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贞观时期幽州城的发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劳允兴 常润华 《北京社会科学》 1986年第1期114-117,共4页
唐帝国建立,版图辽阔,民族融合,“四夷降伏,海内义安”。这是唐太宗继高祖时平定中原后,又以大半生的精力征服或怀柔边境各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而出现的统一局面。民族和睦,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北方边塞重镇幽州,贞观时期各民族... 唐帝国建立,版图辽阔,民族融合,“四夷降伏,海内义安”。这是唐太宗继高祖时平定中原后,又以大半生的精力征服或怀柔边境各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而出现的统一局面。民族和睦,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北方边塞重镇幽州,贞观时期各民族在这里聚居,向着显要名城发展。本文试就这一时期幽州城发展的史实,做简略的论述。一、唐太宗与幽州城形制的确立幽州治所为蓟城,也称幽州城,城址自魏晋以来没有扩大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幽州 贞观时期 各民族 经济的 发展创造 民族融合 民族政策 突厥 形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谈贞观时期的法制
2
作者 魏国忠 《学习与探索》 1979年第4期147-152,共6页
唐初贞观时期(六二七——六四九年)在法制方面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唐太宗贞观时期为我国封建史上的黄金时代,向有“贞观之治”之称。但在唐太宗即位初年,国库空虚,灾害不断,民生困苦,边防不宁,政权很不稳固。当时,“太子(李建成)... 唐初贞观时期(六二七——六四九年)在法制方面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唐太宗贞观时期为我国封建史上的黄金时代,向有“贞观之治”之称。但在唐太宗即位初年,国库空虚,灾害不断,民生困苦,边防不宁,政权很不稳固。当时,“太子(李建成)派”的余党还“散亡在民间,虽更赦令,犹不自安”。“河北州县素事隐(建成)、巢(李元吉)者,……曹伏思乱”。就在他登基后的第二十天,北方的突厥骑兵四十万人,竟打到了长安城郊的渭水便桥,形势十分严峻。怎样收拾这副烂摊子,复兴被破坏了的经济文化,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成为贞观朝廷的头等大事。唐太宗在短短的时间里,调动了整个统治集团的积极因素,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贞观时期 唐太宗 经验教训 经济文化 法制建设 李唐王朝 统治集团 贞观之治 封建统治 突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太宗的知人善任与“贞观之治”的人才气象 被引量:1
3
作者 武玉林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8-50,共3页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为建市唐王朝市下赫赫战功,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融合,百姓富足,国家强盛,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知人善任,贞观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治国理政、能征善战的文臣武将,形成了蔚为...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为建市唐王朝市下赫赫战功,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融合,百姓富足,国家强盛,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知人善任,贞观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治国理政、能征善战的文臣武将,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人才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贞观之治” 知人善任 人才群体 唐太宗 气象 励精图治 民族融合 贞观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租佃制发达的原因 被引量:6
4
作者 赵文润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104-108,共5页
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许多租佃契约。仅笔者所知就有44件(不包括残缺严重、不能利用或个別内容重复者)。其中属于高昌麴氏王国时期的17件,唐贞观时期的15件,高宗时期的8件,武则天时期的2件,玄宗时期的2件。这44件租佃契约有41件保存在... 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许多租佃契约。仅笔者所知就有44件(不包括残缺严重、不能利用或个別内容重复者)。其中属于高昌麴氏王国时期的17件,唐贞观时期的15件,高宗时期的8件,武则天时期的2件,玄宗时期的2件。这44件租佃契约有41件保存在国内,绝大部分已收入唐长孺教授主编的《吐鲁番出土文书》二至五册。这44件租佃契约的书写时间,上起高昌延昌二十四年(584),即隋文帝开皇四年,下迄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本文将探讨这个时期吐鲁番地区租佃契约关系发达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出土文书 吐鲁番地区 租佃契约 高昌国 租佃制 租佃关系 隋唐时期 均田制 贞观时期 隋文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贞观之治与政治清明琐议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文润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99-101,13,共4页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一649年),政治比较清明,这是史家一致称誉的。但是,对贞观之治与政治清明的关系,政治清明究竟表现在什么问题上,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笔者认为唐太宗以“亡隋为戒”,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推行的若干改革及...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一649年),政治比较清明,这是史家一致称誉的。但是,对贞观之治与政治清明的关系,政治清明究竟表现在什么问题上,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笔者认为唐太宗以“亡隋为戒”,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推行的若干改革及其政策,是促使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而其核心则是政治改革,贞观之治的精髓是政治清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政治清明 贞观之治 琐议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贞观时期 魏征 马周 史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太宗时期的官员考核
6
作者 朱兴斌 李廷海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11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贞观时期 考核制度 太宗 流外官 尚书省 贞观之治 中国封建社会 考核工作 地方官 唐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贞观政要》法律思想初探
7
作者 王立民 《政法论丛》 1987年第4期30-32,共3页
唐太宗贞观时期(公元617—649年)是我国古代的大治时期之一。《贞观政要》通过唐太宗与大臣的交谈以及谏议,奏疏等,反映了贞观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情况。其中包括大量的法律思想,主要有:
关键词 贞观政要》 法律思想 贞观时期 社会政治 唐太宗 大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李承乾从聪慧太子到叛逆谋反的心理动因 被引量:2
8
作者 毛蕾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6-113,共8页
唐太宗太子李承乾的个人命运是与其时代背景相联系的。由于初唐时人普遍具有的危机感,和太宗自身因"玄武门之变"的心理阴影,使得国运长久成为贞观君臣共同关注的重点,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贞观君臣谏言议政的核心主题。在这种... 唐太宗太子李承乾的个人命运是与其时代背景相联系的。由于初唐时人普遍具有的危机感,和太宗自身因"玄武门之变"的心理阴影,使得国运长久成为贞观君臣共同关注的重点,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贞观君臣谏言议政的核心主题。在这种压力与责任共存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太子承乾,承担着太宗国运长久的沉重愿望,承受着东宫师傅犀利尖刻的批评,再加上自身身体缺陷带来的心理障碍,以及青春期的孤独与叛逆,在此种种压力之下,心理日益扭曲,直至最后崩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贞观时期 唐太宗 太子承乾 心理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太宗的治国密码 被引量:1
9
作者 孟宪实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76,共3页
有一次他到大理寺监狱里面看犯人,400多死刑犯没有人喊冤,唐太宗当即决定释放他们回家,明年秋收后再回来报到。一年之后一个不少都回来了。这就是贞观时期很有名的象征。
关键词 唐太宗 密码 治国 贞观时期 大理寺 死刑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生多艰 权贵当道 贪腐横行 唐太宗如何提升民心指数
10
作者 刘后滨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78-80,共3页
贞观时期民心指数之高,在中国古代历史匕可谓空前唐太宗即位以后,连续三四年遭遇灾害与饥荒,老百姓没有把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化为怨气’唐宪宗元和年间(805~820年),大诗人白居易观赏了朝廷大典上表演的乐舞《七德舞》之后,有感... 贞观时期民心指数之高,在中国古代历史匕可谓空前唐太宗即位以后,连续三四年遭遇灾害与饥荒,老百姓没有把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化为怨气’唐宪宗元和年间(805~820年),大诗人白居易观赏了朝廷大典上表演的乐舞《七德舞》之后,有感于唐太宗在唐朝统一战争和开创贞观之治过程中的艰难,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写下了以《七德舞》为名的著名诗篇。诗中特别强调,唐太宗“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实际上,百姓时唐朝政权的信任,是贞观之治的核心内容之一。贞观时期民心指数之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空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民心 中国古代历史 《七德舞》 民生 权贵 贞观时期 自然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太宗人才思想述论
11
作者 许辉 《学海》 1998年第3期88-94,共7页
唐太宗李世民以封建政治家少有的博大胸怀和气魄,卓越的识见和胆略,选拔并破格录用各类人才,为开创封建盛世的“贞观之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评论说:“唐多能臣,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则劝奖人才以详治... 唐太宗李世民以封建政治家少有的博大胸怀和气魄,卓越的识见和胆略,选拔并破格录用各类人才,为开创封建盛世的“贞观之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评论说:“唐多能臣,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则劝奖人才以详治理。”①高度评价了唐太宗“劝奖”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思想 《旧唐书》 贞观政要》 唐太宗 房玄龄 长孙无忌 贞观之治 贞观时期 封德彝 述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龙朔文场变体的几个问题
12
作者 沈履伟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4,共5页
龙朔诗风是初唐龙朔年间的一个文学现象。过去论者多对其持否定态度。但是 ,从唐太宗对龙朔诗风的代表人物的态度和龙朔诗风的特点看 ,龙朔诗风并非一无是处 ,它对中国格律诗的发展甚至定型 ,都起到积极的促进利推动作用。我们不能叫为... 龙朔诗风是初唐龙朔年间的一个文学现象。过去论者多对其持否定态度。但是 ,从唐太宗对龙朔诗风的代表人物的态度和龙朔诗风的特点看 ,龙朔诗风并非一无是处 ,它对中国格律诗的发展甚至定型 ,都起到积极的促进利推动作用。我们不能叫为这些诗人的政治品格低下而对其诗作全面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朔 文场变体 诗风 唐朝 格律诗 政治品格 贞观时期 文人态度 诗歌形式 政治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三省制度述论——兼论唐太宗的政治革新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澄宇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85-90,共6页
三省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始于秦汉,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完备于隋唐。隋唐三省制度的完备,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的重大发展。现就唐朝三省制度有关的几个问题,作初步述论。一、唐三省制度的完备和宰相制度的变革三... 三省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始于秦汉,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完备于隋唐。隋唐三省制度的完备,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的重大发展。现就唐朝三省制度有关的几个问题,作初步述论。一、唐三省制度的完备和宰相制度的变革三省制度从创始到完备,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过程。秦时,三省之官属少府,是宫廷中侍候皇帝的近侍,历史上称“中朝官”。三省之官地位很低,但他们都是皇帝的亲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三省 门下省 政治革新 尚书省 中书舍人 贞观时期 中书省 宰相制度 中央集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的官吏腐败及其成因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荫楼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8,共6页
本文对唐代官吏腐败的表现、特点及原因加以历史的考察。唐代官吏的腐败主要表现在贪污、受贿、横暴勒索、卖官、占夺土地及豪侈等方面。腐败的特点是其多样性、渐变性、普遍性和严重性。导致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为各个封建... 本文对唐代官吏腐败的表现、特点及原因加以历史的考察。唐代官吏的腐败主要表现在贪污、受贿、横暴勒索、卖官、占夺土地及豪侈等方面。腐败的特点是其多样性、渐变性、普遍性和严重性。导致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为各个封建王朝所共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唐书 官吏腐败 李林甫 《资治通鉴》 玄宗 节度使 太平公主 贞观时期 李义府 元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盛唐极盛而衰过程中的政治和政治人物
15
作者 张京华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61-64,共4页
公元712年,经过多次宫廷政变之后,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李隆基即皇帝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当时是二十九岁。即位以后,唐玄宗与姚崇、宋璟等一班大臣相互支持,励精图治。不久,国家局面就发生了很好的变化。家乐民安,海... 公元712年,经过多次宫廷政变之后,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李隆基即皇帝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当时是二十九岁。即位以后,唐玄宗与姚崇、宋璟等一班大臣相互支持,励精图治。不久,国家局面就发生了很好的变化。家乐民安,海内富实。开元十三年,东都洛阳米价每斗十五钱,青、齐一带每斗五钱,粟每斗才三钱,绢一匹才二百钱。天下道路四通八达,随处都有肆店,备有酒食,行人行千里之远不用持粮。天下太平,开元以后出生的人都不认识兵器,唐朝重又恢复了太宗贞观时期的局面,史称“开元之治”。唐朝君臣重修纲纪,百官各有职守,诸事各有仪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林甫 高力士 政治人物 唐玄宗 十三年 开元之治 宫廷政变 东都洛阳 贞观时期 武则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太宗的人才观
16
作者 赵克尧 《浙江学刊》 1984年第4期61-66,共6页
唐初人才盛极一时,王夫之说:“唐多能臣,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高度评价了贞观时期人才济济的盛况。究其原因,唐太宗卓越的人才观是个重大的推进因素。归结起来,兼明善恶、捨短取长,广开才路、善于驱驾;才行俱兼,任贤致治,大体上是... 唐初人才盛极一时,王夫之说:“唐多能臣,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高度评价了贞观时期人才济济的盛况。究其原因,唐太宗卓越的人才观是个重大的推进因素。归结起来,兼明善恶、捨短取长,广开才路、善于驱驾;才行俱兼,任贤致治,大体上是唐太宗人才观的集中表现?探讨唐太宗的人才观,吸取其成功的用人经验,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重要的历史启示。兼明善恶舍短取长人才能否得以施展才能,关键在于选用者的识拔能力,世称唐太宗明于知人、善于用人,征诸史实,殆非虚语。贞观晚年,他总结了自己的用人经验,深刻地指出:“用人主道,尤为未易。已之所谓贤,未必尽善;众之所谓毁,未必全恶。知能不举,则为失材;知恶不黜,则为祸始。又人才有长短,不必兼通。是以公绰优于大国之志,子产善为小邦之相。绛侯木讷卒安刘氏之宗,啬夫利口不任上林之令。捨短取长,然后为美。”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历史启示 房玄龄 求贤 贞观时期 魏征 阿史那 全唐文 封德彝 旧唐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湖学术信息
17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21-21,共1页
关键词 儒家文学观 学术 贞观时期 沙湖 审音知政 风雅正变 儒家文化 近代文学 魏晋玄学 审美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魏征的“偃武修文”
18
作者 卢华语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46-52,共7页
一提起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人们自然会想到魏征.魏征,字玄成,河北钜鹿人,后徙河南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生于公元579年(北周宣帝大成元年),死于643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享年六十四岁.魏征对唐代的政治多所献替,功勋卓卓.他提出的... 一提起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人们自然会想到魏征.魏征,字玄成,河北钜鹿人,后徙河南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生于公元579年(北周宣帝大成元年),死于643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享年六十四岁.魏征对唐代的政治多所献替,功勋卓卓.他提出的“偃武修文”政治主张,对贞观时期的政治生活和唐代社会的发展、繁荣起了重大作用.魏征不愧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伟大政治家,他的历史功绩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征 唐太宗 贞观之治 政治主张 贞观十七年 偃武修文 诚信 贞观时期 政治家 唐代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征的政治思想
19
作者 杨荫楼 《齐鲁学刊》 1981年第3期49-53,共5页
魏征是我国封建盛世唐朝贞观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患想家。他能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教训,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及时地向唐太宗提出种种谏言和治国方略。他对唐朝皇帝忠心耿耿,正直不阿。为了地主阶级国家利益,他可以不顾个人安危,犯颜直谏... 魏征是我国封建盛世唐朝贞观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患想家。他能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教训,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及时地向唐太宗提出种种谏言和治国方略。他对唐朝皇帝忠心耿耿,正直不阿。为了地主阶级国家利益,他可以不顾个人安危,犯颜直谏。史称他曾谏“前后二百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魏征 政治思想 以史为鉴 贞观时期 地主阶级 唐朝皇帝 社会经济 政治主张 直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吏考课与唐王朝的盛衰
20
作者 邓文宽 《敦煌学辑刊》 1984年第2期132-139,共8页
考课作为一项政治制度,在唐代发展得相当完备和健全。关于它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笔者另有专文讨论,这里不赘。本文的重点,是对考课制度、政策的实施状况和客观效果,从纵的方面进行检查,力求总结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经验、教训,供治唐史... 考课作为一项政治制度,在唐代发展得相当完备和健全。关于它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笔者另有专文讨论,这里不赘。本文的重点,是对考课制度、政策的实施状况和客观效果,从纵的方面进行检查,力求总结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经验、教训,供治唐史的同志们参考。不妥之处,恳望教正。武德至开元一百二十余年,是唐朝奠基、持续发展的时期。在这一历史过程中,考课执行得非常有力,成效也较为显著。武德基本是一个战争年代。战争之初,李渊就已用考课手段进行奖劝。二年二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课等级 州县官 考课制度 朝集使 新唐书 唐前期 历史实际 唐会要 贞观时期 吏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