,促进新生血管的生长,是治疗海水浸泡后烧烫伤创面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海水 封闭引流 肝素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重度烧伤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9
19
作者 苏卫国 王平丽 +4 位作者 魏莹 周一平 牛希华 娄季鹤 李永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4-188,共5页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重度烧伤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疗效。方法将36名重度烧伤伴SIRS患者,分为治疗组(n=18)和对照组(n=18),治疗组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创面,每5一,7d更换一次;对照组清创后应用磺胺嘧啶...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重度烧伤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疗效。方法将36名重度烧伤伴SIRS患者,分为治疗组(n=18)和对照组(n=18),治疗组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创面,每5一,7d更换一次;对照组清创后应用磺胺嘧啶银混悬液外涂于创面,每日更换敷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d内脓毒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平均每1%全身体表面积(TBSA)烧伤创面的住院费用以及渗出量、人血白蛋白用量和悬浮红细胞用量;分别于术前以及术后24、72、120h,比较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以及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的质量浓度。结果术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治疗组的1%TBSA住院费用、悬浮红细胞用量、人血白蛋白用量和术后7d内渗出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第24h起治疗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以及CRP和PCT质量浓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治疗重度烧伤伴SIRS的有效创面处理方法,能降低脓毒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烧伤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封闭引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初步临床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挺 张旖骁 +4 位作者 孙树 邵亮 刘晓虹 姜英令 薛宝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57-958,962,共3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接受VSD治疗患者26例(A组),接受传统换药治疗患者28例(B组)。随访时间1~8个月。结果相似的创面条件下,A组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接受VSD治疗患者26例(A组),接受传统换药治疗患者28例(B组)。随访时间1~8个月。结果相似的创面条件下,A组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创缘上皮生长速度及窦道创腔愈合情况A组明显好于B组(P<0.05);患者对A组治疗比较满意,与B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A组总疗程医生处置的时间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 VSD适用于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引流技术 传统换药治疗 皮肤软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