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0~2021年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疾病负担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谢婧 王正静 +3 位作者 杨梅 胡红芳 冯亮 赵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38,共6页
目的分析1990~2021年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产生的影响,预测2022~2035年中国AMD患者的标化患病率和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的DALY率。方法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获取1990~2021... 目的分析1990~2021年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产生的影响,预测2022~2035年中国AMD患者的标化患病率和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的DALY率。方法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获取1990~2021年中国AMD患病率、患病人数、DALYs和DALY率数据,采用分段回归模型分析中国AMD患者患病和DALYs的趋势变化,运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估算AMD患病风险和DALY风险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并使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预测2022~2035年中国AMD的标化患病率和标化DALY率。结果2021年中国AMD患病人数和患病率较1990年分别升高199.94%和148.02%,2021年DALYs和DALY率较1990年分别升高183.95%和134.80%,其中女性的相关指标均高于男性。1990~2021年AMD标化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0.17%。AMD标化DALY率呈现下降趋势,AAPC为-0.03%。APC模型结果显示,中国AMD患病率和DALY率的纵向年龄曲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85~89岁时达高峰。随着时期的推移,AMD的患病风险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DALY风险随时期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出生队列结果显示,我国AMD患病风险队列效应整体波动不大,呈现先下降后波动式上升的趋势,DALY风险则随着出生队列时间的后移逐渐降低。预测2022~2035年中国AMD的标化患病率和标化DALY率均呈现上升趋势。结论1990~2021年中国AMD的标化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标化DALY率呈下降趋势,并且女性群体疾病负担高于男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预测2022~2035年中国AMD的标化患病率和标化DALY率仍将持续上升,根据我国人群AMD患病和DALYs的相关特点,提示有关部门应重视对老年女性群体的干预,同时应加强对全人群的健康科普教育并制定有效的公共卫生预防政策,以期降低我国AMD造成的重大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全球疾病负担 患病率 伤残调整寿命年 分段回归模型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BD数据库分析中国屈光不正流行病学负担及年龄-时期-队列效应
2
作者 郑春燕 南安超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9期1537-1542,共6页
目的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BD)2021数据库分析中国屈光不正疾病流行病学负担变化及趋势,为屈光不正防控和筛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下载GBD 2021数据库中我国屈光不正的患病人数、患病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率等指标,利用Joinpoint... 目的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BD)2021数据库分析中国屈光不正疾病流行病学负担变化及趋势,为屈光不正防控和筛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下载GBD 2021数据库中我国屈光不正的患病人数、患病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率等指标,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软件分析中国屈光不正的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构建年龄-时期-队列(APC)分析模型,分析中国屈光不正患病风险的趋势。结果1990—2021年中国屈光不正粗患病人数和DALYs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女性高于男性。年龄标化患病率(ASPR)和DALYs率整体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中国屈光不正的患病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但高年龄组患病风险的增加率呈现下降趋势,而低年龄组呈现上升趋势。结论1990—2021年中国屈光不正疾病负担上升,且患病风险与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均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不正 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 中国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中国睾丸癌疾病负担研究
3
作者 程双蕾 陈龙 +2 位作者 徐远铮 李明林 李征 《循证医学》 2024年第4期251-256,共6页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并探讨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对睾丸癌发病和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数据库,分析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应用Joinpoint软件...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并探讨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对睾丸癌发病和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数据库,分析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应用Joinpoint软件分析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对睾丸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2019年,中国睾丸癌发病率为1.21/10万,死亡率为0.08/1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比1990年升高了348.15%和14.29%。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标化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平均每年升高5.23%,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睾丸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12%,但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效应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整体呈升高趋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60岁以后呈快速升高趋势,在85岁以上年龄组达到高峰。时期效应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发病风险的时期变化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atio,RR)呈升高趋势,在2015-2019年发病风险最高,发病风险RR=2.4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31~2.56];睾丸癌死亡风险的时期变化RR值趋势呈下降趋势,1995-1999年死亡风险最高,死亡风险RR=1.09(95%CI 0.99~1.19)。队列效应结果显示,出生越晚的人,发病风险越高,死亡风险越低。结论1990-2019年,中国居民睾丸癌的标化发病率呈升高趋势,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睾丸癌流行病学模式和趋势可能为公共卫生提供新的见解,这些发现可为进一步减轻睾丸癌负担的公共卫生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癌 中国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发病率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lobal and Regional Trends and Projections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Associated Disease Burden and Attributable Risk Factors from 1990 to 2030 被引量:1
4
作者 Lijin Lin Yemao Liu +10 位作者 Juanjuan Qin Fang Lei Wenxin Wang Xuewei Huang Weifang Liu Xingyuan Zhang Zhigang She Peng Zhang Xiaojing Zhang Zhaoxia Jin Hongliang Li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22年第3期181-194,I0003,共15页
Objective To forecast the future burden and its attributable risk factors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IE).Methods We analyzed the disease burden of IE and its risk factors from 1990 to 2019 using the Global Burden of Di... Objective To forecast the future burden and its attributable risk factors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IE).Methods We analyzed the disease burden of IE and its risk factors from 1990 to 2019 using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9 database and projected the disease burden from 2020 to 2030 using a Bayesian age-period-cohort model.Results By 2030,the incidence of IE will increase uncontrollably on a global scale,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having the largest number of cas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experiencing the fastest growth.The affected population will be predominantly males,but the gender gap will narrow.The elderly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will bear the greatest burden,with a gradual shift to middle-income countries.The incidence of IE in countries with middle/high-middle social-demographic indicators(SDI) will surpass that of high SDI countries.In China,the incidence rate and the number of IE will reach 18.07 per 100,000 and 451,596 in 2030,respectively.IEassociated deaths and heart failure will continue to impose a significant burden on society,the burden on women will increase and surpass that on men,and the elderly in high-SDI countries will bear the heaviest burden.Hig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has become the primary risk factor for IE-related death.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vides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the disease burden and risk factors of IE worldwide over the next decade.The IE-associated incidence will increase in the future and the death and heart failure burden will not be appropriately controlled.Gender,age,regional,and country heterogeneity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to facilitate in mak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lowering the IE disease burd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ective endocarditis disease burden risk factors Bayesian age-period-cohort model PROJ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先天性心脏病疾病负担三十年变化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潘飞霞 徐玮泽 +2 位作者 李嘉斌 黄子嫣 舒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7-277,共11页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方法:采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数据,分析中国1990—2019年先心病发病人数、标化发病率、死亡人数、标化死亡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标化DALY率的变化趋...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方法:采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数据,分析中国1990—2019年先心病发病人数、标化发病率、死亡人数、标化死亡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标化DALY率的变化趋势。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以上指标进行时间趋势分析;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进行先心病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以上指标与人类发展指数(HDI)的相关性。结果:1990—2019年,中国先心病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及DALY率年平均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0.1%(95%CI:-0.7%~0.4%)、-3.5%(95%CI:-3.7%~-3.2%)及-3.5%(95%CI:-3.7%~-3.2%)。先心病发病主要集中在1岁之前:新生儿平均发病率为2497.9/10万;1岁以下儿童平均发病率为2626.6/10万。1995—2000年新生儿及1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呈指数级上升,随后呈平稳下降趋势,但2010—2013年与2014—2015年1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有两次呈指数级上升,随后呈指数级下降,在2019年下降至近三十年最低值。先心病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5岁以下儿童先心病死亡率为101.67/10万人年,5岁及以上人群死亡率下降;但55~<60岁人群死亡率呈短暂上升。1995—2019年,先心病患者的相对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与1995—1999年比较,2015—2019年先心病患者死亡的率比(RR)下降了24%;1945年以后的出生队列相对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与1945—1949年出生队列比较,2015—2019年出生队列先心病患者RR值下降了75%。当HDI小于0.58时(1999年以前),先心病标化发病率与HDI呈正相关(r=0.74,P<0.05);当HDI为0.58及以上时(1999年及以后),先心病标化发病率与HDI呈负相关(r=-0.76,P<0.01)。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与HDI均呈负相关(r=-0.95和-0.93,均P<0.01)。结论:我国先心病1990—1999年标化发病率上升,与社会发展程度呈正相关;1999—2019年标化发病率下降,与社会发展程度呈负相关。先心病疾病负担下降,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呈负相关。先心病防控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低龄先心病患儿的疾病负担仍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疾病负担 人类发展指数 Joinpoint回归模型 时期-年龄-队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