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书言象意之辩”中的感觉逻辑 被引量:1
1
作者 贡华南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中国思想中的“书言象意之辩”也是视觉、听觉、味觉思想方法之争。《道德经》重在超越视觉性的“名”与听觉性的“言”,而归向“执”“抱”“味”等“体”的方法。《系辞》“书言意之辩”揭示视觉性表达、听觉性表达的有限性,主张以阴... 中国思想中的“书言象意之辩”也是视觉、听觉、味觉思想方法之争。《道德经》重在超越视觉性的“名”与听觉性的“言”,而归向“执”“抱”“味”等“体”的方法。《系辞》“书言意之辩”揭示视觉性表达、听觉性表达的有限性,主张以阴阳相感的“象”表达“意”,并以感、体作为基本方法论。《庄子》“书语意之辩”揭示视觉性的“书”与听觉性的“语”“言”之表达缺陷,而归止于“得心应手”,并以“体道”“卮言”示之。王弼“言象意之辩”自觉区分“然”与“所以然”两个层次,同时区分了两个层次的“体”,又将“心神”之“体”提升为通达“所以然”的思想方法。“体”的展开,自觉消弭与对象的距离、与对象交融,以对象充实自身,通过自身呈现对象,这正是味觉性思想方法。超越视觉、听觉,归止于味觉乃“书言象意之辩”展开的感觉逻辑,体现出中国思想史方法论的高度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言象意之辩 视觉性语词 听觉性语词 味觉性语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厶”字的象意特点及几个证明 被引量:13
2
作者 范德茂 吴蕊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9-112,共4页
唐兰先生的“三书说”,比之东汉许慎的“六书说”更加贴近造字之初的实际情况。象意造字法是象形造字法的开创性发展。象意文字有的就是一种形象,但是,它的特点是在形象以外即字形以外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正是因为象意文字为抽象概... 唐兰先生的“三书说”,比之东汉许慎的“六书说”更加贴近造字之初的实际情况。象意造字法是象形造字法的开创性发展。象意文字有的就是一种形象,但是,它的特点是在形象以外即字形以外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正是因为象意文字为抽象概念的造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才没有使汉字像其他古文字一样,被纯表音的字母文字所取代。古“厶”字就是一个象意文字,与它有关的几个字也说明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意造字法 象意文字 人鼻侧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汉字中象意造字法构形特点新探 被引量:3
3
作者 马海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8-112,共5页
在古代汉字理论中,象意造字法就是通过联想、比拟、象征等间接手段来表现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从写词的角度看,它与象物造字法、象事造字法一样,也是形象写词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构形角度看,象意造字法所创造出来的字形(即象意字)... 在古代汉字理论中,象意造字法就是通过联想、比拟、象征等间接手段来表现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从写词的角度看,它与象物造字法、象事造字法一样,也是形象写词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构形角度看,象意造字法所创造出来的字形(即象意字)是颇具特点的。通过对殷、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中一些象意字的分析和归纳,可以推论象意造字法在造字构形上有如下主要特点:一、依图形关系而引起联想的象意字;二、用象征性符号表示的象意字;三、依附一定条件的象意字;四、同体比附的象意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字 象意造字法 构形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厶’字的象意特点及几个证明》商略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畅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8-96,共9页
字义构形及释义 ,历来为公私观念研究中的难点 ,因而自然成为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先秦思想史研究中亟待攻克的一个难题。近来有学者试图破解这一难题。作者从“象意”造字法角度切入 ,认为“厶”像人鼻形 ,“公”“厶”均象人脸部之形 ... 字义构形及释义 ,历来为公私观念研究中的难点 ,因而自然成为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先秦思想史研究中亟待攻克的一个难题。近来有学者试图破解这一难题。作者从“象意”造字法角度切入 ,认为“厶”像人鼻形 ,“公”“厶”均象人脸部之形 ,并得出了“侧面为私 ,正面为公”的结论。在“公”“厶”字义构形及释义上 ,这虽不失为一种创意 ,而验之古文字学规律、先秦文献用语习惯、先秦公私观念发展嬗变等几个方面 ,“侧面为厶 ,正面为公”的结论 ,还很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厶 象意 字义构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言-象-意”理论看《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之道
5
作者 邵将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7,共7页
以中国传统文论“言-象-意”为理论基石对《黑神话:悟空》的艺术成功之路展开深入细致的审美探究。在“言”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层面,游戏对物质要素进行游戏化编码与IP转换,催生玩家的原初热情、期待视野和情感共鸣;在“象”的视听艺术... 以中国传统文论“言-象-意”为理论基石对《黑神话:悟空》的艺术成功之路展开深入细致的审美探究。在“言”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层面,游戏对物质要素进行游戏化编码与IP转换,催生玩家的原初热情、期待视野和情感共鸣;在“象”的视听艺术风格方面,游戏呈现具有中华文化审美意蕴的数字集群,通过影游融合的叙事方式完成意境生成,让用户自行体悟“象”外之意;在“意”的精神内蕴与韵外之旨层面,借由交互性叙事和即时反馈机制嵌入中华传统精神以及“黑神话”立意,影响并塑造玩家的文化价值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神话:悟空》 “言--”理论 民俗文化元素 数字 现代性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意、形、神范畴在中国美术批评中的运用 被引量:7
6
作者 陈池瑜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0,共10页
在中国古代美术批评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自的批评术语和批评概念,象、意、形、神就是中国美术批评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范畴,这些范畴在中国古代绘画与书法艺术批评中得到了广泛使用。研究象、意、形、神及其他有关中国艺术批评范畴... 在中国古代美术批评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自的批评术语和批评概念,象、意、形、神就是中国美术批评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范畴,这些范畴在中国古代绘画与书法艺术批评中得到了广泛使用。研究象、意、形、神及其他有关中国艺术批评范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美术批评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中国古代美术批评的独自风貌,并于建立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理论也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 批评范畴 象意形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维诗"有画意象"与苏轼"比喻意象"的嬗变 被引量:6
7
作者 木斋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09-114,共6页
赋比兴--有画意象--抽象意象是中国诗歌意象史的三个阶段。"诗中有画"确实是王维代表的唐诗的艺术特质,苏轼将王维"诗中有画"式的意象,变革为内心展延的比喻意象。典故意象是别一种意义上的比喻意象。
关键词 王维 苏轼 诗中有画 赋比兴 中国诗歌 比喻 象意 典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李煜词的象外之意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小溪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Z期30-31,共2页
"意"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文学和美学价值。南唐后主李煜作为一位在政治上失败的君主,在艺术上却有着非凡的才华和成就,留给后世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李煜的词作注重意象的描写、情的抒发和境的营造。... "意"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文学和美学价值。南唐后主李煜作为一位在政治上失败的君主,在艺术上却有着非凡的才华和成就,留给后世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李煜的词作注重意象的描写、情的抒发和境的营造。而在其词作真挚浓郁的情感流露和表现中,总是蕴含着更为深远的"意",即深刻思想意志的表达,令人回味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意 李煜词 外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变奏中的“和合”之道——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言-象-意-道”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汪蓓 万晓红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6,58,共12页
采用“言-象-意-道”的符号学方法,比较分析全球化变奏时代语境下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叙事模式及其叙事逻辑,发现: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符号选择、视觉修辞、呈现国家形象、传达主题意旨等方面,既有差异又有接续。2008年奥运会开... 采用“言-象-意-道”的符号学方法,比较分析全球化变奏时代语境下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叙事模式及其叙事逻辑,发现: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符号选择、视觉修辞、呈现国家形象、传达主题意旨等方面,既有差异又有接续。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以民族文化展演为特征,建构了复兴的文明古国形象,意在融入国际社会,宣示重回强国之林。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则更进一步,突出共识性对话风格,塑造了自信的现代大国形象,旨在融合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思想底色和价值内核上,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都坚守了“和合”之道。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言、象、意”的差异和接续反映了中国奥运传播应对全球化主题变奏的语态创新,一以贯之的“和合”之道则是对中国“和合”外交定位的战略配称。表明:“和合”之道作为元叙事在国际交往中具有极大的竞争潜力,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经验揭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能进路,也说明了“和合”之道之于体育公共外交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奥运会 开幕式 国家叙事 “和合”之道 “言---道” 体育公共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字表征的象和意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健 王文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99-112,共14页
语言反映了使用者的思维模式,不同民族的语言必然带有其思维烙印,能反映特定民族的思维方式。本文立足于英汉的时空性思维差异,认为汉语的空间性思维特质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象意思维,正是根植于汉民族的象意思维使汉字在表征上表现... 语言反映了使用者的思维模式,不同民族的语言必然带有其思维烙印,能反映特定民族的思维方式。本文立足于英汉的时空性思维差异,认为汉语的空间性思维特质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象意思维,正是根植于汉民族的象意思维使汉字在表征上表现出强烈的象意化特征。基于此,本文首先通过“象”的分类明晰“象”的特征以及在“象”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意”的特征,进而通过对以六书为主的汉字构形方式进行分析,发现汉民族的象意思维渗透于汉字的各书构形,且两者层层递进、生生不息。因此,本文认为,汉民族原初的象意思维使汉语偏重于空间思维,这使得汉字在构形上具有明显的象意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空间性 象意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符号学角度看玄学美学之“言”“书”“意”“象” 被引量:2
11
作者 苏保华 王椰林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1-156,共6页
从符号学角度看,所有的"立象"都属于人类符号活动。"象"的起源远远早于《周易》,最早的广义的"象"的形式不是卦象,而是音乐、绘画和文字,即所谓"声象"、"形象"和"言象"。... 从符号学角度看,所有的"立象"都属于人类符号活动。"象"的起源远远早于《周易》,最早的广义的"象"的形式不是卦象,而是音乐、绘画和文字,即所谓"声象"、"形象"和"言象"。摹仿与巫术是"声象"和"形象"出现的原动力。在"声象"与"形象"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言象",一方面具有"声象"和"形象"的拟真性;另一方面,也承袭了"声象"与"形象"的巫术性。"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涉及的是"书"、"言"、"意"三者的关系。而玄学家王弼的"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已经把卦象与爻辞的关系暗自转换成了"言象"与"形象"的关系,从而为讨论真正的"文学性"提供了一种可能。王弼的主张是对于老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既包含了为道日损的精神实质,也涵盖了"心斋"、"坐忘"的主体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言” “书”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象-言”的解构与中医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瑾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8-69,共2页
中医理论难以用逻辑语言进行现代化表述被归因于其以"象"表"意"的理论体系。从中医认知、思维和传承体系"意-象-言"的角度出发,力求厘清三者的含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现代化语言表述困难的真正原因... 中医理论难以用逻辑语言进行现代化表述被归因于其以"象"表"意"的理论体系。从中医认知、思维和传承体系"意-象-言"的角度出发,力求厘清三者的含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现代化语言表述困难的真正原因,提出对"象"和"意"进行分类鉴别,提取出其背后蕴含的基础理论,运用新的语言对中医理论重新表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 语言 中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诗的意象运动
13
作者 张孝评 王小侠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4期123-125,共3页
诗的意象运动的动力源在于情感 ,是情的流动引起包括情与理两端的意的流动 ,又是情和意的流动造成象的跃动。因为情和意如气体或液体呈线型流动 ,像如固体作块状跃动 ,所以在诗的意象运动中 ,往往出现象断而意连的状况。
关键词 运动 流动 跃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周易》的“意、象、言” 被引量:1
14
作者 叶海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55-59,共5页
《周易》(易经和易传的统称)是我国文化史一部著名的典籍,《易经》本是占筮之书,而《易传》是对《易经》的理论解释,正是从《易传》始,人们对《易经》的理解和认识转化为对自然,社会,人生哲理的研究。(当然也有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保... 《周易》(易经和易传的统称)是我国文化史一部著名的典籍,《易经》本是占筮之书,而《易传》是对《易经》的理论解释,正是从《易传》始,人们对《易经》的理解和认识转化为对自然,社会,人生哲理的研究。(当然也有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保存着它的占筮的功能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周易》 《易传》 言不尽 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 以尽 外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子“立言”与“言-象-意”话语方式的形成
15
作者 杨隽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2-178,共7页
诸子时代文化阶层热衷著述"立言",对政治、文化、人生、人性等根本问题展开反思和讨论,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文化成果客观上要求语言以一种与哲学思考、理性反思相互契合的言说方式记录下来并且传播开来,为此孔子提倡"文... 诸子时代文化阶层热衷著述"立言",对政治、文化、人生、人性等根本问题展开反思和讨论,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文化成果客观上要求语言以一种与哲学思考、理性反思相互契合的言说方式记录下来并且传播开来,为此孔子提倡"文言"实践,提出通过"立象以尽意"的言说路径解决"言不尽意"的缺憾,这意味着在思想传达阶段语言要在主观意志的支配下通过想象呈现具体生动的"象"而发出隐喻式的意义暗示,即"象"是意之"象",故谓之"意象"。在"言-象-意"的结构中,"意"是"象"的向导,是语言的目的,主宰着"文言"实践的话语内涵,决定了"立言"的终极价值。诸子时代文化阶层普遍的"立言"追求促进了中国古典哲学、文学"言-象-意"话语方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子时代 “立言” “言--”话语方式 “立以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意立象——《赤壁》服饰解读
16
作者 倪要武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54-55,共2页
取材于三国事件的电影《赤壁》正在各影院热映,剧中服饰掳地无声胜有声,恰到好处地承载了影片的内容。《赤壁》服饰背景体现了物生而后有象,而《赤壁》服饰造型则体现了立象以尽意,对《赤壁》服饰欣赏是象外之象,韵味之致。解读《赤壁... 取材于三国事件的电影《赤壁》正在各影院热映,剧中服饰掳地无声胜有声,恰到好处地承载了影片的内容。《赤壁》服饰背景体现了物生而后有象,而《赤壁》服饰造型则体现了立象以尽意,对《赤壁》服饰欣赏是象外之象,韵味之致。解读《赤壁》服饰,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电影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理念,对于欣赏与传统服饰文化也将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 服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典意象论与英美意象派诗歌理论之异同
17
作者 康尔 《高校教育管理》 1989年第3期42-47,共6页
中国古典意象论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之始末。它的发端、成形及发展变化直接影响我国诗歌、词曲及绘画艺术的审美追求、风格旨趣和创作方法。同样,英美意象派诗歌理论在西方文论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 中国古典意象论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之始末。它的发端、成形及发展变化直接影响我国诗歌、词曲及绘画艺术的审美追求、风格旨趣和创作方法。同样,英美意象派诗歌理论在西方文论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影响超越了英、美两国国界,其理论内核迅速向诗歌艺术以外的其它文学艺术领域扩散、渗透。以至成为观照现代派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门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派诗歌 古典 中之 外之 庞德 外之 异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意与会意字研究述论 被引量:3
18
作者 韩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2-148,共7页
对许慎"六书""会意"的理解,仁智互现;对会意字的分类,更是错综纠缠。仔细探究,会意有"象意"与"会意"之别,两个名称指称的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两个阶段"。为此,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 对许慎"六书""会意"的理解,仁智互现;对会意字的分类,更是错综纠缠。仔细探究,会意有"象意"与"会意"之别,两个名称指称的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两个阶段"。为此,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图画性"、"符号性"是构成部件的特征;"直观性"、"抽象性"是作用于读者感官的特征;"图形比配"、"字义合并"是彰显意义的特征;构形单一与复合是结构形式的特征;部件合成的随意性与规定性是不同构形时代的特征;构件分拆后有否意义是不同时期特有的特征;归宿多样化与趋势固定是造字方法演变与转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慎 象意 概念 分类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小象》语篇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傅惠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50,共8页
历来易学研究,《小象》不受重视。以语料库的概念和语篇分析的手段对其分析显示,《小象》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其重复/省略部分,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极少见到的一种语言现象极为丰富的集结,为我们研究古代汉语语言衔接问题开了一个天... 历来易学研究,《小象》不受重视。以语料库的概念和语篇分析的手段对其分析显示,《小象》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其重复/省略部分,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极少见到的一种语言现象极为丰富的集结,为我们研究古代汉语语言衔接问题开了一个天窗。更为重要的是,《小象》“爻辞之言—爻象—原因目的结果推论/判断”的思维三段式是不同于希腊思维传统的、具有中国特征的言—象—意思维方式两大分支中的一支。同时,注重386爻每一爻小象的落实到位,这种细致、清晰和理性的思维模式正是展现了中国传统的整体、局部和细节动态关联思维特征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 重复/省略 推论/判断 言-- 三段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五代诗格中的物象理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江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0-94,共5页
物象是唐五代诗格重点讨论的话题。唐五代诗格以"内、外意"分析物象,按物象的讽谕意义对物象进行分类列举归纳,并以此示人以象显意的做诗之法和"执象指意"的解诗之法。唐五代诗格的物象理论是对诗歌物象的全面清理... 物象是唐五代诗格重点讨论的话题。唐五代诗格以"内、外意"分析物象,按物象的讽谕意义对物象进行分类列举归纳,并以此示人以象显意的做诗之法和"执象指意"的解诗之法。唐五代诗格的物象理论是对诗歌物象的全面清理和总结,反映了这一时期诗歌理论的细化,在诗学史上是第一次,因而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这一理论对宋人的说诗风气和诗歌注释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格 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